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讲课
- 格式:ppt
- 大小:13.95 M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窒息健康教育住院指导1、心理指导在抢救过程中,随时将病情告知家属,让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消除顾虑,争得家属的理解,以取得最佳配合。
2、饮食指导暂禁食,病情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喂哺。
3、用药指导(1)肾上腺素: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若心率2100次/分,提示效果良好。
(2)多巴胺:小剂量可扩张脑、肾、肠系膜和冠状血管,对心脏无明显作用,中等剂量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大剂量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3)纳洛酮:降低镇痛效应。
4、疾病指导(1)呼吸道护理:复苏后呼吸道内仍可能有较多吸入物,加上窒息时吸入羊水、胎粪到胃内导致咽下综合征及因喂养不当引起呕吐物阻塞气道,有再次发生窒息的可能。
因此对咽下综合征者插胃管予5%葡萄糖溶液40m1+5%碳酸氢钠溶液IOm1洗胃,减轻对胃刺激而引起的呕吐;喂奶后轻拍背部,排出吸入胃内的空气,上半身稍抬高,右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及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2)注意保暖:经复苏后的新生儿全身冰冷、体温不升、面色紫绢或苍白,可加重氧耗量,影响周围循环,并加重病情,应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6~28°C,相对湿度55%~65%,置婴儿暖箱内保暖。
(3)预防感染:注意皮肤、眼睛、空腔、脐部、臀部清洁及护理,奶瓶奶嘴规范消毒,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4)合理喂:窒息后基本状况良好无呕吐者,可按正常喂养,按需喂奶,以母乳为好;重度窒息或不能吸吮者,按医嘱禁食或插胃管鼻饲,鼻饲母乳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一般每次1m1∕kg,每次2〜3小时,如无腹胀、溢奶,且鼻饲前胃内无残留奶,可增加奶量;禁食者静脉补充营养,确保每天所需的能量供应。
5、指导家长观察了解并发症,以便及早协助医护人员发现病情变化。
(1)吸入性肺炎:由宫内或产时吸入羊水、胎粪和乳汁所致,出生后3天内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气促、吸气性三凹征、呻吟、持续或间断性青紫、口吐泡沫等情况。
新生儿窒息护理指导1.急救措施-立即调用急救人员,提供心肺复苏和其他紧急处理。
-快速清除婴儿口鼻内的分泌物和阻塞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口对口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必要的,以维持婴儿的生命体征。
2.呼吸支持-将婴儿放置在温暖、安静和无刺激的环境中。
-给予高浓度氧气以支持婴儿的呼吸,可能需要使用氧气面罩或气管插管。
-监测婴儿的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水平。
3.药物治疗-肌肉注射儿茶酚胺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以增加婴儿的呼吸和心率。
-静脉注射药物,如镇静剂、抗生素、抗惊厥药物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4.监测和评估-监测婴儿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水平。
-定期评估婴儿的意识水平、反应、肌张力和反射。
5.营养支持-通过胃管或静脉给予婴儿营养支持,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6.防止并发症-预防感染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防止新生儿黄疸和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7.家庭指导-给予家长充分的支持和情感陪伴,解释婴儿窒息的原因和后果。
-教育家长如何观察婴儿的呼吸状况、追踪发育、应对窒息的紧急情况等。
总结:新生儿窒息是一种严重的情况,需要紧急的护理干预和治疗。
急救措施包括清除呼吸道阻塞物、提供心肺复苏等。
呼吸支持通过给予氧气和呼吸机治疗来维持婴儿的呼吸。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肾上腺素、镇静剂等药物来提高婴儿的生命体征。
监测和评估是监测婴儿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营养支持和防止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婴儿的康复几率。
最后,家庭指导对于婴儿窒息的预防和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窒息健康教育
《新生儿窒息健康教育》
新生儿窒息是指在出生后不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呼吸困难。
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父母需要在产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受产前检查和咨询,了解有关新生儿窒息的知识和预防方法。
产前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问题,减少窒息的发生。
此外,产前妇女还需避免接触化学物质和辐射,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加体力和营养,提高孕妇和胎儿的抵抗力。
其次,新生儿的护理和喂养也是预防窒息的关键。
正确的抱婴、换尿布、按摩、喂养等操作,都需要父母接受专业培训。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喂养时要保持通风、保持通气和适当地促进胃排气,以避免窒息的发生。
最后,父母需要了解窒息的症状和急救方法,及时对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救治。
在窒息的情况下,家长应该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包括打开宝宝的口腔,清除呼吸道异物,迅速呼救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此外,父母还需要拨打急救电话,将患儿送至医院治疗。
总之,对于新生儿窒息的预防和救治,父母需要及早积累相关的知识储备,保持积极的态度,积极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
和指导,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新生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