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村情汇报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 村情汇报材料## 一、村情概况我们村庄位于山区,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养殖畜禽。
总人口约500人,家庭户数150户。
## 二、基础设施建设### 1. 道路交通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路,连接主要街道和村落,便于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还修建了几条便道,方便村民进出。
### 2. 水电供应村庄已接通自来水,解决了老百姓取水难题。
电力供应稳定,居民生活便利。
### 3. 公共设施村里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方便村民的生活和学习。
## 三、产业发展### 1. 农业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生,产量稳定。
村里建有农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销路,带动了农业发展。
### 2. 养殖业村民投资养殖羊、鸡、鸭等畜禽,生产效益良好。
农家乐旅游也逐渐兴起,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 3. 扶贫项目村里开展了扶贫项目,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和帮扶政策,提升了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 四、环境保护### 1. 垃圾处理村庄建有垃圾分类处理站,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保持环境整洁。
### 2. 植树造林村庄周边开展了植树造林活动,增加了绿化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
## 五、乡村文化### 1. 文艺演出村里经常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 2. 传统活动村民保留了许多传统活动,如过年迎神、祭祖等,传承了乡土文化。
## 六、社会治安### 1. 治安情况村庄治安良好,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秩序井然。
### 2. 安全防范村里设立了治安巡逻队,加强了治安防范工作,保障了村民的安全。
## 七、展望未来村委会将继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加强村民文化素质培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
村情汇报材料到此结束,谢谢!第二篇示例:村情汇报材料村情汇报是指村级组织将村庄的基本情况、发展情况以及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并呈现给上级组织、领导、专家等相关人员的一种表述材料。
村情民情贫情汇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我对村情、民情和贫情的调研结果。
通过对我们村庄的实地调查
和居民访谈,我整理出了以下的材料:
一、村情:
1. 村庄基本情况:我们村庄位于山区,面积较小,总人口约300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2. 基础设施: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道路状况不佳,部
分地区缺乏通水通电设施,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
3. 教育和医疗:教育资源有限,只有一所小学,中学和大学需要到乡镇或城市去上学。
医疗条件也不太理想,村内只有一所卫生室,且医生资源有限。
二、民情:
1. 就业状况:村民以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就业来源,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
来增加收入。
2. 生活水平:由于农业收入较低,部分农民生活水平较为困难。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
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收入不稳定,农村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3. 文化生活: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三、贫情:
1. 贫困村庄指标:根据贫困村庄的评估指标,我们村庄的贫困率超过了30%,被确定为贫困村。
2. 贫困原因:村庄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收入低、产业结构单一、基
础设施不完善等。
我将以上调研结果整理成了报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帮助解决我们村庄面临的问题。
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
以上就是我对村情、民情和贫情的汇报材料,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乡***村行政村村情报告一、村情现状(一)***村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村位于***乡所在地东南7.2公里,地处南坝头,辖4个自然村,分别为:西房子村、***村、八岔沟村、黄土村。
全村总面积19259亩,其中,耕地面积4399亩,包括水浇地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4365.2亩,含退耕还林1815亩;草地面积1615亩;荒山荒坡8879.8亩。
全村共571户总人口为1486人,其中妇女741人。
全村共有留守人口310户756人,其中留守老人(65岁以上)180人,留守妇女10人,留守儿童6人;长期外出人员261户共730人。
全村共有五保户11人,低保户199人,低保边缘户(特困户)48户70人,享受计生奖励扶助共8户9人,殊障人群60人。
村两委班子共3人,分别为***、**、**,全村共有党员34名,其中长期在家党员17名,妇女党员4人,有帮带能力的党员10名。
2、产业发展情况:全村种植业以种植莜麦、马铃薯、亚麻、豆类为主;养殖业以鸡、猪为主。
大多数农户的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为来源,全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粮油、养殖及外出务工等。
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村社会发展程度低,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差,长期以种植粮食为主,种植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产业优势。
2011年我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全村劳务输出收入45,1000元,种植业收入110,0000元,养殖业收入50,0000元。
全村养牛马276头,羊200只(其中西房子村150只),有养殖场2个,分别为养鸡场、养猪场,养殖规模为15000只鸡;180头猪。
(二)发展优势1、***村沙石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横贯全村,距***乡政府7.2公里。
西与盘长河行政村毗邻,南与鹿尾沟相连,交通十分便利,可以成片发展规模化农业、养殖业。
