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第四次调查
- 格式:docx
- 大小:26.67 KB
- 文档页数:15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监督【发文字号】内卫发[2008]67号【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发布日期】2008.06.26【实施日期】2008.06.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内卫发〔2008〕67号)各盟市卫生局:卫生部定于2008年6月15日~7月1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六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实施方案卫生部定于2008年6月15日~7月1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回顾和总结前5年卫生工作,为卫生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提供依据。
按照卫生部的要求,结合自治区的实际情况,经内蒙古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实施方案。
一、调查背景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比例由1993年的36%上升到2003年的49%;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30%;出院者中,病情未愈主动出院的占43%(大多数是无力支付医药费用);农民由于经济原因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由1998年的64%上升到2003年的75%;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贫困户数比例由22%上升到34%。
这些数据深层次的反映出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体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国民基本健康权益的制度安排;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成本效果好的卫生发展战略及其制度安排,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疾病诊断治疗,尤其是高、精、尖技术层面上;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补偿机制或科学的支付制度,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日益淡化,趋利行为日益突出等问题。
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卫生部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为: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
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
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
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
其中,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
这也说明全国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巨大。
调查发现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二是2008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2.6亿人次。
卫生监督第四季度工作总结6篇卫生监督第四季度工作总结 (1) 201x的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具体指导下,以推行依法行政、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了卫生系统内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在防治非典工作的特殊时期,全市卫生工作坚持依法监督和实施各项卫生法律法规,使各项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维护广大群众正常生活秩序,保护人民健康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卫生法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自年初以来,我们紧紧依托卫生法制建设工作,下大力气,狠抓了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
1、认真落实了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
按照省卫生厅和市法制处印发的《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制》的要求,结合全市卫生执法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考核方案,落实了责任制。
尤其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层层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实施首问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卫生医疗、防疫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结合非典防治工作,狠抓了《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办法》、《非典型肺炎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使这些法规在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组织多次培训班,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这些法律法规,依法防治非典。
并于6月份对全市的《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
共检查二级以上医院43家,乡镇卫生院126家,村卫生所2余家,个体诊所6余家。
3、狠抓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工作。
今年是职业病防治法颁布的第二年,为深入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结合当前的防治非典工作,于4月25日至5月1日开展大规模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宣传,切实在用人单位和企业内部建立起依法预防职业病的机制,使广大劳动者真正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全市共出动监督人员2余人次,设宣传站点15个,挂过街横幅26条,张贴宣传组图4多张,发放宣传单2余份。
卫生部公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卫生部今天公布了2003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
调查显示,我国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自来水普及率与1998年相比有所增加,城市水冲式厕所比例与1998年相比显著增加,农村改厕的比例也达到了30%。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农村妇女比率有了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大幅增加。
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城乡居民卫生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15岁及以上调查人口中,47.2%能自己主动获取保健知识。
城乡居民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不健康的行为逐步得到改善。
城乡居民吸烟率、经常饮酒率下降。
而我国居民主动参加走、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二、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增加,但医疗服务的利用明显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患病率随着人口老年化、城镇化持续增加,疾病负担不断加重。
排除季节性影响,据测算我国年患病人次数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不容忽视。
高血压、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在农村呈现明显增加。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有效需求发生转移。
调查发现,患者中自我医疗的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三、城乡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明显,城市、农村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有扩大趋势。
城市、农村在利用卫生服务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民缺乏医疗保险、经济条件差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未就诊率、未住院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卫生服务调查是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定期开展卫生服务调查来了解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和任务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
