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互动
- 格式:pptx
- 大小:862.64 KB
- 文档页数:71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的特点:•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二、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3.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4.基本观点①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他所采取的行动的。
社会互动教案引言: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展示的各种行为和态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社会互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份社会互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互动的意识和能力;2. 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接纳多元文化的意识和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互动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案内容与方法1. 学生互动游戏选择一款适合学生年龄的互动游戏,通过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游戏情节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游戏中有效地和他人进行互动。
2. 协作式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个项目。
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社交礼仪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尊重他人、交流技巧、友善待人等方面。
通过项目的合作过程,学生将锻炼团队合作、沟通和分享的能力。
3. 角色扮演活动设计一系列社会互动情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社交场景下的应对方式。
例如,假设学生们是一群新来的学生,与老生进行互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角色扮演的提示,引导学生展示友好、尊重和耐心等品质。
4. 社会问题讨论提供一些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等,引导学生讨论相关的社会互动和解决方案。
通过讨论,学生将了解到社会问题与个体互动的关系,以及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教案评估与反思1.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自己在课堂上展示的社会互动能力,包括合作、沟通、尊重他人等方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评价表格,学生根据具体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2. 观察记录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积极、消极互动行为,并针对性地给予反馈。
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互动习惯,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依据。
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一、社会互动的涵义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韦伯把人的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2、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帕克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2、社会互动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3、社会互动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社会交往的概念2、社会交往的意义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社会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社会交往建构着社会二、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理论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有三个基本假设:人们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其所采取的行动;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而不在于事物本身;人们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通过内部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3.拟剧论的主要观点戈夫曼三、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四、社会交换论1、社会交换的概念: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2、社会交换的内容:霍布斯、布劳五、人际互动1、人际互动的涵义:我们把发生于个体之间的、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互动2、有关人际互动的一些研究成果人际吸引身体语言空间距离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来源与涵义角色概念的来源: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互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四章社会互动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一、社会互动的定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涵义:①首先,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②其次,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③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④第四,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
有时,人们虽然远隔万水千山,却可以通过信件、书籍、图画、电话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⑤第五,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⑥第六,社会互动还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维度对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即要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这就是互动的维度分析。
一般来说,互动有下列五个维度:(一)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有:(1)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还是对立?(2)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3)地位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大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二)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一般来说,如果利益上事关重大、情感上涉入很深、时间上持续较久(或其结果的影响很深远)、规范上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只是表层的互动。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