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蒙古人的分布情况

1楼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在世界各地(主要是亚欧大陆)都散落着蒙古部族。

致分布情况如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属于蒙古语族的是卡尔梅克(Kalmyk或

Kalmuk)人和布里亚特(Buryat)人,鞑靼人和图瓦人属突厥语族,但和蒙古有

大的联系。俄罗斯联邦境内的蒙古人只有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总数不

到一

百万人。外蒙古总人口为261万7千多人(1999年7月),其中蒙古族占90%,

为235

万多人,其它为哈萨克族、汉族、俄罗斯族等。而中国境内的蒙古人分布在

内蒙

古、新疆、青海、东北三省等地,人数达500万左右。所以说蒙古族的主体

在中

国。

鄂尔多斯部

“为猛隼之羽翼,为驾辇之护卫,为刚毅之明哲,将如山之白室,竭诚护卫者

等”这是蒙文文献《蒙古大黄册》一书中对鄂尔多斯万户的记载。鄂尔多斯一

词,是古突劂语,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吉思汗

陵寝

的卫士们,改自已“艾马克”(部)的名称,始称鄂尔多斯部,这里所谓“八白

室”的护卫者,正是鄂尔多斯人。当初称他们是全蒙古六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

户。

清天聪九年(一六三五年)鄂尔多斯部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后

在雍

正九年增设一旗,计七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称伊克昭盟。

察哈尔部

关于“察哈尔”的词义,目前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据蒙文文献,“察哈尔”是古

突劂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

盛于明代时期,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

位。明时,察哈尔本部分八个“爱马克”(部):敖汉、奈曼、苏尼特、乌珠

沁,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或爱马克,变亦即四部);主固特、布里雅特、

刺齐特,称岭北四察哈尔鄂托克。统称察哈尔八部(鄂托克)万户(蒙古左

翼三

万户之一)。

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

古九

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

?

?2楼卫拉特部

在中国汉文史籍中,对卫拉特,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作瓦剌,清代又

称为

额鲁特或厄鲁特,一般则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或西蒙古。它是蒙古民族的组成

分。

卫拉特人最早居于叶尼塞河上游,以狩猎为生。十三世纪初归附成吉思汗,

改营

畜牧。十五世纪中叶形成了强大的卫拉特联盟,其首领也先汗(一四0七年

至一

四五四年)曾短期统一东西蒙古各部,建立卫拉特人统治的国家组织,势力

范围

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

抵大漠,成为元朝灭亡(公元一三六八年)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后

一股

强大势力,它对东方历史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

十六世纪以后,卫拉特联盟活动重心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区)。联盟中实

力最

强的准噶尔部,把其它部落统一了起来,建立强大政权,创制自己的文字,

确定

法律制度(卫拉特法典),改进放牧方法,经营农业种植和手工业,利用外

国先

进技术发展制绒业、金属品制造业。当时准噶尔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增长。

我国学术界认为,卫拉特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卫拉特历史,对于今

天开发建设大西北具有启迪作用。

据了解,国际学术界早已瞩目于卫拉特,把它视作蒙古学的一部分。苏联、日

本、联邦德国的专家曾先后出版发表探索卫拉特历史之谜的专著和文章。

一九七九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卫拉特史的研究也蓬勃兴起。七年来,内蒙古、

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北京等地学者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和一批专著,如

