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脱盲再教育第七课节日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89.02 KB
- 文档页数:4
盲人日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唱出《老爷爷在唱歌》歌曲,认识歌曲中的周围环境。
2.能够画出自己心目中老爷爷所生活的环境。
3.能够通过模拟盲人日实践,体验盲人的生活状态,学习关爱盲人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老爷爷在唱歌》2.知识点讲解:盲人日、盲人生活3.艺术创作:画出自己心目中老爷爷所生活的环境4.手工制作:制作盲人日手杖三、教学方法1.歌曲欣赏:通过播放歌曲,帮助幼儿认识老爷爷所处的环境。
2.知识点讲解:结合图片、故事、动画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盲人日和盲人生活知识。
3.艺术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幼儿互相展示、共同制定绘画规则等方式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兴趣。
4.手工制作:教师讲解制作步骤,并配备手工辅导员现场教授,让幼儿动手制作盲人日手杖。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前置导入教师播放《老爷爷在唱歌》歌曲,让幼儿将自己想象到老爷爷的生活环境中。
第二步:知识点讲解1.通过小故事,让幼儿了解盲人日的由来和意义。
2.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盲人的生活状况,学习如何正确关爱盲人。
第三步:艺术创作1.教师提供画板、颜料、画笔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
2.教师引导幼儿就画作和色彩进行互相欣赏和点评。
第四步:手工制作1.教师讲解手工制作盲人日手杖的步骤。
2.手工辅导员现场辅导,帮助幼儿完成手工制作。
第五步:结束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以便于下次教学的调整和完善。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幼儿的画作、制作的盲人日手杖和认知测试,考察幼儿对《老爷爷在唱歌》歌曲、盲人日及盲人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六、教材及器材画板、颜料、画笔、制作盲人日手杖用的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艺术、手工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了解盲人日和盲人生活,并体验盲人的生活状态,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准备教学材料和器材,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实践。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制定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第七课交通出行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字词,认识常
见的交通标志及其它标志,学会购票。
学习内容
◆读与写jiaotong交通daol道路didian地点jinggoo 警告
◆学与用
一、常见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
(一)现场购票
到火车站、机场、客运站或者相应的代售窗口排队购买。
(二)网络购票
以购买火车票为例:
1.用户注册。
登录火车票预定官网(www.12306. com)进行用户注册。
按照页面的提示逐一填写用户名、密码、语音查询密码、姓名、身份证件类型、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地址等基础信息,提交信息表后激活。
2.开始订票。
登录网站,直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我的12306”.页面中立即出现订票信息,在火车票网上订票官网进行余票查询,选择始发站、终到站、发车日期等
选项,查询完成后,点击你想要购买的车票,然后系统会要
求再次输入姓名、证件号、电话号码等信息。
火车票订票官网承认的证件包括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护照4种证件,完成以上步骤后,系统提示确认订单。
订单确认后,订票页面提示需要在45分钟内进行网上支付,否则将视为自动放弃。
最后,选择相应的网上银行或银联在线完成支付。
3.订票完成。
成功购买铁路电子客票后,铁路部]将会把有关提示信息以部件或短信形式发送给购票人。
部分城市可以凭借二代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另有部分城市的旅客需要到取票窗口进行取票。
▲试一试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您凭身份证(未成年凭户看到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第七课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节日、元旦”等29个词,并会写。
2、了解元旦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植树节等阳历节日。
3、了解春节、元宵节、端午等农历节日。
4、了解苗年,四月八火把节、吃新节、过小年等民族节日。
5、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6、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听关键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节日。
板书课题:节日二、学与写。
1、读写生词。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学习29个生词:“节日、元旦、妇女、植树、劳动、青年、护士、儿童、建党、建军、教师、国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火把、查白、三月三、六月六、牛王节、四月八、芦笙节”,并教学生书写。
学生学习完毕再来朗读。
三、学与用。
1、阳历节日1月1日元旦节★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5日清明节★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中国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25日全国土地日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0日中国教师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后面有★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农历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十二月二十三小年十二月三十除夕后面有★为国家法定节假日3、民族节日苗族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布依族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侗族有侗年、吃新节、祭萨节等,土家族有赶年(即提前一、二天过年)等,彝族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等,仡佬族有三月三、吃新节等,水族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等,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白族有火把节、三月街、清明节、中元节等,壮族有壮年、牛神节、六月十四、七月十四节等,瑶族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等,畲族有祭祖节、四月八、中秋节等,毛南族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等,蒙古族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仫佬族有仫佬年、撵社节、牛寿节、仫佬认定节等,满族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羌族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十九、羌年等。
第一单元基本知识第一课身体教学目标:学会读写与身体相关的字词,了解身体相关的知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与写真确认读:头、颈、背、胸、腿、腰、手、脚、腹、臀、胃、肺、眼、耳、口、鼻、唇、牙齿、胳膊、咽喉、心脏、肝脏、肾脏。
二、学与用1、人体各部位名称:头部名称:头、颈躯干名称:胸、背、脊椎上支部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名称:臀、大腿、小腿、足内脏名称:心、肝、脾、肺、肾三、总结:四、作业:读熟“读与写”里的字词、抄写“读与写”里的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身体保护的小知识如何保护好身体重要器官:1、胃——怕冷。
