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格式:pptx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37
微专题4晚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知识整合】一、“夷夏观念”1.概念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
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仪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2.“夷夏之辨”在近代的嬗变(1)从“夷”到“洋”的称谓以及涉外事务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中对传统的“华尊夷卑”思想的纠误,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重新定位,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2)从“宗藩体制”到“条约外交”的转变,是传统的“华夏中心论”“华夷朝贡体系”等观念走向没落的表现。
二、晚清外交体制的近代化1.1840年前清朝的外交体制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的涉外制度是“朝贡”和“理藩”制度,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并没有专门机构管理涉外事务。
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下设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责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和军机处也参与对外事务。
2.晚清外交体制的变化(1)专门性外交机构的设立①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成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特设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
②南、北洋通商大臣:《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后演变为南洋通商大臣(办理江浙闽粤内江各口通商事务)。
另有北洋通商大臣,其前身为1861年设在天津的三口通商大臣(统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管北洋洋务等)。
③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
官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近代科技知识,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
外务部则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与留学西洋的人才,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在选拔官吏时较为强调专业知识,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于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清末民初外交机构的演变———析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曹倩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333000)摘 要: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清末民初; 外交机构; 近代化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1)02-0097-03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旧有的封建外交制度(朝贡制)逐步瓦解,中国外交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
作为国家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外交机构,其变化是与整个国家政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以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为前提的外交机构近代化道路必然充满矛盾和对抗,直至封建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
一、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末外交机构转变清朝早期,中国建立起东亚朝贡体系的外交体制,朝贡国包括朝鲜、安南和琉球、暹罗、缅甸、南掌、廓尔喀、浩罕、坎巨。
鸦片战争前,西洋(荷兰)、吕宋(西班牙)、澳门夷(葡萄牙)也属于朝贡国系列中的国家,“每次使者,皆卑身屈己,侪于藩臣贡使之列,行三跪九叩之礼”①。
但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荷兰和西班牙很快便退出了朝贡国之列。
甚至在19世纪上半叶,这种朝贡体系内的朝贡国行为还有加强的趋势。
19世纪上半期西方殖民主义的势力已经从东亚大陆的边缘逐渐接近了核心,东亚朝贡体系范围包括的各国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严重威胁。
朝贡体系内的各国加强朝贡行为,更多的是寻求宗主国清王朝的保护,使其免受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朝贡体制并未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对清末民初中国外交体制近代化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在制度层面与国际接轨,而以外交领域为最。
从清朝末年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再到民国初年的外交部,近代中国的外交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交体制日益现代化,逐渐合乎国际惯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职业化的外交人才,使原本虚弱的中国能够取得一些难能可贵的外交成果。
二、清末的外交体制变化1840年以前的中国,沿袭传统的对外交往习惯。
这种所谓的“外交”浸透着浓厚的“夷夏”观念,中国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
当时清政府的主要外事机构有理藩院和礼部。
理蕃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事务。
礼部也不是专管外交的机构,它下面有两个涉外机构,主客司和会同四译馆,负贵外事礼仪接待及翻译工作。
另外,鸿胪寺专掌替襄礼仪之官。
军机处由于它掌握皇帝旨意的草拟和颁行,因而也参与对外决策咨询。
可见,这个时候中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体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也没有一批专职的官员,只有一些分散于各机构的部门,职责比较混杂。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开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因开放五处口岸的约定而设立,始于1844年,由两广总督兼任,实际上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兼有外交权力的职务。
这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又说明清政府内心里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也无专署。
1858年由两江总督兼任。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迫于列强压力,1861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一直存在了40年。
总理衔门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大权进行了新的明确分工。
随着外交事务的增多,总理衙门逐渐变成了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关,不但“专办外交”,而且通商、关税、传教、招幕华工、海防、船务、邮电、铁路矿务等事务,无不由其兼管。
清末明初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42年开始,列强开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中国政府不得不开始了与西方各国的颇繁交往,也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外交。
近代外交体制也慢慢建立起来。
首先是朝贡体制的瓦解。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朝贡体制。
统治者根本不屑于同属国或朝贡国进行平等的来往,也不建立相应的外交机构,这个时候的中国尚没有建立相应的近代外交体制,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部等地区的朝贡国频繁遭到外来侵略者的冲击和侵略,这主要与欧美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有关,另外中国本身的国力衰弱,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的减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加之朝贡国的民族意识也逐渐地增强。
到了90年代中期朝贡体制彻底崩溃。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外交活动,当时英国人签字的条约用中文写成,双方同时抬头书写,以示英、中两国处于平等地位。
“五口通商大臣”设于1844年开始由两广总督兼任,负责五处口岸的对外事务。
这里反映出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不过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且不是政治外交关系。
而且“五口通商大臣”始终为兼职,不是专官。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衔门的设立,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开始起步。
中国外交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比如:清政府开始派使出洋,出现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赋有正式的外交使命。
总理衙门成立在传统的外交体制里打开了一道缺口,从此清廷有了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
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走向世界的标志。
总理衙门内设的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以及同文馆、总税务司,上海、天津的南北洋大臣,承担着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事务。
1901年清廷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主要与列强的强烈要求和清政府改革时弊的需要有关,列强不满“职责不专,遇事拖延”的外交机构。
在这期间清政府也为列强的侵略而感到感到不安,所以也思考着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寻找较好的外交对策。
略论清代外交机构近代化作者:王双印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摘要:晚清的外交机构,经历了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到转换为外务部的发展阶段。
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虽是清政府在列强威逼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它却有力地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晚清外交机构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权力由分散不断集中统一,日益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制度趋同,这种艰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民族矛盾加深的情况下对外交认识的深化,增强了清政府独立办外交的能力和信心。
