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观后感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22.58 KB
- 文档页数:11
太空授课观后感6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6月23日上午,结合学校“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系列活动,陈位庄小学师生利用休息时间,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视频。
这次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活动由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和另外两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里为全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
航天员们在天宫一号里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试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同时,人大附中作为“地面课堂”,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空中课堂的宇航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授课即将结束时,宇航员们热情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不断探索科学奥秘。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崇尚科学、探索航天知识的热情与梦想。
观看完直播视频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爱我中华、心系国防,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今天我们看了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上亲自授课的视频,在太空上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在地面上的不同,他们喝的水是装在特质的水袋里面的,如果水漂出来,不会散落在地上,而是在漂浮着不会落地,他们吃的也是特制的东西,科学家们还制作出了在太空中吃的粽子,扁扁的。
主教课的航天员是——亚平老师给我们上课,她给我们讲的是太空中失重是怎样的,首先她拿出了两个弹簧,上面各有两个按钮,她把他们放到同一位置,然后一拉,只见两个弹簧的平率不同,这就是太空中唯一与地球相同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发明出在太空中第二种测量人体重量的仪器(注:第一种是用牛顿第二原理来测量的。
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一从神舟十号升空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有关注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举一动。
而今天终于可以观看在“天宫一号”中的太空授课,近距离地看到在太空中各种有趣的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王亚平老师利用一个金属圈,先做出一个水膜,看到那个小小的水膜在金属圈中轻轻晃动,这是在地球上完全做不到,真是非常神奇。
而且,这个水膜还非常结实,无论王亚平老师怎么晃动,它也不会破,然后王亚平老师还往水膜不断注水,只见那个薄薄的水膜慢慢变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圆圆的大水球!那个水球晶莹透亮,还能在上面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影,真是漂亮!王老师还往水球注入红色的水,那红色水在水球中慢慢扩散开来,最后充满了整个水球,就像一个漂浮在空中神奇的魔法水晶!没想到在太空中,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东西,都能有这么神奇漂亮的一面,实在太有趣了!我回家一定要让爸爸妈妈把今天的太空授课录下来,要多看几次,加深了解其中的奥妙。
第四篇范文: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20_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神十飞船中举行,我们全班同学都在学校的演播大厅里观看了这次太空授课,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在太空世界就已经和地面上大不同了,那么,在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中还会有多少颠覆我们在地面上的既有思想观点呢?或许是整个颠覆也未可知。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观点,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可顽固不化,不知变化。
切不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不思进取,顽冥不化。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观后感600字精选篇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已于10月16日发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
从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号发射,时间仅过去短短一个月。
按照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
航天员将进驻核心舱,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长达6个月的工作生活。
这就意味着,相较于神舟十二号,此次太空挑战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员将在太空与我们共同守岁,迎接农历壬寅年的到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探索从未止步。
然而身处太空,浩瀚苍穹看似壮美寥廓,实则挑战着航天员的心理与生理极限,更经历着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
据航天员杨利伟回忆,在执行“神五”任务时,火箭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长达26秒的共振,此时杨利伟感到了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一般,令他异常痛苦,可他却咬紧牙关告诫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事实上,这漫长的26秒共振,只是我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千辛万苦的一个小小缩影,但却画出了中国航天人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爱国群像图”。
在神舟十二号离开地球的3个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国航天员,均来自普通而朴实的家庭。
当他们远离地球、巡游寰宇、辛勤工作时,留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在一如既往、年复一年地耕耘劳作。
中国航天人的奉献和担当,始于热血、恒于信仰、终于爱国,他们把使命和重担铭刻心间、扛在肩上,把荣誉和光环归于祖国、献给民族。
“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这是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王亚平的一番话。