《论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历史文献》、《准噶尔史略》、《准噶尔的历史

与文物》以及有关卫拉特的史料摘编等书。

西套蒙古族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

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

西套厄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

史稿》藩部王)。元时为翰亦刺,后发展为名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

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

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居”“部自

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节四大

部落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

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

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召,于

一六三0年左右逐步移牧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在一六三六年和硕特

部首领拜巴噶斯率众至西套—这便是由新疆迁移西套的开始,距今已有三百

四十

多年。拜巴噶斯死后,其弟“和硕特部的顾什汗始强大”。“顾什汗季子巴延阿

布该阿玉什生子十六,其四人居青海,共和罗理等十二人亦牧套西是为二部

分地

之始。”(《圣武记》卷三)这便是由青海迁移西套的开始。和罗理,号巴图

额尔克济农,即阿拉善旗的第一代祖先。

准部噶尔丹与鄂齐尔图车臣汗的孙女阿奴结婚。当噶尔丹实力日渐强大后,

于一

六七七年杀害了鄂齐尔图车臣汗。西套厄鲁特即溃,或奔依达赖喇嘛,或被

噶尔

丹掠去(祁韵士:《皇朝藩都要略》)。和罗理率族属避居大草滩,庐帐万

余,

仍逐水草,游牧于近边。一六八六年(康熙二十五年),上书清朝请求牧地。

六九七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援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偏佐领,赐

印援

扎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这便是阿拉善旗的由来。

阿拉善厄鲁特为特别旗,不设盟而直隶中央。一九二八年,阿拉善旗属宁夏

省管

理。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和平解放,先后归甘肃、宁夏管辖。一九五四年

设蒙

古族自治州。一九六一年阿旗划为阿左、阿右二旗。一九六九年阿左旗划归

夏,阿右旗划归甘肃。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二旗重归内蒙。同年十二月,

国务

院批准设阿拉善盟。

由于多年在其驻牧地上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其婚礼、

俗、熬奶茶和做奶制品的方式及包房的布置也与东部蒙古族不完全一样。

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设在巴彦浩特。巴彦浩特旧名“定远营”,一七三0年建

成,历来是阿拉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代西套阿拉善蒙古族,

则用

“富饶辽阔的阿拉善”,来赞美阿拉善草原。

?

?3楼青海蒙古族

青海境内的蒙古族与内蒙古、新疆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基本相同。但因长期与藏、汉、回、土等民族杂居,风俗习惯既有蒙古族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点。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住传统的蒙古包,也有受藏族影响,住牛毛帐篷的。穿长大襟长袍,头戴毡帽或皮帽,腰束各色腰带,足穿长统靴。妇女头上梳长辫,脖子上戴金银、珠宝、珊瑚等首饰。蒙古族的饮食与藏族基本相同,喜食炒面和牛羊肉。用鲜牛奶和酥油晒「曲拉」,用马奶造酒,马奶酒芳香纯正,味道独特,是招待客人的佳品。在盛大喜庆的日子,按照传统习惯,把煮熟的整只羊摆到宴席上,作为最珍贵的食品敬奉长者或贵宾。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和文化活动,每年夏、秋季节,人们按照传统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现在虽然不再举行祭山活动,但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欢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摔角、射箭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祭海和祭俄博活动在青海颇有特色。这里的海是指青海湖。自从清朝有组织地召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头领们,到青海湖边祭海立碑时起,现在已经变成蒙古族牧民们自发的群众活动。每年到了农历7月25日,青海的蒙古牧民们就从很远的地方赶著牲畜,来到青海边,他们在湖边摆上供桌,把杀好的牛羊摆在供桌上,然後宣读祭祀青海湖的祭文,再向著滔滔湖水顶礼膜拜。最後大家争相抢割献祭用过的牛羊肉,人称「抢宴」,按照蒙古人的习惯,谁能最先抢到供肉,或者抢得多,就算是吉祥。祭海活动结束後还要进行摔角、赛马、射箭比赛。「俄博」是指草原上蒙古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的石堆。蒙古族牧民对俄博十分崇拜,凡是经过俄博的牧民,都要围著俄博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俄博上,於是俄博越堆越高。事实上,俄博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俄博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祭俄博在每年的7月13-15日,是青海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祭俄博期间,牧民们聚集在高高的俄博边,听活佛和喇嘛念经、参加由喇嘛带领祭祀山神的祭典,祈度诵髿q岁平安。祭祀完毕,照例要举行赛马、摔角、射箭、唱歌、跳舞比赛。蒙古人也过春节,其风俗习惯与汉族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之间互赠送礼品。

黑龙江蒙古族

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蒙古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洪熙年间,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撒尔的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就游牧在这里,15世纪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的孙子爱嘎析产分牧来到嫩江东岸,以其分牧次序为四而称为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蒙语“四”之意)。千百年来,骠悍的

