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题2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2023年八年级下册期末题型专练——实验探究题21.“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瓶内均装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请回答:(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乙瓶(填“吸气”或“呼气”)。
(2)在本实验中,乙瓶起作用。
(3)通过本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月饼包装袋中发现了脱氧剂,于是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利用食品脱氧剂中的铁粉与氧气缓慢氧化消耗氧气,如图甲。
实验步骤如下: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排水法测出锥形瓶的体积V1;③在量筒中加入V2的红墨水,将导管的一端浸入量筒液面以下;④将食品脱氧剂平铺在拱型支架上,放入锥形瓶中,并迅速塞紧塞子,使瓶中导管末端伸入锥形瓶底部;⑤数小时后,待量筒液面不再下降,运用正确的方法,读出量筒读数为V3;⑥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方法是。
(2)该兴趣小组测得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可用题目中的字母表示为(拱型支架和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3)图乙为教材上“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该实验需要用到止水夹,而图甲实验一般不需要止水夹,其原因是。
3.网络上有一“牛人”制作的“电池磁力小火车”的视频。
视频中,“牛人”把由铁铷合金制作的超强磁铁分别吸附在电池的正负极两端制成“小火车”,并将其整个放入自制的铜质螺线管中,发现电池与磁铁竟然沿着螺线管向右运动起来,直到从螺线管的另一端穿出(如图1)。
小科对“小火车”为什么会运动非常感兴趣,便动手进行了实验。
(1)图1中,两侧磁铁之间的线圈中会有电流通过,他由此推测:只有当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火车才会受力运动。
为验证这一假设,他需要进一步的操作是;(2)预测图2中的小火车将向(填“左”或“右”)运动;(3)要让小火车更快速地通过螺线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填字母编号);A.增强磁铁的磁性B.减少与磁铁接触的那一段螺线管匝数C.减小电池的电压D.增大螺线管中电流从而增强其磁场(4)要使小火车由静止开始顺利通过螺线管,下列摆放方式可行的是(填字母编号)。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题(二)1、在用白磷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_____。
(2)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保持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填“前一种”或“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
(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子种类②原子数目③分子种类④分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种类.【答案】(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后一种;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3)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4)①②⑤;【解析】【(1)图中瓶底铺细沙的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故填: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结论正确的是后一种;而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故填:后一种;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产生向上的浮力.(3)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故填: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气球更瘪了.(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元素种类.故填:①②⑤.2.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供选择的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②_______。
(2)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制取装置________(填序号)。
专题13科学探究题(2)二.有关反应条件的探究1.小林同学发现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物质,通过化学学习知道该物质为铜锈,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提出问题]铜是在什么条件下锈蚀的?小林对此进行了探究。
[猜想]根据铜锈化学式,猜想铜生锈可能是铜与水、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与实验]借鉴“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小林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1)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试管中的光亮铜片最先生锈(填字母编号)_________________。
(2)从优化实验的角度考虑,A实验是多余的,他只考虑了水这个单一条件,C试管中除光亮铜片、蒸馏水外,还有的另外一种物质为______________。
(3)D试管中除光亮铜片外,还有的另外两种物质为__________,从D试管的实验中,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改进]我认为小林设计的“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结论,还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可用图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小结]通过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我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欲证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称取x g胆矾晶体,研细后加入10 mL蒸馏水溶解;②将足量的NaOH溶液与上述溶液充分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过滤后洗涤沉淀;③将所得沉淀转移到坩埚,均匀缓慢加热至完全变为黑色,研细备用;④按下表中的质量混合好固体后,在相同条件下加热,并与MnO2的催化效果做比较,实验时间均以生成50 mL气体为准(见图甲)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的x应至少称取g(结果保留1位小数),上述实验步骤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填序号)。
(2)表格中的“待测数据”是指。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气体体积,在读取反应前后量气管中液面的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填字母编号)。
实验探究题析(2)1.(05扬州)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只是所含______不同。