每一次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水下训练,体能消耗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累到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但他们累并快乐着。
每次离心机训练都要最多承受8个G的过载,脸部会变形、胸部会因受压而呼吸困难,但航天员大队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人按下“暂停按钮”。
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优秀6篇)太空授课作文篇一为了掌握太空知识,我们一起观看了“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为我们带来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航天员们讲解了许多知识,如太空失重、太空称重、神奇的小球单摆、有趣的旋转陀螺和魔幻水球。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魔幻水球。
诗仙李白的著名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在王亚平的实验中变了味道,成了“半天抖成一颗珠”,真好玩。
接下来,王亚平又把一个金属圈插到了装满饮用水的密封袋中,形成了绚丽的水膜。
即使往水膜上贴图案,水膜仍完好无损。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叹。
当然,接下来还有更美妙的事情在等着我们,那就是水膜的万千姿态。
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
再向水膜中注入一些空气,水球内立刻就产生了两个圆圆的气泡,晶莹透亮,分外美丽。
紧接着,王亚平向水球内注入少许红色液体。
于是,一个红通通的小太阳便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有趣极了。
太空授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我们要化激励为动力,努力向前。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号”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
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
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
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500字20233篇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
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傲慢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兴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展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幻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宏大的幻想了!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教师感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头。
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头。
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教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外表张力的作用。
三名宇航员细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好玩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奇怪又艳羡。
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移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奇妙了,这些好玩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欣赏后,都有特别大的收获。
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学问,这堂生动好玩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
我要奋勉学习,将太空的相关学问学好,熬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精彩的宇航员。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二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试验室,这次,神舟十号将会与天宫一号进展对接。
作为学生,我感觉到我们特别幸福,由于这次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会在天宫一号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一堂特别有意义的太空授课,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太空授课的到来,太空授课的时间为2023年的6月20号。
20号早上10点许,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正式开头。
首先,王亚平、聂海胜两名宇航员为我们展现了在太空中“打坐”。
在失重的状况下,宇航员可以轻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同学们都看得很入神。
随后,三位宇航员进展了五个试验,分别是:翻开“箱子”测质量、奇妙单摆做圆周运动、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水膜”内嵌入中国结、一般水变身“魔法水球”。
最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精选7篇)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篇一继“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荣耀归来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载着三位航天员顺利升空,中国人追逐星辰大海的梦想又将向前迈进一大步,为“圆梦九天”再立一座崭新的里程碑。
千年等一回。
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到司南、孔明灯,我们从飞天梦中看到了浪漫瑰丽的想象,也经历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我们对梦想艰苦奋斗的初心。
从浪漫的想象到朴素的探索工具,是中国人丈量梦想的脚步,是中国人敢想敢做、善作善成的生动注脚。
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它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眼睛;一个民族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它是想象转化为成果的唯一途径。
星河滚滚入梦来。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把感性浪漫升华为科学实践的民族,从“玉兔何年上月宫,夜间捣药特无踪”到“嫦娥三号”驶抵月球表面;从“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
