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
- 格式:ppt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三十章第四节第三代诗歌以及韩东诗歌教学内容:了解第三代诗歌的内涵及主要艺术特点;了解韩东诗歌特点并通过阅读其《有关大雁塔》、《山民》来理解其与朦胧诗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第一阶段——基础理论教学部分(12分钟)掌握后新诗潮以及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掌握第三代诗歌艺术特点。
课前思考: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八十年代,中国新诗曾繁荣一时,流派纷呈。
“朦胧诗”一波未平,“第三代诗歌”一波又起。
1984年以后,一场以“PASS北岛”为口号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席卷全国,各地诗歌流派林立,其中以“非非”、“他们”、“莽汉”等流派最为突出。
1986年10月,安徽《诗歌报》与《深圳青年报》分别刊发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流派大展’”,即后来所说的“86诗歌大展”,将第三代诗歌运动推向高潮。
一、第三代诗歌(一)第三代诗歌概念内涵所谓“第三代”,按照诗人们的解释,第一代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郭沫若、李金发、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老一代诗人,革命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他们的主流,我们称之为政治诗;第二代主要指以朦胧诗为主体的现代诗人,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朦胧诗在思想核心上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肯定,朦胧诗崇尚英雄主义、悲剧美学,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其诗歌主题往往表现为觉醒与叛逆、失落与寻找、苦难与历史等;朦朦胧诗艺术形式上常常采用意象化、象征化等表现手法。
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抒情诗;而第三代诗人则是从朦胧诗人中分离出来的后朦胧诗人,他们反对朦胧诗,他们高呼“打倒北岛”,试图颠覆朦胧诗。
第三代诗人不要朦胧诗的悲壮与崇高,他们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凡人”,做“凡人”想做的一切事,说“凡人”该说的一切话。
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李亚伟、杨克等。
对这第三代诗歌潮流的称呼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从《大雁塔》与《有关大雁塔》看朦胧诗和新生代诗两者的区别从内容上来看,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是令人深思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
我们可以从诗歌知识里学习到,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精神负担。
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
韩东也是属于第三代诗人,还是后现代诗人,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诗刊》选这首诗歌时评道:“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
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
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而我们可以知道,大雁塔一直是山西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是历史生命文化的象征。
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
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
然而,韩东没有赞美,没有走相同的道路。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在他人目睹大雁塔而唤醒历史记忆的地方,诗人韩东的记忆链条断裂了。
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历史建筑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
所以说,在内容上和少许形式上看,《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读·闻·观121《有关大雁塔》是中国第三代诗群核心诗人韩东的代表作。
韩东一反朦胧诗崇高宏大的语言风格,使用平实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诗歌中被赋予太多意义的意象进行还原,以使大雁塔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再现。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诗坛还是朦胧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朦胧诗带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对之前的文学进行批判与反思。
