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初三语文孟子二章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7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
内容深浅也不同。
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 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篠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 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 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 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饭,孔子之孙)的门 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 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J 颇受尊王,不成功。
又入齐,《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 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和节奏;辨析疑难字句,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归纳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启迪学生明白“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走近孟子请同学们细读材料,并猜猜他是谁?材料一:关于他,有个美丽的故事,他的母亲为了让他顺利成才,千方百计寻觅好环境,竟三次搬迁。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时代,面对统治者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的现象。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材料三: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提倡“仁政”的治国之道。
材料四:他的许多精辟言论为人们所传诵,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五十步笑百步”“缘术求鱼”等等。
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意1、请学生自渎课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意。
老师适当点评:本文语句整齐,富有节奏和气势,读时要注意节奏。
例:哉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学生质疑问难,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3、学生再有感情地自读、齐读课文。
4、教师范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学生模仿老师的停顿方法自读课文一遍,跟读录音一遍,然后请几名学生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试读。
4、疏通文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较难,可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老师点评与归纳:(1)发、举:被任用;(2)苦、劳、饿、空乏、动乱、忍:属使动用法,都可用“使……痛苦”的结构来翻译;(3)入、出:“在国内,在国外”;(4)“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属状语后置的倒装,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顺序。
5、请学生再有节奏地齐读一遍,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感悟孟子的思想精髓。
2.学会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孟子》二章中的文言文难点。
2.孟子观点的深度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学生分享对《孟子》的初步了解。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二章,初步感知文本。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难点、生僻字。
三、讲解课文1.教师讲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孟子观点的逻辑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深入讲解《孟子》二章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拓展延伸1.教师介绍《孟子》的其他篇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复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文言文阅读训练1.教师给出文言文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
2.理解孟子的思想,包括“仁政”、“性善”、“天命”等概念。
3.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4.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和文学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孟子》中的“尽心”和“尽言”思想。
2.孟子的仁政思想。
3.孟子的“性善”、“天命”等概念。
教学难点1.能否正确理解和分析孟子的思想,并能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先问学生:“你们知道孟子是谁吗?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从而引出本次课讲解孟子的思想。
二、课文导读教师让学生先自己朗读和思考《孟子》第四章“尽心”和第五章“尽言”,然后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
提醒学生在每一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三、讲解重点1.尽心:这一章主要讲述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尽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尽心”。
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例子,如考试、打球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尽言:这一章主要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尽量和别人好好交流,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也就是“尽言”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如何和家长、朋友交往等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3.仁政思想:孟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仁政。
仁者治人,孟子认为好的政治就是以仁心为本,以民为中心,通常称为“仁政思想”。
4.性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受了外界的影响,而我们应该发扬善良的本性。
5.天命:孟子认为人的生命和命运,往往是由上天指定的,称为“天命”,也就是“人定胜天”的意思。
四、例题解析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例题,然后就每个例题解释其涵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例子,例如:“尽心”一章中的例题:有一个人只用一只手画画,画得还很好,请问这个人是“尽心”了吗?为什么?五、探究任务教师为学生出一道探究任务:请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使用“尽心”,“尽言”和“仁政”的思想,以提高个人素质和服务社会。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内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问蛙”和“公孙丑问士”。
1. “梁惠王问蛙”:讲述了梁惠王与一位智者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通过智者对青蛙的比喻,说明了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 “公孙丑问士”: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关于士的定义和作用的讨论。
孟子认为,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才能够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2)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章内容,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三语文孟子二章教学案十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学过程:、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3、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的节奏,重音(2)个别同学朗读(3)全班齐读。
4、让学生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5、学生质疑、讨论,疏通句子含义。
6、下面,请大家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③、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7、检查学习讨论效果①、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本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估计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③、学生自由发言。
估计学生答出: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8、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收集有关孟子或人才造就的名言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课前作业一、内容概括本文论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二、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通“”,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四、优美语句摘抄、鉴赏鉴赏课后作业一、积累运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3、管夷吾举于士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是:6、苦其心志苦:7、劳其筋骨劳:8、饿其体肤饿:9、空乏其身空乏:0、行拂乱其所为拂:1、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动:忍:2、曾益其所不能曾益:3、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三、名著、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_______”。
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
他的名字叫________这部作品叫《________》。
2、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代表作品是《鲁滨孙飘流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80字左右)。
答案:课前作业二、战国儒三、略四、略课后作业二、1、经常犯错弄断2、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从这件事情之后,孟子就不再遗忘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这种教育方式是通过现实事物的现象以物示人,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道理:①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贵在坚持②专心致志的学习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③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三、1、星期五、鲁宾逊、鲁宾逊漂流记2、鲁滨孙四次航海。
第一次出海他几乎被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
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在孤岛中生活了二十八年。
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本文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性善论”的要点“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停顿及重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
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2.复习把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一、师生齐背课文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学生讨论,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