2、天然气候优势:受季风影响有着特殊的小气候,土质土壤有三分之一土层肥厚,三分之一沙质土地,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高,适宜种植种甜菜、马铃薯、油质有机燕麦及豆类等。
村情调查报告(10篇)第一篇村按人口算在镇来说也属于大村,可耕土地面积总量大但是人均土地少,但是,由于大量人员在外务工,增加了人均可耕土地面积,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转人口劣势为人口优势。
一、要致富先修路现村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1.很到小组未通水泥路(如小组到下车小组路段)若遇到下雨天,地面湿滑,车辆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2.由小组通往大圳口小组桥梁过于狭窄且老旧,主要的是桥面上没有任何的护栏等保护措施,桥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解决当地适龄儿童顺利入学问题据调查,现小学有一至三年级,共有三个班,而三年级以上就的要涉途到远在十五公里意外的龙舌小学就读,这本身就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然,今年暑假过后,有关部门要将三年级也撤掉,而小学目前也符合法定学生人数和拥有教学设备。
教育问题是村民最为切实的民生问题。
三、加大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挥当地土壤优势,加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结合市场需要种植如烟叶和甜玉米等优势农产品,在党的引导下,开辟一条专业化的种植模式,同时有机会对农户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的技能培训,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
第二篇一、基本情况村地处与县交界,离县城20公里,全村辖区12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小组,总人口1247人,劳动力总资源730人,总户数290户,山林面积9730亩,耕地面积1205亩,耕地面积人均0.9亩,人均纯收入3800元,五保户2户3人,贫困户68户340人。
全村土坯房住房188户760人,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户数68户。
村至组主干线5条,已硬化2条,3条主干线未硬化。
(一)农业生产情况村现有耕地面积1205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全村主要以发展第一产业为主,今年烟叶面积180亩,杂交优质稻面积600亩,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二)农业基础设施情况全村山塘水库四座,已完成11个村小组的通组公路,村委会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办公设备齐全,有远程教育网。
(三)农村基层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四人,近几年来,班子团结战斗、齐心合作,多次被授予县“基层先进单位”,全村共有党员22名,每月不少于2次党员大会,村重大事务均由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做到“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加深党群、干群关系,充分调动村民的参政、议政积极性。
村情调研报告范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村庄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一些村庄进行了村情调研。
二、研究目的1.了解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调查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期望;3.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情况;4.提出村庄发展的建议。
三、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访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了100户农民。
四、调研结果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较为薄弱。
道路建设不完善,很多主要道路未硬化,梯田地带和山区的道路更是狭窄崎岖。
电力供应也面临不足的问题,有部分农民依然没有通电。
饮水问题也亟待解决,尤其是山区的居民只能依靠自来水和水井。
2.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其期望3.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村庄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经济活动。
农民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农产品销售方式单一,多依赖中间商和集贸市场,导致农民所得较少。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农民已经开始尝试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仍面临种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五、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需要加强道路硬化工程,改善交通条件。
加强农村电力供应,确保所有农户都能用上电。
加大饮水设施的投入,为农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2.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庄应该推动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
引导农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村庄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
鼓励医生和教师到农村工作,缓解农村基层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4.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六、结论通过对该村庄的情况进行调研,我们发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农民的生活状况需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村情调查报告3篇一、基本情况(一)三送工作情况xx村现村两委干部有7人,拥有农家书屋,青年民兵之家,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矛盾调解室,接待室,会议室,办公电脑一台,一体机一台。
村支部十分重视党支部基层党建工作,自换届以后,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有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在群众中有一定声望。
自三送活动开展以来,村支部和三送工作队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工作中,以三送统领全村各项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一是抓宣传。
及时在每户农家钉上三送服务联系牌,把每张连心卡和致农民朋友的信发放到农户手中,做到三送活动家喻户晓。
同时,将各项工作制度、走访帮扶对象情况等有关内容,制作成制度牌,公示上墙,接受群众的监督,营造浓厚的三送活动氛围。