在极富感情色彩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对飞天梦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表达,从一件件大国重器的问世中,我们找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与接续奋斗,那是航天精神中的浪漫延续。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
从巾帼不让须眉的王亚平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吃苦的坚韧精神;从频繁调动重新清零、从头开始的叶关富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战斗的拼搏精神;从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领域完成多项首创工作的王希季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攻关的探索精神;从胸怀祖国,放弃国外优渥待遇,突破重重困难,登上归国航船的钱学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特别能奉献的无私精神……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学家脚步不歇,不畏艰难,义无反顾投身航天事业,他们凭借着对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以贯之,一路闯关夺碍,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耕耘,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浪漫坚守中,将科学的“荒漠”变“绿洲”,创造出航天事业的累累硕果,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传唱的航天精神,这种精神还将继续鼓舞和推动更多中国人迈入探索太空的大门。
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一: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10点,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中国将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教学。
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第二次。
因此,神时空间教学不仅是一个国家关注的繁荣时期,也是全世界热爱天文、物理等领域的学者和朋友的繁荣时期。
第一次太空讲座是什么时候?事实上,早在1985年,NASA就提出了太空教学的想法,并培训了两名女教师,一名是麦考利夫,另一名是摩根。
然而,不幸的是,当第二年宇宙飞船起飞时,麦考利夫和宇宙飞船在地球上空死亡——那一次,“挑战者”号宇宙飞船在起飞73秒后爆炸并破裂。
然而,摩根并没有放弃在天堂教书的梦想,她为此又准备了22年。
最后,在2022,她在国际空间站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太空舱。
通过视频,她给学生们上了25分钟的课,展示了宇航员如何在太空中移动,以及如何在太空喝水。
巧合的是,这一次中国也有女宇航员授课,但教学难度比摩根大得多——这一次王亚萍主要展示了失重环境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而不是饮用水、体育等我们已经了解的内容,而是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物理概念。
在本次讲座中,王亚平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即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五个基本物理实验。
主要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和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并不简单,但它们背后的物理知识是惊人而深刻的!他们提前划定实验范围了吗?不是真的。
这个实验中的一些问题是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收集的。
这不仅是太空飞行的突破,也是青少年自身的突破。
因为只有具有示范价值的问题才能被收集到,这就要求我们的青少年从内到外补充更多相关知识,充实自己,而不是在外强悍、空腹。
有人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否可以循环利用。
我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
聂海胜司令员告诉我们,飞船里的水是从地球上带来的,但目前还不具备回收利用的功能,因为它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复杂的设备。
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后感观《宇航员王(小编推荐你关注:)亚平太空讲课》有感作者:崔嘉元今天,我观看了《王亚平太空讲课》的视频,讲的是一些太空中奇妙的现象,看后让我大开眼界!在天宫一号里固定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有一条长绳子绑着一个小珠子,用手将小珠子拉到一边,放手后,不是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回摆动,而是悬在空中;只要轻轻一推,就能旋转起来,听妈妈说这个实验是因为小球失重,所以才旋转起来。
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膜变水球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把一个金属环放到水袋里(宇航员在宇宙喝水的袋子)沾了一层水,金属环上竟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水膜,别看这层水膜这么薄,它可是能拖住一个很重的东西,中国结放上去都压不破,然后,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过了一会儿,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大水球,水球里有一些小气泡,王亚平老师把小气泡吸走,往大水球里注射了红色的液体,最后,原本水灵灵的大水球竟变成了红色的大水球。
太空真奇妙,让我们继续探索下去吧!探索出宇宙更多的奥秘。
第二篇:太空授课观后感6月20日上午十时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将首次在天宫一号上进行太空授课。
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
因此,神十太空授课,举国瞩目,不仅是全中国中小学生的一件盛事,也是全球爱好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学者、朋友的一件盛事。
无独有偶,此次我国同样是由女航天员来进行授课,但授课的难度却比200?年美国女宇航员摩根进行的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亚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运动等我们都早已比较清楚的内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会有什么奇妙的景象。
虽然这五个实验看起来很普通,但其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却是令人惊奇而深厚的!当有同学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时候,指令长聂海胜告诉我们,飞船中的用水都是从地球带上来的,飞船上目前还不具备循环利用功能。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600字神舟十号飞船20__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这次,神舟十号将会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作为学生,我感觉到我们非常幸福,因为这次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会在天宫一号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一堂非常有意义的太空授课,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太空授课的到来,太空授课的时间为20XX年的6月20号。