关键词: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机构;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0)06-0040-05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宣告结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随着清政府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中外交涉的日益频繁,传统的外交体制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以1861年1月总理衙门的设立为起点,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帷幕。
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迈进了一步。
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对其进行一系列吐故纳新的改革。
至此,清代外交机构已正式和国际惯例接轨。
外务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的、专业化的外交机构。
外务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化的外交制度基本上确立了下来。
本文试图通过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这40年间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探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
礼部成立于1631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负责管理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管理范围很广。
理藩院成立于1638年,为清朝首创,主管清代时期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办理与外国通商、外交事务。
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因此理藩院也不是专门的外交机构,管理对外事务只是其部分职责或兼职。
而且,长期以来清政府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期的清朝对外关系完全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作为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之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外交近代化的表现
外交近代化是指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积极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以实现国家根本利益和全球和平与发展的一种战略。
近
代以来,中国的外交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改革。
以下是外交近代化
的表现:
一、开放政策
“开放带来进步”,中国在近代一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努力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积极促进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了国际认可度。
二、多边外交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
通过这些组织,中国不仅能够参与国际合作,
也能够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互利合作。
三、提高新型大国形象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思想变革和实践
变革,成为全球扶贫和全球治理的贡献者,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新型
大国形象。
四、外交技巧的发展
中国外交人员的水平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国际谈判、危机处理等方面,中国外交官员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从博鳌亚洲论坛到南海仲裁,
中国都能在国际舆论上表现出自己的声音和立场。
五、文化外交的重视
中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外交,推广、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
故事,赢得了各个国家的尊重和好评,也促进了全球人文交流的发展。
六、经济外交的强调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高,经济外交也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
贸易和投资,中国在各大洲的经济中肩负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在良性
的经济循环中与各国共同发展。
总之,近年来中国在外交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不断创新、开放、自信,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清末新政中的中国外交的新变革【摘要】20世纪初,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外交体制改革,从闭关到一步步开放,其中外务部的设立,取代了总理衙门成为清末外交的行政机构,进一步满足了帝国主义掌控中国,侵略中国。
中国由传统外交向现代外交过度,这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外务部;变革一、清末新政的背景“庚子事件发生后,面临亡国灭种和内忧外患的时局,慈禧太后‘深念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是造成该事件的原因。
她觉得不能按照原来的统治方式继续下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在西安她就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
”[1]二、外交的演变中国在长期对外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华夷观念,并且一直延续至清代。
清代以前的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始终保持了一种“宗藩”关系,中国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要,因而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机构中,也就不需要有专职外交机构,对外事宜均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还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
清政府以理藩院处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政治组织形式等,一般均和某些‘藩部’的情况有近似之处。
”[2]自18世纪始,英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但是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变化,依然固步自封,以天朝上国自居。
鸦片战争的失败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然而清政府并没有以此为警惕抓紧改革,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外交涉事务增多,为方便与各国交涉事宜,1861年以总理衙门的设置为标志,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逐步向近代外交观念演变。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清朝政局的一次重大变动,客观上也反映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冲击下中国传统对外关系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趋势。
开始把中国的外交纳入国际外交的轨道,它改变了中国以前没有外交的局面,对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理衙门设置后,各国与中国在交往过程中,对总理衙门逐渐产生不满,他们认为总理衙门不能适应自己国家的利益需要,他们认为新的外交机关比总理衙门应当更有实权,更方便列强对清政府的最高机关施加影响。
全球视野下中国近代以来的外交中国近百年屈辱外交和抗争中国近代的地位与外交1.晚清外交机构的近代化(1).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2).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统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事宜的中央机构。
(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1)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条约继续有效。
(2)目的是想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3.北洋军阀外交及中国人民的抗争(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皇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五条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2)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期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3)1924年,孙中山北山宣言中指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4)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
(5)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4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等2.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列特权被废除。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5.屈辱外交(1)不平等外交:《南京条约》是第一个屈辱条约,是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炮舰外交的首次记录。
(2)奇怪外交:1861年顺应侵略者要求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等事务。
清政府听从英国人赫德的建议,让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代表中国去办理外交,是国际外交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怪事。
(3)卖国外交:由于综合国力的贫弱,更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在外国侵略者面前长期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路线,终于酿成中法战争后以胜求和的悲剧,留下世界战争史和外交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摘要: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晚清外交机构近代化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
一、外交机构的演变1、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
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由礼部负责。
2、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门”,后来改为“理藩院”[1]。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
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
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总理衙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3、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
