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特征》的写作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常见的形容建筑的词语、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用语立体鲜活起来。
2、借助关键词句,抓住要点,理清思路。
3、通过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课文的结构。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留下了结尾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有四大发明……。
除了这些,中国建筑也也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想一想可以用来形容这些建筑的成语。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登堂入室、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二、作家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1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言,明清时期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无论荒政、仓储体系建设,还是养老慈幼、收养贫病残疾,以及各种福利、宗族保障等,从制度层面无不表现出对历朝历代的继承。
但具体的办法、措施,又体现出不少发展与创新之处。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灾害的发生非此即彼,无灾之年极为罕见。
中国传统社会中荒政之所以发达,便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和社会背景。
传统中国的荒政制度,极为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
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强调,将备荒仓储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
如朱元璋先是“令天下立预备仓,籴谷收贮以备赈济”,后来又感到常平仓平抑粮价的作用不可低估,遂下诏:“今后宜令各府县设常平仓。
每遇秋成,官出钱钞收籴入仓。
如遇歉岁,平价出售。
盖米价不踊,则物价自平,如此则官不失利,民受其惠矣。
”其后历代皇帝也多有强调。
雍正二年时,各省已“渐行社仓之法”,并最终形成“省会以至州郡俱建常平仓,乡村则建社仓,市镇则设义仓,而近边有营仓之制,所以预为之备者,无处不周矣”的局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备荒仓储体系。
宋代以后,官僚士大夫设置族田、建立义庄,通过保障和改善宗族成员生活的手段,维护子孙的生存,达到“敦本收族”的目的。
最早的宗族义庄制度可以追溯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
明清时期,宗族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为了重整封建宗法关系,明代各个宗族纷纷建祠修谱、创立族田义庄。
“义庄之设遍天下”适应宗族人口增加、规模扩大等情况,明清时期宗族社会保障主要表现为周贫、济困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保障事业虽曾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但其规模及设施等都未必能超过宋代。
明清时期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民间慈善活动的兴盛。
中国历史上的慈善活动早就已经出现,但其成为一种由团体机构主持的社会事业则始自明代后期。
明代后期出现的民间慈善组织主要有同善会、放生会、掩骼会、一命浮屠会、救生会(局)、育婴会等。
《中国建筑特征》写作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擅于运用色彩的对照与调和,往往具备独特开朗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为可以经常照至阳光的部分,通常用暖色,特别就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吻合的冷色。
这样就更特别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构成一种雅致的对照。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之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白点,使建筑上的彩画图案变得更加开朗,进一步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构成在非常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缓宽广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就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并使建筑物显得开朗,富于生趣。
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芭蕉叶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方体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变得极其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上开,为了并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二者调和,它采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构成明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寒冷的南方的夏天里并使人产生一种夏日美感,不像是猛烈的颜色难令人疲倦。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的精选范文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
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
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精选范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是两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前者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色和演变,后者则是对古诗中使用“木叶”这一意象的探讨。
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主要概念包括“中国建筑”、“文化特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
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演变历程、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背景,揭示了中国建筑独特的文化特征。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中国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性,如中国建筑喜好采用自然材料,注重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视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
在《说“木叶”》中,主要概念包括“木叶”、“诗歌意象”、“文化符号”和“艺术表现”。
文章通过对古诗中使用“木叶”这一意象的考察,揭示了“木叶”在中国诗歌中的特殊意义和文化内涵。
文章指出,“木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物,更是一种诗歌意象和文化符号,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艺术表现密切相关。
在阐说这些概念时,《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通过描述和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建筑的演变、文化特征和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而《说“木叶”》则更多地采用了分析和解释的方式,探讨了“木叶”在中国诗歌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思考方法上,《中国建筑的特征》更加注重对事实的描述和对比,通过客观的描述来揭示中国建筑的独特性。
而《说“木叶”》则更加注重对文化和艺术现象的解读和分析,通过深入的文化解读来揭示“木叶”这一意象的内涵。
在语言表达上,《中国建筑的特征》更加简洁明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各个方面。
中国建筑的特征(节选)梁思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二、学习提示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则未必能作出简明而准确的回答。
梁思成的这篇文章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并作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阅读时可以与自己平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作对照。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谈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读完后再想想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是否有了某些新的发现。
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漆器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南宋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延》、当代学者王世襄的《中国古代添器》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3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4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 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一一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设计意图】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5 中第四单元的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科普文章,把握科学知识,体会科学精神。
这篇文章作者梁思成,从整体上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作了具体的阐释和分析,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大价值。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准确,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语文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科普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对于建筑方面的知识可能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掌握文中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科普文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解作者的阐述思路。
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提出的“文法”“词汇”等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学法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点批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任务单《<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会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体会中国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3、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写作技巧,学习如何清晰、有条理地介绍复杂的事物。
三、学习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中“文法”和“词汇”的比喻意义,以及“可译性”的内涵。
2、体会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特征时所蕴含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思考。
四、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法:认真阅读课文,标注重点词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交流学习心得。
3、比较分析法:将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阶段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梁思成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中国建筑有哪些独特的特征。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视频,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从总体特征和具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3、重点研读(1)研读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学生阅读课文第 1、2 自然段,概括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法”和“词汇”的比喻意义,体会中国建筑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2)研读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第 3 13 自然段,每组负责归纳一个具体特征,并结合文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探讨中国建筑的“可译性”学生阅读课文第 14 17 自然段,理解“可译性”的内涵。
《中国建筑特征》的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