冬春交季胃部容易受寒,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可以加热或放置常温再食用。
2、心脏——怕咸。
一天吃盐6克以内,相当于1啤酒盖的量。
吃盐过多则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提高。
3、肺——怕烟。
吸烟有害健康,戒烟从现在开始。
4、肾脏——怕肉。
经常吃大鱼大肉,蛋白质摄入量超标会加重肾脏负担,每天吃肉不要超过4两。
5、肝脏——怕胖。
脂肪肝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控制饮食加上合理运动是减肥的最佳方法。
6、肠道——怕乱吃药。
保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应该均衡饮食,多喝水、多运动。
7、胰腺——怕暴饮暴食。
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少油炸,多蔬菜水果。
8、胆囊——怕不规律吃饭。
饮食不规律易引发胆结石。
保证规律饮食,一定要吃早餐。
二、人体名称相关词语巧妙的比喻意义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
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
眉目: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
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
胃口:比喻食欲或食量。
比如“我今天胃口不好”;还比喻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如“他对画画不感兴趣,打球才对他的胃口”。
心肝:指良心,如“没心肝的家伙”;还用来称最亲热、最心爱的人,多用于年幼的子女,如“心肝宝贝”。
骨头:比喻人的品质、气概,如“懒骨头”、“硬骨头”。
在聋校中,语文教育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第七册教案中,第13课《七夕》的阅读课堂活动也是一项十分丰富、充实的工作。
本篇文章就将为大家介绍关于该课堂活动的安排以及实施效果。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的传说与习俗。
2. 能够理解、朗读、默写有关七夕的文本。
3. 能够用语言描述七夕的情景与意义。
二、教学步骤1. 先通过视频介绍七夕的起源,以及七夕的文化内涵。
2.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生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生词、疑问词等。
3.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课文,对不清楚的词语进行点拨教导,并鼓励学生发音及语调。
4. 阅读理解环节。
通过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及掌握课文重点、难点。
5.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随机点名答题,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个人表达能力。
6. 以转变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七夕的情境中体验,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匠心与祝祷。
7. 老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策划“七夕面见牛郎织女”文艺表演,扮演角色,化身为七夕中的主人公,体验其中的浪漫与梦幻。
8. 七夕的祝福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在班级公共平台上,创作“七夕祝福”,将祝福传递给周围关心自己的人。
三、教学效果1. 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的传说与习俗。
2. 帮助学生掌握七夕相关的词汇、句子、常用语,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通过七夕情境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并能对其背后的匠心与祝福有更深刻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感性的描绘,传达对生活和幸福的赞扬。
结语在聋校中,语文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其他学校,聋校需要更加注重语文教育,因为它与聋生日常沟通息息相关。
这次七夕阅读课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体验祝福与感恩,同时也为聋生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场景和手段。
我们的语文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更具生活化,让语文不再“死板”,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方言”,更深刻地感知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2024年全国助残日幼儿园活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关爱他人”,详细内容为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全国助残日的意义,关注残疾人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全国助残日的意义,知道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
2. 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提高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幼儿与人合作、分享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全国助残日的意义,关注残疾人群体。
重点: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书、卡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幼儿关注残疾人群体。
2. 讲解全国助残日(5分钟)教师向幼儿讲解全国助残日的意义,引导幼儿关爱残疾人。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述一位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故事,让幼儿感受残疾人的坚强与勇敢。
4. 随堂练习(10分钟)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关爱残疾人,并在全班分享。
5. 实践活动(10分钟)让幼儿分组,每组设计一份关爱残疾人的行动计划,如:帮助残疾人过马路、为视力残疾人读书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全国助残日,关爱残疾人2. 内容:全国助残日的意义、关爱残疾人的方法、实践活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份关爱残疾人的行动计划。
答案示例:帮助视力残疾人过马路,为他们读书等。
2. 作业要求:内容真实、具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全国助残日的认识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残疾人福利机构,让幼儿亲身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关爱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全国助残日的意义,关注残疾人群体。
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第7课《平安节假日》教案活动目标:1.了解正规食品的基本常识,形成良好的夏季饮食卫生习惯。
2.了解并遵守夏季活动的平安规则。
3.了解并遵守交通平安基本规则。
活动准备1.同学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分成食品卫生组、活动平安组和交通平安组。
食品卫生组分别到大型超市和学校周边的食品小店调查、了解食品的基本常识和卫生标志,用写字、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活动平安组到学校问值周老师、问校医、问同学,平时我们在活动时会出现哪些不平安的事故?我们该怎样做才干更平安地活动?并用写字、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交通平安组到学校图书室和书店查阅关于交通平安方面的资料,认识简单的交通标志。
请王兰同学当交警的爸爸给我们上一节交通平安课。
根据王叔叔讲的事例,自创、自编、自演《过马路》。
2.学习歌曲《小同学平安歌》。
活动过程:(一)扮演《过马路》引入师:暑假快到了,这可是小朋友们上小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你们想度过一个什么样的暑假呢?同学提出要过愉快的暑假、有意义的暑假、开心的暑假、还想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暑假……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
