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2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
本案例以绿色校园建设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地理生态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理论学习(1)教师讲解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状。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宣传片,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
2. 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生态保护区、绿色校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生态环境。
(2)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解答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主题活动(1)开展“绿色校园,从我做起”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废弃物产生。
(2)组织学生参与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研究性学习(1)引导学生分组研究校园生态环境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2)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生态环境监测,定期收集数据,分析校园生态环境变化。
5. 创新实践(1)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绿色校园建设项目,如环保科技创新、校园绿化等。
(2)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科技创新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案例效果评估1. 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2. 校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绿化面积增加,废弃物减少。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五、总结本案例通过理论教学、实地考察、主题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等多种形式,将地理生态教育融入高中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为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实施策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节课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实施策略。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和实施策略。
2. 教学难点: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实践策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枯竭等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此重要?(二)新课讲授1. 讲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 讲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讲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3)发展绿色交通:推广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4)推广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5)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杭州市的“五水共治”(1)背景:杭州市曾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如钱塘江、西湖等水体污染严重。
(2)措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污水处理、开展河道整治、推广节水技术等。
(3)效果:经过治理,杭州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 案例二:上海市的“绿色建筑”(1)背景:上海市为应对城市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案例《2,3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
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
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
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
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
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
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
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
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
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
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
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
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多媒体的信息含量
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
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
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
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
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
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 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
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
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
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
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
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
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
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
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
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
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
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
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
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
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
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
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
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
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
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
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
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
科学合理的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