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1)请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2)上述猜想____是成立的;(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佛山)对大量实验进行分析,找出一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和物质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作出猜测,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
试仿照下表中事例,以初中学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例,填写所有表格(所填规律不得重复):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研究如下:(1)猜想:维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2)实验方案:提供试剂:维生素C片、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氢氧化钠溶液、pH试纸。
(实验仪器自选)根据以上试剂,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并写出试验现象:)A.金属镁B.氯化钾C.氢氧化钠D.硫酸铜(4)某同学联想到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影响。
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Ⅰ把新鲜西红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红柿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挤入两个烧杯中;Ⅱ取两只盛有2mL蓝色碘淀粉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加上述两种汁液,边加边振荡,直到蓝色刚好消失,记录滴数如下:①你认为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高的是______。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专题练习1、在“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实验中(1)如图乙是张亮同学根据甲图尚未完成的实物图,请你用笔线代替导线帮他将电路图连接完整。
(2)连接电路时,应将开关__________,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闭合开关做实验前,应先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调到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
(3)闭合开关S后发现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可能是以下原因的_____造成的(填代号)。
A.灯泡L短路B.灯泡L断路C.滑动变阻器某处开路D.开关S接触不良(4)故障排除后,张亮同学测出了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U、I、R分别表示灯泡的电压,电流和电阻,请你计算出四次实验对应的灯泡电阻并填入表中的空格内:2、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①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②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③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④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⑤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做了如图10 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1)铁块分别在水中1一2 一3的位置,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在位置3 一4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怎样变化?能说明什么间题。
(2)比较实验的整个过程,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变化规律,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能证明上述哪个猜想是正确的?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赵鑫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是: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示数为V1②把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③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 ④计算出矿石的密度(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_。
(填数字代号)(2)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______g,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cm3,矿石的密度为_____kg/m3。
废液分析二1。
将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又将②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的物质倒入烧杯中,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增多。
请你回答反应后①中的溶质是②中的溶质是反应后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阳离子是2. 同学们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溶液的反应,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烧杯中,呈浑浊状,静止后过滤。
(1)取滤液少许,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滤液中一定没有大量的;(2)另取少量滤液,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3)结合有关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相关性质,综合分析滤液中还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3.(2010•哈尔滨36)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乙猜想成立.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
1.某课外科学科技小组做了如下实验:①取5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发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5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
将这5块马铃薯分别埋进5个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③把5个花盆按照表中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培养条件1号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2号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3号室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4号室温(20℃),黑暗中,大量浇水5号室温(20℃),黑暗中,不浇水(1)该实验主要采用了实验方法,该实验中花盆组合可用来研究光照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其中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死亡的原因是。