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
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
二是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1亿多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
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370万张;卫生人员由310万人增加到590万人。
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
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控制和疑难杂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
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绪论一、前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决策的要求,加强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施过程的监督、监测和评价,卫生部于一九九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了解和评价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变化,对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控卫生事业各种供求关系,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作用;过去五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和供给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国卫生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已经提到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也对调查研究产生新的需求;为此,卫生部部务会决定在1998年开展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并要求此次调查在认真总结首次调查经验、保持调查连续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目标和重点,对全国城乡及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量、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健费用、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效率进行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服务供需之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今后卫生服务供需变化的趋势,为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二000年规划设想实施进展情况提供客观依据;根据部务会的要求,我们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以及各样本县、市卫生局相互配合,于1998年2月完成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预调查和方案论证,4-5月完成国家和样本县、市两级现场调查培训,6月底完成现场调查,10月底完成数据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抽样框架、样本地区,调查时间、基本调查项目和调查人员组成要求不变,调查住户重新随机抽取,调查内容有所扩充;既保持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又反映当前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变化和卫生改革重点;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报告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这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结果的质量评价;第二部分是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量、需求量和利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影响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多变量分析,包括门诊就诊概率、就诊单位选择概率、就诊费用、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为卫生机构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样本县、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工作效率、效果分析;第五部分为调查结果的总体估算、主要发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包括对调查结果的基本评价,通过样本对全国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主要指标的估算,分析变化的趋势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提示当前卫生服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二、调查目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基本目的是提供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资料,为制定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目的如下:⑴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各类疾病患病率、伤残率、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等健康状况的调查,掌握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和特殊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以及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⑵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拥有量的调查,探讨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向需求转化的程度、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效率,发现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客观依据;⑶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保健费用的调查,了解城乡和不同类型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展、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居民医疗保健负担能力和负担水平,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等,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卫生筹资政策提供有关信息;⑷分析和研究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探讨卫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调查方法和内容1、被调查者与调查时间家庭健康询问全国城乡被抽中样本户的全部实际人口凡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和其他人,或单身居住、生活的,均作为一个住户;卫生机构调查被抽中样本县市或市区、样本乡镇街道、样本村居委会的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组织;1998年6月为现场调查时间,10月底初步完成了资料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抽样设计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样本估计总体;实践证明,抽取的样本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地区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二次调查抽样设计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资料的可比性;二是对第一次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过去五年中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剧,但同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化不明显,原有抽样框架仍具有代表性;表1-1: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样本容量和抽样概率单位名称全国总数抽样样本数抽样概率县/市区2450 95 1:26乡镇/街道71250 475 1:150村/居委会1045000 950 1:1100户0 56000 