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6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知识要点一、.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1.能源(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的三态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1.溶液: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从晶体表面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向外界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现象物质溶解时水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扩散 溶解过程 水合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吸热放热 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新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油页岩、油砂 煤制品,如洗煤、焦炭、煤气石油制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电能、氢能、余热、沼气、蒸汽等 吸收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三、溶解和结晶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2.结晶: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过程溶解和结晶作为宏观现象是不能同时观察到的。
但是,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而言,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溶解平衡。
4.溶解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物质溶解速率和物质晶体析出速率相等,这个溶液体系就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原来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融解和溶解的区别的意思
融解和溶解是化学术语,它们可以用来描述物质分解的不同过程。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要把它们混淆。
首先,融解可以指物质以液体形式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有机物质,这种过程就是融解。
它可以发生在固体物质上,并且最常见的融
解过程是水和冰之间的融解过程。
水融解冰时,冰中的水分子释放出
热量,这种能量的释放使冰变得更灵活,因此导致冰的变形或消解。
溶解是指物质在液体中被解离,释放溶质分子,也就是固态物质
进入液态物质中,使得溶液中出现了新物质。
普通溶解过程中,添加
热量会帮助溶剂和溶质快速而有效地混合在一起,但热量并不会破坏
物质的结构。
在普通溶解过程中,物质本身会因为某种方式而被破坏,这可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就是融解只需要改变温度使物质发生变化,而溶解需要将溶剂与溶质混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新的物质。
因此,
溶解是添加溶剂可能会影响结果的过程,而融解是改变温度以改变状
态的过程。
总的来说,融解和溶解是完全不同的过程,尽管都属于物质分解
的范畴,但它们在化学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混淆。
更准确地说,溶解是液体中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而融解是只用改变温度来改变状
态的过程。
考点60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1、(2019广东省广州市,16题,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吸热过程B、乙醇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C。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D、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溶液知识的综合考查。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A正确;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乙醇和水混合可形成溶液,B正确;溶液的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关于未指明温度和溶质种类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无法比较相同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C错误;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Na+和Cl—,氯化钠溶液能导电,D正确。
2。
(2019山东省青岛市,题号15,分值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A、外界条件不改变, 溶质可不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C、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因此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D、改变条件, 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溶液的基本特征。
当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溶质可不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A 正确;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正确;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每时每刻都在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C错误;改变外界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D 正确。
故选C。
3。
(2019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题号8,分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体积变大,原因是水分子体积变大B、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钠C。
能够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鉴别腈纶线和羊毛线D。
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升高【答案】C【解析】A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大,是构成水的微粒水分子间隔增大,而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受外界影响;B 碳酸氢钠与酸更容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得馒头变得松软可口,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C合成纤维的晴纶燃烧没有气味,而羊毛燃烧属于蛋白质燃烧,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燃烧能区别这两种物质;D物质溶于水溶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硝酸钾溶于水吸热大于放热,水的温度会降低、4。
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什么?
概述
溶解是物质从固态或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
存在能量的转化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以及相
关的能量转化原理。
能量转化原理
在溶解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能量转化:
1. 吸热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破坏时,需要提
供能量,这导致了能量的吸收。
因此,溶解过程中可以发生吸热反应。
2. 放热过程: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时,释放出
能量,这导致了能量的放出。
因此,溶解过程中可以发生放热反应。
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变化:当溶质与溶剂发生吸热反应时,会导致溶液的温
度升高;而当溶质与溶剂发生放热反应时,会导致溶液的温度降低。
2. 热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分别导致溶解过程中的热量
增加和减少。
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使溶解过程变冷;而放
热反应释放出热量,使溶解过程变热。
3. 势能变化: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或破坏时,会
引起势能的变化。
溶解过程中会伴随着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能的变化。
结论
根据上述的能量转化原理和能量变化,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溶解
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吸热过程、放热过程以及温度、热量和势能的变化。
深入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理解溶解现象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
氢氧化钠溶于水的热量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的热量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热化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固体氢氧化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并伴随着放热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氢氧化钠溶于水的热量变化过程。
我们来了解一下氢氧化钠和水的性质。
氢氧化钠是一种固体物质,化学式为NaOH,常温下为白色结晶体。
它是一种强碱,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水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当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发生热化学反应。