(3)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请说明理由。
2.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扇叶倾斜角度都有关系。
为此他制作了几不同的小风扇,并用一个转速为300转/分的电动机分别带动这几个风扇转动,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如图所示)。
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数据:序号扇叶宽度/cm扇叶长度/cm扇叶倾斜的角度θ纸片被吹起的角度α13730°30°22730°20°33430°20°43745°40°(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
(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的两次实验数据。
(3)根据序号为1、2的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4)小明的父亲对他说:“生活中电风扇转动的速度都比较快,因此空气流动强度应与风扇的转动速度有关。
”针对这个猜想,请你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3.斑马身上的条纹非常醒目,如图甲所示,条纹有什么作用呢?科学家提出以下假说:①防虫说:条纹能驱虻科昆虫(如舌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探究专题(二)一、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43分)1.在探究水在什么温度结冰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①在试管中加入10 mL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②拿一只保温杯,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内的温度变化。
③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④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水结冰的温度记录表时间0分钟3分钟6分钟9分钟12分钟温度25℃() 4℃()0℃状态水水水冰水混合物冰水混合物(1)该同学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
(2)该同学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表格中。
(3)在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A.仰视B.平视C.俯视(4)在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时,我们应该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A.仰视B.平视C.俯视(5)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________。
(6)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________。
(7)由实验记录表中可知: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
(8)由实验记录表中可知:水结冰时的温度为________℃。
(9)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由________态变成了________态(填水的形态)。
(10)水在结成冰的过程中水由________态变成了________态(填水的形态)。
2.空气的奥秘。
(1)图片中的阿姨们,她们在愉快地水中漫步,她们的脸会不会湿?(2)把一团纸塞入一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水中,杯底的纸不会湿,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3)图片中的阿姨们,她们在愉快地水中漫步,她们的脸会不会湿?3.简答题。
小水滴旅行记同学们好!我是小水滴,我的家在大海。
有一天,我想和我的小伙伴们去旅行。
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去旅行,于是放射万丈光芒,照得我们都暖烘烘的。
不一会儿,我们的身体就变轻盈了,慢慢向空中飞去,小伙伴说,我们变成了水蒸气。
探"2:推理判断题命题)*及备考策略广东闫跃—、命题解读推理判断题是指那些针对文章隐含的内容、作者未言明的观点或含蓄表达的立场所设置的问题,主要考查考生概括、归纳、比较、推理等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解读文章的深层内涵"主要类型干扰项主要特点推断隐含意义颠倒是非选项内容与推断岀的结果相反推断观点态度文不对题照搬原文事实细节,不需要推断推断写作意图推理过度把文中某些个案绝对化或扩大化推断文章出处主观臆断依据个人认知而非文章内容推断二、解题策略1.推断隐含意义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的表面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合乎情理的推断,得出更深层次的隐含意义,从而推断出作者没有提到或没有明说的某一情况°题干中通常含有infer、imply#indicate#suggest等标志词°正确选项必须忠实原文,但不能照搬原文,否则就变成了事实细节,而不是经过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典题链接】(2020・全国甲卷阅读C篇)Then there's Righteous Fur and its unusual fashions.Model Paige Morgan says,“To give people a guilt-free option that they can wear without someone throwing paint on them—I think that's going to be a massive thing,at least here in New York.”31.What can we infer about wearing fur in New York according to Morgan?A.It's formal.B.It's risky.C.It's harmful.D.It's traditional.【点石成金】B根据选文可知,摩根(Mor-gan)提到,上皮服装而不被泼油漆8Crazy English2021.2将是一件要解决的大事,至少在纽约是这样°,在这服装会面临被人泼漆的风险"【典题链接】(2020・全国丙卷阅读B篇)In some cases,it's not so much the treatment of the animals on set in the studio that has activists worried;it's the off-set trai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at are raising concerns.And there are questions about the films made outside the States,which sometimes are not monitored as closely as productions filmed in the States.27.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about animal actors?A.They may be badly treated.B.They should take further training.C.They could be traded illegally.D.They would lose popularity.【点石成金】A选文提到了面的问题:一是的件与生境令人,二是美国以外的没有被"由此可以推断,有可能受到不好的°【典题链接】(2017・全国丙卷阅读B篇)Last week some city officials suggested the city might be interested in turning the old theater into a museum and public meeting place. However,these plans were abandoned because of financial problems.Bradford sold the building and land to a local development firm,which plans to build a shopping complex on the land where the theater is located.26.What will probably happen to the building?A.It will be repaired.B.It will be turned into a museum.C.It will be knocked down.D.It will be sold to the city government.【点石成金】C根据选文可知,剧院老板布拉德福德(Bradford)把剧院卖给了当地的一家开发公司,该公司计划在剧院所在地建造一个购物中心。
