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设计一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1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最新7篇)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篇一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2. 学习分析杜甫的三首诗的主题和意象;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材:杜甫的三首诗(自选),教材相关课文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写作背景,如唐朝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等,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讨论。
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分发杜甫的三首诗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诗歌,并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或情感?2. 诗中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和情感?三、课堂分享(10分钟)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创作动机和他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
四、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每一首诗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文赏析(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杜甫的诗歌,教授他们如何背诵诗歌并欣赏其中的音韵之美和语言之美。
六、创作与表演(15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创作,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表演或配乐。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声音、动作和视觉效果,生动地演绎出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分享他们对这堂课的收获和感受。
拓展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诗写读后感,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可以邀请学生准备一次“走进唐诗之旅”的诗歌朗诵会,让他们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力量。
八、拓展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选择一首诗并撰写读后感。
让他们表达诗歌给他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受,以及诗歌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
2. 学生可以尝试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与现实社会相关的诗歌。
鼓励他们选择一个热门话题或社会问题,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背诵这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2、把握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掌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
教学流程:一、导入由浪漫主义的李白引入现实主义的杜甫。
二、作者介绍联系上期学的《万方多难中的诗圣》一文,介绍杜甫生平(可让学生齐读导学案“识作者”部分。
三、文体知识简介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关知识。
见导学案。
四、诗歌学习过程整体思路:1、创作背景:在教学每一首诗歌时,结合导学案相关部分知识介绍(或让学生读)2、读诗:读准节奏: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
读准字音:解决导学案字音部分。
(教师可范读或多媒体读)3、明确每首诗的教学重点:①《秋兴八首(其一)》小组合作探究寓情于景问题: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寓情于景”的表达效果。
参考:这两句寓情于景,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
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②《咏怀古迹(其三)》探究借古抒怀问题: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诗歌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杜甫是中国古代五大诗人之一,其诗歌对于后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深入学习杜甫的诗歌,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发展,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杜甫的诗歌特点和意境;•掌握《登高》、《春望》、《夜泊牛渚怀古》三首杜甫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通过课堂讲授、PPT演示等方式,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杜甫诗歌的特点和意境引导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了解其诗歌的特点和意境。
通过分析诗歌句式、词汇、形象描写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登高》诗集中的学习让学生详细了解《登高》这首杜甫的诗歌,通过让学生朗读和分组合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春望》诗集中的学习让学生详细了解《春望》这首杜甫的诗歌,通过让学生朗读和分组合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5. 《夜泊牛渚怀古》诗集中的学习让学生详细了解《夜泊牛渚怀古》这首杜甫的诗歌,通过让学生朗读和分组合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6. 课堂练习和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分组合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同时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如课后阅读杜甫其他诗歌,自己动手创作诗歌等,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