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74.00 KB
- 文档页数:29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目标:(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2)掌握5种记叙顺序(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一)什么是情节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
“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开头1.一般开头(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2.开头设疑(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3.开头写景(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情结尾1.一般结尾(1)结构上,呼应前文或总结全文,照应标题(2)主题上,点明(深化、升华)主旨(3)丰富人物形象2.悲剧结尾(1)人物形象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2)表达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深思3.大团圆结尾(1)主题上,表达美好人性(2)表达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共鸣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小说阅读专题(二)——分析人物形象目标:(1)掌握5种人物描写方法(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技巧(3)掌握人物心情分析技巧(4)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分解:(1)学生了解概括人物形象的五个常见的角度;(2)学生明确人物形象的分类以及其对应的作用。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01基础梳理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现代文中考知识点梳理现代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以下是对现代文中考知识点的全面梳理,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阅读记叙文时,把握好这六要素,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记叙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3、人物描写方法(1)外貌描写: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进行描写。
(2)语言描写:对人物的对话、独白进行描写。
(3)动作描写:对人物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4)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5)神态描写:对人物面部表情进行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方法,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4、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等进行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等进行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有:(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心情;(3)推动情节发展;(4)为下文做铺垫;(5)突出主题。
5、记叙文的主题记叙文的主题往往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阅读时,要善于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言行以及作者的议论抒情中去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文体。
1、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动物、植物、建筑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原理、规律、方法等。
2、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中考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概要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概要记叙文文体知识表达技巧(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特色)——人称、写作顺序、修辞手法(句子)、表现手法(段落)、表达方式(文章)、描写方法、线索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一、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人景物事、抒情)二、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三、人称:(我:主观的真实性『选材特点』;你: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他或她:具体、全面、叙述不受任何限制)四、写作顺序:(顺叙:时间、事情发展;倒叙:设置悬念;插叙:与中心内容无直接关系,可删,文中;补叙:补充中心内容,不可删,文中或文末)五、描写方法:(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多感官(视、听、触、嗅)和多角度;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故事交代】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暗示主题】六、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双关、引用、反语、拈连、借代)七、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伏笔、白描、设置悬念、过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详略、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前后照应)八、线索:(反复出现的事物、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时间、地点【见闻或踪迹】、情感变化)九、小说:(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主体思想】)说明文文体知识一、概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释事物和阐发【客观】事理)二、分类:(事物和事理【说明对象】、一般性和文艺性【语言特点】)三、说明顺序:(时间【从古至今】、空间、逻辑【从因到果、从现象到本质、从部分到整体】)四、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摹状貌)五、结构:(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全文』『说明过程』六、语言特点:(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议论文文体知识一、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阐述观点和反驳观点)二、分类:(立论文和驳论文【论证方式】)三、要素:(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四、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轮】-------------解决问题【结论】)『总分、并列、对照、层进』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六、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论点、进而运用论证方法论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印证观点)七、语言:(严密性、概括性、鲜明性)中考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点概要一、文言实词(180个左右)重点实词举例:【愠、善、闻、怜(爱惜/怜悯)、语、兵、夙、举、谪、过、谢(道歉)、比(等到)、理、志、俟、咸(全/都)、诣(到···去)、辞(言辞/告别/离开)、是(正确;这、这个;)、即(靠近;就在,就;立即;就是;如果;即使)】1、通假字(62个)【说(悦)、不(否)、坐(座)、反(返)、材(才)、阙(缺)、被(披)、辟(避)、畔(叛)、见(现)、要(邀)、属(嘱)】2、古今异义字(60个左右)【走、穷、汤、归、股、亲戚、交通、妻子、牺牲、卑鄙、可以、地方、虽然、会计、骨骼、皮肤、牙齿、朋友、疾病、中国】3、一词多义(60个左右)【夫、道、故、会、名、若、食、书、市、自(『自非』假如/从/自己)、亡、志(标记;记述)、去、寻、卒、与、爱(怜惜/吝惜)、色(颜色;脸色)、竟(完毕;究竟;竟然;追究;)视(看;治理;比照;照顾)、适(到···去;女子出嫁;适合;恰好;刚刚;惩罚;】4、词类活用【名词(名作动:驴不胜怒,蹄之。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大全——文体知识梳理(超详细)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
(*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 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5. 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与技巧(各种文体)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相关文体知识【记叙类文章文体知识】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
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春》、《济南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
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
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
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
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
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
中考三种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记叙文知识点梳理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2、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角度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从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4、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
人描的作用:细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特征、情感。
5、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情感;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6、叙述顺序顺序: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顺序的作用:条理清晰的写出了······倒叙:先写结果或者文章重要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倒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的作用:补充、交代······,突出······,为下文·····情节做铺垫7、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加强情感,使句式更整齐。
对比、夸张:突出强调事物······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整理——文体知识梳理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1.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描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具体形式有小说、散文、寓言童话、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旨)蕴含在材料之中,通过人、事、景、物表现出来。
(*所以阅读理解就是在对各文体知识充分掌握的条件下,阅读文本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对应的作者感情和中心思想;切忌主观臆想,胡乱猜答。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题型链接:主要作用是概括故事情节和文章主要内容。
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插叙、倒叙。
顺叙(时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例《紫藤萝瀑布》《藤野先生》插叙(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情)作用:交代了......的内容(解释了......的原因)对主要人物和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紧凑且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例《背影》中插入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倒叙(开头部分将故事的结局或高潮交代)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可读性。
4.记叙文常见线索(贯穿全文,串起文章内容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人物或情感;其作用是为了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并把握文章主旨)题型链接:题目的作用(标题作为文章线索);填空链接和填写表格题。
①时间推移线,如《最后一课》②地点转换线,如《藤野先生》“我”的活动地点③人物线《我的叔叔于勒》④事件发展变化(明线)⑤情感发展变化(暗线)如《雪一化就有了路》⑥实物线索《羚羊木雕》5.记叙文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建议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受不同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作用: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情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考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概要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知识概要
记叙文文体知识
表达技巧(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特色)——人称、写作顺序、修辞手法(句子)、表现手法(段落)、表达方式(文章)、描写方法、线索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一、概念:(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人景物事、抒情)
二、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三、人称:(我:主观的真实性『选材特点』;你:拉近距离,增加亲切感;他或她:具体、全面、叙述不受任何限制)
四、写作顺序:(顺叙:时间、事情发展;倒叙:设置悬念;插叙:与中心内容无直接关系,可删,文中;补叙:补充中心内容,不可删,文中或文末)
五、描写方法:(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景物:多感官(视、听、触、嗅)和多角度;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故事交代】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暗示主题】
六、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双关、引用、反语、拈连、借代)
七、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渲染、铺垫、伏笔、白描、设置悬念、过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详略、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前后照应)
八、线索:(反复出现的事物、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时间、地点【见闻或踪迹】、情感变化)
九、小说:(概念【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主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