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
- 格式:ppt
- 大小:3.05 MB
- 文档页数:5
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第一阶段(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独立自主”。
新中国诞生后外交上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独立,捍卫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积极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斗争,确立了以和平为宗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展示了东方大国的鲜明形象,站稳了脚跟,改善了国际处境。
第二阶段(1978—2012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和平与发展”。
党中央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根本判断,我国外交工作的目标随之调整为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外部环境。
在国际上,我们倡导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高。
第三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题词是“民族复兴,人类进步”。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定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
新中国外交70年史诗般的历程,凝结着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成果,对于我们是一座思想宝库,其中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
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从新中国外交奠基时期中央提出的“外交无小事”“外交工作授权有限,大权在中央”的根本原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有关论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条主线,并为之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中国外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现代外交的发展可追溯至19世纪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1895年,中国的首次危机是对抗日本的甲午战争。
此后,中国试图保持独立和自主地位,避免在列强之中被分割。
20世纪初,中国的外交政策着重于抵制外国干涉、保护领土完整和独立、避免与大国的战争,以及推动普遍和平。
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积极寻求和平和友谊,采取了不少外交手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恢复领土权和推动全球的自由和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逐渐发展为更为开放和自信。
中国在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逐渐变得更加积极,包括推动全球化进程,维护自身利益,加强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及加强与国际组织与地区合作的渠道。
至今,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一直走在自主、和平、合作的道路上,致力于推动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史一。
古代1。
政策:开放→闭关锁国(明中后期)※原因:①西方新航路开辟,侵扰边境。
②倭寇侵扰③专制统治达到顶峰.2.方式:供词形式,称臣纳贡。
3.内容:重政治文化交流,轻经济交流。
4.范围:(1)两汉:开展积极对外交往,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①东亚、东南亚:朝鲜、日本、越南②中亚、西亚: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欧洲:与大秦有直接往来(2)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播①东亚、东南亚:朝鲜、日本、印度②中亚、西亚:、波斯、大食③欧洲:与东罗马互遣使节④非洲(3)宋元:外贸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不断传向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大大推动历史发展进程(4)明清:中国古代空前规模的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近代(一)晚晴(晚清外交近代化)(1)外交机构的变化:①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机构)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宜.③1858。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④1861。
总理衙门——-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机构⑤《辛丑条约》: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与外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订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北洋军阀时期:①1915.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21条”②1919。
巴黎和会。
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列强在华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遭列强拒绝,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③1924.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④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条件⑤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①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等②1933。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引言中国现代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外交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卓越表现和重要贡献。
本文将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中国现代史上一些著名的外交故事,展示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 甲午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具体起因:东亚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和侵略行动,中国对外贸易不平等•战争爆发: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2. 中国战败与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遭受巨大损失•具体内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等3. 影响与启示•影响:中国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启示:中国开始了寻求国家独立和强盛的历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 条约签订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中苏两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合作关系•意义:加深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并提供相互支持和援助2. 条约具体内容与实施•内容:相互援助、公开军事援助、政治协商等•实施:两国共同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3. 影响与启示•影响: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启示: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对外交关系至关重要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 背景与原因•背景:中国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被取代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原因:与台湾问题以及冷战中的斗争有关2. 努力与成功•努力:中国积极争取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广泛支持•成功: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合法代表3. 启示与影响•启示:中国坚持正义立场并发展对外交往的努力是取得重要外交突破的关键•影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誉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 加入过程和条件•过程:中国积极推动加入WTO的进程,并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改革•条件:针对贸易和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2. 加入的意义和影响•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接受和参与,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3. 实施和成果•实施:中国积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推动经济改革和贸易自由化•成果:中国的出口和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增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结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记录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兴衰得失,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外交史中国古代外交史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
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
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外交史是考研历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到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外交政策、外交手段以及外交背景等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外交史考研知识点的归纳:一、古代中国的外交1. 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主要体现在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和敌对关系上。
例如,列国互相通婚、互相结盟,以及进行礼节性的使节活动等。
2. 中央集权时期的外交:在秦汉时期,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外交活动也由各个诸侯国转变为中央政府的任务。
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匈奴的外交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和平与战争两种手段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3. 唐宋时期的外交:唐朝和宋朝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朝通过修建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以及接受外国使节的礼遇,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宋朝时期则通过和吐蕃、辽、金等国的外交手段维持边疆的稳定。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分水岭,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之后又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戊戌变法扩大了对西方的接触并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技术,同时也是顺应新的国际关系和外部环境走向民主和近代化的努力。
3. 辛亥革命与外交政策: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观察中国命运的钥匙”;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提出“以邻为伴,以友为辅”的外交原则。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坚固的友好关系。
2. 文化大革命与对外关系: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紧张,同美国发生了中美“乒乓外交”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孤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史新中国外交发展史是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外交事务的发展历程。
从建国初期的封闭与孤立,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转型,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外交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国际地位低下,外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此时,中国采取了封闭与孤立的外交策略,积极推行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原则,与西方国家保持距离。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的爆发,中国外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破。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交方针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交往与合作。
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美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逐渐走向多边化和多样化。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及全球性的合作机制,如中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合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进一步发展壮大。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全球的热门话题,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南南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与利益。