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现在,全省蒙古

族有9.6万多人,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3万多人,主要以牧业为主,或农牧结合。蒙古族古代信仰萨满教,16世纪改信格鲁派喇嘛教。建国后,蒙古族人民宗教观念逐渐淡薄,大批喇嘛还俗成家,现在信教的人已为数不多。蒙古族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数来宝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说唱结合的艺术,一般由两个人表演,使用马头琴或四胡琴配乐。数来宝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讲比喻、讲感情、讲辙口,妙趣横生。蒙古族由单一的牧业经济转入农

牧业结合生产后,加之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有了很大变化。服饰,平时穿长

袍的已不多,在节日、盛大集会、婚礼上穿长袍,扎腰带的还不少。饮食,过去

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现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喜欢饮红茶。

云南蒙古族

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现

主要聚居在通海县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马关县,少部分散居在文

山、红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区。云南蒙古族人民善于农耕和渔业,并从事划

船运输和土木建筑。民间多崇拜能工巧匠,组织有鲁班会。

妇女要套穿三件间衬,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

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显得格外别致美观。有团结互助风

尚,至今上山砍柴、背柴仍然彼此互相帮助接应。

云南的蒙古族为元朝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的后裔。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

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云南的蒙古族

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男子穿长

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服饰相似。妇女喜

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丧葬行棺木土葬,信仰佛、道、

土主、多神及鲁班,工匠中有鲁班会。他们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

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隆重的节日为“那达慕”盛会。

?

?4楼喀尔喀蒙古

蒙古国地处东北亚内陆,只有两个邻国:北邻俄罗斯联邦,南邻中华人民共和

国。其边界长逾8千公里,蒙中4676.8公里,蒙俄3485公里。国土面积150万平方

公里,北部茂密的森林与南部著名的戈壁滩形成鲜明的对照。整个大陆西南部高

于东北部,梯次构成平坦的草原、高原和海拔一万三千英尺的高山,平均海拔

1580公尺。在国土面积方面,蒙古国为亚洲第六大国,全球第十八大国。蒙古国

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多风,年降雨量200-300毫米,气温偏低,平均-

2.7°C。最冷月份一月,在-15°C至-35°C之间,北部可达-54°C。最热月

份七月,月均气温25°C,南部沙漠可达41°C。蒙古国是由众多同属蒙古血统的

不同部落所组成。唯一的例外是哈萨克人,他们属突厥血统,生活在蒙古西部的

一些省份,拥有自己的语言和宗教信仰。蒙古最大的部落是柯尔克孜部落,还有

Buryats、Dorbods、Zahchins、Harchins和其它很多操特殊蒙古方言的部落。蒙

古首都乌兰巴托市(人口63万人),工商业中心有乌兰巴托、达尔汗、额尔敦

特、乔巴山。官方语言为蒙古语,为90%以上人口所使用。主要外语为俄、英、

德、日语。人口241万(1998年10月统计),其中15岁以下占40%,60岁以上占

4%。1990年蒙古结束了共产党统治,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开

始推动西方式政经改革。1992年实施新宪法,使蒙古国成为国会(一院制-国家

大呼拉尔)制衡体制的民主开放国家。国家元首总统实行民选,最高行政长官总

理由国家大呼拉尔多数党任命。1998年起国会议员得担任总理、部长职。主要

政党:人民革命党、社会民主党、民族民主党。蒙古国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牧业

资源-草原曾达1.3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4%),但近年沙化严重,面积缩减。

矿藏有煤(储藏量约500亿吨)、铜、金、铀、铁、钨、钼、萤石、石油、磷

等,目前已开采的主要有煤、铜、钼、萤石、金。农业耕地138万公顷,占全国

土地1%,利用率低,1996年只利用34.7万公顷。1997年蒙古国人均GDP为360

美元(世界银行统计,同年除了蒙古国之外,尚有64个国家低於390美元),被

世界银行列入低所得国家之列。国家货币:图格里克(Tugrik),1美元=1000

图格里克(1999年4月价格)。1996年蒙古畜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30%左右,产

