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本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它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在认知层面会发生一种“暴躁”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认知能力的下降,以及在进步的能力面前,所存在的恐惧和紧张。
此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暴躁的表现主体会突然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但他们的认知力却
出现下降,而这都是主体本能自我保护反应的结果。
例如,在一个场景中,某人因受到压力而产生恐惧或焦虑,而他可能极度激动,以致
忽略自我防御意识,也因而不能有效地施展技能。
在这里,本能能够释放出大量能量,而
这种释放能够帮助主体实现自我保护。
另外,本能意外释放也会导致认知力的下降,以至
于人们不能有效地判断与决策,而这无形中也有利于主体的安全。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本能意外释放的行为类似于攻击,即在面对威胁时使自身处在一
种“弹无虚发”的情况,主体被动地释放出大量的抵抗力,从而有利于自我保护。
本能释
放的抵抗也会对目标强度方面产生显著的作用,使得恐惧和压力得到有效减轻,也因此,
将有利于整体认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本能释放是一种低级的自我防御机制,它帮助主体释放出大量能量以进行抵抗,当这种能量释放有利于抵御外来的威胁时,它就会增强主体的信心,从而使其达到一种安
全状态。
然而,本能释放也会导致大量认知力的下降,也就是说,主体因为无法有效施展
技能,而陷入一种情境中支配不了自己的困境。
能量意外释放论
能量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造成灾难的元凶。
能量的释放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意外的。
本文将探讨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因
1.技术失误:能源行业是释放能量最多的产业之一,如果在开采、输送、储存等环节出现技术失误,就会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飓风等也是能量意外释放的原因之一。
这些自然灾害可以破坏人类建设的设施,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人为破坏:人类的行为也会引起能量的意外释放。
如恐怖分子炸毁能源设施、破坏核电站等。
二、能量意外释放的影响
1.人员伤亡:能量意外释放常常伴随着爆炸、火灾等危险。
如2005年德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造成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2.环境破坏:能量意外释放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
3.经济损失:能量意外释放通常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如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美元。
三、能量意外释放的应对措施
1.技术升级:加强能源行业的技术升级,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技术失误的发生。
2.预测防范:对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需要建立完善的预测和防范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应急处理:对于发生的能量意外释放事件,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尽快控制事态,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结论
能量意外释放的危害巨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并加强应对措施,防止其造成更大的损失。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2•相关推荐能量意外转移理论2能量意外转移理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www.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见表1-2);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见表1-3)。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表1-2 第一类伤害表1-3 第二类伤害5、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的基本思想是: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联系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
这些事件概括起来不外乎人和物(包括环境)两大发展系列。
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中(轨迹),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接触(交叉),能量转移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又是受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轨迹交叉理论的示意图见图1-3。
图中,起因物与致害物可能是不同的物体,也可能是同一个物体;同样,肇事者和受害者可能是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
图1—3 轨迹交叉事故模型轨迹交叉理论反映了绝大多数事故的情况。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少量的事故仅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与二者同时相关的。
例如: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万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只有约4%的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而只有约9%的事故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无关。
在人和物两大系列的运动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由于管理失误引发的人的不安全状态及其相互作用,使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危险物质和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事故可以通过减少能量和加强屏蔽来预防。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能量,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 )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 )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案例24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某厂进行职工安全教育,由主管安全生产的厂长甲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我国安全管理方针以及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防原理与基本原则等。
甲讲,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甲进一步说,所谓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是“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造成伤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
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能量大小、能量集中程度、接触能量的人体部位、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能量的种类。
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
A.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
”B.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C.所谓“预防为主”,就是预防事故的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D.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个人的意志开展生产活动,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多项选择题l.按照甲对系统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
A.整个厂是一个系统B.厂中的一个班组不能成为一个系统C.整个厂的生产工艺构成一个系统D.整个厂生产工艺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系统2.按照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
A.中毒属于第一类伤害B.中毒属于第二类伤害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长,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能量作用于人体的时间越短,对人体的伤害越严重【相关知识】:1.《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定为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
所谓“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各项目标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特别是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点: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美国运输交通部安全局局长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者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者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是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能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
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烧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到烧灼或发生烫伤。
注册安全工程师教材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义3(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1)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2.事故防范对策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
同时,他指出,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
按能量大小可建立单一屏蔽或多重的冗余屏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l 1种:(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有时被利用的能源危险性较高,这时可考虑用较安全的能源取代。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点: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点: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述(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美国运输交通部安全局局长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者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者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是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能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
六种事故致因原理(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mWOod)和伍兹(HHWoods)把许多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按照如下三种分布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
1 .泊松分布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是由工厂里的生产条件、机械设备以及一些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
2 .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符合这种统计分布的主要是少数有精神或心理缺陷的工人。
3 .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不相同。
这种情况下,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的因素引起的。
进而的研究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
在此研究基础上,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ACeidemPrOneneSS)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阳向。
事散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阳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人员选择就成了预防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而把企业中的所谓事故发倾向者解雇。
频发倾向理论是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显然不符合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的理念。
(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31年,美国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IndustrialAceidentPreVemion)一书中,阐述了根据当时的工业安全实践总结出来的工业安全理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由于管理失误引发的人的不安全状态及其相互作用,使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危险物质和能量释放,并转移于人体、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事故可以通过减少能量和加强屏蔽来预防。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能量,如因某种原因失去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背人的意愿而意外释放或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 )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 )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事故的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促使新的事故致因理论相继出现。
概括地讲,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以事故频发倾向论和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主要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的系统安全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1.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次数资料按如下3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偏倚分布(Biased Distribution)和非均等分布(Disuibution of Unequal Liabiliy)。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工厂中存在着事故频发倾向者。
1939年,法默(Farmer)和查姆勃(Chamber)明确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2.事故遭遇倾向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生产条件,工人的年龄、工作经验、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3.关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自格林伍德的研究起,迄今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
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
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讲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1)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
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2.事故防范对策哈登认为,预防能量转移于人体的安全措施可用屏蔽防护系统。
约束限制能量,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称为屏蔽,这是一种广义的屏蔽。
同时,他指出,屏蔽设置得越早,效果越好。
按能量大小可建立单一屏蔽或多重的冗余屏蔽。
在工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主要有下列l 1种:(1)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
㈢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⑴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1961年,吉布森提出了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2011.71】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伤害;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而引起的伤害。
下列危害因素中,能造成第二类伤害的有()。
A.中毒B.窒息C.冻伤D.烧伤E.触电【答案】ABC⑵事故致因和表现1)事故致因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2)能量转移造成事故的表现机械能(势能、动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
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2.事故防范对策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预防伤害事故就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了解事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对于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事故致因理论是帮助人们认识事故整个过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事故致因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于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作功以实现生产目的。
人类为了利用能量作功,必须控制能量。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作功。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
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①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
②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
同时,也常常通过控制能源,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
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
处于高处的人员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员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
除了势能外,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工作人员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
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们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
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热能,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
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员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