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人道主义思想的心理学意义_徐鸿
- 格式:pdf
- 大小:330.51 KB
- 文档页数:3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仁爱思想为核心。
仁爱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彻底否定,然而,像仁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仅仅是文化的过去时。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仁爱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
孔子一生对“仁”极为关注, 仁在《论语》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据统计,《论语》中, 谈到“仁”的地方共有 58 章, “仁”字出现104次之多。
那么, 在《论语》中,“仁爱”思想有哪些内涵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把“仁”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不同时代思想家们的永恒主题。
虽然“仁”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把“仁”规定为人的本质,却是孔子的首创。
在孔子看来,不能从自然属性方面来认识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仁字的结构表明: 人与人是并存的。
也就是说,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
人与人的并存是一门大学问。
人与人的并存需要相互关爱, 需要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 “仁”基本上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
二是泛指乐观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人。
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评价是:“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
在孔子看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仁义之道,看得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
这三种含义尽管重点各有不同,但在一定意义上都与“爱人”有关, 与人的本质有关。
在孔子看来, 具备“仁”才能称其为人,“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求仁”的过程。
第二, 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亲爱之情。
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广大朋友们,关于关于孔子心理和谐观的当代启示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一、心理和谐的概念与理论逻辑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但他的思想中蕴含了心理和谐的理念。
什么是心理和谐?笔者认为,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良好状态,是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和谐心理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类型,也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和谐状态。
心理和谐状态的外在表现为:热爱社会生活,热爱他人,欲望适度,宽容大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与人善处,以礼待人,以德服人。
孔氏心理和谐观是在仁的理念框架下展开的。
孔子所谓的仁有爱人克己复礼等层面的含义。
《论语》云: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既要爱人亦即爱众;又要克己,还要复礼。
它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还是个体实现心理和谐状态的最高指导思想。
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仁是由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四个层面构成的思想体系,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理性。
这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与血缘相对应的家庭美德,如孝悌;(二)与普世价值对应的社会公德,如爱人;(三)与个体相关的品德,如完全的人格。
孔子强调仁与礼的内在同一性,即实现心理和谐,要求指导思想和实践手段的统一。
实际上,孔子的心理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和,即和谐;它是孔子人文精神的核心。
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治国处事待人,均以和谐为价值取向。
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事务时,孔子强调和而不同,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
因而,孔子的心理和谐的状态可以归纳为:善待自然,待物以礼;热爱社会,以礼相教;善与人处,以礼相待。
从《论语》一书看,仁以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为指导,并成为当时处理社会问题、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模式。
此外,孔子中庸思想承认事物对立的两端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对立的两端应持和而不同的态度。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学基础孔子的德育体系注重“仁爱”和“人性”,其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的“良知良能”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形成自我约束与自律,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教化性情”的思想,即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引导人们的情感和行为。
这是孔子德育体系中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思想1:求是心态孔子提倡“求是心态”,认为世界和事物本质上是有真实性质和规律可寻的。
然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事物时,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从而产生“迷惑”。
这时,就需要通过吸取正面的能量和信息来纠正和弥补“迷惑”。
孔子提出了这样的思路: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只信任真理和足够的证据。
这不仅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提供了基本方法,而且是心灵健康的基础要素,有利于人们获得自我发展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思想2:个体意识孔子的德育体系中,从个体意识的角度反映了其对于心理学的关注。
孔子所提倡的“个体意识”强调的是人的个体性格和特质。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独特性,承认自己与众不同。
为此,个人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克服固有的错误,深化自身的才能和品质,并且通过其“个性的融合”以更好的方式与周围事物互动。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培养人们的“人格和素质”,使得他们在社交中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安宁。
心理学思想3:克己舍私的原则孔子的德育体系中,还提出了“克己舍私”的原则。
这是一种关注他人的道德观念,强调为了更大的公共利益舍弃个人的私利。
孔子认为,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必须发挥其“正义之心”和“现实之心”,为整体的利益而取舍。
这不仅需要人们在外部环境的熏陶下进步,而且需要他们在内心深处进行反省和探索,逐步掌握开展发展的深邃的道理。
编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303 班学号:12950130487学生姓名:高玉莹指导老师:赵翠明职称:讲师2016 年 4 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导致种种这现代病的原因 (2)(一) 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 (2)(二)导致种种现代病的原因 (3)二、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及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4)(一)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 (4)(二)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5)三、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流行病的指导意义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摘要:孔子的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当今国内国外虽然出现了国学热,但仍有人认为孔子仁学没有什么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主张把孔子和他的学说放进博物馆的大有人在。
事实真是这样吗,应当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从而接近真实的情况。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无数劫难,150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华民族这艘古老的大船,滞滞扭扭,磕磕绊绊,终于调对了前进的方向,踏上的复兴之路。