二是抓落实。
把走访农户、化解矛盾、落实产业、兴办实事、组织建设等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三送工作队员身上,建立完善工作台帐,使三送活动规范有序。
目前,已走访完了全村所有农户,帮扶困难农户50余户,收集群众诉求150多条,已办结71条,群众满意率100%,为民办实事、好事30多件。
三是抓管理,为进一步明确责任,让干部真正沉下去,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要求工作队员吃住在农家,同村民打成一片,做到同吃同住同劳动,更好地了解民情、体察民情。
四是抓成效。
为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始终把解决问题,为民办事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目前,通过参与劳动、捐资捐款,使部分路段、水陂、水渠的运行状况得以好转,如帮助烟农从其他地方调来拖拉机翻耕、整地、修路;为困难群众解决低保,为大病重病人员捐资捐款等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同和赞许,让群众得到实惠。
(二)经济发展情况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外出经商和打工为主,今年全村种植烟业800多亩,预计产量可达24万斤,产值2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有2022人,年总收入近千万元,但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仍然比较落后。
(三)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近几年来,5个村民小组先后列为新农村建设点,新农村建设着力改水、该厕、改路,做到了饮水安全,环境卫生,村村通公路,路到家门口,但只有一条水泥主干道。
村情调查报告3篇村情调查报告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村情调查报告范文为全面落实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将包村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XX年3月上旬,我就xx村近年的村级组织、村务公开、村级规划建设、文化历史、教育事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个体工商经营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对该村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包村工作思路、工作打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仔细的梳理。
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北部,距县城9公里。
地处xx国道和xx 公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96户,人口361人,耕地面积746亩,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多种作物生长,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xx村历史悠久,据该村《孙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孙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繁衍生息。
村民以孙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解放前该村富户较多,名声较响,现村内巍然屹立的两栋阁楼式建筑就是当时一处富人家的居所。
紧邻该村西南角有一处堌堆,占地面积六亩有余,其黑土层达五米之深,村民称之为“香葬堌堆”。
该堌堆下面全是石棺,石棺放置方向各异,其数量达数十处。
据村内老人讲,当时人们为了防止棺内尸体过快腐烂和后人轻易盗墓,于是在埋葬石棺时,其表土全部用香油搅拌,后封棺培土,层层夯实,间次加高,累计五米有余,日积月累,堌堆土色由黄变褐,由褐变黑,且土质无比坚硬,不易风化。
这就是“香葬堌堆”的来历。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文革期间破“四旧”时,“香葬堌堆”被部分挖掘,当时发现石棺就有十余处,棺内均有精美的陶罐,土盆,古钱币等。
开棺时墓主人肌肤均保存完好,面色红润,其身着精美服饰清晰可辨。
至于墓主人的身份,以及为何这么多人集体葬在这里,便永远的成为后人心中的一个谜。
据说这种墓葬方式全国罕见,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时,我便将该堌堆遗址进行了上报。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精选)(一)引言概述:本文是关于农村村情的调研报告(精选),旨在了解农村村情的基本状况,分析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以期为农村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报告将从经济发展、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传承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经济发展1.农村经济转型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转型进程缓慢。
2.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农产品销售面临销售渠道狭窄、价格波动等问题。
3.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农民借贷困难。
4.农村创业就业问题:缺乏创业机会和就业技能培训。
二、农村教育1.农村学校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资源匮乏。
2.农村教师素质问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培训机会不足。
3.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居高不下,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
4.义务教育问题:农村地区依然存在辍学现象,教育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5.职业教育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不足,致使农民缺乏专业技能。
三、农村医疗卫生1.基层医疗机构薄弱问题: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配备不足,医疗设备陈旧。
2.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农村医疗资源集中在县城,农民就医不便。
3.医疗费用负担重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农民医疗负担沉重。
4.医疗卫生知识普及问题: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较低,健康管理意识不强。
5.农村大病救助不完善问题:农村居民面对重大疾病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
四、农村环境保护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简单粗暴,污染环境。
2.农药使用和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农村农药使用不当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不规范,对环境造成污染。