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即释放热量。
这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氢氧化钠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键被破坏,新的键被形成,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NaOH(s) + H2O(l) → Na+(aq) + OH-(aq) + 热量在这个反应中,氢氧化钠的固体形式转化为水溶液的离子形式,同时释放出热量。
这个热量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的热力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
在实际操作中,当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中时,会产生大量的热。
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和水之间的化学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热量会迅速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以避免热量的积累和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溶解氢氧化钠的过程是一个放热反应,但是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与溶解度有关。
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度最大。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因此,溶解氢氧化钠的过程中,热量的大小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除了热量变化外,溶解氢氧化钠还会产生其他影响。
例如,溶解氢氧化钠会使溶液的pH值增加,变得更加碱性。
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其溶液中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
这些氢氧根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氢氧化物(OH-)离子,使溶液呈现碱性。
溶解氢氧化钠的过程也会释放出氢氧化钠的热量变化,可以应用在一些实际应用中。
例如,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现象,来测量一些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
融化和溶化的区别的意思
融化和溶化是常见的物理现象,它们在每个系统中都有所体现,包括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固体液体的转变过程。
尽管它们有着类似的特征,但它们之间仍有一些明显的差别。
首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融化是一种熔解现象,它发生在固体转化为液体的过程中。
融化过程发生时,固体物质晶体中的分子或原子依次由固态状态释放出更细小的空间,从而形成液体。
融化的过程也会消耗能量,这被称为热源能量或熔点。
而溶化则是一种解析现象,它发生在固体物质溶解到液体中的过程中。
溶化是一种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会溶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溶解过程不会耗费能量,没有溶解点,但会产生溶解度。
其次,从化学学的角度来看,融化是一个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会改变物质的组成,而溶化则是一个物质的化学状态发送变化的过程,会改变物质的组成。
因此,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融化状态是一个可逆的物理过程,而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化学过程。
最后,从温度的角度来看,融化会有明显的熔点,而溶化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会增加,温度降低时其溶解度会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融化和溶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从物理学和化学学的角度来看,融化是一种消耗能量的熔解现象,而溶化则是一种不消耗能量的解析现象;从温度的角度来看,融化会
产生熔点,而溶化则会改变溶解度。
总而言之,融化是液态物质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而溶化则是液态物质的化学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4.1物质在溶解过程在有能量变化吗?引言:当煤、石油、天然气和食物在转化为其他物质时,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能量,在物质变化中,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物质存在三态:固态〔s〕、气态〔g〕液态〔l〕,物质的三态在转化过程也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吸收能量吸收能量固态〔体〕液体气态〔体〕放出能量放出能量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利用三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
拓展:能源的种类:四种分类法来自太阳:生物质能,风能,煤,石油等。
①从能源的形成和来源角度来自地球部:地热能等。
来自核反响:裂变能、聚变能。
来自天体间引力:潮汐能。
②从能源利用状况角度分常规能源:石油、煤、天然气、水、生物等。
新能源:核能、地热能、海洋能。
③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分一次能源——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电、氢能、汽油等。
④从能源是否能循环再生角度看可再生能源:水力、沼气等。
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等。
一、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Cl溶解是吸热的,NaOH溶解是放热的,而NaCl溶解放热和吸热均不明显。
NH4二、溶解的二个过程溶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个过程,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受到水分子作用,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制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引力,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这是一个物理过程〔物理变化〕。
另一个过程则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又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放出热量是一个化学过程。
小结:扩散的过程水合过程溶解中的变化物理变化〔物理过程〕化学变化〔化学过程〕溶解中的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在溶解时:①当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则总体表现为吸热。
②当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则总体表现为放热。
③当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则总体表现为无显著的热量变化。
三、溶解和结晶结晶——将固体溶质的水溶液放在敞口的容器中让水慢慢地蒸发,或改变温度都可能使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称为结晶。
物质溶解放热、吸热的原因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呢?这是因为:物质溶解,一方面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它们本身的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离开溶质,另一方面是溶解了的溶质要扩散到整个溶剂中去,这些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
溶解过程中,温度下降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溶解过程只是单纯的扩散,就应该全是吸热的,为什么还有的放热呢?原来,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不仅要互相分离而分散到溶剂中去,同时,溶解于溶剂中的溶质微粒也可以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如果溶剂是水,就生成水合物)。
在这一过程里要放出热量。
因此,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离开固体(液体)表面扩散到溶剂中去,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生成溶剂化物,多余的动能就要以热量的方式释放出来,这是化学过程。
这两个过程对不同的溶质来说,吸收的热量和放出的热量并不相等,当吸热多于放热,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结合的不稳定,吸收的热量比放出的热量多,就表现为吸热,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就降低。
反之,当放热多于吸热,例如浓硫酸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和水分子生成了相互稳定的化合物,放出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就表现为放热,所以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
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究竟是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吸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
若:Q吸>Q放溶液温度下降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常见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等物质溶于水时放热,弱酸根,弱碱阳离子、水解吸热,硝酸类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硝酸根水合吸热。
溶于水大量放热:浓硫酸,NaOH,与水反应大量放热:CaO溶于水吸热:NH4NO3例如:硝酸铵。
水化热是什么意思在化学中,水化热是指物质与水之间发生反应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具体来说,当一个物质溶解在水中,水分子会与物质中的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化合物。