朦胧诗将属人的情感、理想注入意象,在诗歌中人们看到了遥远却仿佛触手可及的理想。
然而,朦胧诗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也使诗歌渐渐远离它的发源地——生活,诗歌成了少数人迷狂的所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韩东的诸多诗歌应时而生,针对朦胧诗进行解构与批判。
《有关大雁塔》便是这些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一、对意象的还原大雁塔是西安古城著名的景点之一,自唐朝建塔以来,便有传奇故事相伴。
而历代骚人墨客也为大雁塔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诗词。
当代诗人杨炼便写过一首长诗《大雁塔》。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一位久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的姿态,面对广阔无边的大地,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也面对自己的灵魂。
大雁塔在诗歌中得到升华,成为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战斗者,成为作者崇高的影子。
然而韩东恰好看到在这首诗中,大雁塔作为西安古老的建筑,它所代表的不再是伴随着无数西安人一起成长、一起生活的大雁塔了,而是作为杨炼本人理想抱负、情感意志的象征。
“大雁塔”的本真性被消解了,就如同海德格尔笔下的“农鞋”一样,农鞋不再是一位每日穿它劳作、沾满泥土的农夫的农鞋,而是作者现象学“还原”后生搬硬套式的存在主义解读。
理念式重构之后,大雁塔便不再为大雁塔了。
在杨炼的大雁塔中,饱含的理想、抱负、情思,竟未有为真实的大雁塔留下一丝存在的空间。
韩东写就《有关大雁塔》一诗,正是对杨炼《大雁塔》的回复。
《有关大雁塔》里,大雁塔不再是朦胧诗中高大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消解权威与个人英雄形象来消解大雁塔被赋予的种种意义,将大雁塔还原成日常生活里的那个建筑。
所以,诗歌一开始,便开始询问“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读韩东《你见过⼤海》•读韩东诗⽂集《你见过⼤海》在上个世纪⼋⼗年代,新时期的中国⽂学迎来了⼀次新的发展。
⽂⾰以后,全民对于知识的渴望异常强烈,⽂学便成为显学。
其中,以当代诗歌的发展成就最为突出。
那个时候,北岛、顾城和舒婷名噪于⼤江南北。
整个中国的知识分⼦,尤其是⼤学⽣们,他们在校园⾥掀起了⼀股⼜⼀股的写诗热潮。
各种诗歌流派和⽂学社团如⾬后春笋般涌现。
在这个背景下,以韩东为主要代表⼈物的“第三代”诗⼈便逐渐地⽻翼丰满起来。
“第三代”诗⼈的诗歌风格不同于前辈———北岛,舒婷他们的朦胧诗。
他们有着“⼝语化”写作倾向。
之后便益渐突出。
这也最后成为典型的“第三代”诗⼈的主要特征。
这本诗⽂合集《你见过⼤海》,就是收录了“第三代”诗⼈代表⼈物韩东从1982年———2014年以来的主要作品。
这⾥⾯有⼆百六⼗余⾸诗歌,还包括四篇韩东的随笔(主要是他从⾃⼰的博客上摘选)。
这也算是他本⼈的⼀部⾃选集吧。
囿于学识,接下来,我就挂⼀漏万地谈⼀谈,对这本书中诗歌和⾔论部分的体味或者评价。
先说诗歌部分:⾸先是在语⾔⽅⾯。
上个世纪,韩东曾经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诗到语⾔为⽌”(后⼜修正为“中国诗歌到汉语为⽌”)。
这都强调了诗歌写作之中,语⾔的重要性。
当然,作者在这⾥是更加突出了⼝语的重要性。
⽆可厚⾮的是,⼀个诗⼈要写诗,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的语⾔,忠实于⾃⼰的语⾔。
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个优秀、杰出的诗⼈。
综合我们的阅读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古往今来的⼤多数诗篇,往往是庄重有余⽽诙谐不⾜。
这可能也与中国⼈维持数千年的严肃、保守的⽂化⼼态有关。
⽽韩东《你见过⼤海》中的有些诗歌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两对关系。
我们不妨来看⼀⾸诗歌:这是诗⼈的⼀⾸代表作,当时诗⼈正任教于陕西财经学院,校舍就在⼤雁塔的下⾯。
因缘际会,他便写了⼀⾸《有关⼤雁塔》: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从远⽅赶来/为了爬上去/做⼀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们/那些发福的⼈们/统统爬上去/做⼀次英雄/然后下来/⾛进这条⼤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一)“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的区别朦胧诗正值文革后期,诗人常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感,因此成为朦胧诗。
他们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未来,但是经历了文革的诗人不可能也不会一下子在所有人面前把所有的思想曝光,于是他们任然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让人琢磨不透,且深刻动人,完全让人很放松、朦胧诗论崇高,具有神圣使命。