20号早上10点许,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首先,王亚平、聂海胜两名宇航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打坐”。
在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可以轻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同学们都看得很入神。
随后,三位宇航员进行了五个实验,分别是:打开“箱子”测质量、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水膜”内嵌入中国结、普通水变身“魔法水球”。
在这次太空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都看得津津乐道,大家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我们不是很明白其中的一些实验,但是,我们还是对这些科学现象保持着非常高的求知欲。
太空授课完成后,同学们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们为宇航员感到自豪。
听老师介绍,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他们要保持锻炼才能避免肌肉萎缩。
我想对这三位宇航员说一声谢谢。
他们为了人类的航天事业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着未知的太空不断去探索,为科学世界添砖加瓦。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220__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
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
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
2023年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2023年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1看了这次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视频之后,真是令我大开眼界,王亚平阿姨虽然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是他讲课非常生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这次的太空授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科学世界真的太神奇了。
科学在是改变我们生活,甚至改变着我的世界观,因为科学的力量,我们走进了太空,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敢想象的,而今天神十授课,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
这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关于太空的一些物理现象,虽然太空还是离我们很远,但是,我相信未来我们征服太空也不是不可能的,宇宙之大,我们还需要继续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一起携手把中国带进一个强大的时代吧!中国加油!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梦,太空科学梦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特别的科学实验课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神奇的科学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我们的中国梦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科学张力无限2023年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2今天上午,通过电视现场直播,观看了神十太空宇航员王亚平,在茫茫太空,现场给全国的学生授课,讲授了有关太空失重现象和实验。
观后,我感受颇深,思绪万千。
这是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也是人类第二次,中国第一次,在太空授课;这是一次最令华夏子孙激动人心的太空授课;更是一次扬我国威、振奋民族精神的太空授课。
可以想象,全球华夏子孙,无论身居国内,还是远在天涯海角,他们都会为国家、为民族而骄傲自豪!中国国力终于强大了!中华民族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啦!忆往昔,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被扣上“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强盗横行,山河破碎。
偌大一个世界,竟没有泱泱华夏和炎黄子孙立足之地。
看今朝,国富民强,中国已位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终于可以,而且永远可以,把“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扔进太平洋,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啦!神十,我为你喝彩!中国,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2023年神十太空授课观后感3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
神舟十四号太空授课观后感(6篇)太空授课观后感篇一亓玮清“空间站外,同时同力,羽毛与钢球谁先抵达?”这个问题一出,开启了我们今天特别有意义的太空课堂。
刚才问题的答案是:羽毛。
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听了答案后十分震惊,但听了宇航员老师的解答,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因为牛顿的第二定律。
当宇航员老师问大家,如果是你们去太空,你最想带什么上去呢?如果说让我去太空,我会带一本书,去看看在上面可不可以翻。
带着问题,我们开启了这节有意思的课程,今天的课程表是1。
水膜张力2。
水球光学3。
泡腾片。
介绍完课程表,王亚平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神舟一号,神舟一号可以称为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因为大家对空间站十分好奇,王亚平老师就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内部,里边有睡眠区,卫生区,还有小厨房。
小厨房内部有冰箱,饮水机,这个冰箱作用可大了!可以让宇航员吃上新鲜的苹果,空间站内还有防止肌肉萎缩的健身仪器如: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并且他们每个月还有专门的运动处方。
空间站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功能强大,这也无不彰显着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强大实力。
太空中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浮力消失现象,乒乓球在水中无浮力;水膜张力,像放大镜,折纸放在水膜表面可以绽放;水球光学实验,注入一个气泡,形成正反两个像;泡腾片,放入泡腾片里面有一个一个的小水珠好像这个水球要爆炸一样。
一个又一个的实验,真的是太神奇了。
另外,在太空站中宇航员们竟然可以看到16次日出!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所以他们在太空中可以看16次日出。