中考化学探究真题训练21、(4分)(2011年浙江湖州)某同学看到装有薯片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里面充有气体,他进行了如下探究:(1)他提出的问题是 。
(2)其他同学一致认为该实验方案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实验方案是:将收集的气体 ,观察现象。
2、(2011年浙江温州)科学兴趣小组想研究影响过氧化氢(H 2O 2)分解速度的因素。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2克二氧化锰(MnO 2)粉末,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速度,记录如下:(1)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过氧化氢分解的速度与_________的关系。
.(2)为了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氧气,请你写出检验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完毕后,可利用过滤法回收剩余溶液中的二氧化锰粉末。
在过滤过程中,下列仪器不需要的是( )3、(2011年广东)学习了MnO 2对过氧化氢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
某同学想:CuO 能否起到类似MnO 2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Ⅰ. CuO 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Ⅱ. CuO 参与反应产生O 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Ⅲ. CuO 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_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____ ___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_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3)步骤④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甲台(带铁圈)漏斗、烧杯、_____ ____。
(4)过氧化氢能被CuO 催化分解放出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要探究步骤⑤做过催化剂的CuO 其它化学性质,还应补做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中考数学规律探究试题(2)1.小明玩一种挪动珠子的游戏,每次挪动珠子的颗数与对应所得的分数如下表:当每次挪动珠子的颗数为15颗时,对应所得分数为分,当对应所得分数为132分时,则挪动的珠子数颗。
2.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是空心球):●○○●●○○○○○●○○●●○○○○○●○○●●○○○○○●……从第1个球起到第2012个球止,共有实心球个。
”3.已知a≠0,s1=2a,s2=2s1,s3=2s2,…,s2010=2s2009,则S2012=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4.观察下列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那么2012这个数在第_____个三角形的______顶点处(第二空填:上、左下、右下).5.如图,圆圈内分别标有0,1,2,3,4,…,11这12个数字。
电子跳蚤每跳一次,可以从一个圆圈跳到相邻的圆圈,现在,一只电子跳蚤从标有数字“0”的圆圈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跳了2010次后,落在一个圆圈中,该圆圈所标的数字是。
6.如图所示,两个全等菱形的边长为1厘米,一只蚂蚁由A点开始按ABCDEFCGA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10厘米后停下,则这只蚂蚁停在点.7.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中,若开始输入的x值为48,我们发现第1次输出的结果为24,第2次输出的结果为12,……第2009次输出的结果为___________.8.一个纸环链,纸环按红黄绿蓝紫的顺序重复排列,截去其中的一部分,剩下部分如图所示,则被截去部分纸环的个数可能是()(A)2010 (B)2011 (C)2012 (D)20139.根据下列图形的排列规律: …,则第2008个图形是(填序号即可).(① ;② ;③ ;④ .)10.有一列数a1,a2,a3,……a n,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1与它前面那个数的倒数的差,若a1=2,,则a2007为()A.2007 B.2 C.12D.-119题11.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数字游戏: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1=5 ,计算n12+1得a1;第二步:算出a1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2,计算n22+1得a2;第三步:算出a2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3,再计算n23+1得a3;…………依此类推,则a2008=_______________.12.若a1=1-1m,a2=1-1a1,a3=1-1a2,… ;则a2012的值为.(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13.将正整数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排列下去。
第一章机械运动实验探究题训练(二)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2.如果需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
某规格游标卡尺的构造如图甲:①是主尺(最小刻度是毫米);②是游标尺(10个等分刻度)。
它是套在主尺上可移动的部件;③是测量爪。
移动游标尺,把被测物体夹在两测量爪之间,两爪之间的距离等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1)图甲中,当测量爪对齐时,游标尺上的0刻线与主尺上的0刻线对齐,游标尺的第10刻线与主尺上9mm刻线对齐,其它刻线都与主尺上的刻线不对齐,则游标尺上每小格比主尺上每小格的长度少毫米。
(2)如果将1张厚度为0.1mm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1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lmm;如果将2张这样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2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2mm;依此类推,如果将10张这样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情况如图乙,读数为10mm如图丙,如果将一个小钢球夹在测量爪间,则这个小钢球的直径为毫米。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只能准确地读到毫米,而用本题中的游标卡尺测量时,就能准确地读到毫米,这个数值叫做游标卡尺的精确度。