1:5000因此,“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沿用了第一次调查的样本地区,除住户在样本村重新随机抽取外,样本县市区、样本乡镇街道和样本村居委会基本不变;此外,由于过去的五年中,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如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这次调查时增加了3个样本县、市;调查样本地区包括:95个县市区、475个乡镇街道、950个村居委会;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最终的抽样单位是户,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全国共抽取56,000 户21万多人口;全国平均每户被抽取的概率约为 1:5000;3、调查内容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两个组成部分,即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和卫生机构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就业等;②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可得性及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制度等;③调查前两周内患病、调查前半年慢性病患病名称、频次、持续时间,因病伤活动受限及丧失劳动能力情况残疾和失能;④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伤就诊人次数、就诊费用、就诊机构种类,患者未就诊原因、采取自我医疗的方法和药品来源;⑤调查前一年因病伤住院的人次数、住院日数、住院机构种类、住院费用、需要住院未能住院的原因等;⑥1996-1997年孕产妇和婴儿保健情况,包括生育史、最后一次妊娠的结局、分娩的地点、接生方式及接生者、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婴儿出生体重、母乳喂养、健康状况、接受系统保健等情况;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减去了单列的5岁以下儿童保健和60岁老年人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内容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基本一致,包括:①全县市或市区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②全县市或市区卫生资源配置,包括机构、人力、床位、卫生经费等;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等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④样本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⑤样本村居委会卫生组织形式、卫生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由于预防保健服务对于居民而言大多是被动的,因而在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组织的调查表中,增加了一些预防保健服务需要量指标;4、调查方法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派调查员入户询问调查方式;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后,深入住户按调查表项目对该户所有的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卫生机构调查采用文件抄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报告、报表和工作记录已有的指标,可根据调查表具体的要求抄录;需要调查的指标由样本县市或市区卫生局、被调查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在有关人员配合下进行实地调查;1调查人员: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设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调查员负责入户调查;调查员均选择当地的医务人员承担,在农村主要挑选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防保人员,并由所调查村的乡村医生配合;在城市挑选街道和地段医院医生;非医务人员由于他们在疾病诊断方面存在困难,不予考虑;一般一个样本乡镇街道组织两个调查组,一个调查组有2名调查员,具体负责一个样本村的调查;调查指导员负责调查的组织、指导、检查、及调查问卷的验收复查工作;调查指导员均为县市区卫生局指定乡镇卫生院负责人担任;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资料收集的工具: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调查表,具体调查表包括:①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②孕产妇和婴儿健康调查表;③两周病伤调查表;④调查前一年住院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采用:①全县市或市区基本情况调查表;②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调查表;③村级居委会卫生组织情况调查表;④医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情况调查表;⑤卫生防疫机构情况调查表;⑥妇幼保健机构情况调查表;四、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质量评价1、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调查顺利展开和调查质量,对每一个环节实行了严格质量控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⑴调查方案设计、论证和试调查:在总结第一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调查指标、保证指标解释清晰、标准统一,召开两次专家论证会,并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试调查,检验调查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⑵调查人员培训:按统一计划、教材进行了两级培训,卫生部负责培训省级调查管理人员和样本县、市负责人及师资,省督促各样本县、市市区直接培训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要求每一个调查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意义,了解调查设计原则,掌握调查询问方法和调查表填写内容,保证调查质量;培训结束后,对每个调查员进行考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正式调查;根据各调查点调查人员统计:95% 以上的调查员是具有医士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医学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⑶明确调查人员工作职责: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调查人员职责及现场工作准则”,要求每一个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必须按照工作准则进行调查;4建立调查质量的核查制度:包括:①现场调查中,在每户询问并记录完毕后,调查员都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应重新询问核实,如有错误要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②每个乡镇街道的调查指导员要对每户的调查表进行核查验收,从正式调查开始后的当晚检查调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现错漏项时,要求调查员应在第二天重新询问予以补充更正,认真核实无误后,方可签字验收;③每个县市区设立质量考核小组在调查过程中抽查调查质量,调查完成后进行复查考核,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复查考核应在已完成户数中随机抽取5%,观察复核调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机构卫生服务调查的复核应与有关报表如人员、财务、工作报表等核对,考查其符合率;④卫生部组织有关省成立质量检查组,分赴一些地区进行质量考核;5 调查的质量要求:从各省5%的质量抽查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质量要求;①一致性百分比,用来衡量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要求经过培训后,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达到 100%;②符合率:复查考核中,同户复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除了两周患病情况有所差异以外,其他项目符合率均在97%以上;③调查完成率:在出现了三次上门无法调查而放弃该户时,应从候补户数中按顺序递补;因个别地区自然灾害等情况,全国调查完成率为%;④本人回答率:回答应以本人为主,成年本人回答率在70%左右,本人不在场时应由熟悉其情况的人代替回答,婴幼儿由直接抚养者回答,育龄妇女基本是本人回答,农村地区此比例略高一些;2、调查数据质量与代表性的检验与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还可以通过调查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并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照比较,进一步对调查资料进行评价;如调查的人口年龄别与全国总体比较的一致性检验Myer's Index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某些人口学指标如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检验 