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二章电工作业安全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 人体触电时,电流流经人体的途径不同会引起不同的伤害,通过中枢神经会引起人立即昏迷。
(x )2.电流通过人体会对人体的内部组织造成破坏,严重时导致昏迷,心室颤动乃至死亡。
(√)3.人体触电时,大脑易损期最为敏感,也最容易受到伤害而发生昏迷,而导致血液循环中止死亡。
(X)4. 人体触电时,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的长短是电击事故严重程度的基本决定因素,当通电电流与通电时间之乘积达到30mA·1s时即可使人致死。
(X)5.跨步触电是人体遭受电击中的一种,其规律是离接地点越近,跨步电压越高,危险性也就越大。
(√)6.据统计数据显示,触电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在专业电工中,低压触电高于高压触电,农村触电事故高于城镇。
(X)7.人身触电急救时,如果触电者有呼吸,无心跳则应该实施胸外挤压法急救。
(√)8.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员最好用一只手操作,以防自身触电。
(√)9.检查触电者是否有心跳的方法是将手放在触电者的心脏位置。
(X)10.在对触电者进行急救时,如果有心跳,也有呼吸,但呼吸微弱。
此时应让触电者平躺着,解开衣领,在通风良好处,让其自然呼吸慢慢自恢复,不宜对其施加其他急救。
(x)11.为了防止直接触电可采用双重绝缘、屏护、隔离等技术措施以保障安全。
(√)12.对于高压电气设备,无论是否有绝缘或双重绝缘,均应采取屏护或其他防止接近的措施。
(√)13.高压线路和设备的绝缘电阻一般不小于500MΩ。
(X)14保护接地、重复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零等,都是为了防止间接触电最基本的安全措施。
(X)15保护接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直接触电,保护人身安全。
(X)16.把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保护零线进行连接,称作保护接零,目的是为了防止间接触电。
(√)17.保护接零适用于电压0.23kV/0.4kV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配电系统中。
第二章植物学根底知识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执行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运输、合成及转化等营养代谢功能。
植物的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完成开花结果的生殖过程。
第一节植物的根一、根的功能二、根的类型和根系三、根系的生长特点四、根的变态五、根瘤与菌根六、根的欣赏一、根的功能1.吸收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吸收作用最活泼的区域仅限于根尖局部。
2.固定和支持作用固定植物;固定土壤;3.输导作用根到枝叶;叶到茎和根;4.贮藏和繁殖作用如大丽花、小丽花、胡萝卜、红薯、山药等。
二、根的类型和根系1.根的类型种子植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按来源分类,根可分为主根和侧根。
按发生部位分类,可分为定根和不定根。
2.根系一株植物地下局部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
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
直根系:指主根粗壮兴旺,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如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
快速生长的直根系,它能够使植物很快地在土壤中向下穿入,以吸取深层的水源。
有些植物的直根系明显超过植物地上局部的高度,具有这种根系的植物叫深根性植物,如马尾松成年后主根可深达5 m以上,还有其他松树、柏树、广玉兰,也属于这类根系。
须根系:主根和侧根无明显区别的根系,或者根系全由不定根组成。
单子叶植物多为须根系。
例如禾本科植物,主根长出后不久就停止生长或死亡.由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生出许多不定根组成须根系。
一般直根系分支层次明显,根系分布在土壤的深处;组成须根系的根粗细差不多,根系分布在土层的浅处。
3.根系深浅与环境的关系根系的深浅不但取决于植物的遗传性,也取决于外界条件,特别是土壤条件,如土壤水分、土壤类型等。
长期生长在河流两岸或低湿地区的树种.如柳树、枫杨等,在土壤表层就能获得充足的水分,所以根系发育为浅根性。
生长在干旱或沙漠地区的植物,只能在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一般成深根性,如沙漠中的植物,根可达5 m深。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根系分布于较深土层;反之,那么多分布在较浅的土层。
第⼆章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第⼀节海流海流概述:1.海流的定义及分类海流是指海⽔⼤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
海流⼀般是三维的,由于海洋的⽔平尺度远远⼤于其垂直尺度,因此⽔平⽅向的流动远⽐铅直⽅向上的流动强得多。
习惯上常把海流的⽔平运动分量狭义地称为海流,⽽其垂直分量称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向上流速最⼤点的连线。
海流的规模常⽤流幅来表⽰,流幅是指垂于主轴的⽔平宽度和上下厚度。
海流的强弱常⽤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
海流的单位常⽤kn(节)和n mile/d(海⾥/天)表⽰。
海流是⽮量,其⽅向以流的去向表⽰,通常以8⽅位或度数为单位。
按照海流的成因,海流可以分为风海流、梯度流、补偿流和潮流等;按照海流本⾝的温度与其所流经海域的温度⾼低,海流可以分为冷流、暖流和中性流;按照海流⽅向与海岸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向岸流、离岸流和沿岸流。
在海岸带实测到的海流通常是潮流、风海流、地转流等迭加后的合成海流,可以分解为周期性的海流(潮流)和⾮周期性的海流(余流)。
实际的海流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的结果,在近海通常以潮流为主,在外海则以风海流为主。
2.海流的表⽰⽅法海流多以⽮量分布图来表⽰,常⽤的有流场分布图和海流频率玫瑰图。
表层海风流成因与特征:在⽆限深海中,由于地转偏向⼒作⽤,表层风海流的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45?,在北南球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海流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流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
到某⼀深度时,流向与表层海流相反⽽流速仅为表层流速的5%。
在浅海中,流向与海深、摩擦深度有关,流向与风向⼏乎⼀致。
地转流:地转流也称梯度流,它是指当等压⾯(海⾯)发⽣倾斜时,海⽔的⽔平压强梯度⼒和⽔平地转偏向⼒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根据引起等压⾯倾斜的原因不同,地转流⼜可分为倾斜流和密度流两种。
倾斜流是指在不均匀的外压场作⽤下的地转流。
在海洋上⼤⽓压分布不均匀,⼤河⼊海的河⼝或迎风的海边出现的海⽔不均匀堆积等引起的海⾯(等压⾯)倾斜。
第2章运动的世界2.1动与静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基础知识过关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1、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要点诠释:(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物体是否发生“位置的变化”。