如果用L表示待测物体的长度,用L0表示主尺的整毫米数,k表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游标尺上的刻线序数,a表示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则待测物体的长度表达式可归纳为:L=。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
中考几何探究题精选(2)1.如图,已知Rt△ABC中,AB=BC,在Rt△ADE中,AD=DE,连结EC,取EC中点M,连结DM和BM,若点D在边AC上,点E在边AB上且与点B不重合,求证:BM=DM且BM⊥DM;2.如图⑴,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线MN的上方,BC在直线MN上,E是BC上一点,以AE 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正方形AEFG.⑴连接GD,求证:△ADG≌△ABE;⑵连接FC,观察并猜测∠FCN的度数,并说明理由;⑶如图⑵,将图⑴中正方形ABCD改为矩形ABCD,AB=a,BC=b(a、b为常数),E是线段BC上一动点(不含端点B、C),以AE为边在直线MN的上方作矩形AEFG,使顶点G恰好落在射线CD上.判断当点E由B向C运动时,∠FCN的大小是否总保持不变,若∠FCN的大小不变,请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tan∠FCN的值;若∠FCN的大小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3.已知:在△ABC中,BC>AC,动点D绕△ABC的顶点A逆时针旋转,且AD=BC,连结DC.过AB、DC的中点E、F作直线,直线EF与直线AD、BC分别相交于点M、N.⑴如图1,当点D旋转到BC的延长线上时,点N恰好与点F重合,取AC的中点H,连结HE、H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结论∠AMF=∠BNE(不需证明).⑵当点D旋转到图2或图3中的位置时,∠AMF与∠BNE有何数量关系?请分别写出猜想,并任选一种情况证明.4.如图①,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点G是BC上任意一点,DE⊥AG于点E,BF⊥AG于点F.⑴求证:DE-BF = EF.⑵当点G为BC边中点时, 试探究线段EF与G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⑶若点G为CB延长线上一点,其余条件不变.请你在图②中画出图形,写出此时DE、BF、EF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5.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在学校的“数学长廊”中兴奋地展示了他们小组探究发现的结果,内容如下:⑴如图1,正三角形ABC中,在AB、AC边上分别取点M、N,使BM=AN,连接BN、CM,发现BN=CM,且∠NOC=60°.请证明以上结论.⑵如图2,正方形ABCD中,在AB、BC边上分别取点M、N,使AM=BN,连接AN、DM,那么AN= ,且∠DON = 度.⑶如图12-3,正五边形ABCDE中,在AB、BC边上分别取点M、N,使AM=BN,连接AN、DM,那么AN= ,且∠EON= 度.⑷在正n边形中,对相邻的三边实施同样的操作过程,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请大胆猜测,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6.在Rt△ABC中,∠BAC=90°,AB=AC=2,点D在BC所在的直线上运动,作∠ADE=45°(A,D,E按逆时针方向).⑴如图1,若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E交AC于E.①求证:△ABD∽△DCE;②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⑵①如图2,若点D在BC的延长线上运动,DE的反向延长线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是否△是等腰三存在点D,使ADE'角形?若存在,写出所有点D的位置;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1年化学中考题分类选编——探究题21.(2021·湖北省十堰市)根据如图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多种方法,从“低碳”角度分析,最佳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若用装置C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为:______ ;(3)在实验室可以用加热固体无水醋酸钠和固体碱石灰的方法制取甲烷。
通常情况下,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实验室制取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字母);若用F装置收集甲烷,气体应从______ 口进入(填“a”或“b”)。
2.(2021·湖北省襄阳市)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积极动手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图甲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1)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中,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 (填字母)。
A.药匙B.镊子C.玻璃棒(2)图甲中收集氧气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法。
(3)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______ ,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4)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正确操作是图乙中的______ (填字母)。
3.(2021·湖北省襄阳市)碱石灰是氧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常用作干燥剂。
它极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因此在实验室里碱石灰应______ 保存。
实验室现有一瓶敞口放置的碱石灰,甲同学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猜想】猜想Ⅰ:未变质,样品中只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猜想Ⅱ:部分变质,样品中有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碳酸钠;猜想Ⅲ:完全变质,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钠。
【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设计如下流程进行实验:步骤1:取少量碱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溶液M;步骤2:向滤渣中滴加过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得到溶液N;步骤3: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先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再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______ 。
