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ay Dalio 经济周期的三大趋势

Ray Dalio 经济周期的三大趋势

Ray Dalio 经济周期的三大趋势
Ray Dalio 经济周期的三大趋势

Ray Dalio 经济周期的三大趋势

目录

1、趋势线生产率的增长(Trend Line Productivity Growth) (1)

自我加强循环(Self-Reinforcing Cycle) (3)

政府的货币系统(Monetary System) (4)

2、长期债务周期(the Long-Term Debt Cycle) (5)

衰退(recession)和去杠杆(deleveraging)的区别: (8)

央行的对策 (10)

3、经济周期(the Business/Market Cycle) (13)

4、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15)

美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17)

附录 对Ray Dalio债务周期及去杠杆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资料 (20)

经济活动是由三种力量驱动的:1)趋势线生产率的增长;2)长期债务周期;3)商业(市场)周期。

1、趋势线生产率的增长(Trend Line Productivity Growth)

当经济在一个高存量水平运行的时候,即需求水平将经济存量不断推向历史新高,就会带来市场的繁荣,此时利润很高,失业率保持低位。而这种存量的增长,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信贷扩张支持的。而当需求量下降的时候,经济存量使用率下降,利润率下降,失业率提高,且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更多的成本削减(重组)会发生,带来债务和权益的减记。因此,经济的繁荣是由需求拉动的,而在我们如今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情况下,高需求意味着高实际信用增长率;相反,去杠杆过程意味着需求量下降,实际信用增长减缓。与一种当前比较流行的看法相悖,衰退和去杠杆并不是由生产率的短缺引起的(如生产效率低下),而是由需求下降引起的。

另一个误区是大部分的人把金钱当作支付的主要手段,美联储将金钱定义为货币和某些形式的信用(如M1、M2等)的集合,但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基本上所有的金钱都是以信用形式(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而非货币形式存在的。目前,美国共有债务50万亿美元,金钱(货币和储备)

3万亿美元,而承诺未来支付的金额大约是已支付金钱数额的15倍。大部分的人在消费的时候都通过承诺未来支付创造了信用,但是其实他们并没有考虑清楚这些信用是如何创造的,将来需要如何清偿。信用创造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债权人和债务人都相信借贷对他们有利。因为一方的债务就是另一方的资产,债务人只有当可以收到的债务利息比通胀水平更高的时候才会借贷,而债务人只有足以证明他们的资产(所有者权益或担保品)能够清偿债务的时候才能得到信用。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就是流动性——资产迅速变现,并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当金融资产价值与货币的比值过高时,人们就会争相抛售自己手中的金融资产以获得现金购买商品和服务。此时,央行就必须或者增发货币(引起货币性通胀)或者允许大量违约行为(引发通缩型去杠杆)。

正是因为信用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考虑信用对需求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信用为刺激需求提供了便利。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经济体中,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就必须用等值的商品或服务来交换,因此消费的增加必须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而消费的增长也受到了生产率水平的限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围绕着长期趋势线,经济兴衰周期的波动通常比较小,且极端繁荣和严重衰退的发展速度也会放缓。相反的,如果信用体制存在于一个经济体中,通过用现有资产保证未来支付的实现,人们就可以

在当期消费自己并不具有的资源。这种对未来支付的承诺在消费的时候就成了GDP的一部分,它增加了销售者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相应也增加了购买者的资产和负债。而由于扩张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销售者更容易从银行得到更多的信贷,因此信贷和消费会比金钱和收入的增长速度更快,并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循环。此时,需求量的增长是由信贷扩张的程度决定的。当信用成本很低的时候,人们就会借钱消费,而当信贷稀缺且成本昂贵的时候,人们就会减少超前消费。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信用的额度和成本是由央行控制的,而在一个长期债务周期中,信贷的额度和成本则是由其他央行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不过在这两种情况下,经济发展都不会偏离长期趋势线,因为信用额度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所有的债务最后都必须通过偿付或违约来清算。

自我加强循环(Self-Reinforcing Cycle)

消费的增长带动了收入和净资产的增长,这增加了债务人的举债能力,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和支出。一般来说,货币扩张政策会带来信贷的扩张,因为在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增多了,货币价值相对下降,债务人就能够用更少的钱来偿付债务,另一方面,因为更多的货币在流通,资产的价格也提高了,因此,货币扩张政策可以改善信用评级、增加担保物价值,进而改善借贷情况,促进消费增长。

政府的货币系统(Monetary System)

政府拥有的最强有力的财政工具就是对货币和信用的创造。尽管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货币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某种大宗商品为基础(通常是黄金)为基础的,同时还包括货币(可以以一个固定价格转换成商品)和信贷(对货币的一种所有权)的商品体系;另一类是仅包括货币和信用的fiat体系。

在商品体系中,信贷的扩张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公众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来抵消政府增发货币和信用带来的影响: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值上升;当商品价值上涨超过既定价格的时候,信贷持有人就会希望变卖债务,获得现金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从政府处购买这项资产。而信贷的销售和货币持有量需求的增长会引起经济中的信贷紧缩,将货币价值拉高,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会下降,引起通胀水平的下降和经济活动的衰弱。一般来说,采用这种货币体系的国家都会把自己的货币与一