物体间距离发生改变;物体的方向发生改变。
2.参照物(1)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2)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该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重点提示】(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静止的,也可能是运动的。
也就是说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所以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强调“相对于某物体”,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
重点知识解读1、参照物(1)任意性: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例1】(2020·黑龙江省初二期末)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船B.山C.河岸D.岸边树木【重点提示】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①确定研究对象;②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参照物;③最后,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体.【例2】(2020·北京初三一模)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时,小桥相对于溪水是静止的B.硬币立于高速行驶的高铁的窗台上,硬币与列车是相对静止的C.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时,它们之间是相对运动的D.“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的过程中,它们一直是相对静止的2.运动的相对性【例3】(2020·四川省初二期末)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英国的一位业余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只黄鼠狼骑在一只啄木鸟背上飞行的场景,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黄鼠狼为参照物,啄木鸟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黄鼠狼那个是静止的C.以啄木鸟为参照物,黄鼠狼是运动的D.以地面为参照物,啄木鸟是静止的4.(2020·广东省初三其他)两辆列车如图所示,复兴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知识点1: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方法总结1地势和地形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语术描述:xx高xx低或由xx向xx 倾斜;地形是地表的各种形态,如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1)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
在山脉构成的“网格”当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山脉名称西侧地形区东侧地形区(3.主要地形区及其特点在我国中、西部,高原面积广阔,主要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大高原。
在高原、山地之间分布着许多盆地,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
在我国东部地区还分布着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1)四大高原等。
方法总结2:地形和地形区的区别地形指地表的形态,基本类型共5种: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地形区指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比地形更具体,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塔里木盆地。
4.山区面积广大(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4)开发山区注意事项:在山区的开发利用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
5.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1)地形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我国东部平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果业,我国绝大部分经济林区、大部分耕地及粮棉油生产基地都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丘陵区。
在山地、高原等海拔较高、地面崎岖的地形区,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2)地形对城镇和交通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镇集中,交通发达。
高一必修地理第2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第2章主要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幔紧邻地核,是由固态上地幔和部分融融态上地幔构成。
地壳位于地幔之上,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指地球表面的变动和变化。
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两种类型。
1. 构造运动:指地球表面岩石和岩石层的变动和改变,主要有地壳隆起和地壳沉降两种形式。
地壳隆起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上升起,形成山地和高原;地壳沉降是指地壳在局部区域上向下降低,形成盆地和海洋。
2. 地貌运动:指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动和变化,主要有风蚀、水蚀、冰蚀和重力作用等形式。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水蚀是指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作用;冰蚀是指冰雪对地表的损蚀和侵蚀作用;重力作用是指重力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垂直运动和坡面的塌陷。
三、造山运动造山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重要类型,指地壳的抬升、折叠和断裂,形成山脉和山地的过程。
1. 内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2. 外力造山运动:由地壳外部的构造应力引起,形成的山脉主要有阿尔卑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造山运动对地表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地球表面地壳结构演化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和造山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加深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认真对待,深入思考,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