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肿瘤与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30
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ofchoroid)【病因病理】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球恶性肿瘤,起源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恶性肿瘤或黑色素痣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眼球后极部,也就是后1/3脉络膜,约90%起自脉络膜,7%起自睫状体。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当然青壮年也是可以发生的,这个不绝对,常为单侧性,双侧罕见。
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型两种。
以前者(局限性)多见,肿瘤含有较多的血管,而细胞间质稀少。
肿瘤细胞沿脉络膜增殖,使局部增厚,继而逐渐增大,呈半球形向玻璃体腔突出,对邻近组织无明显破坏,当玻璃膜遭受细胞破坏时,肿瘤进入视网膜下,形成底大、颈细、头圆的蘑菇状外观。
病理上,黑色素瘤分为有黑色素和无黑色素两种类型,多数黑色素瘤内部结构均匀,较大肿瘤内可伴有出血或坏死,罕见钙化;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细胞虽无黑色素颗粒分布,但dopa实验仍为阳性,表明仍有产生色素的能力。
色素含量多少与恶性程度无关。
根据肿瘤形态及排列结构, Callender于1931年将本病分为4型:①梭形细胞型又分为A、B两型,瘤细胞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太显著的小棱形细胞为A型,核仁较显著的为B型;②束状细胞型主要由B型梭形细胞构成,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且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为中心;③上皮细胞型瘤细胞肥大,圆形或多角形。
胞浆内常含有较多色素,瘤细胞散布在相当量的网状基质内;④混合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
肿瘤侵犯1/4象限以上甚至整个脉络膜者为弥漫性黑色素瘤,通常沿着脉络膜发展,呈普遍增厚,肿瘤可侵犯黄斑部,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肿瘤最易侵及血管,约半数病例可在原发肿瘤治疗后发生血行远处转移。
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和腹腔器官,其次为肺和骨,也可转移至皮下和淋巴结。
【解剖基础】脉络膜:占眼球中膜的后2/3,为一层富有血管和色素的薄膜。
由于血管的充盈程度不同,很难准确测定其厚度,一般前部较薄,后部较厚,黄斑处厚度可达0.26mm。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及体征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视力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让我们必须开始重视起眼科的疾病,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了解其症状体征有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视网膜脱落的症状体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视网膜脱落的症状体征1.症状,多数病例突然发病,有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不少病例曾有飞蚊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
视网膜脱离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因营养供应问题视细胞首先损害,视细胞损害,首先影响蓝色觉。
正常眼的蓝色视野大于红色视野,在视网膜脱离眼用白、蓝、红三种视标检查视野,脱离相应区不仅有形视野缺损,还以发现蓝色、红色视野交叉。
2.体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前节检查一般正常。
少数伴脉络膜脱离病例或脱离日久者,房水可有闪光或有虹膜后粘连。
玻璃体有液化或变性,可见玻璃体的后脱离和(或)上方的脱离。
玻璃体内较粗的色素颗粒则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特征。
视网膜脱离分为裂孔源性、牵引性、渗出性、外伤性等。
以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尤其常见于高度近视眼,无晶体眼、一眼有视网膜脱离、或有家族史,也是高危因素。
高度近视眼的眼底常会发生一系列变性病变,视网膜变得脆弱菲薄,容易发生裂孔。
而近视眼多数有玻璃体液化,水样的液化玻璃体通过裂孔流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又称为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落造成的危害视野改变:周边部视网膜脱落,患者可以感到病变对侧相应部位的阴影或视野缺损,但颞侧视网膜脱离时,其鼻侧视野缺损恰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有时不为患者所觉察,在视野检查时始被发现。
闪光幻觉:是视网膜脱落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玻璃体变性与视网膜有病理性粘连者,在眼球转动玻璃体牵引激惹视细胞而产生闪光感。
如闪光感持续存在并固定于视野中的某一部位时,应警惕视网膜脱离于近期内发生。
闪光感也可出现于已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进入神经上皮层下刺激视网膜细胞所引起。
飞蚊症:专家介绍,飞蚊症主要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
眼部疾病影像学诊断眼部疾病是指影响眼睛正常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眼球、眼附属器官以及相关结构的病变。
眼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是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影像学技术,如超声、X射线、CT扫描、MRI等,来获取和解读眼部疾病的图像信息,进而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通过利用超声波对眼部进行扫描,获取眼部结构的图像信息。
它可以用于检查眼部疾病中涉及到的各种组织和结构,包括眼球、眼外肌、晶状体、视网膜等。
超声检查对于诊断眼球内部疾病,如巩膜下出血、玻璃体出血、巩膜下肿瘤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射入X射线到眼部,然后接收经过眼部组织的射线来获取图像。
X射线可以用于检查眼眶骨骼、眼眶肿瘤、眼眶畸形等病变。
其中,眼眶骨骼检查可以帮助确定眶壁的异常情况,如骨折、骨破坏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对眼部进行多层次的断层扫描来获取图像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可以对眼部的各个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CT扫描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如眶内肿瘤、眶内脂肪瘤等。
4.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对于眼部疾病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视神经病变、眼眶肿瘤等。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并可以观察到眼部组织的代谢和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眼部疾病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能够通过获取和解读眼部影像来帮助医生对眼部疾病进行准确诊断。
超声、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技术在眼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眼科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