另外,他们通过舷窗可以看地球和日月星辰,我觉得那风景一定是很美的,虽然那里的天是黑色的,却有着更多一层的神秘感。
这节课使我扩大了眼界,让我认识了丰富的太空站,这真是一节特别的的课堂。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900字篇二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
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5篇)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太空授课观后感(通用1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25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篇1星期四,我和同学们一起收看了中国航天“天宫课堂“,神舟十三号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宇航员变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有趣的一课。
宇航员们开展了许多太空实验:“太空健身”、“细胞培养”、“浮力消失”……,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亚平宇航员做的一系列关于水的实验,水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展示了和在地面完全不同的奇妙现象。
水膜张力实验中,折好的纸花在水膜表面转动,慢慢绽放,简直太美了!水球光学实验中,水球中注入空气后形成圆泡,水球和圆泡中的镜像竟然一正一反!泡腾片实验中,在水球中加入颜料和泡腾片后,水球中快速产生许多气泡,慢慢变大成了“蓝色水球”,就像我们的地球一样,多么的神奇啊!通过天宫课堂,我不仅学到了奇妙的科学知识,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空间站的建立,飞天梦的实现,靠的就是先进的航天科技。
仰望星空,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观央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篇2当航天员们在《天宫课堂》为我们太空授课时,你是否了解过她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名人,他们也只是一个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的普通人,是坚持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与众不同。
梦想虽然美丽,但如果没有坚持的勇气和行动,那么,那份美丽就只能停留在梦境中,而不会成为如今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宫中学习的那些日子。
我很喜欢发明,爸爸虽然支持,但妈妈却认为“发明不能当饭吃”,不赞成我学发明。
我还记得爸爸说:“放心儿子,你想学就学。
这是你的梦想,就算一万个人反对,自己坚持就对了。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600字【五篇】天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座空间站。
你还别说,“天宫”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定的,那里面如一座宫殿,样样俱全。
空间站是一个可供宇航员短期住宿,并可以做各种太空研究和实验的“太空酒店式实验室”。
那为什么要修建空间站呢?空间站可以测试未来可能用于太空飞行的各种技术设备。
还能获得“失重”环境——这种在地面上难以长时间获得的特别环境。
但是往返一次太空成本相当高,能一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时间,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这样一个功能全面,又能让宇航员住久一些的地方就诞生了。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我们“宫殿”的规划。
天和核心舱就是宫殿的卧室,主要供宇航员们居住。
货运和载人飞船就如地上的车辆一般,用来运送货物和人员。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目前还暂未完工,它们就是“宫殿”中的研发实验室,用于各种太空实验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会面临各种可想而知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我们熟知的太阳。
尽人皆知,太阳是地球生物赖以保存的依靠,它供给源源不绝的各种能量,滋养万物生长。
但是它释放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都是非常致命的,这两种射线能轻易穿透你的皮肤,破坏身体所有细胞。
那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可以天天晒太阳呢?那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把它们反射大概吸收了。
空间站架设的位置必须考虑这个安全因素。
国际上一般选择了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位置,我们的“天宫”,为了最大程度的安全,架设在距地面400公里的位置。
这样既能获得地球磁场的保护,也能获得大气层的保护,一石二鸟。
古时的天宫,据说在云端,那里住着各路神仙,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
今时的“天宫”住着许多宇航员和科学家,他们在高高的天上为中国的太空科技进步,不断努力,让我们不再依赖国外技术,在俯瞰地球的同时也能真正放眼整个宇宙,对太空的了解不断深入。
所以,我们的“天宫”真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宫殿啊!或许这就是“天宫”之名的由来和美好寓意吧。
天宫”之门曾经打开,腾云驾雾,遨游太空,未来可期!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作文【2】XXX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
2023天宫课堂第四次太空授课观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一年级作文、二年级作文、三年级作文、四年级作文、五年级作文、六年级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其他作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first grade compositions, second grade compositions, third grade compositions, fourth grade compositions, fifth grade compositions, sixth grade compositions, middle school compositions, high school compositions, and other compositions.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2023天宫课堂第四次太空授课观后感2023天宫课堂第四次太空授课观后感7篇知道吗?有人说航天是浪漫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其实这背后也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艰辛。
太空授课观后感200字300字400字500字600字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今天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日子,更是中华人民值得骄傲的一天。