种价值稳定、不会因供求引起价格大幅波动的商品挂钩。黄金、

白银等虽然不是最完美的选择,但是它们长期的稳定性决定了它们的优越性。

第二种货币政策是fiat体系,在这种体系下,货币的数量并不是由商品数量决定的,因此现金和信贷的增长主要由央行和借贷者的意愿控制,这带给央行更大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也成为它们更青睐的一种货币体系。人类的本性决定了政府会把当前利益看得比长期受益要重要,因此出现信贷无限制的增长和债务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政府只有在因为大量增发货币引起货币过度贬值,货币体系失去控制的时候,才会转而选择商品货币体系。从历史来看,政府在这两种货币体系中的反复转换说明这两种体系都不是完美的。不过通常情况下,一旦政府选定了某种货币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十年)央行都可以通过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来控制信贷增长,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采用商品体系的政府增发货币的能力通常都会受到限制,不过在面临经济衰退和去杠杆过程额时候,两种体制下的央行都会采取增加货币和信贷的方法来刺激经济。通常它会降低接受的担保品价值,并为某些主要银行融资,有时它也会为某些重要的非银行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2、长期债务周期(the Long-Term Debt Cycle)

正如之前的自我加强循环描述的那样,当债务和消费比货币和收入增长速度更快的时候,它会通过上述的传导机制巩固和加强消费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有限制的,即当债务水平达到一定限制的时候,它就不可能维持比收入和货币增长速度更快的增速。值得一提的是,引起债务紧缩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高额的债务水平,而是现金流不足以满足还本付息的要求。所有去杠杆的过程都是由于货币短缺无法满足借贷者的需求诱发的,随后大量的商业活动、个人和金融机构债务违约,开始削减成本,大量裁员。而现金流的短缺通常都是因为央行开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以抑

制经济的过热发展和经济泡沫形成(以高杠杆率购买明显高估的资产),随后债务本息与收入的比例达到最高值,货币政策不再产生任何信用增长,长期债务周期达到峰值,经济开始转向下行。此时,长期债务就会陷入一个与上述自我加强循环相反的机制,即债务和消费的减缓通过对收入和净资产的影响传导进而进一

步削弱了消费和债务的增长,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就形成了长期债务周期,通常一个周期持续时间在50-70年之间。

举例来说明这个债务周期,假设你现在有100,000美元的净资产,没有任何负债,同时你拥有每年10,000美元的借债额度。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消费水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可以维持在110,000美元。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较高的收入与消费比例,可以带来更高的股价和其他资产价值,带来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担保品价值。在债务周期的上升阶段,偿还债务的承诺(本金和利息)比货币供给量和借贷量的增速都要快。这种经济上升趋势可以维持几十年,直到还本付息的债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允许借贷的最高额度,这时消费水平必然要下降,也就引发了去杠杆

(deleveraging)的过程。因为借贷的本质就是超前消费,所以在债务周期的下行区间里,我们的消费水平需要减少到每年90,000美元,以弥补我们之前过度消费带来的透支。

去杠杆过程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投资者逐渐发现他们的资产其实并没有他们之前认为的那么多,

当他们试图将手中的资产变现成

长期债务周期达到峰值

现金时,市场流动性成为他们最大的顾虑。当市场流动性下降时,恐慌心理引起投资者非理性地抛售债券资产,这使得那些依靠短期融资来维持正常运营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此时,政府一方面需要考虑融资救助那些资金周转有困难的企业,另一方还要考虑如何取得融资需要的资金(通过财政预算,还是通过增发货币)。而决定去杠杆过程伴随着通胀还是通缩,则是由央行增发货币与信贷紧缩的相对速度决定的。通常情况下,政府会将自己新发行的货币用于购买国债和公司债券、权益和其他资产。换言之,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冲因信贷收缩带来对经济的冲击,这体现在货币发行量增速的大幅提升和实际经济活动的衰退带来的货币乘数减小和货币流通速度放缓。如果新发行的货币足够多,货币贬值,实际利率下降,投机将从金融资产流向抗通胀资产,此时投资者通常想减持本国货币,且短期国债投资吸引力明显下降。

衰退(recession)和去杠杆(deleveraging)的区别:

衰退(recession)是由于央行收紧银根(通常是为了抗通胀)引起私人部门资金紧张,进而带来经济活动放缓的过程。通常在央行放松经济政策之后就可以结束。在正常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信贷成本来调控信贷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从而实现预期的信贷创造水平以刺激对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衰退始于央

行提高借贷成本以抑制需求和消费,止于央行降低利率水平以刺激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并提高借贷的增长。因为低利率可以:1、降低还本付息的成本;2、降低贷款的月还款额,从而刺激相关商品需求;3、由于利率降低,带来预期现金流折现效应,将抬高产生收入(income-producing)的资产价格,例如股票、债券、房地产,从而产生财富效应,刺激消费支出。

