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的护理措施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3
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是指针对出生后出现身体或生理异常的新生儿,通过专业的护理和康复措施,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健康恢复。
下面将介绍几项常见的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
一、呼吸道管理:1. 维持通畅的呼吸道:定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黏液,防止阻塞呼吸道。
2. 对于呼吸困难的新生儿,可以采用氧气给予辅助呼吸,并利用呼吸机等设备辅助呼吸。
二、体温调节:1.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需要保持温暖,避免急性和慢性低温。
可以通过调节环境温度、使用温暖的毯子等方式帮助维持稳定的体温。
2. 对于体温过高的新生儿,可以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的方法,避免发生高热。
三、饮食管理:1. 早期喂养:对于无法自主进食的新生儿,可以采用胃管进行早期喂养,保障新生儿的营养需求。
2. 高危儿的饮食需要特别注意,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摄入。
四、感染管理:1. 做好洗手和消毒工作,保持洁净环境,预防感染的发生。
2. 及时隔离和治疗感染病患者,防止感染的传播。
五、运动和康复训练:1. 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康复训练,促进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 对于肌肉松弛的新生儿,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如按摩、理疗等方式进行康复治疗。
六、心理护理:1. 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安全感,避免过度刺激和噪音。
2. 给予亲密的接触和关注,增加与父母的亲情接触,有助于新生儿的心理和情感发展。
七、药物管理:根据医嘱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呼吸道管理、体温调节、饮食管理、感染管理、运动和康复训练、心理护理以及药物管理等。
通过专业的护理和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提高高危新生儿的康复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和健康恢复。
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
高危新生儿的康复护理措施是指对于出生后可能产生先天性异常、疾病或出生后突发
疾病等情况,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和治疗措施。
以下是针对此种情况的具体护理措施:
1. 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于呼吸道发育不良或者出生后呼吸不足的新生儿,需要及时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呼吸机能,防止窒息。
2. 维持体温:对于早产儿或体重过轻的新生儿,需要通过使用温箱、加强保暖等方式,维持体温平衡,避免出现低体温等情况。
3. 心肺复苏:对于突然心脏停搏等危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措施,如溶栓
剂和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
4. 保证充足营养:新生儿的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生长和发育,所以需要通过
合理的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的均衡。
5. 计划性的定期观察:对于高危新生儿,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
能等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6. 应对抑郁症:高危儿的父母可能会出现相应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等,护士应该及
时发现并与医生协调,提供给予支持和安慰,减轻他们的负担。
综上所述,高危新生儿康复护理措施是综合思考全面的,需要护士密切关注、精确操作、全面观察,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找到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
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1 / 30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
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
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2 / 30决定,相对湿度为55%-65%。
浅谈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现已越来越大,尤其在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有着家庭重托不会言语的小生命,新生儿科护士肩负着孩子们的康复和孩子家庭的幸福和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生儿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生儿护理论文范文一:新生儿的护理体会【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如何以新的医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小儿保健,防治小儿疾病,促进我国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未来,所以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年出生儿童约800名左右,新生儿体重1.9-5.2千克。
其中男婴约占新生儿的55,4%,女婴约占新生儿的44.6%。
新生儿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
