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关系管理程延园
- 格式:pptx
- 大小:75.21 KB
- 文档页数:31
《员工关系管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202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16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2适用对象:劳动关系先修课程: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是劳动关系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了解员工关系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管理策略与技巧;3、掌握建立各项劳动关系管理制度的方法;4、提高员工关系管理的实务技能,使学生成为兼备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员工关系管理,对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论、运作和管理等问题均给予详细的介绍。
本课程将员工关系的每个具体模块的管理原则、法律法规等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形下灵活应用,将制度的刚性和管理的柔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授课、案例分析以及方案设计及沙盘推演。
授课主要集中员工关系管理的原理和实操要点。
案例分析和方案设计主要集中于多样性的环境中的员工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沙盘用电子沙盘实验室设备来模拟员工关系管理中成本-收益系统。
辅以各种情景模拟。
(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采取开卷考试与方案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开卷考试成绩占60%,学生方案设计作为平时成绩,占40%。
(四)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学习过《劳动法》、《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劳动关系》等课程,掌握劳动关系学基本理论、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法理和应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的原理和操作。
(五)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主要是掌握各种员工关系管理方案的设计要点,能够结合企业特点与需要设计员工关系管理方案并实施。
(六)对毕业要求的促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综合运用劳动关系专业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员工关系管理论述题1、试述《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的规定分为如下几种情形: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单方面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劳动者存在过失,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者无过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劳动关系各主体的地位进一步明晰,同时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关系调节的一些制度也在纷纷建立起来,社会和市场对懂得劳动关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开始增加。
在劳动关系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有些兄弟院校基础的情况下,学院领导捕捉和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且比较有效率地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中去.2001年3月到7月的这一学期,学院首次开设了《劳动关系》课程.授课对象是1999级劳动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当时课程被定名为“劳工关系”。
为了和国内的其他院校保持一致,经任课教师提议,学院批准在当年下半年将此课程更名为“劳动关系”。
课程刚刚开设时引起了很多学生和同事的误解,认为已经有《劳动法》课了(《劳动法》课程在本学院开设较早,已经有十几年的开课历史了),没有必要再开内容相近的劳动关系课程.经过课程组的教师的解释工作,课程开展起来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其他教师逐渐了解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并且从主观的不熟悉带来的抵触,化为客观的接受和认可。
回顾《劳动关系》课程的历史发展,从2001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率先在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中对本院的劳动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开始《劳动关系》的教学至今近十年的时间里,《劳动关系》课程从无到有;从部分专业的部分本科生的考察课,直到目前成为全院四个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考试课;教学对象从本科生,转变为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所有大学各学历层次的多层次和多深度的课程.在这一发展时期,我们也在全国最先在劳动保障专业下开设劳动关系方向,进而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审批成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这十年间的发展和变革,课程的两个重要特色不容忽视.1.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学》的院校之一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劳动关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进行《劳动关系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
员工关系管理的理论研究(一)员工关系、员工关系管理的内涵员工关系管理(Employm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简称ERM)也叫员工组织关系(Employee-Organization Relationship,简称EOR),是由企业管理方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引起的权利和义务、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合作、冲突、沟通、激励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总和①。
它起源于现代管理实践,随着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以及传统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劳资双方从对抗走向更多的合作,“员工关系”取代了劳动关系(或称之为工业关系)这一概念。
1、国外学者对员工关系管理内涵的界定在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之前,员工关系常被称作工业关系,牵涉雇主(以管理层为代表)和劳动力(主要以工会为代表)间的关系纠葛,包括集体谈判、协商和咨询。
人们消极地看待工业关系,把它与工会和雇主之间的冲突联系在一起。
谈到这个词,人们就会在头脑中想到罢工和游行(Blyton and Turnbull,1994)。
传统工业关系的一种最经典的定义是由福克斯(Fox,1974)提出的。
他认为有两种理想的类型:一元主义,即员工向一个方向努力,工会的作用是消极的;多元主义,组织内存在不同利益群体,管理层和工会相互竞争。
珀塞尔和西森(Purcell and Sisson,1983)进一步发展了福克斯的理论,他们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拓展成如下类型:①传统的途径:员工被看作生产的要素,无决策参与权,反对工会存在。
②成熟的人际关系或家长制:员工受到很好的对待;组织认为通过一些物质激励可以消除员工的抗争,不太承认工会的作用。
③成熟的现代论:通常员工会通过工会途径,合法地参与到组织中特定领域的决策,企业和工会之间会进行谈判。
④标准的现代论,机会主义者:根据形势所需,在一元和多元间进行摇摆的一种类型。
此外,普尔(Poole,1986)认为人们采用的工业关系风格能和文化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