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历程,分析其背后的动因、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国际关系的剧变,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挑战。
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从屈辱条约到平等外交,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不仅是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反映,也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观念更新的结果。
文章首先将回顾中国近代外交的历史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以及晚清政府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随后,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关键节点,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探讨这些事件如何推动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本文还将探讨转型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和思想,如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本文将评估中国近代外交转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塑。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这一转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背景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并非偶然的历史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国内环境来看,晚清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政治上,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家机器运转失灵,民生凋敝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思想上,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冲击着传统的封建观念。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外交事务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契机。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向海外扩张,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自然成为了他们争夺的对象。
频繁的战争与外交摩擦,使清政府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朝贡外交已无法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必须寻求新的外交模式。
再次,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努力,为中国外交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运动,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也在思想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对西方外交制度的反应与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地帝国。
由于西方的强大实力和先进制度,引发了中国晚清政府对西方外交制度的深刻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进行外交的近代化。
西方列强通过以武力征服土地并建立殖民地,使得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面对这种局势,晚清政府开始重视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的外交制度。
它认识到,中国的传统外交方式已经无法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变和现代化。
因此,晚清政府首先尝试借鉴西方的条约制度、领事制度和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做法。
晚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中国必须加强自身的国家实力,以确保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不受侵害。
为此,晚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经济体制,通过进行军事和经济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晚清政府还积极培养外交人才,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国家学习外交学科,以提高自身的外交素质和能力。
晚清政府还积极向西方的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借鉴,以改进自身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晚清政府开始注重外交与国内政策的结合,以确保国家的整体利益。
它开始追求平等互利的原则并反对不平等条约体系,提出“自强、求官和谈”的外交政策。
晚清政府还尝试在对外关系中积极借鉴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以追求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此外,晚清政府在对西方外交制度的反应中还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对话和交流。
它派遣了大批官员、外交使团和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外交技巧、了解西方文化和国家制度。
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晚清政府逐渐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成功并不是凭借道义和仁义,而是以实力为基础,通过外交手段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晚清政府对西方外交制度的反应是放眼世界、实事求是的。
它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积极借鉴西方列强的经验和制度,努力进行外交的近代化。
然而,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和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晚清政府的近代外交并未能够完全实现,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晚清政权的覆灭。
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影响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促使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外交经历了先是排斥、抗拒外部世界,继而被迫接受与适应西方外交体制,最后主动完成外交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外交近代化影响深远广泛,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外交制度等各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也促进了中国对于国际社会的融入及其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对今天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中国外交;近代化;影响;和谐世界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外交近代化在中国外交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一、加快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近代转型1.经济发展方面通过中国外交近代化,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形式各异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并由此产生新的阶级与社会力量。
中国逐步摆脱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步入现代化进程,为当今中国对外开放和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启示意义。
在对外贸易上,通过分析1840年至191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商品结构变化可知,尽管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但客观上加快了自然经济的分解,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为中国商人投资近代工业积累了资金。
以上这些变化与外交近代化不无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2.政治文明方面在近代外交的刺激下,中国近代的国家机构、外交体制、经济管理、司法制度等等,都出现了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例如总理衙门是适应中外交涉的需要产生的,具有近代国家机构的性质。
品位·经典43文化纵横Wen hua zong heng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历程○郑方仪1 路 正2(1.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亚利桑那大学 经济学,美国亚利桑那州 图森)[摘 要] 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从开启到完成经历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外交走入近代化的转折点,中国外交机构也从鸦片战争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之路。
晚清时期,外交机构经历了总理衙门的建立到撤衙改部的调整,推动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程,但是受制于当时的封建体制,没能实现近代化的使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此背景下,职业外交官陆徵祥对外交部进行全面改革,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关键词] 外交机构;……近代化;……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随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欧洲在17世纪初开始形成近代性的外交关系,强调国家主权和独立,建立专业化的外交机构,并在国家之间设立常驻外交使节。
而中国,在总理衙门之前,除一些朝代设立过区域性的有外政性质的机构,并无正式的专门处理对外关系的中央主管机构,更不要说具有近代性质的外交机构。
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之路,之后经历外务部,民国对外交机构的组建及改革,中国的外交机构最终完成了近代化的历程。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在19世纪中叶之前的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与可以联系到的周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际关系体系,这就是朝贡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属国、与国和互市国。
属国对中国尽有朝贡义务,如朝鲜和安南;与国是与中国有条约关系,即平等的、正式的外交关系的国家,如俄国;互市国是两国君主没有直接往来,通过大臣文书往来的国家。
在中央与这些国家的交往中,与属国的交往是通过礼部或两广总督等地方官员,和与国、互市国的交往大都通过朝廷要员或者理藩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