因此,提高新生儿保健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新生儿疾病和死亡,就成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我们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保暖,产房温度应以22℃左右为宜。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不成熟,环境温度低时,其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的调节功能差,使体温降低。
且新生儿躯体小,总液体含量少,体内储存热量少,对失热的耐受能力差,寒冷时即使有少量热量丢失,体温便可降低。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皮肤,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中。
【可用预热的被毯包裹;也可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台上或暖箱中数小时】。
2 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喂养,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
新生儿喂养主要依赖母乳,母乳是最佳的天然食品,母乳中所含各种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分等,含量适中,比例适当,质地优良,最易于新生儿消化吸收。
母乳中还含有多种抗感染因子,如分泌型IgA;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可明显减少婴儿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采用母乳喂养是最经济;简便;安全的方法,同时通过喂奶的过程可增进母子感情,密切母婴关系,良好的感觉刺激使婴儿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
监护病房新生儿的舒适护理引言概述:监护病房是新生儿最初接触外界的地方,舒适的护理环境对新生儿的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
因此,在监护病房对新生儿进行舒适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温度、湿度、光线、噪音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探讨监护病房新生儿的舒适护理。
一、温度1.1 保持适宜的室温:监护病房内的温度应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在24-26摄氏度之间。
1.2 避免温度变化:避免温度的快速变化,可以通过加湿器或者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
1.3 使用保温设备:对于早产儿或者体重较轻的新生儿,可以使用保温设备来保持体温稳定。
二、湿度2.1 保持适宜的湿度:监护病房内的湿度应保持在40%-60%之间,可以通过加湿器或者除湿器来调节。
2.2 避免过干或者过湿:过干的环境容易导致新生儿皮肤干燥,过湿则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2.3 定期检测湿度:定期检测监护病房内的湿度,确保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三、光线3.1 控制光线亮度:监护病房内的光线应柔和适中,避免过亮或者过暗。
3.2 避免直射光线:避免直射阳光或者强光直射到新生儿身上,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或者灯罩来调节光线。
3.3 定期调整光线:根据新生儿的生物钟和睡眠规律,定期调整监护病房内的光线亮度。
四、噪音4.1 降低噪音干扰:监护病房内应保持肃静,避免噪音干扰新生儿的歇息和睡眠。
4.2 使用隔音设备:可以使用隔音耳塞或者隔音墙壁来减少外界噪音的干扰。
4.3 定期检测噪音水平:定期检测监护病房内的噪音水平,确保在肃静的环境中进行护理。
五、人际交往5.1 提供温暖的抚触:新生儿需要母亲或者护士的温暖抚触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5.2 避免过度刺激:避免过多的人际交往和触摸,保持环境相对肃静。
5.3 定期进行亲子互动:鼓励家长参预新生儿的护理,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结论:监护病房新生儿的舒适护理对其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线、噪音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可以为新生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护理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浅析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鸟巢式护理是一种特别注重新生儿护理的护理方法,其核心理念是模拟孕妇子宫环境,为新生儿提供稳定、温暖、温湿度适宜的生存环境,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和适应力。
该方法主要包括保暖、保湿和保持新生儿姿势等方面的操作。
鸟巢式护理能提供稳定的温暖环境,对保持新生儿体温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为温度过低而出现低体温,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
鸟巢式护理使用的箱式床能提供一定的保温效果,防止新生儿受凉,同时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温度确保室内的温度适宜。
鸟巢式护理能提供适当的湿度环境。
孕妇子宫内湿度较高,新生儿习惯生活在高湿度环境中,因此保持婴儿床内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过低的湿度会导致新生儿皮肤过干,易发生皮炎等问题。
通过加湿器等设备,可以保持合适的湿度,减少新生儿皮肤的水分蒸发。
鸟巢式护理还重视保持新生儿的姿势。
在婴儿床中使用特殊的床垫和垫套,可以使新生儿保持俯卧或侧卧的姿势,这有助于预防脊柱畸形和保护新生儿的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有效避免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导致的压力溃疡等问题。
