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5
3、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A、含义:分封制在中国古代称为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度,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封建”即“封土建国”,由古代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封赐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分封的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镇守疆土、保卫中央、拱卫王室。
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制”,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古代的“封建”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今天的“封建社会”一词是近代从欧洲引入的,泛指欧洲的“中世纪”和五大社会形态中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阶段)。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为“分封制”。
B、西周的分封制:a、目的:为了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拓展疆域。
b、概况: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c、对象:王族(即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根据教材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将封国归类:王室贵族:燕、鲁、卫、晋、吴;先代帝王:杞、宋、许、陈、楚;功臣:齐。
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
特点是:同姓封国和异姓封国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d、内容:土地和人民(王畿以外的)e、诸侯的义务和权利: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保卫王室。
还包括随周王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权利: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对自己的领地实行再分封,还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f、特点:一是分封对象的多方面。
主要有同姓王室贵族(主体)、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
二是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最高统治着)。
分封制周本是臣服于商的西土小邦,既成天下主宰,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去统治比商还广阔的领土。
分封制就是周王朝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卫周室。
册封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周天子要向授封者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要赏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诸侯要向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当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述职觐等义务,以起保卫周王室的作用,周初进行过两次大分封,一次是在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封吕尚于营丘(临淄)曰齐:封周公于奄(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等。
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封殷贵族微子于宋;封康叔于卫;封唐叔于晋。
西周的封邦建国,增强了王室控制四方的力量,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使西周成为一个幅员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这是西周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需要说明的是,进入封建社会后有不少朝代就分封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尤其是王朝的初期更是如此。
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分封同姓王,最后酿成七国乱,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削夺一些王侯的爵位,最后解决了王国问题。
后来的西晋王朝又实行分封制,引发了八王之乱。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统治基础,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唐朝建立之初,肖王禹宣扬“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的错误论调。
因受到进步势力的抵制,才没有得以实行,唐中后期,藩镇势力强大,拥兵自重,适应这种封建割据的需要,分封制的论调再次出现。
柳宗元《封建论》正是对这种复古思潮的坚决回击,也是对秦汉以来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理论总结。
柳宗元分析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郡县制的优越性,抨击了恢复分封制的思潮。
充分肯定了秦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进步意义。
自从柳宗元的《封建论》出现以后,历史上持分封制论调的人越来越少。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将国家的土地划分为一片一片的封地,并将这些封地授予诸侯、官僚和其他有权势或功绩的人物,作为其统治和管理的基础。
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存在约两千五百年,主要起源于周朝,终结于秦朝。
在分封制度下,君主通过授予封地来回报和奖励臣下的忠诚和贡献,并将他们与自己的权力联系在一起,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封地上,封建者享有继承权、土地经营权、军事权等特权,同时也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纳贡、提供军队和劳动力等。
封建者与君主形成了类似上下级、主从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者可以自主管理和统治封地内的人民,实行各种制度和政策,享有相对独立的自治权。
在分封制度下,国家的权力高度分散,政治权利被各地的封建者掌握,各个封地形成割据局势,对中央政府的管控力减弱。
封建等级制度也导致社会流动性较低,血缘关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成为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
此外,分封制度也存在着世袭现象,封地和封号通常通过世袭的方式传承给封建者的后代,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然而,分封制度也有一些积极的一面。
首先,分封制度为君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官僚的方式。
君主通过授予封地来赏罚臣下,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动力,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分封制度为封建者提供了一个财富和权力积累的机会,激发了封建者的敬业和进取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分封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相对平衡,有助于避免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和滥用的问题。
总的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特征,它通过将国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分成一片片的封地,并将其授予一些有权势或功绩的人物,以达到维护君主统治和管理国家的目的。
尽管分封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它也为君主和封建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分封制度的延续和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体制,也称为封建制度。
它是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封地,然后授予贵族或者功勋将领作为封国,以此来维持统治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制度。
分封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当时,国家政权权力不集中,地方诸侯豪强势力膨胀。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国家最高统治者将部分土地封给亲信的贵族或功勋将领,作为他们的封地。
这些封地的所有者负责管理封地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事务,以此来支持最高统治者的统治权威。
这种分封制度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分封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统一。
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通过将土地封给贵族或功勋将领的方式,让他们成为君主权威的直接代表,并且依靠贵族们的忠诚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整体利益。
其次,分封制也起到了权力分散的作用。
国家君主通过给予封地来奖励和鼓励贵族和功勋将领的努力,同时也将他们固定在封地内,以此来减弱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直接控制,避免地方政权的过度削弱。
此外,分封制也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阶层划分的方式,使得社会内部的等级秩序更加稳定。
然而,尽管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首先,分封制造成了国家权力和资源的分割,使得地方势力过大,导致了政权的分裂和一系列内乱。
各封地之间争斗不断,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致使国家内部的统治和治理能力削弱。
其次,分封制也加重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与不平等。
封地制度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功勋将领的手中,剥夺了普通人民的土地权益,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最后,分封制还有可能衍化为贪污腐败的温床,有些封主滥用权力,压榨百姓,给社会带来了种种弊端。
总的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家统一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秩序和稳定保障。
分封制概念分封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政治制度,它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代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和古代希腊的时代,它是一种以历史的的经验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其最初的形式,它可以被视为以血缘或财产分等,组成一个统治层,这种统治层对其他层次的社会成员可以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进行管理,在此之上,可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社会秩序的结构。
分封制的实质是将权力分散到不同的领域,分封者拥有完全的议政权,包括政府行政管理、社会福利、司法权和经济计划等,这种权力分散形式可把社会生活带到一种新的程度。
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扩大分封者的统治范围,传承长期的权力。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分封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国家把它用作政治制度,用来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以及控制与政治权力有关的组织和机构。
在古典时期,大多数的分封制都经历了统一政权的变迁,成为更强大的政治体制。
在政治上,分封制具有实践意义,它可以说是一种久经考验的政治体制,也是一种世界古老的政治制度。
现代的分封制具有更强的政治意义,它以更大的视野融合了所有的国家和民族,并且有助于构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体系,以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经济角度看,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循环利用,重点发展贫穷地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