那我们先来看一个扮演,看这两个小朋友在暑假里对平安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同学扮演《过马路》。
歌词:一个小朋友叫毛毛,他在马路上蹦蹦跳,走一步,摇三摇,红灯亮了他还在跑。
一辆车来了呀,他也看见了。
不理,不睬,向呀向前跑。
哎呀,毛毛被汽车撞倒了,躺在地上哇哇叫。
不妙,真不妙,唉呀真不妙!司机急得把头摇,快把警来报。
小朋友呀小朋友你真糟糕,平安常识你没记牢,真的没记牢!一个小朋友叫瑶瑶,走在马路上往右靠,过马路,不奔跑,红灯亮了她停下了。
一辆车来了呀,她也看见了。
左瞧,右瞧,先让汽车跑。
哈哈,绿灯亮了她通过了,她在一旁拍手笑。
真好,真正好,唉呀真正好!司机点头对她笑,大树把头摇。
小朋友呀小朋友你品德高,平安常识你记得牢,平安记得牢!师:你认为哪一位小朋友做得好?哪位小朋友做得不好?为什么?生:瑶瑶做得好,因为她是遵守交通平安的好小朋友;毛毛做得不好,他不遵守交通规则,看见红灯亮了还在跑,所以要被汽车撞伤。
2022国际盲人节主题班会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班会,学生将会:1.了解国际盲人节的由来和意义;2.认识盲人的生活和现状;3.探讨如何改善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4.提高对盲人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国际盲人节简介国际盲人节是联合国大会于1982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旨在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视力受损的人群所面临的挑战的意识,推动保障盲人权利,促进社会全面包容。
2. 盲人生活和现状盲人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失去了正常视力的人。
在生活中,盲人常常遇到种种障碍和困难,例如阅读、移动、交流等。
目前,全球约有3亿盲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3. 如何改善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在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促进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通过以下的方式,可以改善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3.1 提高盲人教育水平盲人教育是提高盲人生活和参与度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3.2 优化交通设施改善盲人的移动方式,打造无障碍环境。
3.3 制定保障盲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法律保障是促进盲人生活和参与度的重要保障。
3.4 提高社会的关注和理解通过宣传、教育和活动等方式,提高社会的关注和理解。
4. 总结与反思本次班会,我们了解了国际盲人节的由来和意义,认识到盲人的生活和现状,探讨了如何改善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
我们也理解到盲人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理解,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一起构建一个更加友好、公平、美好的世界。
三、课堂活动1.班会开场,由主持人介绍国际盲人节的意义和目的;2.观看短片或图片,了解盲人的生活、困难及现状;3.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改善盲人的生活和参与度;4.分组汇报,分享学生们的讨论结果;5.总结发言,再次强调盲人的权利和重要性。
四、教学提示1.主题班会的成功,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视频,以激起学生的兴趣;2.在分组讨论环节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3.在总结发言环节中,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发言,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培智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第7课《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掌握描述节日的词汇和句型;3. 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向往。
教学重点:1. 掌握描述节日的词汇和句型;2. 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培智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第7课《传统节日》;2. 教学课件;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请学生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2. 引入课文:通过引入话题,引出本课的主题——传统节日。
Step 2:预习导学1. 预习课文:让学生们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预习问题:提问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述传统节日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课文讲解1. 教师解读课文:通过课文的解读,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 学生跟读课文:让学生们跟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Step 4:词汇和句型练习1. 词汇练习: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选择正确的词汇。
2. 句型练习: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们根据提示补全句子。
Step 5: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讨论,包括节日的起源、意义和庆祝方式。
2.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Step 6:个人陈述1. 个人陈述: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
2. 互动交流: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并进行互动提问。
Step 7:课堂练习1.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答案讲解:教师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纠正错误。
Step 8:课堂总结1.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七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聋校语文第七册中,第13课就是关于这个节日的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评估与反思,探讨如何提高《七夕》这一课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在开始上课前,要让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使用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都知道七夕节吗?”“你们知道七夕节来历吗?”等等。
第二环节:课文学习(30分钟)在学习本课课文时,可以采用阅读理解和听写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适时的进行课堂讲解。
第三环节:朗读练习(15分钟)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尤其是对于那些语音发音不够准确的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口语练习。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环节:延伸阅读(15分钟)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
可以选择与七夕节相关的文章,或与文化传说、神话相关的文章。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5分钟)在课堂阶段,可以将课上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通过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既可以是文本作业,也可以是口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不够充分在导入环节中,对七夕节的介绍时间过短,没有引起足够的学生注意,这导致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七夕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课文学习阶段没有多样性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采用了阅读和听写两种方式,没有加入其他的教学方式如搭配图片、动画等,这也导致了一些视觉类学生理解程度有限。