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提供稳定的温暖和适当的湿度环境,能够更好地满足新生儿的生理需求,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保持新生儿的姿势有助于预防姿势畸形和压力溃疡等问题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鸟巢式护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新生儿,特别是一些需要特殊医学护理的新生儿,比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
在应用鸟巢式护理时,护士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护理方法的安全和有效性。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作为人类生命的奇迹,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
由于婴儿出生后身体的适应过程需要时间,他们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体温调节的机制及其所需的保暖措施。
一、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种机制:代谢产热、皮肤血流调节和行为调节。
1. 代谢产热新生儿的能量代谢水平较高,能够通过基础代谢、运动和食物消化吸收来产生热量。
幼儿时期,这种机制是新生儿体温维持的主要方式。
此外,新生儿的棕色脂肪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储存脂肪,能够通过产生热量来帮助保持体温。
2. 皮肤血流调节新生儿的皮肤血流调节能力较差,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较高。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新生儿的皮肤血管会收缩,减少体表散热,以减少热量的流失。
而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皮肤血管会扩张,增加体表散热,以保持体温的平衡。
3. 行为调节新生儿在体温过低时往往会发出哭声,这是一种自发的生理反应。
哭声可以增加气体交换,促进代谢产热,帮助提高体温。
此外,新生儿还会通过吮吸、蜷曲和寻找母体等行为来调节体温。
二、保暖措施鉴于新生儿体温调节的脆弱性,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其体温稳定。
1. 温度调节确保新生儿的生活环境温度适宜,一般应保持在摄氏25-28度之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可以使用保暖设备如电热毯或暖风机。
同时,避免将新生儿暴露在冷风中。
2. 衣物选择选择适合新生儿的衣物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且散热快,应选择质地柔软的棉质衣物,以保持其体温。
同时,采用分层的穿衣方法,可以根据环境温度适时增减衣物的数量,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
3. 保暖用品除了衣物外,可以使用一些保暖用品来帮助新生儿保持体温稳定。
例如,可以使用棉质被子或睡袋,让婴儿感到舒适,同时有效地防止热量流失。
当然,在使用保暖用品时要注意,切勿过度包裹,以免影响婴儿的呼吸。
新生儿护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一:喂养不当问题描述:新生儿的喂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知识和技巧,很多家长存在喂养不当的问题。
常见的问题包括过早添加辅食、喂养间隔不规律、奶粉配制不正确等。
整改措施:1.增加家长的喂养知识普及:开展新生儿喂养科普讲座,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喂养知识和技巧。
2.设立专业的喂养咨询热线: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解答他们在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定期组织培训班:邀请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为家长进行喂养技巧培训,提高他们的喂养水平。
问题二:卫生不到位问题描述:新生儿的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
然而,由于卫生意识不强或者操作不规范,很多新生儿的护理环境卫生不到位。
整改措施:1.强化护士和家长的卫生操作培训:教育他们正确的手卫生、环境清洁方法,并强调清洁消毒的重要性。
2.提供卫生消毒用品:配备适量的洗手液、消毒液、洗衣液等卫生消毒用品,确保护理环境的卫生。
3.开展卫生巡查:定期对护理区域进行卫生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问题三:温度控制不当问题描述:新生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体温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目前存在部分新生儿护理温度控制不当的情况,给新生儿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整改措施:1.设定合适的室温范围: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设定合适的室温范围,确保新生儿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2.定时检查室温:护士应定时测量护理区域的室温,如果发现异常,及时调整环境以保持合适的温度。
3.提供温度调控设备:配备合适的温度调控设备,如加热器或空调,确保护理环境的温度恒定。
问题四:护理操作不规范问题描述: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存在部分护理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护理前不洗手、抚触力度不当、护理用品不清洁等。
整改措施:1.加强护理操作培训: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培训,包括正确的洗手方法、适当的抚触力度、护理用品的清洁消毒等。
2.建立标准操作规范:制定新生儿护理的标准操作规范,明确每一步骤的要求,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和规范化。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的护理措施探讨
作者:陶丽荣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保持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稳定的方法。
方法:选择368例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121例,足月儿24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