去杠杆(deleveraging)也是一种经济放缓的过程,但是它是由于实际资本(信贷和权益)的收缩引起的。当市场中缺乏信贷的提供者以及接受资本的人(借贷者和销售权益者)时,央行就无法通过改变借贷成本来控制去杠杆的过程。此时,1)借贷者需要还贷总额超过他们持有的资本量,2)货币政策对减少债务成本和刺激信贷扩张不起作用。原因是:1)在通缩型去杠杆(deflationary deleveragings)的经济情况下,利率水平已经接近0%,无法进一步降低以刺激消费的增长和资本的形成,2)在通胀型去杠杆(inflationary deleveragings)的经济情况下,货币增长全部流向抗通胀资产,而并未用于信贷的增长。为了解决这种根本上的不均衡,政府通常会:1)鼓励信贷扩张;2)要求偿还债务量大幅减少(债权方放弃);3)大量增发货币,购买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增发货币和购买金融资产的行为会体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而政府增长的消费行为则可以从财政预算赤字中寻找端倪。

换句话说,央行可以通过降息或者增加资本形成和经济活动来结束衰退,但是对于去杠杆的过程则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衰退的过程通常比较短暂(一般持续几个月的时间),而去杠杆的时间通常比较漫长(会持续十年或更久)。在衰退和去杠杆的过程中,私人部门都会面临信贷减少、消费衰退的问题,这使得政府不得不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创造货币和信贷,特别是在去杠杆的过程中,这种政策干预的手段会更强烈,也更持久:一般来说,央行会采用如下的策略组合来:1)债务重组,减少本息;2)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隐性通胀来降低借贷者实际需要偿还的债务水平;3)财富的重新分配;4)通过削减成本来降低企业的盈亏平衡点;5)风险和流动性溢价大幅上涨,以促进资本形成(借贷和权益投资);6)将名义利率控制在经济的名义增长率之下。

尽管去杠杆过程很恐怖,很艰难,有时甚至会引发货币战争,这是市场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矫正经济基础性的不平衡,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会以更健康更均衡的方式发展。债务减少(破产和债务重组),企业盈亏平衡点降低(成本下降),金融资产价格回归合理水平,购买资产和偿还债务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这些都促进了资本正常流动的恢复。

央行的对策

当出现去杠杆的时候,央行通常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鼓励投资者将投资从风险较高的项目上转移到相对安全的资产上,这会促使短期国债利率下降,进一步引起收益率曲线变陡、信用和流动性溢价加大。这时那些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或信贷来偿还债务并维持正常运营的个人或企业就会违约或破产。

随着信用的崩溃,工人失业,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压力增大,政府不仅需要更多的货币来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高支持,而且需要更多的支出来应对恶化的经济环境。雪上加霜的是,政府的税收收入在这个时候却减少了,因此财政赤字增大。由于新发的国债数量无法满足政府对货币的需求,央行将不得不在增发货币和极端紧张的财政环境(让政府和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货币和信贷资

源)中二选一。

在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的减少,政府将会有更大的激励提高税率,以期从富人手中取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以补贴需要社会保障福利的穷人。因此政府通常会提高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但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带来对消费的抑制并引发了富人的不满情绪,他们开始将资产转移到境外,并投资于流动性强、信用评级依赖性低的资产。这种资产向境外的逃逸进一步加重了国内货币短缺的情况,央行再次面临需要增发货币的压力。在增发货币和允许货币及信贷的极端紧缩之间,政府通常会选择前者。因为因增发货币带来的本国货币贬值通常会刺激经济发展,抵消通缩压力。

受货币贬值和投资回报率下降的影响,海外资产一般会从债务国和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逃逸出去,但是对于那些以本国货币计量债务的国家(如美国),情况则大不相同,因为这些债务实际上为该国货币创造了大量的需求。因为债务是现在没有给付,而将来要偿付的货币承诺,所以通常以三种方式结束:(1)违约;(2)增发货币;(3)减少偿还债务量(债权方放弃债务)。

此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货币走软及货币供应量的增大使得境外投资者持有的本国货币投资收益率下降且资产贬值,使得本国货币的短期信用(甚至包括政府短期债券)的吸引力下降,引发

现金流向抗通胀资产的流动及资产出逃。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此时境外投资的吸引力上升,加速他们变卖本国资产,用现金购买国外资产或抗通胀资产(如黄金)的速度。于是央行又一次面对增发货币的压力,而如果它不这么做,就只能接受本国货币和信贷紧缩导致实际利率上升。此时,有些政府会试图通过外汇管制来控制上述资本流动,甚至禁止持有黄金,有时它们也会通过价格和工资管制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这些举措除了“扭曲”经济之外,对缓解上述问题收效甚微。

3、经济周期(the Business/Market Cycle)

经济周期通常是由央行的政策控制的:当通胀水平过高或经济过热时,央行会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当相反的情况发生时则采取宽松的经济政策。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整个经济周期划分为6个阶段——4个上升阶段和2个下行阶段。

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初期(通常持续5至6个季度):对利率水平十分敏感的商品(如住房和汽车)需求上升,信贷扩张,零售业蓬勃发展;