品有羊毛、驼绒、兽皮、骨、卡斯米尔羊毛年产2500吨,绵羊毛年产1.7万吨,

羊毛产值占工业生产总值11.5%左右。小麦产量21.3万吨,只有经改前1989年的

30%。面粉只够需求的三分之二,必须从中国大陆和其他国家进口。1997年蒙古

失业人口为6.5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36%(1998年2月统计)。蒙古外债

对象主要是俄罗斯,为数高达103亿兑换卢布,这是自1949年以来前苏联对蒙古

长期提供贷款所形成的债务。1997年蒙古出口总额443.4百万美元,进口总额418

百万美元。中国大陆仅次於俄罗斯,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外蒙主要从中

国大陆进口食品、日用品、服装,向中国大陆出口畜产品和矿产品。从1990年至

1997年,已有超过600家外资参与的公司在蒙完成登记,主要为日本、俄罗斯、

中国大陆、美国、韩国、德国、土耳其等五十多国家,台湾也有七家公司在蒙古

注册。蒙古国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有农产品加工、采矿、旅游(以上为蒙古国建

议)、电子、造纸、塑胶成品、汽机车制造、糕饼、啤酒、成衣加工、运输、电

线、电缆、农药等。在公共设施方面,所有工业化城市都有水、电、通讯、电

视、国际互联网等设施,现有商业银行15家,其中2家政府持有部份所有权,其

它都为民营。陆路运输需取道西伯利亚铁路或经中国内蒙、河北由天津出海,航

空运输自乌兰巴托至北京、莫斯科有固定航班。

卡尔梅克(Kalmyk或Kalmuk)部

卡尔梅克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首府埃利斯塔,

?

?5楼

卡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Eleut或Olot)蒙古人即卫拉特(Oyrat或Oirat)亦即

元代的斡亦剌、明代的瓦剌的称呼。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人分四部:和硕特

(Khoshut)、准噶尔(Dzungar或Jungar)、杜尔伯特(Dorbet)、土尔扈特

(Torgut),后准噶尔部强盛,土尔扈特部不服准部统治,于1616年在首领和鄂尔

勒克带领下,越过吉尔吉斯草原,同年与俄人讲和。和鄂尔勒克移居于托波尔河

上游,以其女嫁西伯利亚汗后人,并征服花拉子模部分领地。1643年,和鄂尔勒

克移营至伏尔加河下游阿斯特拉罕附近,与诺盖人密谋,使其脱离俄国。1650

年,西伯利亚的土尔扈特部遣使向顺治皇帝表示臣服。1673年,顿河和额济勒河

(伏尔加河)间的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为得到俄国每年的丰厚赠礼,向沙皇

表示效忠,但土尔扈特部与克里米亚汗国、达赖喇嘛、中国皇帝都继续保持联

系。后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其征兵用于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激起了土尔扈特人的

反抗,部分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握巴锡(阿玉奇的孙子)率领下东归故土,遭俄军

和哈萨克人拦截,死伤无数,最后剩几万人到达中国新疆境内。其他未能东归的

人留在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继续受到沙俄的统治。1920年成立卡尔梅克自治州,

1935年成为自治共和国,1943年自治共和国建制被撤消,1957年重设自治州,

1958年重新恢复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卡尔梅

克人至今还信奉藏传佛教,讲卫拉特蒙古语。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洲唯一的佛教

国家,在首府埃利斯塔有很多佛像。

布里亚特(Buryat)部

布里亚特元代称不里牙惕,布里亚特蒙古人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原游

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地区。1631年,俄人

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

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

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清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

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共和国位于贝加

尔湖以东,南同蒙古国接壤,首府乌兰乌德。1923年成立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

和国,1958年改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1990年,苏联解体前昔升格为俄罗斯联

邦内的共和国。另外俄罗斯联邦境内还有两个布里亚特自治区在贝加尔湖以西:

乌斯特奥尔丁布里亚特自治区(属伊尔库茨克州)、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属赤

塔州)。

?

