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注意事项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1.确保气管切开管通畅:定期检查气管切开管的通畅程度,并保持气管切开管周围皮肤的清洁,防止切口感染。
可根据医嘱定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气管切开病人需要依靠气管插管进行呼吸,因此要确保气管切开管与氧气呼吸器或氧气供应系统连接良好,保持患者的氧气供应充足。
3.注意口腔护理:气管切开病人无法自主吞咽和咳嗽,容易导致口腔分泌物积聚,增加口腔感染的风险。
护士应定期清洁患者的口腔,例如用草酸铵溶液清洁口腔黏膜和舌面,并保持患者口唇湿润。
4.频繁更换体位:气管切开病人多数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导致压疮和肺部感染。
护士应定期更换患者的体位,减少压力点,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患者还需进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
5.观察患者的呼吸和气道状况: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呼吸节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如果患者呼吸突然困难,或气道发生阻塞,应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6.注重营养支持: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和含咽肌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吞咽功能障碍,饮食摄入困难。
此时,可以通过鼻饲或胃管喂养,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7.心理护理:气管切开病人长时间依赖气管插管进行呼吸,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恢复信心。
8.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气管切开病人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气管切开管脱出、意外拔管、吸引气管切开导管误吸等。
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检查,及时处理并发症,积极采取安全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9.定期评估病情变化:气管切开病人的病情变化较快,需要护士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和氧合状况。
如出现任何异常,应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并协助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0.安全转运:气管切开病人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或转院时,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和安全保障。
护士应安排专人陪护,确保气管切开管通畅并固定牢靠,同时设法减少患者转运时的刺激和剧烈活动,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简述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常规气管切开,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名字,其实在医院里是个常见的事。
嘿,别紧张,虽然一开始想起来可能让人心里发毛,但只要咱们认真做好护理,病人照样能恢复得棒棒的。
护理的重点就是观察。
大家都知道,病人的状态就像天气,变化无常。
得时刻关注他们的呼吸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声音,像喘息、咳嗽这些小信号。
听上去有点严肃,但其实就是多留心。
平常多问问病人感觉怎么样,心里不舒服吗,跟他们聊聊天,能缓解紧张的气氛。
清洁是关键。
气管切开的地方可不能马虎,像宝贝一样细心护理。
每次换敷料的时候,就像给小朋友换尿布一样,小心翼翼地处理。
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别让细菌有机可乘。
真的是一点都马虎不得。
说到饮食,这也是个重要的环节。
气管切开的病人可能有些吞咽困难,这时候得看他们的饮食状况。
你要观察他们吃东西的样子,别让他们噎着了。
适当的流质食物,像稀饭、汤,既好消化又能补充营养。
要注意,别让他们吃太烫的东西,伤了喉咙可就麻烦了。
你想啊,要是一个大热天,喝一口冰水多爽。
再说,病人的心理也很重要。
得时常陪陪他们,跟他们聊聊天,给他们讲讲外面的新鲜事。
想象一下,躺在病床上,一天到晚就等着医生来查房,那个无聊劲儿,简直是要闷坏的。
多跟他们分享一些轻松搞笑的事,能让他们心情好转。
像朋友一样,让他们觉得你不是在照顾病人,而是在陪伴他们度过一段特别的旅程。
环境也要注意。
病房的空气要流通,给他们换换空气,保持一个舒适的温度。
太热或者太冷都不行,病人就像个小孩,得好好照顾着。
可以考虑适当的音乐,轻柔的旋律让人心情放松,简直是疗愈神器。
说到药物,那也是得严格把关。
每次给病人喂药,记得要核对清楚,别搞错了。
护理可不是开玩笑的,搞错一颗药就像在开玩笑,轻则误事,重则可能出大问题。
定时记录病人的用药情况,确保每一剂药都到位。
再说说心理支持,得时常关注病人的情绪。
病人在医院待久了,难免会有些情绪波动。
可以跟他们聊聊,问问他们想家了吗?或者聊聊他们爱好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规的外科手术,用于建立气管与外界之间的通道,以便于患者进行呼吸。
气管切开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以确保气道通畅和预防并发症。
下面将介绍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措施。
1.预防感染:-在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前,护士应确保患者的皮肤干净,消毒局部。
-术后要注意监控伤口愈合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定期监测体温以便及早发现感染症状。
2.维持气道通畅:-气管切开后,护士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患者需要定期吸痰以确保气道畅通。
-定期更换气管切开导管,以防导管堵塞。
3.呼吸支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置适合的呼吸机来提供支持,如需控制通气参数,及时调整。
-监测氧饱和度,以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氧供应。
4.监测患者状况:-气管切开患者需要接受密切监测。
-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注意呼吸窘迫的症状。