他们满怀着救世主的态度,高度赞扬扬个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在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内在美的旋律。
代表作北岛的《我不相信》,顾城的《黑眼睛》,杨炼的《大雁塔》等。
这种隐喻和象征在后来的“复制者”的作品逐渐过于平淡以致产生了乏味和淡薄感,于是显得不再为人所接受了。
这便产生了不同于朦胧诗派的第三代诗。
第三代诗完全不再隐喻和象征,他们从朦胧诗的晦涩中解脱出来,提倡“拒绝隐喻”的口号,余坚认为诗是对隐喻的拒绝,对隐喻拒绝,破坏得越彻底,诗就越显出诗自身。
拒绝隐喻就是要达到诗歌的“澄明”, 于坚把诗歌的语言资源放在了民间,选择了口语,以日常生活为诗。
[5]“第三代诗人”就是在寻找一种不确定不明晰的方向,他们受到了前朦胧诗人的影响但是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的后现代主义。
他们以平民的身份来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尚义六街》,李亚伟的《中文系》等。
从杨炼和韩东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雁塔的不同之处,同时也看出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的区别。
韩东的大雁塔是历史作为一种反方向存在,由于人们已经走出了那段历史将永去不返,消失于黑暗宇宙的深处,于是我们就去领略一种与我们没有实际关系的的东西,直接捕捉和触摸个人和个人当下的生活。
诗人向人们诉说大雁塔生命的所有的记忆,而人们只不过是一群过客,人们来观大雁塔赋予它以光荣和崇高,它站在一动不动着;给它灾难和慰藉,它依然存在着;给它忧郁和希望,梦想还有羞愧大雁塔仍然在那里从没改变过。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从通过诗人的口中呈现出来大雁塔历史存在的画面。
韩东《有关⼤雁塔》赏析[R]看待在⼀定程度上象征着冷眼旁观的淡漠态度看待在⼀定程度上象征着在诗中,诗⼈以⼀种局外⼈冷眼旁观的淡漠态度《有关⼤雁塔》是新⽣代诗⼈韩东的⼀⾸代表作品。
在诗中,诗⼈以⼀种局外⼈中华民族与⽂化历史的⼤雁塔。
流露出诗⼈⼀种平静、⾃然、⽆为的⼼态,表现出“⾮英雄”、“⾮崇⾼”的情感基调。
表现出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消除和解构。
⼀、诗歌原⽂有关⼤雁塔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从远⽅赶来为了爬上去做⼀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们那些发福的⼈们统统爬上去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雁塔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选⾃《以梦为马——新⽣代诗卷,北京师范⼤学出版社1993年版》)【诗歌赏析】韩诗却摈弃了这些⼿法和意象,⽤冷静淡漠的笔调绘出了⼀幅凡夫俗⼦失意落魄后的⽣活画卷,现实⽽⼜⽆情。
⽽韩东的《有关⼤雁塔》却是⼀种调侃的情绪,那些想当“英雄”⽽登塔的游客、失意者、发福者等,都成了他调侃的对象,流露出诗⼈⼀种平静、⾃然、⽆为的⼼态,表现出“⾮英雄”、“⾮崇⾼”的情感基调。
韩东是新⽣代诗⼈,他的诗歌表现了第三代诗歌反英雄、反崇⾼、平民化的总体特征。
第三代诗⼈反对朦胧诗只关注⼈的社会意没能充分表现个体⼈的⽣命意识,朦胧诗中的⾃我,只是呈现了他们那⼀代⼈对⾃我价值从失落到寻觅的⼼路历程,没能体现出改⾰识,⽽没能充分表现个体⼈的⽣命意识新⽣代诗⼈在价值观念上,注重“⾮英雄”、“⾮崇⾼”,和对平民⽇常⽣活的审开放时期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躁动不安的灵魂。
因此新⽣代诗⼈在价值观念上,注重。
在艺术观念上,新⽣代诗⼈“反意象”、“反优雅”,主张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通过对普通⼈物⽇常⽣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美,通过对普通⼈物⽇常⽣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从蕴涵⽂化含义的书⾯语退回到原⽣态的⽇常语⾔作为新诗的表现语⾔。
90年代诗歌:一、“新生代”诗歌:被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等;他们的诗歌体现出来的“平民化”和“私人化”倾向,张扬了“个人话语”和“私人感觉”的合理性,也暴露了远离史诗意识的诗歌创作在意义上的缺失。
八十年代诗坛经历了朦胧诗的激烈震荡之后,实验诗仍以突进的前倾姿势继续前行。
尤其经历了 1984至1985年的潜伏和发生期之后,到了1986年,进入全面的喧哗骚动期。
一些刊物如《中国》、《诗歌报》等,刊载了大量青年诗人的新潮作品,特别是1986年底《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更是展现了先锋诗坛的全景性景观。
尽管它不免失之于某种浮躁和芜杂,但给人们心灵的冲击和颤栗却是永久和深刻的。
它曾一度使人们陷入某种迷茫和沉默的窘境,就如诗人们当时所嘲讽的:如今沉默似乎也变成了一种风度。
然而诗人们却不能因为一种风度而永远沉默,他们纷纷揭竿而起,自我命名,自我确认……在看似纷披迷离的格局中,依然呈现出了一种有序的诗歌生态图式。