之前的库存清盘阶段结束,库存水平开始回升。增长的需求和生产水平带动了就业率的提高和工作时间的延长。信贷增

长速度很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增长率超过4%),通胀水平很低,消费增长强劲,库存累积率回升。受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持续的低利率水平影响,此时权益类资产(美国国内股票市场)通常是最好的投资选择,而抗通胀资产和商品是表现最差的资产类别。

中期(通常持续3至4个季度):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增长率在2%左右),通胀保持低水平,消费增长放缓,库存累积率下降,利率微降,股票市场增长率逐渐放慢,抗通胀资产价格下降速度也减缓。

后期(通常在扩张开始后的2年内发生):此时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增长率在3.5至4%),经济存量的限制开始显现,但是信贷和需求的增长依然强劲。通胀水平开始提高,消费增长,库存量增长,利率提高,股市经历最后一轮上涨,抗通胀资产成为投资的最佳选择。

扩张周期中的紧缩阶段:在此阶段,预期或实际的高通胀率促使联邦政府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市场流动性下降,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变平甚至逆转,进一步引起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水平的下降,股市比经济先进入衰退阶段。

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衰退的早期:经济紧缩,经济生产存在未利用资源,股票、商品和抗通胀资产价格下降,通胀水平下降。

衰退的后期:对通胀的担忧情绪得到缓解,但是对经济衰退的顾虑增加,央行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下降,同时低利率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而商品和抗通胀资产的价格持续走低。走低的利率水平和走高的股价是经济将要进入扩张阶段的拐点。

4、三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我们将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三种力量是如何通过相互叠加来

推动经济发展的。下表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自1919年起在每一轮经济周期中的波动情况。在过去90年中,该利率体现出15次周期性增长和15次周期性衰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上下波动都是围绕着一个大的上升趋势和一个大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在1932年9月(利率水平为0%)至1981年5月(利率水平为19%)期间,每一次经济到达谷底的水平都比前一次要低,而每一次经济达到峰顶的水平也比前一次要低,即在这27年间所有的周期性增长和周期性衰退都是围绕一个长期下降的大趋势进行的。每一次基础利率

的周期性下降都减轻了还本付息的债务压力,降低了依靠贷款购买的商品的实际成本,从而创造了正向的财富效应。所以,随着利率水平下降,债务增速比收入和货币的增速更快,直到利率水平达到0%,信用无法继续扩张,政府开始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私人部门信用创造和消费水平的下降。

表1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

最低值 日期 名义利率变动持续时间(月)%变动 最高值 日期

3.96% Oct‐19 1.92%

‐3.96% 14

43

49%

‐67%

5.88% Dec‐20

1.92% Jul‐24

2.88%

‐4.80% 64

34

150%

‐100%

4.80% Nov‐29

0.0% Sep‐32 2.09%

‐1.44% 251

10

#N/A

‐69%

2.1% Aug‐53

0.65% Jun‐54 2.94%

‐2.71% 40

8

452%

‐75%

3.59% Oct‐57

0.88% Jun‐58 3.69%

2.30% 18

19

419%

‐50%

4.57% Dec‐59

2.27% Jul‐61

3.32%

‐2.26% 62

9

146%

‐40%

5.59% Sep‐66

3.33% Jun‐67

4.75%

‐4.08% 30

26

143%

‐50%

8.08% Dec‐69

4.00% Feb‐727.00%

‐6.25% 28

30

175%

‐57%

11.00% Jun‐74

4.75% Dec‐7611.75%

‐5.50% 39

5

247%

‐33%

16.50% Mar‐80

11.00% Aug‐808.00%

‐11.00% 9

18

73%

‐58%

19.00% May‐81

8.00% Nov‐82 3.44%

‐5.56% 21

26

43%

‐49%

11.44% Aug‐84

5.88% Oct‐86 3.87%

‐6.75% 31

40

66%

‐69%

9.75% May‐89

3.00% Sep‐92 3.50%

‐5.50% 99

30

117%

‐85%

6.50% Dec‐00

1.00% Jun‐03 4.25%

‐3.00% 50

13

425%

‐57%

5.25% Aug‐07

0‐0.25% 当前

平均增长率 增长率区间

4.53%

1.9%至11.8%

54

9至251

平均下降率 下降率区间

‐4.65%

‐11.0%至‐1.4%

22

5至43

美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Ray Dalio认为实现去杠杆的关键是“增发货币”和“财富转移”(债务违约和重组),而一个“漂亮”的去杠杆是将各种经济因素综合考虑,将货币供应量增长作为政府工具来抵消债务重组所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并控制经济在一个合理的区间稳定增长(美国的GDP年增长率目标为2%)。如果增发货币数量过少,就会引发通缩型去杠杆过程,如希腊;如果增发货币过多,就会引发通胀型去杠杆过程,如魏玛德国。而美国则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运用了“漂亮”的政策组合,保证了需求的持续增长。

