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1讲
- 格式:pptx
- 大小:6.15 MB
- 文档页数:140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种群的特征【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洁的累加,而是具有进展、自我调整、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
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4)性别比例只影响诞生率。
1.正误推断(1)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22·江苏卷)(√)(2)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诞生率为10%(2021·浙江卷)(×)(3)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诞生率最高(2021·浙江卷)(×)(4)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密处取样(2022·海南卷)(×)(5)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6)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打算的(2022·四川卷)(√)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性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力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获数量为n,被捕获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3.回答年龄组成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2)依据图示分析,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观看下图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答案 A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答案 B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答案 D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 C6.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一批颇有规模的厂矿企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②上海裕晋纱厂③继昌隆缫丝厂④苏州的苏纶纱厂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
第1讲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与交通运输布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交通运输方式能耗和碳排放结构。
完成1~2题。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80.15% 10.24% 0.02% 9.59%总量的比重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74.8% 16.10% 0.02% 9.08%量的比重1.该地区交通运输方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2.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
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交通工具碳排放的是()。
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②建设低耗能、零排放的城市轨道交通③降低该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比重④提高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比重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依题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可用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以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来计算,经计算可知,铁路运输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
第2题,新能源交通工具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大力推广可以减少交通工具碳排放。
而铁路和航空运输具有碳排放高的特点,应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1.B 2.A(2013·南京市模拟)山东省沾化县是全国闻名的“冬枣之乡”,仅枣树一项就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7 000元。
“沾冬二号”冬枣含糖量高达38%(普通冬枣25%,甘蔗12%),市场供不应求。
据此回答3~4题。
3.沾化冬枣能远销全国各地,主要原因是()。
A.栽培技术先进B.运输条件改善C.政府支持D.媒体推介4.从气候角度看,有利于冬枣含糖量提高的因素是()。
A.气温高B.日温差大C.光照强D.年降水量多5.近年来,当地发展了冬枣加工工业,其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增加农民收人B.增加就业机会C.利于规避市场风险D.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解析第3题,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市场的范围。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115-116例1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
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1、动物园里举行动运会,小动物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
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
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
3、请四个学生上台问及此事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变换位置。
(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能性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1、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
生1:ABCD生2:奋发图强BCDA发图强奋CDAB图强奋发DABC强奋发图生3:生4:,。
?!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四则混合运算、几何图形、测量和方程等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复习和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对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运算的准确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准确性和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运算的准确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复习和整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复习:学生自主梳理四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