一般说来,这种以前倾态势突进的实验诗,逐渐显现为两种生存形态:其一是以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为前锋的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的凸起和变延,这里还包括要“走向民族文化意识”深层的“大浪潮现代诗学会”,推崇东方神秘主义、老庄哲学和佛教禅宗的“东方人”以及“从混沌的历史中心繁殖诗的蝎子”螫形而上之虎的“太极诗”和“自入真化之境”的“求道诗”等等;其二是以“他们”、非非主义为中心的非文化诗的生长,其中包括反崇高、反意象的“莽汉诗”、“大学生诗歌”以及反技巧、重语言及生命的“海上诗群”等。
这后一诗歌流向所辖社团不下数十种,它们既有共同的诗学追求,又各自保持着独异的特色,并相互交错、补充甚至对立,共同汇成了实验诗歌的洪峰大潮。
浅谈新生代诗歌在进行这个新生代诗歌创作评述之前,我有必要先对新生代诗歌的发展过程进行介绍。
新生代诗歌也被称为第三代诗歌。
1976年清明时节爆发于天安门广场的民间诗歌运动,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造山运动的序幕。
经过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受凌辱困顿的不同年龄段的诗人,群体性地崛起于诗坛,以对“文革”诗风的有意识的背弃,改变了当代新诗的创作面貌。
80年代头两年之后,有关“朦胧诗”的论争还在激动人心地进行,但是,“新诗潮”的第一个浪头实际上已经过去。
当时的诗歌界,“复出”的诗人的大多数,写作上已出现停滞的现象,他们普遍难以顺利解决(或没有意识到)诗艺上的矛盾。
而“朦胧诗”(或“今天诗派”)作为一个群体,也已“失散”。
而且,由于“朦胧诗”的影响扩大,北岛、舒婷、顾城等的诗作,被许多诗歌爱好者模仿,在大量的“复制”中,原来的那种真诚的生命已变得淡薄,而蜕化为形式的、技巧性的制作。
这引起对现代诗有着执著追求的青年的不安和不满。
虽说新诗群的崛起和诗歌的艺术变革也受到过来自传统力量方面的质疑,而且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后来趋于“边缘化”,但在“新时期”的初始阶段,诗的发展为人广泛瞩目,诗的状况受到普遍关注。
因为诗歌“不仅为诗本身,而且为整个文学脱离…文革‟模式的转型,对文学观念和方法的探索、革新,起到推动作用”。
在政治变动带来的历史反省时期,诗歌作为时代最敏锐而充分的导体,率先承担了表达社会情绪的职责,另一方面,诗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使它一度在文学诸样式中处于引领潮头的前沿位置,其“先锋”姿态在文学界引起了有意义的反应。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艺术变革中,青年诗歌的涌现反响更大。
70年代末,一个青年诗人群的集结及其向传统的冲击与现代诗艺的突进,就形成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次最有革命意义和影响性的浪潮。
以谢冕为旗帜的新派评论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潮称为“新诗潮”。
新生代诗歌是新时期文学史上除了朦胧诗之外另外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纵观整个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史,大约只有新生代诗歌才达到了可以与朦胧诗分庭抗礼的思想艺术水准。
韩东《有关大雁塔》赏析一、生命:第三次体验《有关大雁塔》一诗作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由于与新诗既有的格式不大相同,所以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在万夏主编《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有这样几句话:随着共和国旗帜升起的第一代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第三代”人“第三代”诗人的声音和气势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在朦胧诗光环遮盖下的新一代诗人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和摆脱朦胧诗已经没有生气的诗歌氛围,他们高声喊出了“pass北岛” 、“打到舒婷”的口号,可谓震天动地,势不可挡。
罗振亚在《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中称这种现象为“生命本体的喧哗”,并说:“成熟依往往也意味着死亡,不断衍生与变化才是充满活力、希望的象征;一种范式一旦凝固定型,便会容纳不进新事物而导致革命的发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第三代诗人在朦胧诗权威的前面为什么那么“嚣张”了。
“第三代”诗歌反映的是一种后起诗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流动,那种仍然凭借阅读朦胧诗时的经验,希图从审美对象中寻觅人性、人道主义与崇高的精神范本的人必将大失所望。
无怪乎有老诗评家说80年代的诗歌是“胡闹的”。
面对外在世界的喧哗,寻寻觅觅的“他们”,只能以“莽汉”的形象出现。
这是实质上是对朦胧诗停滞局限的反动。
内在的痛苦、焦灼和无奈,迫使他们在既有的艺术面前“叛逆”,“反艺术”,另辟天地以求打破当前僵死的局面。
“第三次体验,在1986年这个无法驾驭的年代汹涌来临。
”(徐敬亚《生命:第三次体验》)而这次诗歌运动,韩东是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
他的《有关大雁塔》和《你见过大海》,是公认的其中最早的代表之作。