结果:实验组采取的方法对维持新生儿体温稳定效果显著,为新生儿创造了最佳和最低的代谢率和耗氧量,促进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结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要想使其体温稳定,一定要加强中性温度的控制。
【关键词】新生儿;保暖;中性温度
适中的环境温度即为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一个温度范围,新生儿在此温度范围内具有最低的代谢率以及耗氧量。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出生后保证环境温度达到中性温度是十分必要的[1]。
由于早产儿没有一个发育成熟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体温不能持续稳定,自身产生很少的热量,却散发较多的热量,一旦体温不能持续达到正常,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体温无法得到保证也是早产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月开始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体温恒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368例,其中121例为早产儿,足月儿247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84例,足月儿124例,早产儿60例;实验组184例,足月儿123例,早产儿61例。
新生儿出生均无重度窒息,体重1000~3000 g,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保温措施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生和护理。
没有特别保暖措施。
1.2.2实验组采取如下保暖措施。
产房的新生儿出生后,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为:传导、辐射、对流以及蒸发,每分钟体温下降大约0.3 ℃,因此,产房的保暖十分重要。
在婴儿出生前根据婴儿胎龄把产房室温调至适宜的中性温度环境约28 ℃~30 ℃。
将辐射台提前加热。
由于新生儿拥有体表面积很大的头部,当娩出头部时,为了防止头部快速散热,用热毛巾将新生儿的头部擦干。
为了防止热量散发,新生儿出生后要马上将其放到事先预热过的辐射保暖床上,将新生儿的全身用热毛巾擦干,用暖和的毛巾将新生儿包裹起来,再用暖被将其覆盖。
测新生儿的核心体温达36.5 ℃,新生儿便可与母亲接触,但要注意热量的散失,接触时要盖好暖被。
1.2.3转运过程的保暖措施如果新生儿需从产房转移到新生儿科接受治疗时,应将新生儿放入到恒定温度的转运温箱中,转送过程中要速度迅速,这样才能将热量散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2.4沐浴时的保暖当新生儿肤温范围在36.5 ℃~37.3 ℃时,并且手脚温热的情况下,方可为新生儿沐浴。
沐浴时水温39 ℃~41 ℃,室温28 ℃。
沐浴过程中要保持水温恒定,护理人员动作要快速。
沐浴后将新生儿的身体彻底擦干,尤其是褶皱的皮肤,将新生儿的衣服穿戴好,用暖被将新生儿仔细包裹,头和脚也要采取保暖措施,头戴暖帽脚穿棉袜。
这样便可以让新生儿的体温恒定。
新生儿头部面积占体表面积的20.8%,因此,由头部散失的热量比重很大,暖帽的佩戴能够让新生儿的耗氧量降低15%左右,因此,佩戴暖帽是十分必要的[2]。
本组婴儿出生后一直戴棉帽。
一旦测量新生儿的体温在36.5 ℃以下或住在早产儿培养箱的患儿建议采用床边擦浴的方法,防止散热过多。
1.2.5皮肤护理由于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一旦皮肤受到损伤,绝大多数的热量便会转移用来修复皮肤。
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新生儿时要密切观察皮肤情况,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皮肤损伤。
1.2.6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各项护理和治疗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如冬天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床旁加暖灯,并注意为患儿盖好衣被。
把各项工作集中进行,减少受凉机会。
1.2.7对于体重小于1800 g需住温箱的早产儿,应严格按体重、日龄调节温箱温湿度。
体重小于1500 g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在新生儿身体下面垫加热至36 ℃的热水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中性温度环境中12 h的体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热量从体内转移到皮肤,再由皮肤转移到环境中的过程称为热散失,热散失的先决条件为皮肤温度和环境温度之间存在着差值,差值和热散失是正相关的关系。
新生儿没有一个发育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早产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正常体温不能持续稳定,因此,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不强,新生儿的体表面积比儿童和成人大很多,热量从体表中流失是成人的四倍之多[3]。
把新生儿安置在中性温度环境中,能够防止由于环境温度太低导致新生儿的体温过低和由于新生儿体温过低引起供氧不足和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暂停,肺出血,生长迟缓,甚至致死等严重后果[4]。
笔者所在医院注重从婴儿头部娩出开始至总个住院期间的保温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并把保暖的措施及重要性告知家长,减少了婴儿受凉的机会,减少婴儿生病,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194.
[2] 赵秀芝,毕旭明,孙梅,等.新编儿科急救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4-403.
[3] 冯泽康.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8-190.
[4]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14-416.
(收稿日期:2012-04-11)(本文编辑: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