1.探究“二氧化碳”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的实验(七上P122)例1.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定了以下的方案.(1)取两个适当大小的玻璃罩,一个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氢氧化钠溶液,密封不漏气;一个罩住另一株生长正常的同种同大小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清水密封不漏气.(2)将上述两株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一昼夜.(3)从暗室中取出两株植物及装置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4)取两株植物相同部位的叶片各一片,放入盛酒精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5)将已脱绿的两叶片取出,平铺在培养皿分别滴加几滴碘液,检测碘液是否变蓝.a、该同学用两株同种同大小绿色植物一起实验是为了起什么作用?b、实验过程中将植物在照光前先放在暗室中“饥饿”一昼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c、哪种物质能使碘液变蓝?叶片滴加碘液变蓝说明什么?实验三d.装置①可以用于探究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此装置需要一个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水槽应装有.e.实验二.为消耗叶片原有的淀粉,小悦应先将C、D两装置放在环境中一昼夜,再将两个装置放在光下2小时,分别摘取一叶片,进行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后,观察到[ ]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f.实验三.A叶片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的目的是.用碘液检验图中叶片后,其中能变蓝的叶片是.以装置A为实验组,装置B为对照组,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2.探究“水”是不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的实验(七上P124图3-34)3.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的实验(七上P116)(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4.探究光合作用的完成是否必须有“叶绿体”存在的实验例1.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某班同学用银边(边缘是白色的,其中不含叶绿体)天竺葵做了如图实验,请你回答问题:(1)为了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掉:要先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处一昼夜,目的是(2)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如图乙部分,然后移到下,照射3至4小时.(3)剪下这个叶片,去掉黑纸.将叶片放在盛有(作用是)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4)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甲乙丙三部分变成蓝色的是.(5)比较甲、乙两处,有个变量,形成对照试验.比较甲、丙两处,可以说明.比较乙、丙两处,可以说明.滴加碘液后,发现只有B处变成蓝色,A、C、D处均未变蓝色.则比较A、B两处,可以说明.比较B、C两处,可以说明.比较B、D两处,可以说明.(6)上述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产物是,条件是.(7)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银边天竺葵的细胞内始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该过程的反应式可以表示为5.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的实验(七上P116)例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有如下步骤:(1)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小升初总复习实验探究题2(试题)-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1.家里的风扇坏了,小明的爸爸买了一台新的风扇。
(1)风扇的外包装是瓦楞纸箱,瓦楞纸是通过改变纸的增加抗弯曲能力的。
(2)电风扇能够转动是因为里面安装了,能将电能转化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
(3)使用风扇,关闭风扇后摸后盖的位置,有热热的感觉,说明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
这台风扇还有配套的遥控器,遥控器里的干电池将转化成电能。
(4)风扇的底部设计成又大又重的圆盘状,是为了。
2.图一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示意图,图二是地球自转的示意图。
(1)在图一中,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图一中,地球从②处运行到④处,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A.由北向南B.由东向西C.由南向北D.由西向东(3)如果有一天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得忽快忽慢,则地球上()。
A.四季更替变慢B.昼夜更替变慢C.每个昼夜时间长短不一D.四季如春(4)在图一中,当地球绕太阳转到位置()时,地处北半球的正午太阳仰角最高。
A.①B.②C.③D.④(5)在图一中,当地球绕太阳转到位置()时,北半球正好处于春季。
A.①B.②C.③D.④(6)图二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会出现极昼现象的是()。
A.①B.②C.③D.④(7)图二中,⑤位置发生的现象是()。
A.黎明B.黄昏C.正午D.午夜(8)下列生物活动中,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是。
(填序号)①大雁的迁徙②猫头鹰晚上捕食③北极狐的毛色会改变④蝴蝶白天采蜜(9)考虑到让住户正午终年都可以见到阳光,大楼之间的间距应该按照(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楼影来计算.你的理由是。
3.观察比较两种狐狸,回答问题。
(1)极地狐生活在北极,耳廓狐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亚沙漠一带。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同生物,愈冷的地方,身体愈接近圆球形,并且鼻子、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这有利于防止过分散失。
所以图一是狐,图二是狐。
机械效率及斜面效率的探究题
1.为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及物重的关系,小华在斜面上每次都匀速拉动物块(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斜面倾角越大,所需的拉力越______,斜面的机械效率越______,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_______ (填“有关”或“无关”)。
2.小刚小组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后,联想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刚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萌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
于是他们将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长度一定、高度可调的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不同的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如图28所示。
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有关数据。
(1)在第1、2、3次实验中,选用玻璃、木板、毛巾作为斜面表面的材料,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2次实验中,拉力做的总功是____________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_。