二、欲望表达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曾说:“生活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表达,同时也是对某种渴望和想象的唤起。
这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依赖文学的根本原因。
诗人年少时主持人 韩东小安,“第三代诗人”中几乎是公认的天才女诗人,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两点,一是指她作品中无可替代的特质,二便是早慧。
从这些她三十岁之前所写的诗歌中,我们可读出小安的具足、清淡的怪异以及敏感。
可说四十年来小安一以贯之,只是“那根针”越磨越亮了。
——韩东小安,女,1964年生。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当兵7年后转业至地方精神病院工作。
出版过诗集《种烟叶的女人》《小安的诗》《我太想吃一碗牛肉面》,小说《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大概小说》等。
现居家写作。
小安早期诗选女子女子你做什么特别在夜晚我们只看见一种印象每个日子大家都是爱你的你匆匆走过而没有留下声音的地方有人在歌唱Y O U T H女子之所以这么明亮是窗子外边的一支烛光照着你的脸也照着我们大家的脸我们看不见的那支烛光永远都在照着我和你所有的东西我们是多么不同我另有所爱而你正爱着女子呀千变万化之中有谁来注视你呢 *1986 夜不眠者又一个晚上不眠者的身影还在楼上徘徊头发灰白 眼睛明亮使我们大家不能忘怀而过了这个晚上明天或者后天不眠者能否梳梳头感觉好一些 *1987逃跑者在上午的阳光中一个逃跑者他朝我迎面而来这位年轻的逃跑者他只穿了件背心或许他从南方而来在他经过我身边时太阳正好照在他的脸上我因此看见一张明亮的面孔我对他说今天上午的诗怎样才能写得更清楚一些逃跑者摇摇头从太阳下一晃而过*1987金弯刀一个人吃醉了酒从土里刨出一把金弯刀扛回家去交给妻子儿女绣花纺线金弯刀三寸来长使用起来又方便又简单诗人年少时夜里悬在门外还闪闪发光路人无不侧目相看 这种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都是好运那些平时不说话的东西运气还要好一点 *1988 扣子把一枚扣子放在一张白纸上一张白纸就会变得生动起来 而且一张白纸上面落满了雨点即使不用扣子它也会生动起来 整整一天我使用白纸扣子以及雨点*1989 看你长大 ——给小侄女你在地上爬来爬去你想爬上那高高的阶梯你回过头来笑得很丑小姑娘你多像我我站得远远的我空着双手看你长大* 1990把爱情说下去让它像爱一样到来在月光明亮的晚上躲在窗子后边不要靠得太近两个人紧握双手把爱情说下去 *1993孩子这是你的衣裳这是你小小的脚Y O U T H 所有细小的东西都新鲜感人 每一天我们要彼此洗去烦恼洗去尘埃太阳出来之后我们手牵着手去随便什么地方 你的父亲他越走越远我们看不见了如果他不回头我们就让他走 *1993一星期几天太阳几天雨 星期四出太阳星期五也出太阳星期六下小雨星期天下大雨星期一雨停了但没有出太阳 他们在星期二结婚他们很想星期二出太阳只要一点小太阳也行但星期二是阴天还刮大风他们的婚礼服被风吹得翘了起来参加婚礼的人在路上一脸尘土直到晚上八点风才停下来大家喝了不少红葡萄酒说了些吉祥的话他们终于很愉快星期三10点左右他们起来太阳出来了好大的太阳呵*1993冬天冬天我关心大家关心你们的衣着雪下一天停一天衣服质地不好我可是闭门不出我有火与酒不如你们只有思想 *1994责任编辑 陆萱。
韩东《有关大雁塔》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
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
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最新长小说《知青变形记》;诗集《白色的石头》(1992)、《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
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他是光头的。
呵呵。
第三代诗歌和“他们”派:朦胧诗的衰落、新生代的成长、第三代诗歌登上诗坛:1986年的10月,《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介绍了“100多名‘后崛起’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1988参与大展策划的徐敬亚以及曹长青等,在稍作补充后,将“大展”的材料汇集为《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一书,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出版。
轰轰烈烈的朦胧诗在一片“pass”声中轰然倒地,第三代诗人诗人们打着纷乱的旗号在中国诗坛各立山头,招兵买马,不妨把赵翼的著名诗句改一下,形容中国诗坛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第三代诗人的表演最高潮是1986年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在这四五年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社团、流派、实验纷纷登场,其‘喧哗与骚动’的声势,是新诗史上罕见的景观。
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征作者:郭加慧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8期摘要:第三代诗歌也被称为“后朦胧诗”,以海子、韩东、于坚等为代表。
1980年代中期,在商品化经济时代的冲击下,曾经朦胧诗中的英雄主义和贵族气息逐渐远去,第三代诗人开始以一种“反叛者”的姿态对朦胧诗发起挑战。
