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4
典型的事故归因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故因果连锁模型: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引起的。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原因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2.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的意外释放造成的。
这种释放可能是由于机械能、
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形式的能量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3.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交叉引起的。
当人的不
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发生时,就会发生事故。
4.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像多米诺骨牌
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这些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本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它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在认知层面会发生一种“暴躁”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以及在进步的能力面前,所存在的恐惧和紧张。
此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暴躁的表现主体会突然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但他们的认知力却
出现下降,而这都是主体本能自我保护反应的结果。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某人因受到压力而产生恐惧或焦虑,而他可能极度激动,以致
忽略自我防御意识,也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技能。
在这里,本能能够释放出大量能量,而
这种释放能够帮助主体实现自我保护。
另外,本能意外释放也会导致认知力的下降,以至
于人们不能有效地判断与决策,而这无形中也有利于主体的安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本能意外释放的行为类似于攻击,即在面对威胁时使自身处在一
种“弹无虚发”的情况,主体被动地释放出大量的抵抗力,从而有利于自我保护。
本能释
放的抵抗也会对目标强度方面产生显著的作用,使得恐惧和压力得到有效减轻,也因此,
将有利于整体认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本能释放是一种低级的自我防御机制,它帮助主体释放出大量能量以进行抵抗,当这种能量释放有利于抵御外来的威胁时,它就会增强主体的信心,从而使其达到一种安
全状态。
然而,本能释放也会导致大量认知力的下降,也就是说,主体因为无法有效施展
技能,而陷入一种情境中支配不了自己的困境。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在卷包车间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3-02-09T02:30:21.400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9月第17期作者:吴子立邹方军[导读]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一种, 它将安全看作一种相对的、系统的、流动的概念吴子立邹方军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滁州卷烟厂滁州市 239000摘要: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一种, 它将安全看作一种相对的、系统的、流动的概念, 即一种没有超过阈值的危险。
它对工业生产阶段性、碎片化的安全管理意识提出了连续性、整体化的发展目标。
本文以滁州卷烟厂为研究对象, 运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对卷接包车间的生产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从对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以及对操作主体的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展开, 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案。
关键字: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卷接包车间;安全管理引言工业生产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意识不足主要有两点:(1)或对人或对物的片面归因, 认为事故起源于操作人员的失误和机械突发性故障; (2)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存在阶段性爆发。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关注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 关注能量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 这就对工业,特别是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提出了向连续性、整体化、系统化发展的目标。
因此,该理论对于现阶段的滁州卷烟厂卷接包车间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事故原因探析1.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 吉布森(Gibson)提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一种, 是阐明工业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该种事故发生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日常生产中, 能量受到人为约束, 需要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做功, 而当能量脱离人的管控、意外地逃逸或释放, 作用于人体并超过人体所能承载的负荷, 必然对人造成伤害事故。
1.2 能量意外伤害分类1996年, 美国运输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他认为:能量的大小、接触能量的频率、时间长短及力的集中程度决定了人员受伤害的程度。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案例及练习7某厂在靶场实验室进行金属管壳电雷管测试试验,当天试验完成后,将每发电雷管的导线分别用胶带固定在电雷管管壳后,放置于实验室韵金属托盘内。
第二天天气晴朗、干燥,一名工作人员手持装有电雷管的托盘,由实验室携带至室外实验区进行试验。
当该工作人员走出实验室10m时,托盘内电雷管发生爆炸,炸伤该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外的一名儿童。
事后检查发现,该靶场符合规范要求,周围空旷,无其他危险源,该工作人员身穿羊毛大衣、腈纶内衣、翻毛皮鞋,外衣口袋内装有一盒完好的火柴。
1.根据本次事故现场描述,指出有哪些方面违反了安全管理相关的规定。
参考答案(1)电雷管诸存时没将单发雷管的2根导线铰接。
(2)人员没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
(3)人员携带易燃易爆品。
(4)实验区内有闲杂人员。
2.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应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参考答案(1)加强人员防静电工作服装的着装管理。
(2)加强电量管操作、储存管理。
(3)加强人员、场地管理。
炼焦生产的主体设备主要是焦炉。
某焦化厂生产工艺主要有:洗煤、配煤、破碎、筛分、焦化、鼓风冷却、氨回收、苯回收、脱硫脱氰等。
炼焦原煤经洗煤筛进后去掉杂质获得精洗煤,杂质主要是煤矸石;精洗煤进入煤场储存装置储备,根据炼焦工艺要求按不同煤质进行配煤,并粉碎加工成粉煤;配煤后的粉煤装炉炼焦,煤在焦炉炭化室内经1 400℃高温干馏裂解炭化,同时产生大量有机挥发物(即粗煤气),即焦炉的输出物有粗煤气和焦炭;当炭化室内煤饼炭化成熟后,焦炭由炉侧推焦机推出,再经水洗降温、冷却、破碎加工成为成品焦炭;除由于工艺操作或炉体不严密等原因造成极少部分粗煤气泄漏外,粗煤气首先经鼓风冷却获得粗焦油,再经氨回收装置、苯回收装置去掉氨和苯,进一步脱硫脱氰后获得净煤气。
根据上述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基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物流系统安全分析基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物流系统安全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系统中发生的事故也越来越多。
在物流活动中,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装卸搬运过程中可能产生物体打击事故,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火灾等等。