5.合理用药:-根据患者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减轻疼痛。
-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6.日常护理:-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物品,保持清洁卫生。
-给予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以维持患者的健康状况。
-定期转换体位,避免长时间面对同一侧。
7.家属教育:-与患者的家属建立沟通,解释患者病情与治疗方案。
-教育家属有关患者气管切开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清洁导管和更换敷料等。
以上提到的护理措施只是基本的护理,实际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医嘱和患者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护理计划。
家属也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的状况和护理需求,以便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同时,护士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气管切开护理(全)护理气管切开术病人的计划需要解决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障碍、焦虑、语言沟通障碍和感染危险等。
清理呼吸道无效的原因可能是痰多、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气管套管放置不当或意识障碍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呼吸是否平稳,套管是否通畅及痰液的性状,检查有无并发症如颈部、胸部皮下气肿、伤口出血、肺部感染等。
术后应避免使用镇咳、止痛药以免抑制咳嗽而使分泌物不易咳出。
使用负压吸引的方法及时吸痰,两次吸痰间隙给予氧气吸入。
对于痰液粘稠者,遵医嘱给予超起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药,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对于无效咳痰者,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训练,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然后再深吸气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22℃左右)和湿度(75%以上),使用湿化器或地面洒水等,气管切开套管口遮盖湿纱布,用以阻挡尘埃及湿化空气。
气体交换障碍的危险可能与严重的肺部感染、痰多或痰稠不能产效排痰、内套管堵塞、外套管脱出、严重的皮下气肿、血肿等原因有关。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保持气管导管通畅,检查套管系带的松紧是否合适,系带结是否牢固。
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困难应采取以下措施:疑外套管阻塞,气管内滴入抗生素药物,吸出管内深处痰液、痰痂,必要时换管;疑内套管阻塞,取出内套管,检查是否被痰痂堵住,消毒后再放回;检查气管外套管有无脱出,如脱出立即通知医师,协助重新插管;检查有无皮上气肿而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病人取半卧位可坐位,以利呼吸。
若病人有气胸,则协助医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并保持通畅。
限制头部、颈部过度的伸展,以免套管脱出。
每天给病人拍背2次,以利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遵医嘱给予超声雾化。
教会病人正确咳嗽,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先进行几次深呼吸,再深呼吸后保持张口,用力进行两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
焦虑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问题,护理措施包括介绍医疗团队、环境,并解答病人的疑虑,加强巡视和安慰性语言,以及提供清洗、消毒等相关知识。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关键信息项:1、护理目标2、护理频率3、护理操作规范4、并发症预防与处理5、护理人员资质与培训6、护理记录要求7、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与沟通8、护理质量评估标准11 护理目标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通气。
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病人伤口愈合,提高生活质量。
111 具体目标细化保持气管切开套管在位、通畅,无堵塞。
维持气管切开部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无红肿、渗液。
保证病人呼吸平稳,血氧饱和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12 护理频率每日定时进行护理操作,包括清洁、消毒、更换敷料等。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
121 不同操作的具体频率每 2 小时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每 4 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每天进行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和消毒至少 2 次。
13 护理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洗手、戴手套、口罩。
正确进行气管内吸痰,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黏膜。
妥善固定气管切开套管,防止移位、脱出。
131 吸痰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其外径不应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 1/2。
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秒。
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等情况。
132 套管固定规范使用专用的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容纳 1 2 指为宜。
定期检查固定带的牢固性,如有松动及时调整。
1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积极预防肺部感染、气管食管瘘、皮下气肿等并发症。
