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影评
- 格式:docx
- 大小:18.72 KB
- 文档页数:4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渴望。
影片以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的文学教师的引导下,勇敢地探索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激情为主线,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剧情,展现了青少年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学生们在传统的学校环境中感到束缚和压抑,而他们的老师却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思想。
这种反传统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让观众深深地被触动。
其次,影片通过精致的摄影和音乐,营造了一种浪漫而又充满思想的氛围。
学生们在死亡诗社里朗诵诗歌,感受自由的力量,这种场景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配合着剧情的发展,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最重要的是,影片通过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渴望。
影片中的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让他们不再盲从,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理。
这种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让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思想和情感的佳作,它让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刻的共鸣。
通过对青少年内心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的展现,精致的摄影和音乐,以及对教育和人生的思考,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的艺术品。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激励人
心的故事而闻名。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一位富有激情和创造
力的老师的带领下,发现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梦想和渴望的故事。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展现了对教育体制
和社会规范的质疑。
在这个电影中,老师约翰·基廷通过他非传统的
教学方法和对学生们的鼓励,让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和观念,而是去追求他们内心真正的梦想和热情。
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
对个人梦想的尊重,让我深受启发。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和表演也非常出色。
罗宾·威廉斯饰演的约翰·基廷老师深情而富有魅力,他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教育事业
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
而学生们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他们的成长和变化让人动容。
最后,这部电影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共鸣。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
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
想和热情。
它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宝贵,让我更加珍惜每
一刻。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电影,它让人感受
到了教育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让人对自己的梦想和热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自由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敢追求梦想和挑战传统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引发了我对教育体制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情节设计非常引人入胜。
故事围绕着一位叫做约翰·基廷的老师,他教授学生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
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深受触动,因为它呼吁人们不要被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而是要勇敢地追求内心的激情和梦想。
其次,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
约翰·基廷老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激情,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他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这种对学生的启发和鼓励,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鼓励。
最后,影片的主题也非常值得思考。
它呼吁人们要勇敢地追求内心的激情和梦想,不要被社会和传统所束缚。
这种对个人成长和自由的呼吁,让我深受共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非常感人和发人深省的电影,它通过对教育体
制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引发了我对生活和未来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鼓舞。
《死亡诗社》影评《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共鸣。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技,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自由思考和追求激情的重要性。
首先,电影通过讲述一位非传统教师约翰·基廷斯(由罗宾·威廉斯饰演)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式。
约翰·基廷斯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激情和梦想。
他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诗歌和艺术的热情,使他们从传统的学术压力和家庭期望中解放出来。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反思了现实教育体系中的问题。
其次,电影中的主题“死亡诗社”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学生们在这个秘密的俱乐部中,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用诗歌来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理解。
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们表现出色,特别是罗宾·威廉斯的精彩演出。
他将约翰·基廷斯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充满了魅力和智慧。
他的表演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约翰·基廷斯的激情和对学生的关怀。
其他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他们的演技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电影的音乐和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的运用让整个故事更加动人,摄影的精美画面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些元素让电影更加生动而美丽,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演技,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自由思考和追求激情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让我反思了现实教育体系中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强烈推荐观看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死亡诗社影评《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教师的指导下,发现自己真正的激情和追求,展现了人性的美丽和复杂。