附录 对Ray Dalio债务周期及去杠杆理论的评价

Jeff Harding, 2012年3月15日, the Daily Capitalist

Ray Dalio在他的“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一文中认为去杠杆的最好方法是采用减少债务(违约和债务重组)和债务货币化(货币通胀)的合理组合。而依靠减少债务和经济紧缩政策带来的去杠杆过程则是失败的,因为这一策略组合带来经济衰退和通缩。成功的去杠杆过程应该尽量减少债务削减带来的影响,通过增发货币抑制通缩,刺激经济的增长,降低私人部门债务与现金流的比例,维持GDP以高于名义利率的水平增长。因此他认为目前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债务担保和货币宽松政策是成功的,它避免了信贷市场的萎缩和崩溃,维持了去杠杆过程下市场的秩序,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有很大问题存在的。

首先Ray Dalio从一个货币主义者的角度提出“通过对收入水平的调控可以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他认为萧条是由资金短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增发货币”造成的。但是假如联邦政府可以单纯的通过“印钱”来阻止最坏的情况发生,那么所有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可惜的是,对于包括伯南克在内的联邦政府的所有货币学家来说,达到这个目标都是困难的。

Dalio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将整个经济体看做一个巨大的整合的机器,并用GDP作为衡量其效率的指标,用“债务/GDP”的比例衡量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但是这两个指标实际上并不能全面体现经济的实际状况。GDP能够告诉人们的仅仅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有多少货币被消费了,某些时候,这甚至是一个误导人的指标,因为它无法体现出一个经济体中每日发生的成千上万的决策。同样的,“债务/GDP”也无法表现出债务的作用、相关资产价值、债务清偿能力,以及债务的成因(由实际经济活动产生,还是基于货币政策产生的,或两者兼有)。经济是不会产生债务的,只有产生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才会。

Ray Dalio理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他在衡量各种经济变量时采用的是名义指标,但是我们在考察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采用一个合适的平减物价指数来衡量经济到底是发展了还是衰退了。实际上很多人认为通胀率是可以被认为操纵的,而实际的通胀水平比官方给出的数值要高的多,因此“增长率”很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数据,而实际上我们的资产是在持续贬值的。

接下来,Dalio采用了新凯恩斯主义的计量方法来说明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操纵“经济”这个巨大的机器,我们的问题就可以被解决,至少可以被缓解。但是实际情况是,当前经济的决策者们和主流的经济学家所作出的种种努力都只能使得经济变得更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最新经济周期与股市的关系培训资料

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互动关系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时股市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分析。 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繁荣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市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原因,而股市的周期变化反,映了经济的周期变化,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的决定作用是内在的、长久的和根本的,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自身的特有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出现背离现象。 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 (1)、经济过热,股市下跌(反向); (2)、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同向); (3)、经济触底,股市上涨(反向); (4)、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同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一般而言,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运行而大幅上涨,往往是由于股市中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的结果;而股市周期背离经济周期的运行而大幅下跌,往往是股市中的赔钱效应使大量资金撤离而引发的。此外,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变化以及管理层对股市资金管理的松紧变化等等,都会对股市的资金供给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股市周期的运行。这使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在实际中会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对具体的行情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股市周期对经济周期影响作用分析。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因而股市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要素市场之一,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既有微观的一面,也有宏观的一面。 微观方面,股票市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来实现的。 第一,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优良的直接融资环境; 第二,企业通过建立股份制,进入股票市场,客观上导入了高效的经营约束和监督机制,有利于企业的规范持久的发展; 第三,发展股票市场,有利于促进企业重组、并购,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的国企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宏观方面,通过股票发行的一级市场,可以实施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主营业务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优先上市融资,得以优先发展,从而有助于宏观经济的

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与股市的关系

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与股市的关系 市场的供求关系还直接表现在价格的高低上,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这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下的作用。前几年,造纸行业还是比较赚钱的,中央关停小厂,发展大厂,提高大厂的产能,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各厂家都拼命压价推销,利润率大大降低,所以,象000488中国最好的造纸厂的股票价格直线下降,就毫不奇怪了。 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一个行业的影响,又往往是投资者的机会。比如说,今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大多数汽车行业来说,是件坏事。因为油价高,将影响汽车的销售。但对于节油的汽车厂家来说,他又是推销自己产品的机会。比如我在今年3月31日写了一篇文章《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到RSI选股》,就看好一汽夏利,原因就是预测高油价时代要到来,耗油少的汽车将在竞争中取胜。结果这个分析与主力想到一块去了。在所有的汽车股中,主力唯独只做了一汽夏利。使股价翻了番。九月份的季报又说它赢利增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强调重视市场的分析,重视行业周期的变化,对我们散户