新中国外交发展史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旨在维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
中国外交的发展也受到了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外交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中国外交赢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在未来,中国外交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外交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
1. 血泪史:中国开国元勋周恩来在中苏关系的谈判中,历经多次失败和漫长时间的挣扎,最终做出艰难决定,放弃了斯大林的援助,选择了和美国合作。
2. "心腹之患"问题: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充分利用国际关系,凭借着政治和军事技巧,成功地摆脱了"心腹之患"问题,率先
在国民党内部取得了领导地位。
3. 导火线:中国和日本爆发全面战争的导火线,是1937年牛
棚事件,这是一起抗日抵抗运动中,学生群体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示威行动,却在日本的无情镇压下,引发了中日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4. 朝美争端:1953年,美国直接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将战火
扩展到了中国的边界,中国选择了坚决回应,直接对抗美国的侵略行为,使得朝美争端持续了多年。
5. 行长之谈:1972年,中国政府由周恩来主持,和美国发表了"上海公报",使得中国实现了和美国的正式接触和改善,这
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外交突破。
中国近代外交史发展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外交,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对外战争和外交的形式进行的。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国家。
清朝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来确立外交关系,这导致了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被动地位。
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试图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但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第二个阶段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清朝外交。
戊戌变法是清朝进行的一次政治运动,其中涉及到外交事务的。
清朝推行了与时俱进的外交政策,试图在列强前保护自身利益。
然而,这次并未成功,清朝外交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三个阶段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外交。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
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开始寻求国际平等和国家主权,反对不平等条约,争取与世界上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中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并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主权。
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发展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变化。
从被动应对战争到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中国不断壮大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渐从保守向开放转变,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近代外交史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未来的外交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外交历史中国外交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以礼尚往来、和平共处为主导思想,倡导以德服人,以礼待客。
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中国外交得到了较大发展,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立了郡县以管理区域,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在外交方面,秦始皇派遣使者到西域、朝鲜、日本等地交流贸易和友好往来,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汉代外交发展更加广泛,与西域各国、匈奴、朝鲜半岛等地进行了频繁的交流。
汉武帝时期西水土地的打拓、楼兰国的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等事件都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加深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与了解。
唐宋时期,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唐朝曾向葡萄牙、波斯、罗马等国派遣使节,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推动了中外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宋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在对待南蛮、契丹等民族时,宋代皇帝都秉持着礼尚往来的外交政策,维护了长期的和平稳定。
明清时期,中国外交继续发展,清朝康熙、乾隆时期通过修订康雄贸易、乌拉盖协议等,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清朝末年,中国外交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干涉,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化。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在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全面改观。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走向独立自主,奉行和平、独立、自主、互利的外交理念。
中国与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结成了良好的友好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进一步走向世界,参与了国际组织、维和行动、全球问题治理等领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等倡议也为中国外交开创了新的篇章。
总的来说,中国外交历史丰富多彩,传承了中国古代的良好传统,不断开拓进取,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对外交往史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A、概况秦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中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宋元时期:⑴两宋海外贸易繁盛,与南宋通商最密切的是高丽、日本、交趾、占城等国⑵辽、金、与高丽、日本、波斯、大食等有贸易往来⑶元朝与日本、高丽贸易密切;与欧洲、非洲也有交往[《马可波罗行记》]明清时期:⑴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⑵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抗倭、葡萄牙、荷兰、沙俄]可列表比较B、条件政治基础[社会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主观条件]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海陆]、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其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是主观条件[封建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C、特点从时间、地域看……从渠道、途径看……从内容看……1、先陆路贸易为主,后海路贸易为主。
汉代以陆路为主。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
两宋以后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5、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西方外来侵略D、文化交流1、中国文化外传:⑴科技:四大发明、《缀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⑵生产技术:冶铁、纺织⑶文学、艺术、体育:屈原、唐诗、围棋⑷文字:朝鲜、日本⑸思想:儒学2、外国文化传入:⑴物种:①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唐] ②越南占城稻[北宋] ③玉米等[明后期][“西学东渐”] ⑵科技:①印度的天文、历法、医学和熬糖法[唐] ②科技著作及水利方法[明清]⑶文化:①佛教[西汉] ②高丽乐;中亚舞蹈;印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唐]③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明清之际]E、交通1、陆上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为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
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重要事件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外交政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外交重要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不平等条约,亦标志着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
这个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无法抵抗英国的军事优势,被迫签署了这一条约。
《南京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一事件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为后来的不平等条约铺平了道路。
二、辛丑条约签订(1895年)辛丑条约,又称《马关条约》,是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重要条约。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清朝败于日本,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并导致了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和对清朝的质疑。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外交屈辱的开始。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翻君主专制政权的成功尝试。
革命的背景是中国被列强欺压,国家危机四伏,民众普遍不满。
通过外交手段,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使辛亥革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一事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日联合声明》签订(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
此前,中日两国没有建交,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和领土争端。
通过中美关系的调解和外交努力,中日两国最终签署了这一声明,恢复了邦交。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外交努力,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世贸组织。
这一事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员,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外交回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外交经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外交事件,展示中国的博大胸怀和智慧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周朝与西域国家的外交互动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周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周朝时期,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外交交流。
作为中国最早的著名外交使团,周朝国君派遣使节通往西域国家,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交流有助于西域各国的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也为中国拓展了国际影响力,为今后外交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着汉朝的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与西域地区的交流成为当时重要的外交议题。
为了拓宽贸易路线,汉武帝命令张骞出使西域,并打通了后来世称为“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带动了中西贸易的繁荣,还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朝的疆域拓展与邻国交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王朝在外交上的成功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借鉴。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与邻国的交往更为深入。
除了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外,唐朝还派遣使节到日本、朝鲜、波斯等国家,发展了友好的对外关系。
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互动,唐朝在当时扮演了东亚文化中心的角色,对促进区域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明朝的海外航行与外交扩展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和航海活动达到了颠峰,成为中国历史上外交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明朝远航成就了中国航海史的辉煌,名航海家郑和带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与当地国家发展了外交交流。
这次远航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外交互动奠定了基础。
五、清朝与列强的外交纷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末代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直接交锋的时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