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41 肺部感染的预防与处理加强病房环境管理,定期通风、消毒。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出现肺部感染症状时,及时进行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
142 气管食管瘘的预防与处理避免气囊压力过高,定时监测气囊压力。
怀疑气管食管瘘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手术治疗。
15 护理人员资质与培训从事气管切开病人护理的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水平。
气管切开病人注意事项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气管狭窄、气道阻塞或呼吸衰竭等疾病。
气管切开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手术效果和病人的安全与舒适。
下面是一些气管切开病人注意事项。
1.保持气管切口清洁:气管切开病人的气管切口需要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感染。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更换气管切口的敷料,并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的皮肤。
2.保持气道通畅: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是通过切口直接通向气管的,因此需要定期清理和抽痰,保持气道畅通。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抽取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堵塞气道。
3.定期更换气管套管:气管切开病人通常使用气管套管来维持呼吸。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气管套管,以防止套管脱落或堵塞。
4.呼吸机管理:气管切开病人可能需要依赖呼吸机进行呼吸。
医护人员需要监测呼吸机的参数,维持适宜的通气和吸氧参数。
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5.注意感染防控:气管切开病人具有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感染防控措施,包括洗手、戴口罩、佩戴手套等。
此外,密切关注病人的体温和感染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感染病灶。
6.定期康复训练:气管切开病人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呼吸功能和言语能力。
医护人员需要指导病人进行肺部锻炼、发音练习等康复训练,提高其生活质量。
7.心理支持:气管切开病人术后可能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和困扰。
医护人员需要给予病人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注,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之,气管切开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手术效果和病人的安全与舒适。
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给予病人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注,帮助他们应对术后压力和困扰,促进他们的康复和恢复。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生命的追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属在患者需要抢救的时候选择气管切开这种方式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这种方式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我们自身控制感染的意识,进行感染知识教育,使其掌握发生感染的规律及相关因素,自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呼吸道的基础护理,降低感染率。
而医院方面要充实该病区的护理人员,合理排班,备齐所需的抢救用物和药品,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质量。
1感染控制措施
1.1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
护理人员护理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前,必须洗手,戴口罩、帽子。
医疗器械及用物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护理人员操作完毕后注意洗手和泡手,减少医源性感染因素[2]。
1.2提高病室空气质量:将患者置于有空气净化设施的房间内,若无条件,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房间[3],气管切开患者人住单人房间比共用房间能更有效控制感染。
保持病室内温度在20一24℃,相对湿度在60%一70%,空气消毒2次/d。
定时开窗换气,限制探视与陪护。
1.3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激素。
药物使用虽属医疗的范畴[4],护理人员可以为气管切开患者做好痰培养,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为医生提供使用有效抗生素和有效药物的依据,防止产生耐药菌株和真菌感染。
2重视基础护理
2.1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护理患者不可缺少的内容。
特别注意观察气管切开患者痰液的性质、颜色、量。
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患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2.2合理吸氧[5]。
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吸人的氧气温湿度要适宜,氧气湿化液、吸氧面罩、氧气导管、喷雾器及容器等必须专人使用,并且每24h做消毒处理1次。
2.3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口腔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pH值测定偏碱性用2%硼酸溶液;偏酸性者用2%碳酸氢钠溶液;霉菌感染性,可用制霉菌素等外涂;对口腔有血迹者,选用1%双氧水先擦洗血迹,再选用适宜口腔护理液。