Delta Missimilarity Index 和Gini Concentration Ratio;⑴玛叶指数MYER'S INDEX玛叶指数是判断调查质量的一种方法,它先假设在一个不存在任何数据偏好的人口中,以0-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结尾的年龄别人口数,应该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差数的绝对值之和,称为玛叶指数;玛叶指数取值范围为0-99,0表示实现数据严格符合理论分布,没有任何堆积现象,99表示该人口年龄都是同一个数字结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年龄组均存在死亡、迁移等现象,而且各年龄组死亡概率、迁移率均不一致,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有偏差,但玛叶系数不能大于60,大于60可以肯定该调查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年龄偏好即堆积现象;此次调查计算的玛叶指数为,说明调查质量较好;表1-2 : 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调查人口玛叶指数计算表年龄10-49 岁区间20-59 岁区间占累计与结尾数字⑴混合人口⑵权重系数⑶⑵⑶⑷混合人口⑸权重系数⑹⑵⑶⑺⑷+⑺⑻人口的百分比⑼10%的离差⑽0 15996 1 15996 14026 9 126234 1422301 141242 28248 11819 8 90048 1182962 13193 3 39579 11256 7 82082 1216613 137294 54916 11726 6 69222 1241384 135745 67870 11537 5 59125 1269955 135286 81168 11825 4 44240 1254086 12857 7 89999 11060 3 33246 1232457 12897 8 103176 11082 2 22634 1258108 13218 9 118962 11317 1 11071 1300339 13249 10 132490 11071 0 0 1324901270306⑵拟合度检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比较调查数据是否与其他调查数据相吻合,我们将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作为理论数并假设其分布是正态分布,把这次调查的数据作为抽本数据,观察样本数据的分布与理论频数分布的拟合程度,也就是把样本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较,作为判断调查质量的一个方法;表1-3: 调查人口年龄构成与总体参数的拟合度检验顺号年龄分组全国人口构成Pi样本人口构成SiSi-Pi^2Pi1 0-42 5-143 15-244 25-345 35-446 45-547 55-648 65及+9 合计1卡方值表1-3是这次调查人口年龄结构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拟合度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果;过去的八年,不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肯定要比1990年要偏老年化,在没有近年全国人口结构的情况下,与1990年人口结构相比,如果是偏老年化,没有显着性差异,也可以表明调查的质量和代表性;检验结果在自由度为K-1-2=5;卡方值为,小于95%n=5=,P值大于,说明样本年龄结构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着性;⑶ DELTA不相似系数与GINI集中比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均是反映样本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一致性的大小;它们不仅能判断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也能反映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表1-4是样本地区实际调查的住户人口分布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住户人口总体分布的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第⑹栏|⑶-⑸|的合计被2除是DELTA不相似系数,第⑺栏合计数与第⑻栏合计数差的绝对值是 GINI 集中比;这两个指标越接近0,表示样本分布与总体分布一致性越好;表1-4: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住户规模构成与总体参数有关指标的计算表每户人数大小⑴全国构成%⑵户数累计Pi⑶样本构成%⑷户数累计Si⑸|⑶-⑸|⑹PiSi+1⑺Pi+1Si⑻12345678910+ -- --合计指数△= GINI=表1-4的结果显示,DELTA不相似系数等于和GINI集中比为,样本与总体的差异非常小,也可以理解样本住户人口分布与总体分布相差%或%;通过上述方法的检验和判断,我们认为这次调查样本对全国的代表性较好;。
2024年医院信访工作总结一、亦是管理效能的核心要素。
据此,我们依据安徽省卫生厅所颁布的质量管理规范,确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以患者为中心,质量视为首要,同时重视基础环节与终末质量的双重保障,实施自我控制与全面监督并行策略,构建个人、科室、医院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并全面与经济激励机制相结合。
医务科与护理部在强化“三基三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的基础上,分上下半年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了两次全面的考核与测评,其结果将直接关联至年终人事评估及季度奖金分配,有效促使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守基础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规范。
我们明确了科室主任作为科室首要责任人的角色,并组织了多次科主任及护士长工作会议,强调科负责人需严格把控科内医疗、手术、护理、病历书写、检查检验及医学影像等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二、专科建设持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新项目。
内科新设糖尿病专科门诊,成功为数百名患者提供了治疗服务。
骨脑科在腰椎滑脱复位协和钢板内固定术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皮肤科在性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治疗上实现了突破。
CT室引进了全新的菲利浦螺旋CT,开展了断层扫描诊断技术。
针对胃病高发的现状,内科新购置了胃镜微波治疗仪,为胃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上述新技术、新项目的成功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三、急救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强化。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完善了120绿色急救通道的相关制度,包括急诊工作制度、值班人员职责及驾驶员快速出车机制。
我们注重急救知识的更新与操作技能的培训,鼓励急诊工作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加大了急救设备的投入力度,新增了两台全自动心电监护仪及两张多功能抢救床,为临床抢救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显著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全年120出车次数众多,成功接回了大量患者,并有效应对了电话骚扰等情况。
我们成功地为当地数十万人民群众提供了高效、及时的医疗急救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640号(医疗体育类570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16•【文号】•【施行日期】2021.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640号(医疗体育类570号)提案答复的函委员您好:您提出《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后加强临床研究和管理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药监局,现答复如下: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自“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创制”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国家持续立项支持传染病疫苗的创新研制及应用、创新疫苗品种及其产业化及能力建设,共计投入中央财政经费超过14亿元,形成了新发传染病疫苗应急储备技术体系、疫苗质量控制技术及临床试验评价体系,为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速度和产能水平一直处在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冠疫苗研发项目从启动到我国史上首个开展疫苗紧急使用,仅用时4个月;到我国史上首个境外Ⅲ期临床试验完成并获批附条件上市,仅用时11个月。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4个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并有2个疫苗获批列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数量居世界前列的同时,研发速度也创下多个记录。
由于我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均在国外开展。