3.农村水资源保护问题: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突出,水资源日益紧缺。
4.农田土壤退化问题:农村地区农田土壤退化严重,农产品质量下降。
5.乡村风貌保护问题:农村土地利用混乱,乡村风貌受到破坏。
五、农村文化传承1.农村传统节日传承问题:农村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式微,传统文化逐渐淡漠。
2.文化设施不足问题:农村缺乏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发展滞后。
村情调研报告3篇3篇篇一:农村调研报告范文3篇3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3篇3篇农村调研报告范文(一)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15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20**年8月底到20**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
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
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
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村情调研报告范文3篇村情似酒虽不嗜酒,却也曾偶尔品尝,略知酒味。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村情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村情调研报告范文一:新形势下我有幸成为一名的“大学生村官”,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
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做好农村工作,是我们面临和克服的难题。
我认为要做好农村工作也就是要摸清村基本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生产情况,掌握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一些影响工作开展的重要情况来帮助村民解决一些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张涧村基本情况张涧村位于铁边城镇西川,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总土地面积13.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67户347人,党员19名,退耕还林国家确认面积3911亩,荒山面积4750亩,共有耕地面积604亩,其中川台地面积236亩。
二、经济状况张涧村是一个以种植小杂粮为主的村子,多年来村民们一直保持了种植传统农业作物,村民勤劳朴实,但收入微薄。
张涧村五个村民小组,三个村民小组位于公路沿线,沿路两旁有人发展餐饮、服务、副食等经济,为张涧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同时使得农民收入有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三、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村级经济薄弱。
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经济基础较差,经济滞后。
常住人员老弱严重。
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或读书,有的因为子女到县城上学就租房或买房居住,常年在村里居住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本村347人,1/2人口都在外打工或供孩子上学。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村上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特别是公路、通讯、饮水以及农村医疗都有改善,但是村组之间的道路还是土路、山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的影响群众通行,农产品外运受到严重影响。
本村张台子组赫裴崾岘组就是典型的土路、山路。
贫困户发展困难。
经过调查发现村里存在一些贫困户,主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家庭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其明显特征是长期患重病的人较多。
同心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
同心自然村地处岳西县青天乡西部,与包家、和平接壤,209省道横穿其间,村内自然条件优越,水力资源丰富。
全村土地总面积14090亩,其中山场面积12200亩,森林覆盖率87%;根据资源清查统计,森林资源分别为:桑叶350亩,茶叶532亩,乔木林1305亩,灌木林149亩、竹林90亩。
村内原有耕地517亩,其中水田434亩,旱地83亩;旱地已基本退耕还林或间作桑、茶、瓜芦等,村内粮食及农作物种植面积已不足200亩。
村内群众人均10亩山场4分耕地,经济林资源为户均1.7亩茶园,1.1亩桑园,是县内茶、桑栽种面积较多的村之一。
(二)经济现状
同心村瞎19个村民组317户,总人口1183人,其中劳动力518人。
村内过半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常年外出务工者260人左右,季节性务工100多人。
村内群众的经济来源以以茶、桑生产与劳动收入为主,其它种植业、个体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手工业等辅助之,2008年度村内群众人均收入为1050元,2009年度人均纯收入为1240元。
村内交通、教育、卫生,尤其是服务群众的农林生产设施薄弱,水利与道路设施缺口明显,全村尚有22户危房。
(三)贫困现状
根据2009年贫困人口建档统计,全村五保户14户,14人;低收入户31户,119人,分别为A类贫困户7户20人,B类贫困户10户44人,C类贫困户14户55人,残疾人33人。
(四)贫困原因
(1)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劳动技能亦显不足,大多数贫困户文化水平不高,劳动能力不强;农业生产靠天收,外出务工无手艺,以至家庭收入狭窄低下。
(2)部分贫困户的自强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及竞争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而无长远观念,加之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以至温饱不稳,增收无望,致富无门。
(3)部分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因灾祸致贫、因子女就学致贫或返贫等。
(4)农林生产的基础设施匮乏。
水利、交通、市场营销设施明显不足,以致产业化程度与低下。
(5)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片空白,以致村委会无法改善部分弱势群众与一些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外支部现有正式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4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1人),村民代表38人,主持日常工作村干4人,计生专干1人,支委5人,村委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