首先,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本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和挑战的世界。
主人公约翰·基廷斯(John Keating)是一位富有激情和智慧的英文教师,他的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的教育体系。
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教导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
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出色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他的表演充满了温暖和魅力,让人们对教育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次,电影通过展现学生们的成长和变化,传达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困惑,但在约翰·基廷斯的鼓励下,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特性。
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道路,并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
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所束缚,而是要相信自己的内心声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传统和权威的质疑,探索了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约翰·基廷斯教导学生们超越传统的限制,挑战权威的观念和规则。
他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的束缚。
这种对传统的质疑和对创造力的追求,让我深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应该勇于挑战现状,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引发了我对教育、自由和梦想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潜力,只要我们敢于追求,就能创造出美丽而有意义的生活。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带来了感动和共鸣,更激励着我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影评:死亡诗社电影影评:《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带给我强烈的感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出色的表演和令人难忘的情节而闻名。
首先,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寄宿学校里的一群学生与他们的英语老师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对自由思考和个人表达的追求。
这个学生团体被称为“死亡诗社”,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真实的自我。
这个主题让我深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和家庭的期望束缚,很难找到自己的声音。
电影鼓励我们勇敢地追求我们真正的梦想和热情,不受外界的限制。
其次,电影中的演员表现出色。
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英语老师约翰·基廷是一位激励人心的角色。
他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对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热情。
威廉姆斯的表演令人难以忘怀,他将约翰·基廷的热情和智慧完美地呈现出来。
其他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他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的情节引人入胜。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吸引到这个学生团体的世界中。
电影通过展示学生们的成长和挣扎,以及他们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冲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电影的高潮部分令人震撼,它揭示了学生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这些情节让我思考了教育体制对个人发展的限制,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社会的期望。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
它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追求自由思考和个人表达的故事,以及学生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外界的限制。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相信它会给观众带来启发和思考。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文学和
自由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敢和追求梦想的故事。
这部电影让我
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脆弱和宝贵,以及对真理和美好的追求。
首先,影片中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特别是罗宾·威廉斯饰演的教师
约翰·基廷。
他那令人难忘的表演,让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的角色不仅仅是一名老师,更是一位引导学生追求自由和真
理的导师。
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
其次,影片中的剧情也让我深有共鸣。
故事中的学生们在基廷老师
的引导下,开始追求他们内心真正的梦想,而不是被社会和家庭的
压力所束缚。
这种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让我觉得非常勇敢和感动。
影片中的一些台词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抓住今天”,这句话让
我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
最后,影片中的音乐和摄影也非常出色。
音乐的选用让人感受到了
文学和音乐的力量,而摄影则将学校和自然的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元素让整部电影更加生动和感人。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让我对人生有了
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勇敢和追求梦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人生意义的佳作。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自由思想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
影片以寄宿学校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学生在一位充满激情和魅力的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勇气,并最终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的故事。
首先,影片的演员表现非常出色,罗宾·威廉斯塑造的老师形象深入人心,他那种激情和对自由思想的追求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要学生角色们也都表现出色,他们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特的个性,这些表现让人为之动容。
其次,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电影,更是关于对抗现实束缚,追求内心真正梦想的故事。