分封制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好处,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政府管理与权力有关的组织和机构,可以有效地促进政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保护和扩大分封者的统治范围,因此,各国政府都应该善于运用它,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人民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
总的来说,分封制概念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制度,它已经贯穿整个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能够明确角色的划分,规范权力,帮助政府管理有关的组织和机构,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人民创造更加优质的生活。
分封制名词解释分封制是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政治制度。
分封制实行封建等级制度,以封王封侯为主要方式,将国家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和封地,并授予贵族以封爵,使其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分封制的实行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级别关系,实现国家的分封和分权,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
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这是封建制度的初见雏形,以国家封授之封爵为主要形式,国家的诸侯国数量有限。
而到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随着封国的增多,国家的封爵也更加细化。
秦朝灭亡后,分封制在西汉和东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一时期的封爵和封国层次更加庞大,且分封制几乎涵盖了整个国家。
分封制的实行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首先,分封制中的各个封国实行的是家天下的制度,封国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封君的家族所有,君权至上。
其次,分封制为贵族提供了相应的利益和地位,贵族可以享受到封爵的荣誉和财富,并且以自己作为封君的身份来统治封地和封国。
再次,封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层级关系,上级封君与下级封君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最后,分封制使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得到了加强,封国的存在使兄弟之间的争夺得到了平衡,同时也为中央政权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手段。
然而,封建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封建制度加剧了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们之间的阶级差距,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封国之间的关系常常会出现割据和争斗,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封国的封爵制度也产生了大量的负担和开支,国家的财政压力加大。
总结来说,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以封王封侯为主要方式,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和封地,并让贵族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国家的分封和分权,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封建统治有重要意义。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差距,并且常因封国之间的争斗而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名词解释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中,地方政权对某些领地进行分封,由封地或封爵的领主来管理和控制的制度。
这种制度最早源于周朝的封建制度,经过历代政权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分封制度。
在分封制下,君主将政权分封给亲信或功勋卓著的臣子,他们被封为诸侯、王、公等不同的爵位。
封地的大小和等级则决定了臣子的地位和权力。
封建领主(也称为封君)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律和税收制度等等。
封建领主要向君主提供军事和财政支持,同时还需要履行一定的仪礼和奉上一定数量的贡品。
君主和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依存的封建等级制度。
分封制的实行意味着政权向地方权力的下放,使地方政权得到一定程度的自治。
这种制度有助于维持中央政权的稳定和扩大国家的领土。
封建领主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加强领土的发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而君主则可以通过分封制来购买臣子的忠诚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利用封建领主之间的权力平衡来避免权力集中而导致的叛乱或叛变。
然而,分封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封建制度使社会的等级和阶级不断加深。
封建领主享有特权和财富,而普通百姓则被剥夺了很多权利,导致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其次,分封制助长了地方势力的膨胀,使君主的统一力量受到削弱。
封建领主们往往会在君主面前争权夺利,这导致了政权的不稳定和朝廷的腐败。
最后,封建制的复杂性和繁琐性给政府管理和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国家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总体而言,分封制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既保障了地方政权的相对独立性,又带来了一些弊端和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封建制度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革新,最终在20世纪初被废除。
尽管分封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历史高频考点——分封制一、考情分析分封制在考试中是高频考点,考察的角度非常多,从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衰败的原因及表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等方面的都会有所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全面进行掌握。
鉴于分封制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历次考试中针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等等,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重点掌握分封制的内容。
二、知识点呈现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巩卫周王室的统治。
(2)目的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①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的纽带)等。
②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和先代贵族(杞、宋、陈、许、楚)。
③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④诸侯的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影响①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②消极作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5)特点受封对象多样,但是以王族为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
(6)分封制被破坏的原因和表现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分封制第一、何谓“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第二、分封制的起源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第三、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型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
为巩固新建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
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性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
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诸侯的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积极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3)有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森严的等级。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一.背景1、割据混战,战乱频繁,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人民渴望统一。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4、秦王嬴政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
二过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与中央(2)内容:①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③地方制度:郡县制④选官制度: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制定秦法:特点是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三影响: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其中央与地方官职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④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深远⑤容易形成专制和暴政、导致秦朝的灭亡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征及影响(升级版)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升级版):(1)积极影响: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分封制是什么意思》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王朝建立的一种政治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这些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分封卿大夫(世袭贵族)和士,形成了层层分封的政治体系。
分封制的主要特点:1.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2.各诸侯国之间有疆界,但在其领域内,诸侯有权自行任命官吏、征调赋税、铸造钱币,征发劳役等;3.各诸侯都有自己的武装部队,称为“方伯”或“藩国”,受天子节制,有些诸侯国还设置有相当于一方诸侯的卿大夫职位。
这样,原来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就转化为国家政治关系,王权与神权的结合,形成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曾经采用过分封制。
分封制是一种分配土地和爵位的制度,可以使得统治者对被统治者有更强的控制力,同时也保证了被统治者不至于背叛。
分封制解释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由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表示。
在中国古代时期,分封制是针对王族、功臣和商的遗民等,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
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分封制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起源于虞夏时期,在商代开始出现分封制度,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等。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