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许一年的赢利,就在这个分析里。 在市场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行业过分的涨价,就会促进与这个行业相关联的行业的发展,与之竞争。比如石油涨价,就会刺激太阳能、风能、核能、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发展。原因是,当石油的价格还比较廉价时,使用其他能源没有石油经济省钱。其实,在西方比如德国,它的太阳能技术研究得很深,国家还用法律来保证投资太阳能发电的个人,多余的电可以卖给电网,发电厂还不能不收。但在石油价格低的年代,太阳能的成本还是太高,从经济上考虑,还是用石油划算。所以,石油的价格高低,与其他能源替代的成长呈正相关。石油价格越高,就越能够推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前一段石油涨到69美一桶时,我们的股市炒太阳能600550、风能600396等也相应大涨。这一段石油价格回到59美元左右时,这两个股票的价格也相应回落。因此,我们今后投资能源替代版块,最好还是先看石油的价格状态。 第三条,基础原材料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的工业化生产,都是通过产业链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

当前xx宏观经济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现状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着手。从经济增长来看,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复苏缓慢,复苏的基础还稳定;从就业上看,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上升,社会有效吸收就业,再就业的能力明显不足;从物价上看,当前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大宗商品价水平持续上涨;从国际收支看,总体顺差任然存在,但顺差额在减少。 1.经济增长GD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佳境。尤其是1996年底中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经济走过了一段持续“高增长,低物价”的辉煌历程,从而使中国经济彻底摆脱十年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特征。2006年中国GDP更是大增 10.7%,GDP总量首次突破20亿大关。 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农业劳动数量和“三农”问题仍将是困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有转变的最大难题,尽管我们的工业GDP比重曾高达50%以上,但事实上我们仍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这便是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节能消耗和环保任务十分艰巨。 为此我们国家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关措施,大力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国将大力发展无污染高技术的第三产业。 2.就业方面 劳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一国的国民收入中,很大一本分来自劳动力的贡献,因此,对劳动力必须加以充分利用。而劳动的实现就是就业。 只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必须引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我国目前的失业率是4%,由于产业的转型,许多产业都向高技术方面发展,需要的劳动力急剧下降,由于现在许多企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导致一大部分非知识型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在家滞留。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通货膨胀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股市房市的互动与经济周期

证券时报/2009年/3月/7日/第A15版 百姓投资 股市房市的互动与经济周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招商证券贾祖国 近期,伴随中国股市惊现全球一枝独秀,中国各大中城市房价悄然升温。股市和楼市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房地产已经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市和股市的互动性显然已经存在于两个经济循环之中。这种宏观经济的大循环与两市互动的小循环之间又受什么因素支配呢? 资产的流动性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在虚拟经济的市场中,股票和房子的最大差别是流动性的强弱之别。投资人对资产流动性的偏好决定了人们的选择,但是股票和房子的互换却不像股票之间的互换那么容易,所以在银行给房子提供抵押贷款的市场产生后,股市房市之间的互动性才逐渐增强。 中产家庭已经成为股市房市的投资主体,因为投资的70%和消费信贷的80%来自于这个群体。中产家庭多了“两口人”,住房抵押贷款引进了银行信贷,投资理财活动引进了证券市场,家庭的两个支点就是股市房市。两者构成了城镇中产家庭生活方式的经济支柱,就像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一样,股市.房市之间不断发生互动。 虽然每次经济萧条的起因不同,先导性行业则有所不同,但房市如果不是本轮经济萧条的先导性行业,通常也会和先导性行业同步下降,甚至和宏观经济同步下降,因为股市房市的互动性使房市的下降有来自于股市的先导性。 股市和房市之间有互动性吗?有人会说没有,至少有房子的时候还没有股市。错了,房子不等于房市,历史上是先有股市后有房市。自从房产有了常规性的交易市场之后,股市和房市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密,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美国的房价下跌引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海啸。 房子属性转变房地产升为支柱产业 房子是现代家庭的大宗消费品,所以从家庭支出的角度看,股市和房市的关系是投资与消费的替代关系,因为同一笔钱买了房子就买不了股票了。由此推论,股市房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对立的,价格走势应该呈此消彼长的状态。但是统计数据不支持这个逻辑推论,股价和房价的长期走势趋同,只有周期性的差异。这就提出了本文的命题:股市房市之间的互动机制是什么?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孰先孰后? 房子仅仅是消费品吗?不是。在房子的交易市场出现之后,房子的属性就发生了变化,她不仅是家庭的大宗消费,同时也是大宗投资,这就使房子兼具消费和投资的二重属性,股市房市之间的互动就根源于此。房子一旦有了交易的功能,就必然伴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而升值贬值,如果此时加入通货膨胀系数,房价的长期走势必然是升值远高于贬值。所以,投资大师彼特.林奇在说到什么人可以投资股市的时候,建议人们先买房子后买股票,因为从长期趋势看,房价的上涨有90%以上的概率会超过通货膨胀率。 房子作为投资品的属性是后天的,但是在房子具有了消费和投资的二重属性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在投资品市场上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替代,即不同投资品的互换,股市和房市的互动性就在这个层次上发生了。同为投资品,偏好决定选择,那么人们的偏好是什么呢?房产升值的财富效应通常是普通人转变为投资人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和证券投资相比,房产投资的流动性较差,而对于资产流动性的偏好却是投资人的本性。在汶川大地震之后,国金证券是第一家把行情电脑送到了地震灾区的券商,被中国证监会褒奖为“震不垮的券商”,当时有这样一幕:一个人从废墟里被抬出来后大声叫喊“水,水,水呢!”一看见电脑立刻就问:“涨了吗?”敲出账号时嘴里念念有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最新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浅谈从钢铁行业指标定位经济周期 一、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指标验证 本文主要根据钢铁行业指标来判断经济的量和价,从而定位经济周期。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分析判断钢铁行业的运行指标与经济的运行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本文将经济指标分为经济属性和经济结构两部分,其中经济属性主要包括增长、通胀和流动性等指标,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一)钢铁产值、价格、库存表征经济属性 钢铁产值看经济增长。螺线、冷板、热卷和中厚板四大类钢材总产值增速可以较好模拟工业增加值增速。GDP是一般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其数据频率只至季度,为了更快速反映经济变化,我们可使用工业增加值或全社会发电总量来刻画月度频率之经济增长。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使之模拟整体工业生产成为可能。 钢材价格看通货膨胀。PPI与CPI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衡量通胀方面价格指数,下面我们考察钢价与PPI、CPI之间的关系。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由于螺线的主要下游为房地产、基建等投资性需求,因此螺线的投资属性在钢材品种中最强,在需求相对刚性时更易受供给冲击影响,供给受限下的供求机制使产量增速和价格增速往往反向变动,其价格传导机制为上游至下游,因此螺线价格对PPI有领先作用。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与投资相反,消费品往往供给端约束小,需求端将更影响供求格局,因此价格变化往往带来产量的同向变动,