影片通过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追求自由和真实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主题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共鸣点,让人不禁为影片中的角色们加油鼓劲。
最后,影片的情节设置和镜头运用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彩
的剧情设置和细腻的镜头运用,将故事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影片结尾的转折和高潮,让人印象深刻,不禁为角色们的命运而感到悲伤和心痛。
总的来说,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感动至深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诗歌和自由思想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勇敢追求梦想的故事。
影片通过出色的演员表现,有意义的主题和精彩的情节设置,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让人对自由和梦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讲述了一群学生在一位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老师的带领下,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渴望的故事。
影片通过精彩的表演和感人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影片中老师约翰·基廷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激情和对知识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们,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潜能。
他教导学生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社会的压力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
这种对自由和创造力的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其次,影片中学生们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感到震撼。
他们在老师的激励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特的个性。
尤其是尼尔这个角色,他在影片中展现了对戏剧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最终却因为社会的压力而选择了放弃,这让我深感心痛和无奈。
最后,影片中的诗歌和戏剧元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的力量和戏剧的表现形式,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影片中的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情感的
共鸣和思想的冲击。
总的来说,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感悟的电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和成长的意义,让我更加珍惜内心的激情和渴望。
这部电影不仅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触动,也让我在精神上得到了启发和鼓舞。
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共鸣和感悟。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令人难忘的表演给
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触。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的英文教师的引导下,重新发现自己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故事。
首先,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约翰·基廷斯(约翰·基尔)的非凡魅力和激情,
让观众深深被他吸引。
约翰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盲目遵循规则。
这种激励和启发的方式引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其次,电影通过展示学生们的成长和内心的冲突,揭示了现实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学生们在面对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抗传统观念的精神让观众们深受触动,也让我们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此外,电影通过描绘约翰的悲剧结局,向观众们传达了对于自由和个人追求的
珍视。
约翰的去世让学生们深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激发了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由的追求,让我们反思自己是否真正活在当下,是否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深刻的主题和出
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触和共鸣。
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束缚于传统的教育和社会观念。
这部电影将激励和启发观众,让我们思考并行动起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个人价值。
影评: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考的力量。
这部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寄宿学校里的一群学生与他们的英语老师约翰·基廷的故事,展现了青少年们面对传统和社会压力时的挣扎与追求自由的勇气。
约翰·基廷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鼓励学生发掘内心激情的态度,激发了学生们对诗歌和自由表达的热情。
这种鼓励和激励让我深深地感动,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教师如何成为学生人生中的指引者和启发者。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约翰·基廷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教师,他的演技令人叹为观止。
他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和真诚的表演,将约翰·基廷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的演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和人生的热爱,也让我思考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此外,电影中的剧情发展也非常引人入胜。
约翰·基廷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他们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情。
然而,这种追求自由的行为却遭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反对,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传统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对个体的限制和束缚。
最后,电影中的音乐和摄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情感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了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而精美的摄影则将故事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个寄宿学校里的故事,展现了青少年们面对传统和社会压力时的挣扎与追求自由的勇气。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个体的追求,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和摄影的美妙。
它是一部令人难忘的电影,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思考。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它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故事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寄宿学校里,一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英文老师约翰·基廷(由罗宾·威廉斯饰演)激发了学生们对诗歌和自由思想的热爱。