在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安全都是保证物流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发挥固有功能的重要因素。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事故模式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人――机――环境系统中事故的机理及应采取的措施。
运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对物流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可以找出物流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及决策提供服务,是降低物流系统事故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物流安全状况有着重大意义。
1 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现代物流是伴随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循环性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基本功能、设施设备、人员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和价值的前提是安全。
物流系统安全以现代物流的六个基本要素(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活动)为主线,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始终。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61年吉布森、1966年哈登等人提出了解释事故发生机理的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生物能等,它们的意外释放都会威胁安全。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的方法给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对于特定的能量系统,都可以用该理论对事故发生的机理、原因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物流系统是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系统,系统中可能发生事故的时间、空间、形式等都呈现分散性,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
物流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能量,运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系统地对这些能量归类、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多项选择题l.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相关知识】:1.《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点: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美国运输交通部安全局局长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者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者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是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能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
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烧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到烧灼或发生烫伤。
交通安全员-公路篇-第3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案例题共享题干题背景资料: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江南博哥)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指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B.所谓“安全第一”,就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正确答案:B背景资料: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指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由于管理失误引发的人的不安全状态及其相互作用,使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危险物质和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事故可以通过减少能量和加强屏蔽来预防。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能量,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 )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 )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量释放理论(Energy Release Theory)
该理论由美国大众健康专家哈登(Haddon Jr)提出,认为人与财产均可看成结构物,在解体之前有一个承受期限;能量失控超过此极限,事故即发生。
通过控制能量,或改变能量作用的人或财产的结构,事故即可预防
基于上述观点,提出10种控制风险的措施
1.控制能量的集中
2.降低能量集中的数量
3.防止能量的释放
4.调整能量释放的速度和空间分布
5.在时空上隔离能量的释放
6.在能量与实物之间设置障碍物
7.改变会受到能量冲击的物体的基本特性
8.加强结构物对危险因素损害的抵御力
9.快速评估已发生的损害,以控制其扩散或持续发生
10.实施长期救护,降低损害程度
梅尔与海齐(Mehr & Hedge)则将10项措施简化为5项:
1.控制能量的形成与产生
2.控制伤害性能量的释放
3.屏蔽能量与实物
4.建构可降低能量伤害性的环境条件
5.控制能量伤害后果的扩大。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讲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1)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2.事故防范对策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
同时,他指出,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
按能量大小可建立单一屏蔽或多重的冗余屏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l 1种:(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由于管理失误引发的人的不安全状态及其相互作用,使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危险物质和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事故可以通过减少能量和加强屏蔽来预防。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能量,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 )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 )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
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
所造成的损失
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多项选择题
l.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
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
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
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
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
【相关知识】:
1.《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所谓“预防为主”,就是对
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是在发生事故前采取控制措施,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具有独立功能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生产系统而言,系统构成包括人员、物质、设备、资金、任务指标和信息六个要素。
3.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4.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按照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