这一特性也使消费品价格机制由下游向上游传导,冷板价格增速滞后于CPI增速。因此身处中游地位的钢铁向上预测投资品价格,向下反应消费品价格,同时也作为上游价格(PPI)也向下游(CPI)传导的中介。 钢铁库存看流动性。库存与贸易商囤货成本密切相关使其能够观察流动性。贸易商囤货成本对贴现率极其敏感,故贴现率上升时囤货成本上升,社会库存下降,反之则反是。而贴现率上升本身也将放缓经济增长。因此贴现率上升对钢铁库存既有闭源又有截流之效果。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四大类钢材产值拟合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用粗钢产能利用率和加权模拟吨钢毛利来预测名义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用投资性螺线钢材价格来预测PPI;用消费性冷轧钢材价格来反映CPI;用钢铁行业社会库存和钢铁贸易商统计贴现率来观察社会流动性以及资金的紧张程度。 (二)钢铁需求结构表征经济结构 螺线需求看投资。房地产等终端需求一般会提前一定时间告知贸易商下一阶段的需求量,而贸易商手上有终端需求的长材订单之后才会向钢铁企业下单生产,钢材的发货及结款也需一定的时间,因此螺线产量增速领先于投资额增速。 冷板需求看消费。冷轧板主要终端需求为汽车和家电,所表征的可选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30%,因此冷轧板能够较好地表征消费需求的变动。冷板的产量变化反映了耐用消费品订单的变化,进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评价。 热轧、中厚需求看出口。热轧与中厚板产值增速领先于中国进出口总金额增速。中国出口产品中大部分机械设备为热轧与中厚板下游;因此热轧、中厚板数据上表征出口需求很显著。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股市周期规律

我国股市设立以来经历了18年,周期循环过程却表现得非常有规律,根据这个规律预测,这轮熊市将延续到2010年初,而这轮熊市底在上证指数1600点附近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了两轮大的周期,即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的一轮经济周期,以及本世纪初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二轮经济周期的调整期。 上轮经济周期经济的高涨主要是投资拉动,而本轮经济周期的高涨依靠的是“投资+出口”双驱动。19 96年初政府开始持续下调保值贴补率+存款利率,标志着宏观调控的结束。那么,持续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停止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将是这轮宏观调控结束的标志。 我国股市投机性很强,资金推动型特征非常明显,虽然基本面影响着股市走势,但资金推动的投机力量远超过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股市走势经常不与宏观经济走势相吻合,有时甚至相反。 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了两个大周期,但股市却运行了三个大的循环周期。股市2005年6月开始的这轮循环周期和1991年10月至1994年8月的循环周期类似,都与宏观经济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吻合,因此形成共振效应,股市的表现就是牛市涨得猛,熊市跌得狠。 我国股市设立以来经历了18年,期间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以及高速扩容,但股市的周期循环过程却表现得非常有规律,即在时间上呈标准的对称性,并且这个对称性规律基本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个规律预测,这轮熊市将延续到2010年初。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决定了我国股市大趋势的不断向上,低点总是不断抬高的。综合我国股市的空间循环规律和市盈率循环规律,预计这轮熊市底在上证指数1600点附近。当然,这轮熊市非常特殊,即大小非的解禁流通,可能影响上述预测的准确性。 近期市场已经呈现无量阴跌走势,这种状况随时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而一旦开始报复性反弹,就标志着熊市进入振荡盘跌的第二阶段,市场将有波段操作的机会了,部分个股将不会再创新低。 我们预计,随着美元见底回升,大宗商品的见顶回落,全球经济将进入新的时期,经济体系中各行业的利润将会重新分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可能也将很快发生显著变化,也许不久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不再是过高的CPI,而是防止经济过快下滑。政府很快会逐步放松紧缩政策,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 建议关注以下方面的投资机会:第一,随着资源、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下游产品的利润会大幅回升,特别关注关系民生的一般大众消费品行业和公司。第二,国家可能逐步放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从“防胀”转向“防滑”,进一步出台刺激经济的实质性举措。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将使基建投资相关行业和公司受益,建议特别关注铁路建设相关个股。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其走势反映(往往是提前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化,而宏观经济的变化又决定股票市场的走势。但是,由于人类的本性又使股市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总是呈现复苏、蓄势、启动、腾飞、泡沫、暴跌、低迷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经常并非与宏观经济的变化相吻合,有时甚至相反。我国股市是新兴市场,投机气氛很强,股市的波动更大,市场内在的规律就更明显。研究历史是为了预测未来,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我国股市设立以来的周期循环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性,从而对预测未来的走势起到启示作用。