(3)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它条件一定时,_______________。
(4)若通过分析第1、4、5次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大。
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小,越____________(选填“省力”或“费力”)。
3.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高低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的实验中,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 拉动小车,使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运动到斜面顶端,如图所示。
多次改变斜面倾斜程度,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械效率为_________%。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需要的拉力越 _________。
(3)根据上面实验数据,你可以获得该实验探究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
4.如图所示,下面是某同学做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时,得到如下实验数据.
(1)此探究实验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物理研究方法。
(2)请将上表中空格补充完整.
(3)请你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得出要探究的实验结论:
结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实验小组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数据如下表:
(2)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克服动滑轮的重所做的额外功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提升的物重增加时,克服摩擦和绳重所做的
额外功变_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_______。
(3)多次改变提升的物重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目的是为了_______。
(填字母)
A.减小摩擦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4)由本实验_______(填“能”或“不能”)推断: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跟物重均有关。
6.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8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写出表中标有编号①、②和③的空格处的数据?
(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
(3)分析实验数据,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4)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与其它哪些因素有关呢?(列举一例)
7.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小红用如图7所示的滑轮组分别做了三
次实验,第一次使用塑料滑轮,第二次使用铝制滑轮,第三次使用铁制滑轮,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体上
(2)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3)在表中的空格处填上第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4)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提升同一物体,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
8.在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试验中,小明提出了“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的猜想。
(1)要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除了长木板和木块(如图所示)外,还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_______。
(2)在试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木块,使其做 _______运动。
(3)要验证以上猜想,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_______ (4)斜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有 _______(只写出一条即可)。
9.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高低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的实验中,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 拉动小车,使小车从斜面底端匀速运动到斜面顶端,如图所示。
多次改变斜面倾斜程度,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表格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斜面“
最陡”时,
________%。
(2)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需要的拉力越 ________。
(3)根据上面实验数据,你可以获得该实验探究的初步结论是:
12.(10三明)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它来省力。
小明想搽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于是他找来木块A 、长木扳B 、三个高度不同的长方体C 和一把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I)除上述器材外,小明要完成实验还需要的一种器 材是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应沿斜面向上拉动术块,使木块做________运动; (3)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则第3次实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4)分析比较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斜面越陡 ________
10.学习了机械效率知识后,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斜面的机城效率跟什么因素有关”
这一课题提出了一些猜想:A.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C.跟物体的重力有关;D.跟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证实其中的部分猜想是否正确,小明同学设计方案并用相同材料的斜面和物块进行探究.下表反映了他的探究过程.
(1)请你替小明在表中两个空格处填上适当的数据.
(2)通过对比________两次(填实验次数的序号)实验数据,可验证猜想A.
(3)通过对比实验①③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当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倾斜程度越
大,斜面的机械效越 ________.
(4)若要验证猜想C,应控制不变的量是:斜面长、斜面的倾斜程度和 ________ ,需要
改变的量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