这是当今社会生活现实的主流,也是令所有华夏儿女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今的社会问题的确真不少,而孔子仁学思想的渗透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稳定社会传统文化社会流行病振兴中华The modenrn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isanalysedAbstract: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Today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the traditional hot, but still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re is no modern Confucian benevolence value and modern meaning, advocated that Confucius and his theory into the museum. Is this really the case, should do a thorough discussion, thus closer to the truth.Keywords:Confucian benevolence;Social stability;The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 eqidemic;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于学强内容提要: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它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关怀而进行阐述了。
孔子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
新时期,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仍然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关键词:孔子,人本,仁,任。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不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当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视人性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孔子人本思想的历史延伸与逻辑展开。
孔子的人本思想博大精深,本文试从四个视角作以阐释并力图指出及对现代社会的启迪之义。
一:重人:重视生命,爱惜才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与自然的直接对立物,没有人的世界是死气沉沉的,世界有了人才变得更精彩。
孔子就认识到人对于社会存在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才华。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主体存在的直接统一,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生命力的发挥,只有劳动力的存在才有劳动。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论语·卫灵公》以下只简称章节名)生存权是低层次的,又是第一性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起码的需要。
孔子对人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上。
这种重视在其对人与动物遇到灾祸时的言谈中可见一斑。
“厩焚,子退而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而当有才之人生命终结时,孔子的重人思想则更加表露无遗,“颜回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为何如此悲伤?因为“才难,不其然乎?”(《子罕》)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人的生命更重视人的才能。
他认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所以识别人才是首要任务,诚如管仲所言:“不能知人害霸也。
”识别人才需要识别人才者有能力,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
”(《宪问》)要理解别人而不要苛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而不是囿于自我去评价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头上。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是我国的大儒学家,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从不同层面论述孔子的思想在各方面的意义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对国家建设的指导一、以“仁”“义”“礼”为核心的修身、待亲之道对己修身,是“有杀身以成仁”的魄力,是“义以为质”的胆识,即要求君子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仁”与“义”:“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之风,在于视名利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之风,在于坚定目标,为之奋斗:“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君子之风,在于处处铭记“义”,时时做到“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当代青年亦应在这好与坏之间修身载道,闯出属于自己的时代。
孔子以“仁”“礼”对外,即指以礼待人。
“首孝悌,次谨信。
”幼儿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便很好解释了孔子对“礼”的要求。
孔子推崇周礼,渴望重建周礼的尊卑秩序。
首先便是入孝与出悌。
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则尊敬兄长,这是人们在社会中行事的基础。
简单的“色难”二字道出了为人子在双亲面前最难做到的事情。
当代独生子女,在双亲的呵护下成长,却因逆反心理与父母作对,“啃老族”更成为社会顽疾。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孔子不以为这是孝,真正的孝,是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而这却又是最难的。
二、“仁”“义”并重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
每个人若能在社会上生存,不仅要爱众,更要泛爱众,这是一种阶级内部的博爱。
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要“己欲立而立人”,又要“己欲达而达人。
”若人人做到这一点,则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就会不再感到孤单,街边摔倒的老人就会不再感到无助,食品安全就会得到保证。
忠义为国,便是君子死而后已,为国尽忠:“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以国贫己富为耻,以己贫国富为耻,正是君子的荣辱观。
188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但精神建设的步伐无法与之相匹配,直接造成人们精神层面上的失落,也是社会学领域里常说的一种社会的“失范”,人们在观念上的变迁却跟不上形式,出现“文化堕距”的现象。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危机,自私等个人主义的倾向较为严重,社会处于“唯利是图”的趋势,精神层面的落后是比任何一种落后都可怕的现象,因此,应该在社会成员的道德层面做出一些相应调整,使得社会重新的焕发活力。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1.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崩塌的现状,礼乐制度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变革需求,尤其是当时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促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现象使当时的社会缺少一种行为规范,来约束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1]。
所以,孔子在不断的思考中,最终提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观点,孔子以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果为出发点来阐发“仁”的内涵,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发展逻辑,阐明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以,在孔子的仁学理念中,很多人受益于其思想体系,也将社会向前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也同样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上的启发。
2.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全部思想都集中于《论语》中,在教育、政治、文化上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食粮是无穷的,在孔子看来,“仁”包含了义、礼、智、信、勇、恭、悌、恕、忠等一切优秀品质 ,其深邃内涵集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克己复礼”“仁爱待人”“爱人直径”等,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解决社会问题的出路,并且在精神上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释然。
二、“仁”缺失使德育陷入困境由于追求经济效益使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力度较少,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
涂尔干的相关研究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的出现,使社会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变化,原本的以集体之间的相似性为重要手段的行为发生了改变,相似性以及群体之间的共同意识不能够将分散的整体重新的进行组合,只有在不断的分裂中找寻曾经的团结。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