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2讲 第2、3节 大气受热过程及气温、降水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12
第 1 课时大气受热过程课标内容中心修养目标1.具备必定的运用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能够解说不一样地域太阳辐射强弱不一样的原由。
【地区认运用表示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知】程,并解说有关现象 3. 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明有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综合思想】4.经过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增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调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根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两个过程名称详细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多数 A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抵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 B 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达热大气增温过程使大气增温量[微思虑 ]为何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提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获取能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所以,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添而降低。
知识清单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达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示名称详细过程热量根源Ⅰ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抵达地面,地面汲取后增温太阳辐射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汲取后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此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Ⅲ大气还大地大气辐射逆辐射,它将大多数热量还给地面[微思虑 ]为何阴时节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晴日时的气温日较差?提示阴时节,白日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抵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
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大气削弱作用弱则保温作用也弱如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度大,但保温作用也弱,所以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
白日,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削弱作用的同时也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而夜晚因没有太阳辐射,所以大气不再有削弱作用,只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时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知识,区分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和直接来源。
(综合思维)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
(综合思维)3.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相关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地理实践力)目标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________________。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________。
(2)大地暖大气: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________。
3.大气削弱作用(1)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2)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3)散射:有选择性,空气分子易散射蓝光、紫光。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
气候干旱,晴天多,阴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湿润地区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能贫乏的原因。
气候湿润,阴雨天气多,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能贫乏。
(2023·山西太原调研)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看上去仍然明亮,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②作用B.③作用C.④作用D.⑤作用2.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是因为()A.①辐射强B.⑤作用弱C.③辐射强D.②辐射强3.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B.大气的削弱作用C.地面的反射作用D.地面的削弱作用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难点)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能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及风力大小。
(难点)4.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1.大气运动(1)主要形式⎩⎪⎨⎪⎧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水平运动——风(2)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风的形成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 ) (4)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5)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摩擦力D .三力合力提示:(1)√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地理实践力】2.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认识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认知】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综合思维】4.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污染企业布局方案、城市热岛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出方向相反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相等的面,反映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2.填图:在上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1)B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A、C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知识清单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城市居民生活、工业与交通工具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
城区空气膨胀上升,形成降雨,使城区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上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任务清单一热力环流情境探究[情境]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
第2课时 大气运动知识清单一 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出方向相反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相等的面,反映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2.填图:在上图中A 、B 、C 三地的近地面与高空填注出高低气压。
3.绘图:在上图中短线上添加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4.形成过程(1)B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高空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A 、C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两地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知识清单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城市居民生活、工业与交通工具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
城区空气膨胀上升,形成降雨,使城区降水多于郊区,形成“雨岛效应”。
借助手势快速判断风向如上图所示,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风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任务清单一热力环流情境探究[情境]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请小组合作探究:[探究] (1)诸葛孔明发明的如此简陋的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提示(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素养凝练1.热力环流中的“高低”应用在解释相关现象和解题时,判断和运用较多的是气温、气压的关系,需特别注意下面的几种“高低”关系:2.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差异。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获得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2、大气获得少量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气之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一)削弱的类型1、吸收:大气中的水汽、CO2主要吸收太阳辐射的波长较长的,O3吸收波长较短的。
而对可见光部分吸收得很少,因此吸收具有选择性。
2、反射:反射的强弱与云层的和云量的有关。
无选择性3、散射: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对可见光中蓝、紫色光的散射作用很敏感。
因此散射也具有选择性。
(二)意义: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得削弱作用,使得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不会太多,从而使地球白天气温不会太高,适合人类生存。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时空差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有变化。