这部电影通过对抗传统教育观念和追求个人内心真实的故事,让我深刻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影片中,约翰·基廷老师用他非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他鼓励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真实,而不是被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框架里。
这种对抗传统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教育应该是如何去引导学生去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激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此外,影片中的学生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内心的挣扎,但在约翰·基廷老师的激励下,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梦想。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最后,影片的结局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和悲伤。
约翰·基廷老师
在面对学校和家长的压力下,选择了为了学生们的梦想而牺牲自己。
这种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受触动的电影,它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刻思考的心灵之作。
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和共鸣。
影评: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教师约翰·基廷的角色,向观众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基廷以他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激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创造力。
他鼓励学生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传统和规则的束缚。
这种教育方式引发了观众对教育体制的思考,让我们反思学校教育是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才能。
其次,电影通过描绘学生们的成长和探索自我,打动了观众的内心。
学生们在基廷的引导下,勇敢地追求他们的激情和兴趣。
他们组成了一个秘密的诗歌社团,通过写诗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这个社团成为了他们互相支持和鼓励的地方,也成为了他们探索自我和挑战传统的舞台。
这种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让观众感到深深的共鸣。
它提醒我们,我们应该追随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这意味着与主流观点不同。
此外,电影中的人际关系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动。
学生们与基廷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们不仅成为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导师的关系。
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的理解。
这种真挚的友谊和师生之间的奇特关系,让观众感到温暖和感动,也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塑造,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成长,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人生和追求。
这部电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将激励观众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敢于挑战传统和规则。
电影《死亡诗社》5篇影评《死亡诗社》是一部值得探究的有哲学意味的电影。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死亡诗社》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一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DIM,抓住这天,正因我们都会死去。
”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这天,只是一向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盼。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
正因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
正因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
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
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样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持续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
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务必要持续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
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取了自杀。
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
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杯具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爱的事情。
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最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
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此刻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
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重的事情。
死亡诗社影评死亡诗社影评(一):我一向以为,《死亡诗社》的出现为那些不懂诗歌的孩子启开了一道自由的大门,尽管它只启开在黑夜中。
我也一向相信,诗歌是手术刀,割除了那些思想的肿瘤,也淬炼了那些久已沉默的心。
——陆支羽“船长”和他的船员们“Oh!Captain,My Captain!”“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在“紫丁香开放的庭院里”呼喊他的船长,那是试图唤醒林肯总统的呼喊,如此肃恸昂扬,恍若置身污浊的泥淖却依然执守不安静的遥想。
直到许多年以后,这一声呼喊在《死亡诗社》中再次一丝丝爆裂,我才渐渐明白,为何当初爱默生能慧眼识珠参透《草叶集》对于世界文学史的价值?爱默生在给惠特曼的信中写道,“我揉揉眼睛,想看看这道阳光是不是幻觉;但是这本书给我的实感又是明确无疑的。
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强和鼓舞人们的信心。
”及至《死亡诗社》,一大群诗人住进“惠特曼”的乌托邦。
他们站在密匝匝的森林里眺望大海,他们说:不可说的,亦须说;可说的,更不应沉默。
诗社:“死亡”与“重生”“当我活着时,我要作生命的主宰,而不作它的奴隶。
”——沃尔特·惠特曼《死亡诗社》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故事,人说它只关乎暗夜里篝火般的骚动,却不经意引燃了白昼的明火。
时过境迁,那些咆哮在印第安山洞里的火种,便最后开始有了自己的颜色。
影片中,孩子们学着年轻时的基廷老师,重组了“死亡诗社”,恍若一场完美梦魇的续篇。
那是一个前途未卜的社团,只因艺术的信仰而彼此牵系。
他们在每个夜里穿过黑黢黢的树林去印第安山洞诵诗,做一群短暂的不安静的诗人。
黑茫茫的雾气中,他们是火热的影子;林烟四起,那是“夜的第几章”在匆匆吟诵?而诗人们与山野的幽会又究竟能持续多久?那前行于夜幕中的不自由的灵魂呐,我看到你们开始蹒跚起舞。
满树林都是镣铐的锈味和“咣当咣当”的碰撞声。
你们的呼喊惊起了多少林鸟?甚而撒旦的阳光也淹没在瘴气之中,化成虚弱的青烟散去。
“当我活着时,……”听,谁在吟诵惠特曼的诗?“……我要作生命的主宰,……”噢,那铿锵的气浪一波波传入我的耳膜,“……而不作它的奴隶。
影评:死亡诗社
