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重要的天气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8
《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天气图中的主要天气系统,并能根据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天气变化趋势。
此外,还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基本气象系统。
难点在于识别并解读天气图,正确判断各类天气系统的移动路径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气候现象。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天气系统》的PPT课件,包括各类天气系统的图文资料及案例分析材料。
同时,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象系统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等。
教学工具方面,需准备多媒体教室设备以及互动白板等辅助教学工具。
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并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通过通过这些辅助教学工具,教师能够更生动、直观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互动白板等工具的引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和反馈。
在课程开始前,学生需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
同时,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学生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方便日后复习和巩固。
除了教师的讲解和互动白板的演示,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这些辅助教学工具和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开始时,教师可通过短视频或实时天气播报等形式,引出“天气系统”的主题,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问询学生家中近期的天气情况,引导其关注天气系统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结构:“常见天气系统”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第3节是在前两节讲述的大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讲述常见的天气系统。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标要求:(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三种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面的概念,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通过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方面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锋面移动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了解寒潮的危害,认识其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4)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5)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当地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采取读图分析法、对比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理解,通过比较,认识他们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2)设置一系列的设问和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
(3)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正确认识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区分冷锋与暖锋。
(2)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某地区天气变化规律。
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课时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3. 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常见天气系统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2.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和影响。
教学难点:1. 掌握不同天气系统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 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1. 地理教材及相关资料。
2. 天气系统分类图。
3. 天气系统形成原因解释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系统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们对天气系统的了解和体验。
引导问题:- 你们是否曾经经历过不同的天气系统?可以描述一下你们的体验吗?- 你们知道不同的天气系统有什么特征和影响吗?Step 2:概念解释和分类讲解(10分钟)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对天气系统的概念进行解释,并介绍不同天气系统的分类。
教师解释:天气系统是指一定时期和地域上的天气要素有一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天气现象的总称。
天气系统分类:1. 温暖锋(暖锋):暖空气将要侵入冷空气之上,空气变暖,形成云或雾,天气逐渐转好。
2. 冷锋:寒冷空气将要被暖空气所挤退,冷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成云或降水,天气转坏。
3. 暖湿气流:暖湿空气流向较冷地区,遭遇相对冷的地面,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成云,形成降水,导致局地大雨。
4. 污染锋:来自大城市的废气和颗粒物进入冷气团,导致大气污染。
5. 高压系统:空气下沉,形成晴朗、无云的天气,并且风向为顺时针。
6. 低压系统:空气上升,形成多云、阴雨或降雪的天气,并且风向为逆时针。
Step 3:形成原因解释(10分钟)根据天气系统的分类,教师解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
教师解释:1. 温暖锋(暖锋):暖空气弥漫在地面上方的冷空气之上。
暖空气受地表加热作用,温度升高,所以温暖锋通常是由南方移向北方。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气候与天气》的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天气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天气图分析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地球仪。
2. 学具:地理图册、天气图、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天气系统。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
(2)介绍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的天气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分析一道关于反气旋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3)分析一道关于锋面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天气图判断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天气系统。
(2)分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强调天气系统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常见天气系统的特征3. 天气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旋、反气旋、锋面的特征。
(2)分析一道关于天气系统的天气预报题目。
2. 答案:(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风向呈逆时针旋转。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风向呈顺时针旋转。
天气系统(含答案)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锋面系统与天气2023山东,T172022江苏,T7—92022湖南,T9—10【人地协调观】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对比冷气团与暖气团、冷锋与暖锋、高压(反气旋)与低压(气旋)的异同。
【地理实践力】阅读并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现象并预测天气变化气旋产生的原因及影响2023辽宁,T182021湖北,T11反气旋的判读及对天气的影响2023江苏,T11—13命题分析预测结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考查天气的变化过程及特征;或结合具体情境,考查气象灾害发生的机制及危害;或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天气系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备考策略关注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能联系实际,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天气系统的成因及特点,进而分析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考点1 锋与天气锋面分类及其特征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概念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势力弱)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势力弱)方向移动的锋冷暖气团势力[1]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符号剖面示意图气团位置 冷气团密度[2] 大 ,在锋面下;暖气团密度[3] 小 ,在锋面上锋面坡度 较大较小很小雨区位置天 气 特 征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4] 抬升 ,常出现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5] 爬升 ,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阴雨天气暖气团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6] 升高 ,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7] 降低 、天气转晴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我国典 型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江淮地区的梅雨时节,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我国的两种准静止锋我国的旱涝与锋面雨带的关系夏半年副热带高压加强,位置北移,受其影响,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北上,在高压脊北侧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的基本知识,包括冷锋、暖锋和锢钝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形成与特征;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与对应的天气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基本天气系统的概念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天气图表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带来的具体天气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气图表、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图、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介绍锋面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它们过境时的天气变化。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析最近一周内的本地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讨论其对本地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如何从天气图中判断气旋、反气旋和锋面系统的位置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6. 讨论与解答(10分钟)学生展示随堂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快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气旋与反气旋定义特点天气影响2.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锢钝锋天气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地实际天气,推测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
2. 答案作业答案将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天气图分析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常见天气系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常见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团、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台风等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类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天气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团、锋面、高低气压系统、台风等天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其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气象图表、PPT课件。