第三代诗人拥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以浅俗的口语,抒发着对生命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平民意识、口语化倾向、个体生命意识三个方面,尝试论述第三代诗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第三代诗歌;艺术特征;平民意识;口语化;生命意识第三代诗歌崛起于19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在商品化经济时代的冲击下,曾经朦胧诗中的英雄主义和贵族气息逐渐远去,当政治抱负与英雄主义的幻想消散,第三代诗人开始以一种“反叛者”的姿态对朦胧诗发起挑战。
第三代诗人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们拥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以浅俗的口语,抒发着对生命的认识。
一、反英雄反崇高的平民意识对于大多数在80年代刚刚踏入社会的第三代诗人来说,十年文革的伤痛已经远去,因此他们的诗歌不再像朦胧诗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英雄主义。
1980年代中期恰逢第二次中西文化大交汇时期,第三代诗人受到西方“反中心、反权威和反传统”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开始以一种“反叛者”的姿态对朦胧诗发起挑战——他们否定英雄主义,反对崇高,主张消除人的神性,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致力于书写凡尘世俗中的生活,表现出了强烈的平民意识。
于坚的《尚义街六号》作为第三代诗歌中的名篇,在凸显平民意识方面尤为典型:“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睛的脑袋/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打开烟盒/打开嘴巴/打开灯……”诗人用浅俗质朴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批文学青年的日常生活,他们有时积极创作,有时也假意恭维,他们富有文采,却也世俗平庸。
作为普通的平民,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英雄主义,关注的是最为基本的柴米油鹽、男欢女爱。
生活不过如此——浅析《有关大雁塔》第三代诗歌潮流肇始于朦胧诗的母腹,更年轻的一代诗人是第三代诗歌的主力军,他们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
第三代诗人群派生出两个分支,其一是生活流使群,其二是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而第二个分支中又有两个诗群:他们派与非非派。
韩东和于坚是他们派的代表诗人。
《有关大雁塔》就是出自韩东之手。
初读《有关大雁塔》,我很惊讶原来诗歌的语言可以这么平凡和日常化。
没有了朦胧诗里“星星、麦地、天空、紫云英、蝈蝈”这般唯美而朦胧的意象,韩东只是以客观冷静甚至是冷漠的口吻,站在高处,调侃着我们碌碌的芸芸众生。
就像读他的《你见过大海》一样,用根本就谈不上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写了一首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你见过大海》中反复出现的“就是这样”、“顶多是这样”、“人人都这样”,我读出了一种叹息:不过如此,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韩东的诗歌,早几年去读,我未必会欣赏,即使是现在,我也更加偏爱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
但我觉得《有关大雁塔》读起来感觉不坏,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没有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渐渐咂摸出了现实的味道,但反骨却依然在体内,时不时地刺我一下。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它是西安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唐代为供奉玄奘的经书而建,是古都西安的象征,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代表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一种信仰。
然而在诗人笔下,它不过是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当英雄的舞台罢了。
有功成名就的人,有失意落魄的人,有绝望无助的人,也有更多的人,如我这样的,只是随波逐流地去凑个热闹而已。
大雁塔的级别应该是跟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这样的古建筑是在一个档次上的,那么文人骚客总会为它写点什么,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大雁塔成就了那些人还是那些人捧红了大雁塔。
“英雄”,做了什么完全没人在意,最重要的是他出名了。
哪怕是一头栽下大雁塔,也能在报纸上占个一席之地,出名了,成了英雄了——当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