电影影评:《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讲述一群学生在一位非传统教师的引导下,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令人难以忘怀。
主角约翰·基廷是一位充满激情和渴望自由的学生,他的出现唤醒了其他学生内心深处沉睡的梦想。
而教师基顿先生则以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关怀,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导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他们在基顿先生的引导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电影中的主题围绕着自由、激情和追求梦想展开。
电影通过描绘学生们在死亡诗社中发现自己热爱的事物,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以及挑战传统观念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而是要追求内心真正的激情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强调,让我深感共鸣。
此外,电影的情节发展紧凑而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中的高潮迭起,每个角色都经历了成长和挑战,这让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尤其是电影结尾的转折,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追求梦想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力量和鼓舞人心的电影。
它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自由、激情和追求梦想的故事,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部电影带给我深刻的感受和共鸣,我相信它也会触动更多观众的内心。
《死亡诗社》影评第一篇:《死亡诗社》影评《死亡诗社》:摇曳在荆棘中的梦想动物医学院动检10-2 刘田20101233 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很诗意,《再见萤火虫》。
讲得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小诗人,因父母反对他写诗而离家出走但最后又重回父母怀抱的故事。
今天看《死亡诗社》,突然觉得故事的情节有些出奇的熟悉,同样是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同样是以诗为结,但结果却那么令人悲哀。
也许那赤裸的身体站在窗边迎接着风雪的时候,心里的寒,要比那漫天的飞雪来的更冰冷。
当手枪抵到太阳穴,手指拉动枪栓的时候,心里的绝望也许是父亲的那声尖叫母亲的那声痛哭都无法承受无法表达的。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用不同的人物来表达不同的意义。
在整部影片的春夏秋冬里,我独爱尼尔,因为他所代表的那个独特的视角,与现在的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
他那闪闪发光的梦想,被父母的训斥,严厉的家教狠狠的拖在荆棘之中,践踏侮辱,最后流血了也连同自己的身体一起消亡,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觉得威尔顿预备学院像及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无论是大学,高中,初中,还是小学,甚至是幼儿园。
在预备学院里,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思想。
学院里不允许有新鲜的讲课方式,不允许有自由的思想主张,因此也就无法用崭新的视角观察世界。
所以在学生世界里,只有哈佛(而我们有的是清华与北大),只有那与生存有关的赤裸裸的金钱梦。
我觉得导演在拍这部影片的时候,诗歌的存在,目的是为了代表新鲜的血液,新鲜的思想。
腐朽的体制与新鲜的思想的碰撞,必然会有一场熊熊的烈火,也许是影片的夸大,但是结局,还是要有流血与死亡。
在欣赏《死亡诗社》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愤怒。
当男主角尼尔用自己的鲜血来祭奠梦想的时候,为什么他的父母没有醒悟是自己的禁锢让他们的儿子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为什么还要将一切的责任归咎于学校上课的老师。
愤怒之余,冷静思考,突然觉得尼尔的死是如此可笑,如此不值得。
曾经的自己也有梦想,想做一名画家,并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死亡诗社影评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
影片以寄宿学校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英文老师,他鼓励学生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首先,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罗宾·威廉斯饰演的老师约翰·基廷以他的魅力和激情深深吸引了观众。
他的表演让人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
而学生们的表演也是出色的,他们每个人都展现了不同的个性和情感,让观众们感同身受。
其次,影片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对自由、对理想、对人生的追求。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影片中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
最后,影片中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是令人深思的。
基廷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他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被束缚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这种对传统的颠覆和对自由的追求,让人深深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死亡诗社》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感动的电影,它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思考了教育的意义,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艺术品。
春风化雨
——《死亡诗社》电影简评一、观影动机
首先关于这部电影的动机,笔者有话要说。
看这部电影的念头来自某网站上订阅的一个专门做经典电影解说的栏目。
主持这个栏目的两位解说员,通常带着点戏谑的口吻解说电影,却又不失对经典电影的尊重,很有意思。
有一次因为没注意,也没看影片评分,吃饭的时候随手点开一期《控方证人》电影解说,看完解说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实在太精彩了,然而当时已经被剧透,而且这还是部破案悬疑类的电影,知道了出人意料的结局却还没看过原作的我表示十分后悔。
所以当我看到《死亡诗社》的投稿获得豆瓣评分8.9,IMDB评分8.0分时,学会聪明了一回,打算先看完正剧再来看解说。
现在网上做视频解说的投稿不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还让人觉得有理的栏目我觉得不是那么多的。
毕竟有些影片解说栏目不管什么没营养的烂片都放着投稿,观众听了也不过是笑笑纯属娱乐消遣,我觉得能坚持一直做经典电影解说不随意迎合粗俗大众娱乐文化的栏目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看的优秀的电影解说栏目吧。
二、影片主要情节介绍及大体观赏体验
这部电影由彼得·威尔导演,汤姆·舒尔曼编剧,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大致内容讲的是一位中学诗歌老师鼓励他的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的青春励志故事。
光看介绍,就觉得这是一部情节没有多大起伏的电影。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情节没有现代美国大片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自然也看不出什么扣人心弦,容易让看的人开小差,甚至主角之一尼尔的结局都在人的意料之中。
影片总长130分钟左右,笔者认为前面的2小时像是反复地叙述再平常不过的校园生活,而最精彩的、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莫过于那最后的十分钟,当班长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过,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也确实很容易引起观看影片的人内心的共鸣,大家都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人,就像影片开头播放的那样,“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该有的,影片里都有,只是大部分观看电影的人缺了一个像基丁一样的老师。