自2020年年中开始,科兴疫苗在巴西、印度尼西亚、智利和土耳其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历经1年,2021年6月1日,世卫组织宣布将科兴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并表示,明确证据证明科兴疫苗具有明确的保护效力,总体保护效力在51%-84%之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疫苗保护效力要求的50%。
接种两剂次科兴疫苗对所有出现症状的新冠肺炎保护效力为51%,而在重症保护方面,该疫苗则具有100%的效力。
自2020年7月,我国北京科兴、中国生物集团北京所和武汉所的三种新冠灭活疫苗批准在国内重点人群紧急使用,到目前4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及3款紧急使用疫苗在人群中大规模接种,全国范围内接种已超过14亿剂次。
以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视角看医疗体制改革一、乱象丛生的中国医疗(一)晚饭时我听了一个医生朋友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堂侄女因不孕到了一个民营医院就医,B超、通水、CT等各项检查做下来,诊断为:双侧输卵管梗阻,要做腹腔镜检查并在腹腔镜下手术。
因术前谈话很吓人,其心中忐忑不安,于是就到全省最好的医院——湘雅医院找专家诊治,也不知这个专家当时是什么心态,看了病人带来的资料,没做什么检查就把她打发回来了。
最后想起了自己的堂姑妈也是个妇产科医生,就找她咨询,一通水,很通畅。
一看她的体形,胖胖的,典型多囊卵巢综合症的体形,这应该就是不孕的原因吧?做一个B超,多囊卵巢综合症影像。
为什么一个看上出很简单的病会搞这样复杂呢?明显输卵管通畅会诊断为双侧输卵管梗阻呢?难道“治无病”的传言确有其事?(二)很多病人跟我反映,她们现在老是去某医院住院,不要交一分钱,白天输液,晚上回家睡,还免费提供中餐,出院时还可以带口服药回家。
医院的病人很多。
对病人来讲这当然是好事——省钱吗。
但过一段时间,这些人还是来找我看病。
我问她们才知道:钱是省了可病也没瞧好,白挨了许多针。
我心里纳闷:常见的胃溃疡、眩晕症在我们综合门诊部输二三天液就好转了,为什么到更大的医院,二、三个星期治不好呢?半年后,以前在我们门诊部工作后又跳槽到那个医院工作的一名护士来找我看病,我向她询问才知道:虽然上述情况是套了医保基金的钱,但医院各种化费也很大,还要垫付患者自付部份,基本没钱赚,就只有减患者的药,药量不足,甚至是空糖水,怎么有疗效呢?她自己治病也跑到我这里来,是担心她的新同事做这种事做习惯了,也减她的药。
(三)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保基本,强基层;执行基本药品零利润,可是试行的地区基本是不成功的,就连早期新闻联播宣传的成功典型,在不到一个月就上了焦点访谈,成了套取医保基金的典型。
政府下拨资金也被层层截流,村卫生室纷纷关门,医生改行、流失严重。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鲜有成功,全面推广迟迟不能如期启动。
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法律出版社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编委会主编:赵同刚副主编:陈永祥崔新编写人员:(以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于艳玲王金敖王冀邓奕明包大跃平建江刘志峰孙玉东何翔吴贞一吴琦张娜张玲萍张峰张琪李宝欣李泰然杨霞汪星沈卫平陆晶陈永祥陈锐范亚平金平金志强金建平侯峰忠段冬梅胡兵徐羽祥徐克明顾健高建良曹丽萍曹群星龚怀新惠建华程侠云董斯彬董燕谢杨谢福生韩云华熊光魁裴红生前言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是卫生监督信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要求,采集与卫生监督工作密切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发布情况通报,为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服务。
多年来,通过国家、省、地(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为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卫生监督职能的调整,原有的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内容、报告方式已不能满足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
2005年4月,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启动卫生监督报告卡的修订工作。
2007年3月,修订后的卫生监督报告卡更名为“卫生监督信息卡”,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开始使用。
卫生监督信息卡与原卫生监督报告卡相比,设计更加合理,内容更加精炼,要求更加明确,提高了信息填报的可操作性,保证了卫生监督信息的规范与准确,提高了卫生监督信息的实用性。
为了帮助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人员正确填报卫生监督信息卡,保证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真实、完整和规范,我们组织编写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手册》,作为培训教材和工作指导手册。
希望各地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建设性的意见和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二○○七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一节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1)第二节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发展 (3)第三节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的内容和作用 (5)第二章卫生监督信息卡的使用 (8)第一节卫生监督信息卡的填报方法 (8)第二节卫生监督信息卡的填报流程 (9)第三节卫生监督信息卡的填报规则 (11)第四节卫生监督信息资料的保存 (12)第三章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13)第一节卫生监督信息卡共性项目说明 (13)第二节建设项目卫生审查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16)第三节食品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19)第四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28)第五节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34)第六节化妆品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40)第七节消毒产品被监督单位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46)第八节学校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49)第九节职业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55)第十节放射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68)第十一节传染病防治、医疗和采供血卫生监督信息卡及填报说明 (75)第四章卫生监督监测信息汇总表 (88)附录 (96)第一章概述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掌握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的有效手段。
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四部分组成。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共有56400住户,近20万城乡居民接受了调查。
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
各样本地区卫生部门克服了地震、暴雨、疫情等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了现场调查任务。
目前,卫生部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为: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
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
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
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
其中,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
这也说明全国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巨大。
调查发现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二是2008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2.6亿人次。
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由2003年的69.5%增加至2008年的73.7%;其中:城市由36.6%增加至48.3%,农村由79.3%增加至81.7%。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比2003年增加了近一倍。
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全国住院人次数近1亿人次、手术量达到2500万例,为历史最好水平。
