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三历史上学期《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衰;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本节有关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有关理论,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史问题的能力,并初步掌握辩证地分析及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2.两汉时期,边疆民族分布广泛,通过指导学生读史识图,并与地理学科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渐养成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良好习惯。
三、思想教育目标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宇内一统,境宁和睦,却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强盛,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两汉时期,加强对边疆一些地方的管辖,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3.张骞、班超、王昭君等杰出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坚毅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教学难点:汉朝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教学过程一、边疆各族1.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①秦朝的统一,使中国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西汉的强盛,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③两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边疆与中原的联系日趋密切;④由于各族经济发展状况和交通条件的差异,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有所不同。
2.边疆各族及其分布①读图识图:《西汉边疆各族》、《东汉边疆各族》,了解两汉时期边疆少数民族的名称以及他们生活的不同地区。
②北部边疆有匈奴、乌桓和鲜卑等民族,其中,匈奴的势力最为强大。
③南部边疆,出现了南越等较大的少数民族政权。
④西部边疆有氐、羌、西域“三十六国”和乌孙。
2009届高考历史考点专项教学案考点8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考点要求】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重点难点】匈奴政权的建立及其性质;西汉与匈奴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事件;匈奴分裂的时间及其与东汉的关系;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及其意义;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班超经营西域的时间和意义;汉武帝对西南夷和百越的统治。
【整体概括】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控制;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先进技术传到边疆地区,加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考点扫描】 为主,也从事 农业生产。
铁器使用深入 生产 、 生活 和 军事 各个领域。
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 河套 地区,形成强大的 奴隶 制国家。
:迫于 国力 有限,不得不与之“和亲”,并进行 贸易 往来。
①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 漠北 。
汉匈争夺重点转到 西部 。
②后来,匈奴内战不已。
呼韩邪单于降汉,其他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昭君出塞: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后,密切了汉匈关系, 互市 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和睦相处匈奴、乌桓、鲜卑 越族 匈奴40余年。
①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 窦宪 先后大败北匈奴,最终解除其威胁。
北匈奴政权 瓦解 。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到大宛、大月氏等国,获得西域资料,介绍汉朝情况,司马迁称此行为“凿空”。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纷纷回访,终于建起友好关系。
意义:天山南北地区首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管理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教学设计
柳州地区民族师范学校李颖燕
一、教学背景
1.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
普通高中历史课标指出:高中历史教学既要注意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应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同时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学生情况分析
高三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同时也具备了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从而为学生乐于仔细“研究”本课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文字、剧照、图片等)等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开展活动性的课堂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本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对学生历史兴趣和历史审美观的培养。
4.设计理念
教师不应拘泥于课本,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通过改革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把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每一个学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朝边疆各民族的发展,把握汉与匈奴的关系、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全面、科学地分析较为复杂的民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及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历史、中华文明是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学习汉武帝、张骞、卫青、霍去病等为代表的汉朝人的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不怕困难,锐意进取的品质,以及开放的意识,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通过对和亲政策的评价,对张骞人生经历的审视,引发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汉与匈奴的关系;张骞通西域。
难点:汉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四、教学准备和主要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启发诱导,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六、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
七、教学反思
1.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一定要适可而止。
2.民族及民族关系史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对其中有些问题不易理解。
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把握好一些原则: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
随着民族间交往与交流的发展,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也就逐渐消除。
战争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兄弟情谊、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