因为我们即将会上一节非比寻常的课程——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在清晰的电脑画面上,我们能看到三位伟大的航天员正准备给我们上一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程。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
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
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太空授课观后感今天,我经历了一节非常特别,有趣的课。
这堂课的老师距离我们地球300多公里。
她,就是此刻在茫茫宇宙中的宇航员,王亚平。
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带来了他的高难度的“绝活”,让我们可真是大开了眼界。
他沉稳地面对镜头,然后两脚往上一收,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如同和尚般打禅静坐!接着王老师用“一指禅”神功,使聂叔叔便翻起了筋斗。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航天员日常的模样!每个人都是身轻如燕的武林高手,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拿起重物,这里每个人都是SUPERMAN一样的传奇!令人羡慕不已。
我看到有关神奇表面张力,有趣水膜,剔透水球的奇妙实验。
太空,飘渺而神秘,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群星闪烁,粒子活跃;浩瀚宇宙,奥秘世界。
这里,实验小球不是如在地面上钟摆一样的摇摆,而是玩起了圆周的体操运动;这里,小陀螺会连翻跟斗运动,若是自身不停旋转时,它又乖乖地按照轴向的方向旋转——即使有外力;这里,一滴水,宛如可爱露珠,在太空中平和而调皮地乱窜……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这些,不可思议地都做到了!“心态决定一切。
当有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毋庸置疑,其绝对会努力自己挚爱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其在更多方面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一重大表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不断问世。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是中国新生一代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最终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综合竞争力处于首位。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
我相信,能够让“神舟十号”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太空授课观后感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举行太空物理授课的国家。
它反映中国航天技术的综合进步程度,也反映中国政府为获得公众对航天的更多支持在积极想办法。
当然,太空授课依然是从美国“学来的”,中国要想有突破性创新,还需更多技术及思想上的储备。
很多人认为,太空授课会激发中国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这种分析有其道理。
但同样有很多人担心,重商主义如今在中国社会过于强大,它仍会把年轻人的科技兴趣压得喘不过气。
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冒险精神的减退是全人类层面的。
从深层原因上看,这是因为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安顿”下来,发展取得重大成果,战争、贫穷被限制在比较小的规模内。
过于安逸的生活在消磨人类科学探索的部分兴趣。
人类近年来的科技进步逐渐变得“内向”,它们致力于让我们过得更舒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做生意更容易成功。
最典型的是IT技术,它的爆炸性发展几乎同时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内容和形态,但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看,IT技术又像是一层迷雾。
IT技术应当是人类科学进步的工具,就像一门外语,学会它是为了更广阔的目标。
人类走向太空,其意义之重大堪比当年海洋生物走上陆地。
但全人类太空技术的总积累这些年增加很少,美俄投入有限,中国稳扎稳打,有点像“细水长流”。
太空技术进步对各国公众的吸引力都在下降,中国的太空站还未完全建好,舆论就好像已经“看破红尘”了。
人类需要更高远的志向,在人类政治环境逐渐改善的情况下,国家应对组织科学探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科技进步最早的动力是要在战争中取胜,如今的动力是实现商业利益,这些目标说到底都太实际和狭隘。
科学探索需要理想主义的激励和召唤,当中国逐渐接近人类科技进步的前沿时,我们需要在全社会逐渐铺垫这样的思想准备。
科学市侩主义不能永无止境地在人类社会蔓延,曾在历史上处在人类文明中心的中华民族,应当为再次点燃人类科学探索的激情做出贡献。
对科学探索的崇尚不仅应当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牢牢立足,还应不断扩大地盘,占据最突出的位置。
这些年中国社会对西方重商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追随可谓一步到位,但市民哲学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则一直萎靡不振,连美欧人的那股闯荡劲都没学来。
中国人的科技投入除了航天等少数领域,总体上过于求稳,急于得回报。
反对航天投入的声音反而在互联网上此起彼伏。
希望这次太空授课为年轻一代植入热爱科学探索的基因,也给中国全社会带来一定刺激。
中国社会作为整体决不可成为只认眼前利益的市民主义大杂烩。
中国需要探索,敢于并且能够承担探索的风险,否则我们的发展总有一天要泄气,即使因为运气好我们站到了人类进步的最前沿,也会很快败下阵来。
太空授课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
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
亚平老师突然推了一下小球,这次小球就利落地上下摆动了起来,而且不会像在地面上实验的那样转几圈就落下来。
真是不可思议啊!此次太空授课很奇妙,虽然我现在还只是初二的准学生,没有接触过物理,但这次太空授课提早带领我进入奇妙的物理学世界!记得在录制时有同学问亚平老师他们喝的水可以循环再利用吗?当时亚平老师的回答是否定的。
可我相信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等若干年后,水一定可以循环再利用的!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成就我的梦、中国梦!太空授课观后感_1200字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航天员将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
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
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
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
太空照片看见了,太空对话实现了,太空生活也看得见,天地间太空讲课交流竟然也实现了!惊叹!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
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
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
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
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