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与教材资料(专题五第四课走向整体的世界)
- 格式:docx
- 大小:756.13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浙师大附中庞威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提问: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引入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新课讲授: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各师说课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态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教材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教材的重点,要根据第二次业革命成果分析世界连接成一体的原因;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体现了一体化过程的两面性,要指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学过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但对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揭示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性影响,对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原因理解得也不到位,教师要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作正确引导,实现课标要求。
教学方法1.在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史实和影响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学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用比较的万法掌握历史知识的习惯。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图表资料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3.引导学生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归纳阶段特征,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学习方法1.预习教材,按照原因、进程、重大成果、影响的顺序列出知识要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积极思考问题,与同学展开讨论,交流意见,在合作中主富、充实、完善自己的看法,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3.以世界一体化进程为题,写历史小短文,概括新航路开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锻炼自己调动运用已学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了解科技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重难点:重点:1、电气时代的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三、高效学习图解: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爱迪生的故事》:回答:从爱迪生身上学到了什么?1931年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一个人的去世。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类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讲授新课:(一)电气时代的来临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政治前提:(2)资本、市场:(3)科学技术:合作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产生了什么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1)发源地、中心:思考: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发源于美国和德国?(2)开始标志:电力时代:钢铁时代:(3)主要成就: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思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什么不同?(4)生产组织形式:1)出现原因:①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垄断组织的出现2)概况:②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巨型企业3)实质:4)影响: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欧洲19世纪初期的公司和19世纪末期的公司有什么不同?(二)瓜分世界的狂潮(1)1、瓜分狂潮兴起的原因:(2)2、瓜分概况:(一组数字、一个表格、两幅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英法俄占优势,德美日后来居上。
3、美国的扩张政策的变化:(1)门罗主义:时间:提出者:主要内容:(2)泛美主义:时间:(3)海权主义:时间:提出者:主要表现:A.1)提出背景:B.C.第一:(4)新殖民主义:2)内容:第二:第三:3)实质:时间:4)表现:“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者:内容:合作探究2:课本104页第一个学习思考问题。
人民版必修2《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教案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十中学的曹萍。
下面我将对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恳请指导。
下面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即教什么、教法与学法分析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过程即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这样学、作业设计一对教材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 2个方面(一)从宏观角度教材可分为横纵两个层面来理解,从横向来看本专题与专题二所学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因果关系;又与必修一的专题二《近代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民主革命》及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有因果联系;又与必修三的专题三《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紧密相连。
由此可见本课不仅在这一专题而且在整个高中所学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引发学生思考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哪些?对于今天的我们面临改革会有什么样的启发?对于现实也很有指导意义。
纵向:本课是本专题最后一节,本专题的主线索: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是在学习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基础之上,重点把握“整体”的含义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内在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几千年来了几大文明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欧洲居世界中心长达几个世纪之久即开始于此。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生逐渐领悟一些基本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表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从微观角度理解,本课可以分为三部分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主要成就,即“电气时代的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伴随工业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了帝国主义阶段;②第二部分主要讲解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狂潮;③第三部分“世界连接为一体”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也是对本专题的总结,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掌握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联系;概括出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在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课程标准】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科学家为科学贡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故事||,在班级进行交流学习||。
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结合人类对世界的分割从暴力手段逐渐向和平方式过渡||,树立和平与发展并重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电气时代的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教学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教学方法】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学流程】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四课,在结构上,上承第三课“”;在内容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基本的推动力,它在继承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又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它直接促成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世界近现代史的基础,而且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学目标】识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本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创造。
理解: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瓜分世界的掀起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果;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导入:根据前面三节课的内容,我们知道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世界由相对分散孤立走向联系整体的趋势,这也正是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区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区联系进一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成就,这一伟大革命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世界市场又如何最终形成的呢?一、问题导学,知识梳理(对应学习目标 1.2.)(自主阅读教材,先独立完成;学生分小组讨论,更正补充答案,教师最后点评,并给学生5分钟熟悉背诵)(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 •政治:19世纪下半叶_________ 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技术:3 •经济:_______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4.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从世界交流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
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整体化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科学家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材料: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通用汽车的庞蒂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用来购买台湾和新加坡的各式零件,250美元付给美国的广告与营销服务,余下近4000美元给底特律与纽约的银行家、保险公司的……这代表了当今全球产业的复杂关系。
——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提问:罗伯特·赖克的这个数学分析题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怎样的重要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引入主题:走向整体的世界新课讲授: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案【课程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科技革命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西方殖民手段的变化,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影响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西门子、爱迪生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学习他们为科学不断探求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通过整体世界到来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认识开放地和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人格。
【重难点突破】重点:(1)电气时代的到来促进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世界连接成为一体。
难点:整体世界到来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和导致世界动荡。
教学过程导入: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的完成极大促进的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震撼了整个人类,兴奋与欣喜诱使人们沿着这条科技的发展大道继续走下去……一、电气时代的来临1.原因(1)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条件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劳动力:2.进程(1)中心:美国和德国(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传统教材认为:其标志是: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3)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传统教材认为:其成就主要在五方面A.电(能源)的广泛运用;B.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C。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课前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从1870年起,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十余年中,与助手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终于发明了钨丝灯泡。
以后,他又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学习思考对两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国内外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两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各领域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史无前例的积极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社会具有高度的能动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受到加速废弃的威胁;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建立在利用不可再生的无生命能源基础上的,它的枯竭意味着人类将回复到农业活动水平上去,从而面临生活水平极大而痛苦的下降;工业革命的残余物正迅速地污染环境、妨碍生态平衡,甚至破坏人类的遗传;工业革命还带来人口爆炸,它一方面加速能源消耗、恶化生态环境,从而使社会发展停滞,另一方面会使地球生态更加失衡,导致灾难性的生态危机。
因此,这一派学者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工业革命的物质效果将产生好的结局,不能完全排除工业革命最终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可能性。
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根据。
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同时,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立了职业经理阶层的权力,职业经理只对公司的股东负责。
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此后,崛起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备注能源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第一座发电厂1882年9月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1884年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交通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汽车最早的汽车1879年德国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1893年德国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1894年美国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机石1859年美国埃德温·德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知识链接纽约证券交易所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1792年建于华尔街,1863年命名为现名。
该交易所现在每天平均交易股票2OO0多种,入场交易人数达3OOO人。
其行情变化被视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瓜分世界的狂潮■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
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
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
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
从此,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
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主张美国建立强大的海军,夺取亚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霸权。
1898年4月,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古巴也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
自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即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第一,扩张的目标是追逐商业利益,要求自由贸易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搞歧视和垄断;第二,“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第三,“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行间接统治。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大都实行排他性殖民政策。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自由贸易”原则,次年7月3日又重申“公平贸易”原则。
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连接为一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随着垄断资本对世界统治的确立和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工业化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世界一体化进程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世界一体化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
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1.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
2,右边的图表是1750年、1860年和1900年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
思考以下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谈你从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
这张照片构图精巧,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
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
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思考: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阶段特点。
2.分析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谈谈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有何影响。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都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