?6楼鞑靼部落

鞑靼(Tatar或Tartar)人属突厥语族,混合了蒙古人和跟随蒙古人西征的其他种

类的突厥人的血统,他们主要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和西西伯利

亚、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944年被斯大林从克里米亚强行迁

入),原苏联共有六百多万鞑靼人,分喀山鞑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西伯利亚

鞑靼人等很多种,是今俄罗斯联邦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国新疆境内的称

塔塔尔族,他们大多是逊尼派穆斯林,少数改信东正教(称楚瓦什人,主要在俄

联邦楚瓦什共和国境内),还有部分信原始的萨满教。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鞑靼人

属喀山鞑靼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伏尔加-保加尔人(The Volga Bolgars),保加尔

人原居中亚一带,后随匈奴人西迁到黑海以北,七世纪时分成五部,一部西迁到

多瑙河下游地区,联合斯拉夫人打败了东罗马帝国的军队,建立保加利亚汗国,

后被当地的斯拉夫人同化,成为基督徒。后来保加利亚人就成为同化了这支保加

尔人的斯拉夫人的名称。另一支保加尔人北上到伏尔加河中游、卡马河流域一带,称伏尔加-保加尔人,蒙古西征时称他们为不里阿耳,被成吉思汗的孙子拔

都征服。拔都在西征结束时建立钦察(金帐)汗国,跟随拔都留下的蒙古人只有四千户(参加拔都西征的军队约15万人,西征结束后,其他各系宗王的部队都回原来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拔都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他们淹没在突厥人的汪洋大海里(突厥人的数量是他们的百倍以上),他们后来逐渐被周围的操突厥语诸部混血同化,讲突厥语,信伊斯兰教。后来蒙古人和钦察汗国统治下的伏尔加-保加尔、钦察(奇卜恰克)等突厥语民族共同使用蒙古人带

来的名字--鞑靼人,伏尔加-保加尔人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名字。

图瓦部落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

称“索约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

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

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馀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突厥兴起後,都播役属于突

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按照前苏联突厥学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法,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

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

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其功业无须在此赘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

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播之东北,距当时的

京城长安最远,因此给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在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族,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诸部为主体,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而同归”

了。现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着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应该主要与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到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之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属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後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于今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族还是有所依据

的。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俄罗斯正

教;图瓦人总数接近20万左右,有约2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外国的图瓦人用

基里尔字母,中国的图瓦人无文字,通用哈萨克语文或蒙古语文。图瓦人分布的

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

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佐领

四十八,分隶外蒙的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

图、三音诺颜两部。同治三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

约》),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1914年沙俄强占乌梁海,俄国十

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

九佐领之地,属今蒙古国,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领之地,于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

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有的书说是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

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

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

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

?7楼乌珠穆沁部

乌珠穆沁是蒙古民族古老部落之一。成吉思汗16世孙图罗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戈

壁南,他的第三个儿子翁滚都拉尔开始称所部为《乌珠穆沁》,蒙古语为《葡萄

山人》,因为他们原在阿尔泰山脉葡萄山一带驻牧,故名。

17世纪,金太祖(努尔哈赤)年间,乌珠穆沁部落首领道尔吉与林丹汗不合,率

所部迁到克鲁伦河一带驻牧。崇德元年(1636)归附满清。顺治3年(1646)分

乌珠穆沁部置左翼和右翼两个旗。左翼扎萨克(执政王)驻在鄂尔虎河(乌拉盖

河)畔之奎苏陀罗海(乌拉盖苏木东北)。1934年属锡林郭勒盟。1945年乌珠穆

沁部道尔吉王与乌兰夫部冲突兵败,率一半左翼旗人迁至蒙古国克鲁伦河附近驻

牧至今。

科尔沁部落

科尔沁部落,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

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

1227年的对夏战争中,成吉思汗病死军中,在成吉思汗统一各蒙古部落和对辽、金、夏的战争中,有一支精锐的“怯薛”,即侍卫军护卫着他的安全。这支侍卫军由成吉

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统领,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这支部队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

