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34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一)词汇的继承性:词汇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的稳定方面,现代词汇从古代词汇中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词,例如:人手日月风雷天地——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单音词天文人民葡萄鸳鸯制度——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双音词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作为构成新词的语素被继承下来。
如: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天一般已不单独使用,但作为语素,保留在“目的、目标、目前、目光、目录、纲目、眉目、栏目”等双音词中。
这也是词汇继承性的一种表现。
(二)词汇的发展1. 旧词的消亡: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亡了,这个词往往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
例如:戈、笏、刖、黥、里正、衙役、宦官、太后、舍人等。
有些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语词,例如:履——鞋子,叟——老头子,豕——猪等。
2. 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旧词的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大得多。
(三)词义的演变1. 古今意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古今有些词,词形相同,意义迥异。
例如: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类食品”,或泛指“食品”,“折琼枝以为羞兮”(《离骚》),“羞”,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左传·隐公元年》),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现在却指害羞、不好意思,意思完全不同了。
2.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的意思;但“爱”在上古还有“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感情色彩的变化;⑤名称说法的改变。
①词义的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窄,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扩大。
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