这种相互作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从而导致热量的释放或吸收。
水化热可以影响许多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在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化过程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溶解反应和水合反应。
在溶解反应中,固体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
这种过程中,溶质的离子或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从而释放或吸收热量。
例如,当晶体盐溶解于水中时,水分子会与盐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发生水化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这种释放的热量就是溶解盐的水合热。
另一种情况是水合反应,即物质与水分子发生直接的化学反应。
在水合反应中,水分子与物质中的分子或离子结合,形成水合物。
这种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从而产生水化热。
水合反应可以是放热的,也可以是吸热的。
当水分子与物质分子结合时,如果产生的水合物比反应物中的分子更稳定,则反应会放热;相反,如果产生的水合物比反应物中的分子更不稳定,则反应会吸热。
水化热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反应温度和压力等。
一般来说,离子溶质的水化热要大于分子溶质,因为离子溶质与水分子之间存在更强的相互作用力。
此外,水化热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高温下反应速率更快。
水化热在许多化学和生物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水化热是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吸热反应,水化热可以提供所需的能量,促进反应的进行。
而对于放热反应,水化热可以导致反应的放热性质和高速率。
在生物学中,水化热在蛋白质折叠和酶催化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水化热也在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许多化学工艺中,如溶剂的选择和混合物的制备,了解水化热可以帮助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
水化热还在热力学研究中用于计算反应的焓变和熵变,从而推导出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总结而言,水化热指物质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热量,它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生物学过程以及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它是研究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了解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解热的方法,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特性。
实验部分:1. 实验原理: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定容热量计的方法进行。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恒温水浴槽来保持溶剂和溶质的温度稳定。
通过测量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可以计算出溶解热的值。
2. 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仪器:定容热量计、恒温水浴槽、温度计。
试剂:硫酸铜、氯化钠、氯化铵。
3. 实验步骤:(1)将定容热量计清洗干净,并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
(2)将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定容热量计中,记录下溶质的质量。
(3)将一定体积的溶剂加入定容热量计中,记录下溶剂的体积。
(4)将定容热量计放入恒温水浴槽中,使溶液温度达到恒定值。
(5)记录下溶液的初始温度。
(6)迅速将溶质加入到溶剂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7)记录下溶液的最高温度。
(8)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溶解热的值。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得的溶解热值如下:硫酸铜:-36.2 kJ/mol氯化钠:3.9 kJ/mol氯化铵:14.5 kJ/mol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硫酸铜的溶解过程是吸热反应,即溶解热为负值。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硫酸铜与水发生了吸热反应,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热量。
2. 氯化钠的溶解过程是放热反应,即溶解热为正值。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氯化钠与水发生了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3. 氯化铵的溶解过程是放热反应,即溶解热为正值。
这是因为在溶解过程中,氯化铵与水发生了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实验中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仪器的精确度:定容热量计和温度计的精确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尽量选择精确度较高的仪器,以减小误差。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对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和体积的测量需要准确无误,任何误差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知识框架:1.能量间的转化关系:2.能量从高转化到低时,总有能量放出;从低转化到高时总要吸收能量。
物质的三态能量转化如下:规律:(1)同一物质,能量高低为:气态>液态>固态。
(2)物质变“稀”,就吸热。
3.溶解的过程:物质的溶解通常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需要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引力,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4.中学中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等。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铵等。
溶解时热量变化不明显的物质有:氯化钠等。
5.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时,溶液的温度就下降。
当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时,溶液的温度就上升。
当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将基本不变。
6.溶解:当把固体溶质加入水后,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由于本身的振动以及受到水分子的撞击和吸引会逐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扩散到各个部分成为溶液,这个过程称为溶解。
7.结晶:已溶解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不停地运动着,当它们跟未溶解的固体表面碰撞时,又可重新被吸引到固体表面上来,这个过程称为结晶。
8.溶解和结晶的关系: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
9.溶液。
10.结晶水:溶质从其水溶液里析出而形成晶体时,晶体里常常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晶体中的这种水分子,是作为晶体结构中的一种成分而存在于晶体中的。
有些盐溶于水中会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当这些盐从水溶液里结晶出来时,就带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杜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热效应的内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过程中吸热,放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2.在研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
3.通过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索、进取创新的精神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协作,感受团队精神及体验成功。
.
教学重点: 物质溶解的热效应和扩散、水合两过程.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应用物质溶解过程的热效应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首先从生活中的蓄热型取暖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能源的兴趣;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溶解中的热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二过程及能量变化。
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溶解中能量变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及用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体验。
教学准备:1。
录象《能源》。
2.投影仪和投影片。
3.教材84页:《高锰酸钾晶体的溶解》:培养皿,高锰酸钾晶体,无水硫酸铜粉末,蒸馏水,镊子,小烧杯。
(学生实验25组)《硝酸铵、氯化铵晶体的溶解》:数字测温仪,试管和试管架(四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硝酸铵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各2克,滤纸。
(学生实验25组)《氢氧化钠、氯化钠固体的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晶体各2克、二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