1、时间差异:中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上午、下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2、空间差异: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一)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虽然大气在白天对太阳辐射的能量进行了削弱,但只是部分削弱,还是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到达地面,地面获得热量后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获得热量后又以大气长波辐射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强弱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而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云层的厚度和云量的多少有关。
(二)意义:由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近地面晚上热量散失得较少,气温不会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四、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际应用(一)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释自然现象1、反射作用(1)在白天,晴天的气温比阴天的气温要;(2)多云的光线较暗2、散射作用(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我们同样能看到事物;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
3、保温作用(1)深秋晴朗的夜晚易产生霜冻。
(2)“十雾九晴”。
4、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作用弱,晚上保温作用弱。
(二)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全球气温升高;2、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三)在农业中的应用1、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冬季种植夏季蔬菜)2、利用烟雾防霜冻;3、果园中铺沙和鹅卵石不但能(1)防止水分蒸发,还能(2)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在干旱风大地区还可以(3)防风。
第三节 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一一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一一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3、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势)一一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4、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温度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分布1、垂直分布:随海拔的增加而 。
(原因: )。
2、水平分布:从全球来看:从低纬向高纬 。
(原因: )。
(三)气温的变化读图明确:1、日变化:(1)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左右,最低出现在前后。
(2)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为日较差。
一般地,日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夏季冬季,内陆地区海洋及沿海地区,晴天阴天。
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幅度随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大而。
2、年变化(1)一年中:(2)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从纬度上看: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中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
从海陆位置上看:陆地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要。
高地凹地,植被覆盖地裸地,多云雨区少云雨区,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
地形与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的关系:山地特别是较小的山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原,而高原的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的平原,气温年较差同纬度的平原。
(四)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无论七月或一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因此,等温线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2、判断月份或季节(根据“1陆南,7陆北”的规律):1月(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3、判断地势的高、低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
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4、判断地形名称气温高低地势的高低地形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5、判断温差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从世界和我国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得出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小的时间变化规律。
(1)冬密夏疏:冬季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夏季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冬季温差较大,夏季温差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海面上的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这是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
6、判读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如果地球有一个均一的表面,则等温线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但由于气温除受纬度、太阳辐射影响外,还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等温线不一定与纬线一致,经常发生弯曲。
其走向有以下几种类型:(1)某地等温线大致与纬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2)某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3)某地等温线大致与山脉走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二、降水(一)降水的形成条件1、物质条件:水汽充足。
2、凝结条件:(1)气温低;(2)凝结核多。
(二)降水的类型大气受热过程习题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 .①B .②C .③D .④ 2. 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 .Ⅰ层顶部B .Ⅱ层底部C .Ⅱ层中部D .Ⅲ层 3.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回答4~5题。
4.a 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 .a 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 .a 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5.b 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 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 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 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 处大气的保温效应差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请回答6~8题。
6.图甲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25℃B .12℃C .10℃D .8℃ 7.图乙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图乙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要在特定时间内携带奥运圣火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由于火炬登珠峰比较容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登珠峰的火炬会增加一些如供氧装置等特殊设备,以应对珠峰上低压、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保证火炬正常燃烧。
读图回答9~10题。
9.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B .②C .③D .④10.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A.①B.②C.④D.⑤11.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12.根据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长短的关系图判断()A.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B.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成正比C.太阳辐射与其通过的大气路程无关D.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越多读北京某月某日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14.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A.一月 B.五月C.七月 D.十月气温和降水习题读右图,等值线a<b<c,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甲为陆地,乙为海洋,a、b、c为等温线。
则图示区域为A.南半球7月等温线图B.北半球1月等温线图C.北半球7月等温线图D.南半球1月等温线图2.如果a、b、c为等压线,则甲地天气最可能是A.阴雨B.晴朗C.暴雨D.偏北风读某地区等温线图,回答下列3—5题: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1000-1667米B.1333-1667米C.1333-2000米D.1667-2000米4、图中丙地的气温可能是:()A.<0B.<2℃C.0℃D.2℃5、乙地可能是:()A.山地B.丘陵C.盆地D.河谷读图某地等温线图(单位℃),回答6—7题6、影响图中A、B两点气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①纬度②洋流③海陆位置④地形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7、如果图中等温线向北凸出,最北点距离大陆最南端最远的时间大致是()A.2月B.5月C.7月D.10月下图为某地区一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8—10题。
8、关于图中A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湖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该湖为温带大陆性气候C.该湖为温带季风气候 D.该湖为亚寒带气候9、B地区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B.受季风环流的影响C.受地形的影响 D.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B地区最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是()A.水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 C.森林资源丰富 D.光热资源丰富下图所示为一假想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