为患者做口腔护理2次/d,口腔护理时注意清洁口咽深部分泌物,可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寄生和繁殖,预防细菌向下移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2.4营养支持。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应予流食,分次鼻饲,20ml/次,间隔2h;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脂肪乳、氨基酸、血浆等,以纠正低蛋白血症,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2.5预防鼻饲引起的食物反流误入气管。
气管切开后于由于吸痰等刺激,容易导致食物反流至气管内,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机会。
在气管切开术后1一3d不选择鼻饲,选择静脉营养;在鼻饲时采取患者头胸部抬高30一45度的体位,鼻饲后保留体位1一2h,鼻饲前应进行较彻底吸痰,在鼻饲后lh内尽量不吸痰;鼻饲前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等方法,可有效地预防食物反流,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6]。
3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3.1气管切开伤口的护理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处纱布2次,观察气管切开周围皮肤情况及分泌物性状,如分泌物颜色异常,应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用复合碘消毒气管切开处周围皮肤,覆盖无菌纱布,如遇到分泌物浸湿时,应及时更换纱布。
同时注意检查气管套管固定寸带松紧是否适宜,连接处应系死结防止寸带脱落[7]。
3.2吸痰不能作为常规操作,只能在必要时进行[8],如患者咳嗽或呼吸抑制、听诊有罗音、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提倡一次性吸引,插管最多不应超过2次。
如痰液粘稠,可在气道内滴入2.5%碳酸氢钠,稀释痰液。
吸痰的动作要轻柔,将吸痰管快速插入气管套管内约12-14 cm连接负压,旋转上提吸痰管抽吸痰液,时间每次不超过15s,负压应限于10.7- 16k Pa,较高的负压会加重肺不张、低氧血症和创伤的危险。
不可将吸痰管反复在气道内提插式吸痰。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吸痰管一次性使用。
观察每次吸出痰液的性状、颜色和量,必要时留取痰液标本送检。
4保持呼吸道湿润
4.1气管切开后,虽及时解决了通气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一条细菌入侵的途径,由于空气直接从气管套管进入气道,因而也就失去了气道的加温,滤过和湿化作用,进入气道的气体湿度降低,干燥的气体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一粘液毛的清除力,使粘液纤毛系统清除异物的能力大大减低,粘稠的分泌物在气道内滞留,极易发生气管痰痂堵塞的现象[9],肺部感染率随着气管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促进痰液排出尤为重要
4.1.1湿化气道。
(1)气道湿化的方法有间歇气管内滴药、持续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
①间歇气管内滴药。
传统间歇气道湿化法是用注射器每2h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3一5ml,由于一次湿化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且刺激性咳嗽时将湿化液咳出会影响湿化效果[10]。
②雾化吸入。
雾化的特点是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从而可有效地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张海英等应用面罩式吸氧喷雾进行气道湿化,用湿化液10ml/次,氧气开关流量4一6L/min,喷雾吸入15一20min/次,每1一2h注入湿化液1次。
此方法对气道刺激小,可减少对气管粘膜的损伤,雾化
吸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吸氧,但对于严重缺氧患者不能用此法。
研究证明气管切开后在预防下呼吸道感染方面,氧气雾化效果优于间歇气管内滴药方法。
(2)气道湿化液。
常用的气道湿化液配方是生理盐水加入庆大霉素和糜蛋白酶[11]。
近年来,对湿化液的研究认为[12]:湿化液应为0.45%氯化钠溶液,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后,盐分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易引起支气管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
而0.45%氯化钠溶液吸人后在气道内再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
杨敏等[13]用家兔对庆大霉素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说明,庆大霉素对气管粘膜纤毛系统的损伤较大,会使气管薄膜上皮表面粘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
为此气管切开术后常规庆大霉素气管内给药以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其科学性值得探讨。
4.1.2加强翻身叩背。
为促进气管切开患者痰液易于咯出,护士要定时给予翻身、叩背,每2h一次。
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一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使痰液排出闭。
临床上现正在使用医用振动排痰机,使用2一4次/d,5一10min/d,它可以替代手工叩背,并解决手工叩背解决不了的肺深部痰液排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肺通气质量,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
4.1.3气道的加温。
使用加温湿化器与未使用加温湿化器或使用冷凝湿化器进行比较,能明显提高通气气流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因此,将氧气通过加温蒸馏水湿化,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和加速呼吸道纤毛运动的目的,利于患者自行咯出痰液。
气切处敷料常规用凡士林油纱布,更换1次/d。
但凡士林油纱密度大、透气性差,使切口周围引流不畅,分泌物清理不彻底,构成细菌的滋生条件,造成切口感染。
叶海英[14]用庆大霉素液浸透纱布,以不滴水为宜,敷于切口周围,可避免凡士林的缺点,消除了细菌的滋生条件,使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从而减少切口细菌下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