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4年中国不同城市化地区暴雨时空格局变化——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9
热点08 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与城乡发展-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段在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中,重塑了沿线地区村镇聚落的空间体系,形成了不同空间结构类型,下图示意四种古村镇空间结构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古镇早期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卫B.观光旅游C.商贸交流D.传递文书2.乙所示的古村镇结构体系发育较为成熟,主要表现为()①有多个古镇②古镇间联系紧密③村落数量较多④呈网络化结构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城镇化是区域城镇和乡村人口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研究团队从城乡人口变动的视角划分城镇化地域类型(划分方法如左图所示),发现中国城镇化实现路径存在较强的时空动态性。
右图示意2000~2020年中国城市群城乡人口变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改革开放前后,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化地域类型为()A.城乡扩张型城镇化B.城镇吸引型城镇化C.乡村流失型城镇化D.城乡收缩型城镇化4.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基地衰退,21世纪以来黑龙江城镇化()A.从城镇吸引型转为乡村流失型B.从城镇吸引型转为城乡收缩型C.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镇吸引型D.从乡村流失型转为城乡扩张型5.2010年以来西部城市群的镇化率提升明显,其主要原因是()①外出人口回流②人口出生率下降③本地人口就近城镇化④交通运输改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日本东京都市圈是以首都东京为中心的巨型都市圈,其实际范围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掎玉县等。
下图示意1955~2005年东京都市圈不同圈层五年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995~2005年东京都市圈()A.中心城区为人口净迁出B.卫星城人口负增长C.远郊区人口增速放缓D.远郊区人口负增长7.东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线由中心城向外延伸,有利于()①分散中心城区城市职能②促使城市产业不断外移③远郊区环境质量改善④促进郊区城市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建设城市空中步行系统可以缓解城市中心空间容量不足的问题。
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刘自强;李静;鲁奇【摘要】乡村经济类型是对在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上具有相对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是制定乡村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模比系数法进行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的划分,分别采用以不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的均值与标准差之和进行主导产业类型的判定,将两个判定结果相结合最终确定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的类型.依据此方法对1994-2009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5年京津冀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程度经历了脱贫期、成长期和提升期;主导产业类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再向商贸业主导演变,综合发展型乡村的数量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总体来讲,京津冀地区共有4个区域,其内部的乡村经济类型的演变具有相对一致性,可以分别作为政策扶持的类型区.【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6页(P12-17)【关键词】乡村经济类型;乡村发展程度;主导产业类型;京津冀地区【作者】刘自强;李静;鲁奇【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银川7500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410 引言类型研究是乡村地理学、乡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乡村经济的多元化,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以前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农业区划研究越来越不能适应乡村发展的需要。
乡村经济类型是乡村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是对乡村各产业的结构类型、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的乡村经济体的高度抽象,对其进行划分能更完整地体现目前乡村经济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分析诊断乡村发展模式、寻求乡村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看,乡村经济类型划分可分为3个尺度。
1)宏观尺度:一般定位在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范围内,涉及尺度范围大,类型复杂多样,往往根据研究者的兴趣点来选择指标划分,例如:根据一定的收入标准将贫困型乡村与非贫困型乡村划分出来;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各自的乡村经济类型划分方案的研究[1-3]。
中国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机制作者:盛亦男杨旭宇来源:《人口与经济》2021年第06期摘要:利用重心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滞后模型等方法,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集聚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
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流动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流动人口重心向经济发达与人口高度集聚城市移动,与常住人口重心逐渐接近;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日益密集,内部结构分别呈双核分布稳定的星状网络、多中心发散网络与中心—外围层次结构明显的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房价水平、环境污染弱化了经济因素对京津冀流动人口集聚的吸引力,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开放水平则分别促进流动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集聚。
研究结论可以为不同城市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优化人口布局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群;空间集聚;人口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21)06-0088-20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1.00.050Abstract: U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del,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the spatial lag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ree city cluster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Pearl River Delta.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cal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three major city clusters continued to grow, but the growth rate of both the size and dens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slowed down.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oved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highly populated cities, and approached the gravity center of 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 gradually. The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hree cityclusters is increasingly dense, representing as a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tarshaped, multicenter divergent and centerperiphera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network,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sults show that high housing pri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weakened the attractiveness of economic factors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while higher public service and openingup have attracted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continue to flow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urban clusters to mak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and optimiz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Keywords:floating population;city clusters;spatial agglomeration;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一、引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中心城市和若干不同规模、类型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这类城市通过交通、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资金、物流和人才的紧密连接和流动[1-2]。