如果放在几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看这部影片,感受又是完全不一样了吧。
有人说,这部电影带着对封闭的应试教育的抨击(来自豆瓣),因为笔者已经逃过了应试教育的摧残,所以心中的喷恨和共鸣也少了许多。
就目前的人生经历和认知范围来看,我觉得我更赞同另一种观点:思想上的浪漫主义与生活中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冲突。
我认为单纯的中学时代更多需要的是浪漫与激情,考虑现实少一点。
或许是国情不同,在西方社会,国民的忧患意识更强一些,这种现象反应在家庭,就是父母考虑孩子的未来比较超前,就这样看来,家长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
不过较早地为现实生活限制,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孩子本身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同样的对一个国家而言,银行家、企业家、士兵作为运转国家的重
要部分固然重要,而发明家、诗人、甚至空想家这些思想巨人的存在则增加了一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前进的可能性。
三、电影艺术手法评析
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对于影片基调、细节、质感的把握,刻画人物细腻的情感十分重要。
影片《死亡诗社》中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的变换运用来表现人物和叙说故事。
在电影开头部分,多次运用大场景拍摄手段,将影片的氛围衬托了出来,向观众交代了故事背景,如开场时校长在教堂内的开学致词,一下子将整个故事背景交代清楚,这是一个发生在一所军事化管制的中学学校中的故事。
接着是一个较小的课堂环境,基丁老师的课堂。
在大家上基丁先生的英文课之前,电影分别给我们呈现了三个相似蒙太奇的画面,所谓的化学课、拉丁语课和三角学课无不是学习任务繁重、内容形式枯燥的课程,而当电影延伸到基丁先生的英文课时,开始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老师给同学们上的第一堂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突如其来的关于“岁月匆匆、把握当下”的人生的教导。
在我看来,这等于是变相告诉学生,抓紧时间做现在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忙于遥远的未来现实。
于是,一群经历了数年传统课堂模式熏陶的少年,在这一刻开始觉醒了。
其实他们当中的每个人心中,对于学校近乎专制的管制方式是有意见的,只是迫于校方压力和自身能力不足,无力改变当局的处境。
而基丁老师的出现,像黑暗深处的一束光,照亮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这以前,所有人都提醒你现在是在为迎接现实挑战而做好战斗准备,所以不得不忘记内心的声音,忘记梦想,以至于你自己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了,然而这时突然有一个人来告诉你,什么是反抗。
这就好像一把火苗,点燃了青年人心中的暗淡已久的激情。
年轻又赋有激情,这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一个正直青春期的少年身上的东西,充满浪漫主义,又充满了激进。
所以镜头转换,从课堂内到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有的同学开始忙着发明“电报机”,有的同学在追自己喜欢的女孩儿,有的同学从怯懦和不善言辞变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他们谈论诗词,不再拘泥书本上如何评论,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看向莎士比亚的目光,也不像中学时代的我们看课本上的鲁迅那样厌恶了。
在数个“课内”与“课外”镜头的变换中,观众很容易看到影片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变化和成长。
在台词和内容上看来,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诗词,作为素材,使其更加接近教育这一题材的电影,不过影片存在一些穿帮镜头和事实错误,如:基丁引自惠特曼的诗句引用有误,正确的诗句应该是:“我听见自己无拘无束的叫喊声冲破了世界的顶端。
”
四、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学生与教师
影片内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尼尔同学,这个家境不怎么富裕的孩子,受到校方、家庭、自我矛盾的多重影响,最后实在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摆脱现状。
尼尔同学是自杀,可是我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那么究竟谁是杀死了尼尔的凶手?电影中,校方认为,杀死尼尔的是基丁老师,因为尼尔同学从前是学校成绩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在校服从规章制度,在家听老爸的话,
为了不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选择努力学习,而基丁的出现和对“自由主义”的鼓吹,让这名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一个“坏学生”,最后陷入两难境地,自杀了。
尼尔的同学认为,是尼尔的老爸杀死了尼尔,他对尼尔的一再逼迫使他无路可逃,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杀死尼尔的凶手是学校和家庭,为了洗清罪名,最后将锅甩给了基丁老师。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尼尔确实不好做选择,一方是自己一直以来向往的演员梦,一方是苦于现实努力赚钱承担起家庭经济的重担,对经过老师洗脑并解放了思想的尼尔来说,选择死亡也许就是选择真理,也是他向家长证明自己心之所向的行为,这是很典型的套路,以死明志。
不过笔者认为这种行为用当下人价值观看来,确实太过鲁莽,不能勉为其难地将其看作“为梦想献身”,选择死亡的做法带着少年特有的幼稚和思想不成熟。
这种事在当代也不为少见,我们可以想到生活中时时听到的有关某某学校学生因学业或考试压力太大,承受不住打击轻而易举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的新闻报导。
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不仅适合学生观看,也适合老师、家长、校方三者。
也许电影的初衷是从教育学生角度出发,不过它本身的教育价值可能已经超出了它预设的范围了。
罗宾·威廉姆斯,如果这个人的名字让我们陌生,那就换一个名字“大力水手波皮”。
这是一代人的回忆,和大多数人一样,知道这个人物的出现也正是笔者吃菠菜的开始。
在这部影片中,罗宾扮演的就是基丁老师的角色。
一个温柔的、诙谐幽默的,又不失狡黠的老师。
教给了学生激情与浪漫,同时又告诫学生不失理性。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这群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共同成立了一个“死亡诗社”,这是学校禁止的,暂且将其比作一个地下组织,组织里的成员会定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洞里举行秘密诗会。
查理同学是其中一名学生,他用从老师那儿学到的激进,鲁莽地向学校报刊“觐言”,说学校需要招收女同学(该校原来只有男生没有女生),虽然是匿名,但事情还是败露了,被校长打了几板子。
他很自然地向同学、老师寻求慰藉,补料却受到了老师的反对,没有遭到表扬,遭到了教育。
老师只是说,反对这种做法并不代表老师与校方站在同一阵营,只是面对比我们更加强大的敌人,不能莽撞,需要理智。
证明基丁老师并不只是一个满脑子都是激情的鲁莽人士,他也教给学生理性思考,这才是伟大之处。
不过笔者认为从中也能看出基丁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代课教师,能力确实是有限的,在校方的压力下,最后他也不得不辞了职。
但是即便如此,作为老师,也是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的,他改变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拓了学生的境界,使其受益一生。
人在懵懂的青少年时期能碰到这样一位良师,是多么的不容易,笔者青春期时就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老师。
不过我认为这部电影在对教师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基丁老师这一人物的性格再观众看来几乎是无可挑剔的,他除了激情外还有理智。
四、总结
小说原作中,老师的结局是因为白血病去世,而影片对原作做了一些改编,
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编剧到最后并没有告诉我们基丁老师去了哪里,学生后来怎么样了,但是笔者认为这样模糊的结尾处理方式确是恰到好处。
一幕幕学生行动的镜头,告诉我们这些学生已经打从心里开始转变,伴随着“Oh ,captain ,my captain!”,影片完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