调查地区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下降。
两周内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比2003年下降了6百分点。
在未就诊病例中,70%的患者采取药店购药、自我医疗方式对进行治疗,少部分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是城乡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干预措施基本得到落实,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控制。
计划免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这是我国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城乡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7.9%,比2003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五种主要疫苗的接种完成率分别为:卡介苗98.8%、百白破90.7%、脊髓灰质炎92.4%、麻疹92.1%、乙肝疫苗93.3%。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达到加强。
调查显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产后访视率为57%,住院分娩率为89%,新法接生率为94%。
与2003年相比,产前检查率提高7个百分点,产后访视率提高4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新法接生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
这对于我国婴儿死亡率(15‰)和孕产妇死亡率(34/10万)持续下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公共卫生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农村调查地区的住户安全饮用水比例达到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2%,均比2003年有所提高。
农村住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为21%,卫生厕所使用率为43%,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进展不大。
这与去年南方一些地区农村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吸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15岁及以上人口男性吸烟率为48.0%,女性吸烟率为2.6%。
由此推算,我国现时吸烟人口有2.7亿。
与2003年相比,吸烟率有所下降,但吸烟者的吸烟量增加明显,每天吸烟20支及以上的烟民比例由2003年51%增至2008年的62%。
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15岁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4%。
由此推算,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为2.5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明显。
四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
调查发现,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
调查发现,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乡村两级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分别达到了62%和65%(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5-50%)。
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医患关系逐步好转。
但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医疗服务不太满意,其中:22%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过高、10%患者认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
调查医务人员发现,37%的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执业环境差,26%医务人员曾经遭受过患者的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88%的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
由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机制、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策环境的研究。
附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主要健康问题、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2)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利用及其负担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3)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面、保障水平及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4)调查了解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5)调查了解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提供及利用的社会期望,分析供需各方对卫生服务认识的异同点,探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四部分组成。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覆盖到全国31个省的94个县(市、区)、470个乡镇(街道)、940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56400住户,近20万城乡居民接受了询问;机构调查主要涉及样本地区乡(街道)、村(居委会)两级的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调查对象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94个县(市、区)中的7160名医护人员接受了调查;专题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与国内著名院校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合作实施。
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
各样本地区卫生部门克服了地震、暴雨、疫情等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了现场调查任务。
目前,我们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主要发现一、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及主要健康问题(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其中:城市22.2%、农村17.7%),与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调查地区患病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城市增加6.9个百分点、农村增加3.7个百分点。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比2003年增加了14.6亿。
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与2003年调查相比,患病率增加4.9个百分点,农村增加比例略高于城市。
推算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2.6亿,比2003年增加了0.6亿。
(二)城乡居民患病结构继续变化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疾病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
(三)疾病负担有所增加衡量病伤负担可用两周内疾病持续天数、短期失能(因病卧床、休工和休学天数)、长期失能(活动受限)等指标来表示。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本次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其中:城市26.0%,农村33.8%。
与2003年相比,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没有变化,农村地区略有增加。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利用费用与医疗保险覆盖(一)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及利用量增加卫生服务研究通常用两周就诊率、年住院率、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标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其中:城市12.7%、农村15.2%),与2003年13.4%的结果相比,略有增加。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比2003年增加2.6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