中,屡立战功。哈撒尔号所部“科尔沁”,即“割尔臣”的同名异译。

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十几代人都在呼伦贝尔草原驻牧,繁衍出多个蒙古族部落。时光

流转,到明代初年,明王朝在东北设立朵颜、福余、泰宁三个卫所,通常称为“兀良哈三卫”,明代洪熙年间,蒙古察哈尔部在达赉孙大汗的率领下越过大兴安岭,来到兀良哈三卫牧地驻牧,与此同时,内喀尔部也迁到这里驻牧,一直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科尔沁部为了同东迁的察哈尔部和内喀尔喀部争夺领地,也进行南迁,占居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辖地。并统领福余卫。兀良哈三卫南迁后,剩余的兀良哈三卫人口归科尔沁部统领,到明代嘉靖年间,由于科尔沁首领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代子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由于同察哈尔、内喀尔喀等部的战争失败。在1425年避走于嫩江流域。称自己的部落为嫩科尔沁,以区别于他的同胞兄弟——昆都伦代青所在的阿鲁科尔沁部。

明朝末期,嫩科尔沁部与后金的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们建立了政治上的姻盟关系,地位显赫,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成为至尊的部落,在称呼上去掉了“嫩”字,直接称所属部落为科尔沁部。从此科尔沁部威名远扬。

奎蒙克塔斯哈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博第达喇,称卓尔郭勒诺颜;二儿子诺扪达喇,称噶勒济库诺颜。兄弟二人都是科尔沁部的首领。后来大儿子博第达喇又生了九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乌巴什,称鄂特欢诺颜,率领一部分属民单独游牧了,形成了郭尔罗斯部;第八个儿子爱纳噶,称车臣诺颜,仿照他的兄长,自成一部,称杜尔伯特部;第九个儿子阿敏,称巴噶诺颜,相沿此法,又自立名号称札赉特部。博第达喇其他六个儿子和诺扪达喇的一个儿子仍称自己是科尔沁部。

明朝末年,女真族迅速崛起,包括科尔沁部在内的蒙古族受到威胁。为了解除这种威胁,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族以叶赫部为首的扈伦四部与科尔沁等九部共同结成联军,向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发起了进攻。历史上称为“九部联军伐满州”,努尔哈赤英勇善战,用兵神速,他亲督大军,最后战胜了蒙古九部联军,其中:科尔沁部首领翁果岱(科右中旗始祖)、莽古思(科左中旗始祖)兄弟二人被俘,明安(科左后旗始祖)有幸逃脱。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为了跟过去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相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他针对蒙古“风气刚劲,习于战斗恒不肯服人”的特性,采取了怀柔和武力相结合,并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即顺应蒙古民族的本性,又要限制其联合,化“为患”为“为用”,把蒙古部落变成清朝北边的长城。这正是努尔哈赤做为统治者的深谋远略。这也是整个清代对蒙古族推行的总政策。另一方面,科尔沁部为摆脱林丹汗的欺侮与控制,也主动与后金联谊通好。可以说双方的利益一致,在这种形势下,科尔沁部与后金的结盟顺理成章地活跃起来。因此,在1594年正月,科尔沁部明安派使臣和满州停战和好,科尔沁部向努尔哈赤献战马百匹,骆驼十峰,这是蒙古科尔沁部和满州通好之始。在努尔哈赤的拢络下,科尔沁部于1624年归附了后金,而且对后金十分忠诚。借努尔哈赤的力量摆脱了林丹汗的统治,结束了蒙古诸部长期的混战局面,并与女真人建立了密不可分的亲姻关系。

清太宗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系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女儿;孝庄文皇后(蒙古名布木布泰),是莽古斯儿子宰桑之女,是孝端文皇后的亲姪女,1625年(天命十年),13岁时就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并成为清代的国母;1634年,孝庄文皇后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她的姑父皇太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蒙满联姻的佳话。孝端文皇后之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孝庄文皇后之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等清宫公主有十几位都嫁给了科尔沁部,并埋葬在科尔沁草原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