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时空变化王亚辉;孟万忠;郝小刚【摘要】通过对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法对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等级、时空分布特征、周期规律以及与ENSO事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49-2014年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共发生114次,其中1级、2级、3级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频次分别为28次、53次、33次;灾害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6年,第二阶段为1977-1998年,第三阶段为1999-2014年,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少,第一阶段以1级和2级灾害为主、第三阶段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第二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以2级和3级灾害为主;小波分析得出,灾害存在着4个明显的主周期,即7a、13a、24a、38a左右的周期;拉尼娜事件与京津冀地区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关系较显著.【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3【总页数】8页(P44-51)【关键词】京津冀;霜雪低温灾害;时空变化;小波分析;灾害等级【作者】王亚辉;孟万忠;郝小刚【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19;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19;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晋中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霜雪低温灾害发生次数并未因此减少,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霜雪低温灾害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霜雪低温灾害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霜冻方面,钟秀丽等[1]对近20年来的霜冻灾害的发生以及预防做了研究,并提出了预防霜冻的对策。
Katrina Richards等[2]以温度为指标,研究了新西兰南部霜冻和霜冻风险的空间分布。
雪灾方面,郝璐等[3]基于省级报刊和气象部门统计资料,重建了中国1949—2000年雪灾的时空分布格局,揭示了雪灾格局形成的机制。
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时空特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作者:张桐菲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第1期张桐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摘要:本文旨在探究京津冀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以及相邻两年的重心迁移方向与距离。
通过选取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数据来对京津冀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动态梳理。
首先,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来探索2010—2018年京津冀地区十三个市的常住人口分布特征;然后,本文将计算每年的人口重心位置和相邻两年人口重心的迁移方向以及距离;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
关键词: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标准差椭圆;重心轨迹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逐渐增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各类企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对于高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凡此种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居民不断转化为城市居民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下,城市规模便会出现扩张。
那么,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是否具有时空差异性呢?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文献综述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数量既与初始人口数量有关,也受到人口流入流出数量的影响,即:人口迁移数量。
早些年,西方学者对人口迁移理论做出了研究。
最早先的人口迁移理论是由Ravenstein在1885年所提出的。
具体包括七大规律,主要概括为:人口迁移距离是相对短距离的,并且人口主要是从工业不发达的区域迁向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长距离的迁移过程则主要表现为小城市的居民迁往大城市。
其次,人口迁移的过程呈现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人口先迁移到城镇的外围,再进一步地迁向城镇中心。
最后,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并且农村居民的流动数量相较城市居民更多。
推拉理论将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细化地分为推力和拉力,该理论认为:导致人口发生迁移的根本因素是城市和乡村的收入水平差异。
而随着现代理论的逐步完善,导致劳动力发生迁移的因素也不断变得多元化。
第14卷 第3期2016年6月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S outh 2to 2North W 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 ology V ol.14N o.3Jun.2016水文水资源收稿日期:2015212216 修回日期:2016204207 网络出版时间:2016205205网络出版地址:http://w w k /kcms/detail/13.1334.T V.20160505.1100.006.h tm 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2177)Fund:Nation al Natu ral S cien 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72177).作者简介:赵路伟(19892),男,河南上蔡人,主要从事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方面研究。
E 2mail:zhaoluw ei@s 通讯作者:徐 刚(19592),男,四川乐山人,教授,主要从事灾害地貌、灾害学方面研究。
E 2m ail:xulium in@sw DOI:10.13476/ki.nsbdqk.2016.03.004赵路伟,徐刚.河南省1961年-2014年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14(3):17223,54.ZH AO L u 2Wei,XU Gang.T em po ral 2spatial v ariat ion character istics of temper ature and pre 2cipitatio n in Henan P ro vince fr om 1961to 2014[J].South 2to 2N o rth Water T ransfer s and W ater Science &T echno lo gy ,2016,14(3):17223,54.(in Chinese)河南省1961年-2014年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赵路伟,徐 刚(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通过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 2K 检验法,对河南省近54年的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近54年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平均幅度为0118e /(10a);春秋冬增温明显,夏季气温略有下降;气温在1993年-1994发生由低到高的突变;豫东和豫中平原区增温的速率大于豫西山地丘陵区。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带答案全部重要知识点综合题1、阅读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7月20日下午,郑州一小时雨量超200毫米,历史罕见。
当晚,郑州市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请市民注意防范,情况令人揪心。
下图示意“水循环过程”。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是____(字母)环节。
与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关系最密切的环节是____(字母)。
(2)海绵城市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的____、____环节(填名称)。
(3)简要分析郑州市中心城区此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4)为减轻洪涝灾害,试说明在暴雨洪涝多发区应采取的防御措施。
2、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
哪些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2)图中六个中国城市中,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说出成都和南京出现寒潮的次数,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是什么季节?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11月13日,浙江丽水发生特大型滑坡。
经调查,此次滑坡是在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水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损失。
材料二:在我国一些山区,因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短时强降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泥石流灾害威胁突出。
2010年8月7日,受强暴雨的影响,甘肃舟曲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预防措施。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茨巴赫冰湖湖面海拔3600m,位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天山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区,是该区最大的冰湖。
该区多条山脉交汇,沟谷众多,储存了天山40.5的冰川。
麦茨巴赫湖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最大的支流阿克苏河的上游,是以冰川冰体作为坝体蓄水,当湖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把冰坝漂浮起来,湖水开始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