3、口语练习不够充分在朗读练习环节,有些学生依然存在语音发音不准确的问题,教师没有充分指导他们去纠正自己的发音,这样会影响他们进一步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13课《七夕》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七夕》这首诗歌,学生能够了解七夕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传统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技能。
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课件、录音机、诗歌原文、主题图片、七夕节相关的节庆用品等教学材料。
2.学生预习《七夕》这首诗歌,并准备好本课作业。
3.教师预先准备好针对本课内容的知识问答,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七夕节相关的形象图片和节庆用品向学生介绍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并进行简短的概述。
带学生朗读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2.学习诗歌:a. 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设计问题,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b. 学生朗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
c. 学习诗歌中较难的词汇和句式,掌握句型结构、词语解释及用法。
3.分组讨论:a. 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七夕节的认识。
b.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4.拓展: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七夕节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七夕节的传说故事,推动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布置: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设计有趣、有启发性的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作业涵盖七夕节、文化传统和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技能,使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四、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阅读技能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对七夕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等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特殊教育学校社会研究课程优秀教案范本认识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各个文化中的独特宝藏,它代表着人们对于传统、历史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尊重。
特殊教育学校社会研究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旨在指导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设计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
第一节学习目标与背景材料学习目标:1. 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并明白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 培养跨文化意识,尊重并欣赏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
3. 探讨传统节日对于社区和文化的意义。
背景材料:在丰富多元的社会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
比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等。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庆祝形式、习俗和象征意义,通过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教学活动活动1:传统节日图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向学生介绍各个节日的名称、时间、庆祝方式和重要象征。
可以将图片贴在墙上或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展示。
让学生观看图片并提出问题。
活动2:传统节日研究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传统节日,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的内容包括:1. 该传统节日的起源、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重要活动。
3. 学生对于该传统节日的个人看法和体验。
活动3:传统节日展示与互动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研究的传统节日,并邀请其他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各个传统节日。
第三节反思与评估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活动促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方式的反思与评估: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采用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评价,包括学到的知识、喜欢的活动以及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感受等。
贵州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第七课〔中华大家庭〕活动教案年月日星期第课时第七课中华大家庭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的全称,了解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了解祖国面积和人口及在世界的位置。
3、了解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4、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
教学重点:少数民族人民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爱我中华〕学生聆听。
歌中唱到了什么?你了解些什么?那么你了解我们的国家吗?好,这几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
二、指导阅读,了解祖国。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在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她的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俄罗斯、加拿大〕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56个民族组成。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11.6亿〕,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1亿多〕,由于这些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人口较少,所以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
〔汉族占全国总数的91.59%,少数民族占全国总数的8.41%〕2、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X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
其他省份也有数量不等的少数民族居住。