2. 学具:地理图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变化的原因,引出天气系统这一概念。
2. 讲解:(1)介绍气团的概念、分类及特征,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讲解锋面的形成、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3)分析高低气压系统的形成、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以我国常见的寒潮、台风为例进行讲解。
(4)介绍台风的形成、结构及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常见天气系统2. 板书内容:(1)气团(2)锋面(3)高低气压系统(4)台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该地区的天气系统类型、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天气现象,提高地理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气象观测、天气分析等,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突出重点和难点。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 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①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气候与气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1. 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3. 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特点;2. 使学生了解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提高天气预报的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系统的分类和特点,常见天气系统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难点: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球仪,天气图表;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2. 新课讲解:a. 讲解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b. 介绍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c. 分析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天气系统下的天气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关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关于常见天气系统及天气现象的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分类与特点;2. 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3. 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天气系统的概念与分类;b. 描述冷锋、暖锋、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点;c. 分析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的关系,举例说明。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预报,学会分析天气系统,提高生活品质。
布置一道开放性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期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与天气”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具体内容包括:气旋与反气旋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锋面系统的形成机制、分类及天气特征;天气图的认识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预测天气变化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机制及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在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天气图。
学具:笔记本、地图、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我国部分城市的天气变化,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3. 示范:在黑板上展示天气图,解读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5.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旋、反气旋、锋面系统的成因、特点、影响。
2. 天气图的解读方法。
3. 重点、难点知识框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给定天气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天气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实时天气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预测。
本教案以实践情景引入,注重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预测天气变化。
2.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预测题:分析给定天气图,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
《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包括:气团的概念及其分类、锋面的形成与分类、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学会分析天气图,识别常见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团、锋面、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地图、天气图、指南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不同地区天气现象的短片,引发学生对天气的关注,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2. 基本概念学习:(1)气团:讲解气团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锋面:介绍锋面的形成、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高压和低压系统:阐述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天气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识别常见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以一道关于锋面天气的例题为例,讲解如何分析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并预测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几道关于天气图分析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气团2. 锋面3. 高压和低压系统4. 天气图分析七、作业设计2. 课后反思: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分析天气图时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2. 实践情景引入:天气图分析的应用3. 例题讲解:结合天气图识别天气系统4. 作业设计:深入理解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一、天气图的分析与解读1. 识别等压线:等压线是天气图上最基本的线条,它表示相同气压值的点连接成的线。
等压线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第二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包括: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气旋与反气旋的判识、高压与低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具体涉及教材第2529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等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实际天气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际天气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气图、地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天气现象,引发学生对天气系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介绍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结合天气图进行分析。
(2)讲解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及判识方法。
(3)阐述高压与低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图,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系统的类型及特点2. 锋面、气旋、反气旋、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与影响3. 天气图分析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锋面系统的形成与分类。
(2)分析我国某地区高压或低压天气系统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2. 答案:(1)锋面系统:冷暖空气相遇形成的边界,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
(2)答案因地区而异,需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天气图的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重要的天气系统》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1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
天气现象是人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第二章教材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
天气系统是其中知识结构上重要的一环。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这一课是在综合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使得本章各内容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
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冷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理解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不同天气特征;学会运用“冷锋天气”图、“暖锋天气”图,判别冷锋与暖锋的特点,并能联系当地天气变化的特点或气象资料,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后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锋面天气图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锋面系统;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教学难点:锋及锋面天气的形成;
气旋、反气旋水平气流的运动
四、教学方法手段:指导观察法、程序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
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形成的天气状况的基础上,使他们具备看懂简易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但从教材内容看,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本课在教学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概念多。
有气团(冷气团、暖气团、大陆性气团、海洋性气团)、锋、冷锋和暖锋,锋前和锋后,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
这些概念是学习本课知识的基础。
2、知识抽象、理论性强。
如锋面形态特征、锋面的移动,锋面附近的降水区域的分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等。
这些抽象的知识是弄清天气现象发生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的活动及其形成的天气都是大气运动的综合表现。
但大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只有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弄懂原理。
所以,对图像的充分运用是本课教学的突破口。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生的实际,可采用指导观察法,认识地图上的事物,如什么是锋面,冷锋与暖锋的区别等。
采用比较法,深化认识,如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的区别,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与联系等。
采用程序教学法,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逻辑关联性的若干问题,分析地图上事物的演变,如锋面天气是如何形成的。
其间,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将探究学习引入课堂,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构建立方体化教学,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六、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气团:
1、概念:
2、分类:
3、对天气的影响:
二、锋:
锋的定义:
锋的类型及天气:
(1)、冷锋及其天气特征
锋前暖气团天气、锋区降雨天气、锋后冷气团天气
(2)、暖锋及其天气特征
锋前冷气团天气、锋区降雨(连续性降水)天气、锋后暖气团天气(3)、准静止锋及其天气特征
持续性阴雨连绵天气
三、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
气旋(低压)——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晴朗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