金属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金属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以从多个维度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其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国内通货膨胀。根据综述,近年国际初级商品的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程度及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我国2004年时就开始出现由大宗商品国际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现象,当时的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IMF)中,石油、金属、食品价格比之前分别上涨10.60%、17.31%、13.89%,引起国内燃料、黑色及有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了9.70%、20.37%、20.11%,食品价格上涨9.94%,PPI指数中石油及冶金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4.23%和16.91%。 到2011年12月,IMF价格指数的能源、金属、食品、农业原材料比上年同期分别上涨28.10%、41.13%、35.10和39.48%,我国PPI中石油及冶金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2.07%、10.12%, CPI中食品价格上涨15.72%,燃油购进价格上涨22.17%,有色金属原材料上涨25.31%,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己经扩散到能源、食品、工农业原材料等诸多生产领域。 除此之外,国际市场上活跃交易的大宗有色及贵金属初始商品价格变化影响宏观经济总体指标的原因和作用机制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导致的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量扩张,直接从生产要素供给角度决定了其价格的波动变化可能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随着我国目前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地不断加深,各行业生产建设对大宗基础原材料的需求量及消耗量都迅速扩张,同时由于此类商品的生产供给调节相对滞后且缺乏弹性,国内产业链无法迅速填补供给缺口,相关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进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2011年我国各行业GDP构成中,第二产业占比达46.78%,为各产业中最重,制造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较高,而且进口国际大宗商品占国内企业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原材料价格变动相较劳动力成本更容易受到大宗商品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从而导致的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实质影响更显著。 根据与贵金属及有色金属价格相互影响的强度及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市场上将国内经济增长率(通常为GDP增长率)、工业生产增长率(増加值)及相关货币和产业政策作为相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分析依据。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而只是增长率出现一定或快慢的波动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特别是经过多年改革开放,GDP实现了高速增长,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47.2万亿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对固定资产、基础设施等投资的高潮,进一步提高了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资源的需求与开发数量不断被刷新,其中金属及其矿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也相当突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论经济周期变动与证券市场变动的关系

论经济周期变动与证券市场变动的关系 【摘要】通过对成熟证券市场中的经济周期变化与证券市场变动的关系的理论分析,结合上证综合指数与实际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情况,分析得出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彼此相互影响,且经济周期对股市周期起决定作用,股市周期对经济周期起影响作用。 【关键词】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变动、股市周期 一、前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发展与运行大体上经历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四个阶段,这种循环就叫做经济周期,而证券市场作为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工具,二者的运行情况很可能呈现相同的周期性规律。 我国的证券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组建时间不够长,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发展中国家股市的运行周期有相似性, 不仅反映周期性特征, 更表现为周期性交替震荡。那么在未来, 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会如何运行、如何发展呢?要分析这些问题, 就必须先对我国的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二、成熟的证券市场中的经济周期变动与证券市场变动的关系 在较成熟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的变动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具有直接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运行周期是证券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础。 一般来讲,经济从复苏走向繁荣的这一阶段中,股票价格普遍出现上涨。因为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旺盛、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利润增加、股票的分红派息也相对丰厚,从而使得股票的价格上涨。 当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时,企业产品滞销、开工率不足、生产规模缩小、价格下跌、企业的利润减少、股票的分红股息额也将随之减少,有的企业甚至出现亏损或破产,这一切导致了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跌。 从这个角度而言,股票价格的周期性变动,是经济周期各个阶段更替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周期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是个别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在经济萧条期,一个部门经济的衰退,生产的停滞,通过乘数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向其他部门扩散,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企业的经营状况普遍下降人,整个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附件二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6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增长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一、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 6.7%。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发展加快,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受益于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较第二产业快1.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52.8%,较2015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

图1 2015年1季度-2016年3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下同。 二、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秋粮生长形势较好 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中国政府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6年10月份,国务院审议通过《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供引领和支撑。前三季度,全国农业经济基本稳定,“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受恶劣天气影响,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2015年减产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2015年减产91.1万吨,下降2.7%。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 三、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作者: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0引言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37.09万t和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

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能值核算过程 1.4.1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