3、各民族使用的言语文字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言语、多为主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言语。
回族、满族通用汉语和汉文。
年月日星期第课时第七课中华大家庭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X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汉族、回族、蒙古族、X、藏族等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特有风俗。
2、在生活中调查、搜集、整理主要少数民族风俗图片等资料,提高识图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在生活中自觉形成民族间和睦共处,相互尊重的感情和态度。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了解回族、蒙古族、X、藏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特有风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中华大家庭的每个成员。
2024年2023年幼儿园世界残疾人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基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要求,结合世界残疾人日的主题,选取教材《社会》第七章《我们都是好朋友》中的第三节“关心残疾人”,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以及学习如何与残疾人友好相处。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世界残疾人日的意义,认识到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培养幼儿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3. 通过活动,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助残礼仪,学会与残疾人友好相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残疾人的心理感受,培养同理心。
教学重点:教授幼儿与残疾人友好相处的具体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残疾人图片、助残宣传视频、世界残疾人日海报。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贴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残疾人日海报,引导幼儿关注残疾人群体,讨论世界残疾人日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观看助残宣传视频,让幼儿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残疾人相处的场景,让幼儿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与视力、听力、肢体残疾人友好相处,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助残礼仪。
5.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与残疾人友好相处的情景,并进行展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关心残疾人”为主题,画一幅画,展示自己与残疾人友好相处的场景。
2. 答案示例:画面中有幼儿与残疾人共同参与活动,如帮助视力残疾人过马路、与听力残疾人一起做游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残疾人的心理感受,培养同理心。
2.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残疾人相处的场景。
3. 作业设计:以“关心残疾人”为主题,画一幅画,展示自己与残疾人友好相处的场景。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理解残疾人的心理感受,培养同理心:1. 通过观看助残宣传视频,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状态。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七课节日
教学目标:
1、认识“节日、元旦”等29 个词,并会写。
2、了解元旦节、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植树节等阳历节日。
3、了解春节、元宵节、端午等农历节日。
4、了解苗年,四月八火把节、吃新节、过小年等民族节日。
5、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6、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
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 4 月 3 日— 5 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节日。
板书课题:节日
二、学与写。
1、读写生词。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学习29 个生词:“节日、元旦、妇女、植树、劳动、青年、护士、儿童、建党、建军、教师、国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
八、除夕、火把、查白、三月三、六月六、牛王节、四月八、芦笙节”,并教学生书写。
学生学习完毕再来朗读。
三、学与用。
1、阳历节日
1 月 1 日元旦节★
3 月 8 日国际劳动妇女节
3 月 12 日中国植树节
3 月 15 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 月 22 日世界水日
4 月
5 日清明节★
4 月 7 日世界卫生日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
5 月 1 日国际劳动节★
5 月 4 日中国青年节
6 月 1 日国际儿童节
6 月 25 日全国土地日
7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
8 月 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9 月 3 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 月 10 日中国教师节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后面有★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农历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十二月二十三小年
十二月三十除夕
后面有★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3、民族节日
苗族有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爬坡节等,
布依族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侗族有侗年、吃新节、祭萨节等,
土家族有赶年(即提前一、二天过年)等,
彝族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等,
仡佬族有三月三、吃新节等,
水族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等,
回族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
白族有火把节、三月街、清明节、中元节等,
壮族有壮年、牛神节、六月十四、七月十四节等,
瑶族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等,
畲族有祭祖节、四月八、中秋节等,
毛南族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等,
蒙古族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
仫佬族有仫佬年、撵社节、牛寿节、仫佬认定节等,满族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羌族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十九、羌年等。
四、说一说
我们自己的民族有哪些重大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五、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记节日。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 ü 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à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àdes fins commerciales. т о л ь к 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не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