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带下过多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带下病一、A1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理性带下的是A、月经期前后带下量多B、排卵期带下量多C、妊娠期带下量多D绝经前后白带减少E、带下黄绿色2、带下过多者,治疗以A、除湿为主B、益气养血C、治本调经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3、带下过少的治疗原则重在A、除湿B、益气养血C、滋补肝肾之阴精D疏肝养肝E、调理冲任4、下列各项,属带下过多脾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腰酸如折,畏寒肢冷B、带下赤白相兼,有气味C、烘热汗出,失眠多梦D四肢倦怠,纳少便溏E、烦热头晕,口苦咽干5、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的带下特点是A、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稀薄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带下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D带下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E、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6、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肾气丸7、完带汤治疗带下过多的适应证候是A、肾阳虚证B、阴虚夹湿证C、脾虚证D湿热下注证E、热毒蕴结证8、治疗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内补丸B、完带汤C、知柏地黄汤D止带方E、五味消毒饮9、湿热下注证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质黏腻,有臭气B、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样,阴痒C、胸闷口腻,纳食较差,小腹作痛D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E、舌苔黄腻,脉滑数10、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的主证哪一项是错的A、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B、阴部灼热,头晕耳鸣C、阴部瘙痒,五心烦热D烘热汗出,失眠多梦E、舌淡胖,苔薄腻,脉沉细11、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热泻火B、清热解毒C、利湿解毒D清热利湿E、清热止带12、湿热下注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清利湿热,佐以止带B、清利湿热,佐以祛风止痒C、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D清利湿热,佐以止痒E、利湿止带止痒13、阴虚夹湿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养阴清热,除湿止带B、滋肾益阴,清热利湿C、滋肾养阴,清热止带D滋阴降火,清热除湿E、滋肾养肝,清热止带14、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15、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16、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17、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18、治疗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人参养荣汤B、左归丸C、桃红四物汤D十全大补汤E、小营煎19、治疗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归肾丸B、左归丸C、知柏地黄丸D补肾固冲丸E、小营煎20 、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治法是A、滋补肝肾,养精益血B、滋阴补肾,填精养血C、滋肾养肝,补益气血D滋补肝肾,益气养血E、以上都不是21、哪一项不是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症状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B、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C、面色晦黯,畏寒肢冷D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E、舌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22、哪一项不是肝肾亏损带下过少的主证A、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B、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C、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D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尿黄便结E、舌淡红苔白,脉细涩二、A21、患者带下过多,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首选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2、患者带下过多,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 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 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选用的方剂为A、止带方B、萆薢渗湿汤C、龙胆泻肝汤D五味消毒饮E、知柏地黄汤3、患者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 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中医医师第 1351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哪项不属于肝经湿热型阴痒A.带下色黄如脓状B.阴部干燥瘙痒C.阴部瘙痒难忍D.带下量多,味腥臭E.带下呈泡沫状【正确答案】:B第 1352题:A1型题(本题1分)患者,女,35岁,婚久不孕,形体肥胖,月经推后,带下量多,质黏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腻,脉滑,辨证属A.脾虚B.痰湿C.寒湿D.肾虚E.气虚【正确答案】:B第 1353题:A1型题(本题1分)产后月经闭止,毛发脱落,枯槁无华,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性欲丧失,甚或生殖器官萎缩,阴道干涩,舌淡白,苔少,脉沉细略数。
可以诊断为A.产后血晕,瘀阻气闭B.产后血劳,精血亏损C.以上都不是D.产后血劳,脾肾虚损E.产后血晕,血虚气脱【正确答案】:B第 1354题:A1型题(本题1分)治疗脏躁的首选方剂A.归脾汤B.甘麦大枣汤C.百合地黄汤D.酸枣仁汤E.百合知母汤【正确答案】:B第 1355题:A1型题(本题1分)癥瘕的辨证论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病在气,治以理气行滞为主B.新病体质强者,宜攻宜破C.久病体弱者,可攻补兼施D.病在血,治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E.需猛攻峻伐【正确答案】:E第 1356题:A1型题(本题1分)某女,45岁。
子宫脱出阴道,因瘙痒而抓挠后表面溃烂,带下量多,色黄有腥臭味。
诊断为A.阴痛B.阴挺C.阴痒D.阴疮E.带下病【正确答案】:B第 1357题:A1型题(本题1分)哪种情况适合上子宫托A.妊娠期B.宫颈溃烂流脓C.月经期D.子宫脱垂Ⅲ度E.子宫脱垂Ⅰ~Ⅱ度【正确答案】:E第 1358题:A1型题(本题1分)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红,质稀,无味,神疲肢软,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白,脉缓弱。
其治疗选方为A.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乌贼骨B.大补元煎加鹿角胶、艾叶C.归脾汤加艾叶、乌贼骨D.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1359题:A1型题(本题1分)产后病的治疗原则为A.大补气血B.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C.滋养气血D.补养脾胃E.活血化瘀【正确答案】:B第 1360题:A1型题(本题1分)首次提出"儿枕腹痛"的著作是 A.《妇人良方大全》 B.《傅青主女科》C.《医学入门》D.《景岳全书》E.《金匮要略》【正确答案】:A中医医师第 1361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哪项不是脏躁的表现A.情绪低落B.腰膝酸软C.呵欠频作D.精神抑郁E.哭笑无常【正确答案】:B第 1362题:A1型题(本题1分)大黄牡丹皮汤用于何型癥瘕A.湿热瘀阻型B.痰湿型C.肝郁气滞型D.肾虚血瘀型E.气滞血瘀型【正确答案】:A第 1363题:A1型题(本题1分)某女,婚久不孕,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来腹痛,经前烦躁易怒,精神抑郁,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治疗首选方剂A.养精种玉汤B.毓麟珠C.启宫丸D.少腹逐瘀汤E.开郁种玉汤【正确答案】:E第 1364题:A1型题(本题1分)不孕症系夫妇同居多长时时间以上不能怀孕A.1年以上B.3年以上C.1年半以上D.半年以上E.2年以上【正确答案】:E第 1365题:A1型题(本题1分)脾肾虚损型产后血劳,治疗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以上都不是B.归脾汤加减C.大补元煎加减D.黄芪散加减E.补中益气汤加减【正确答案】:D第 1366题:A1型题(本题1分)产妇于产后出现涔涔汗出,持续不止,可诊断为A.产后中暑B.产后发热C.产后自汗D.以上都不是E.产后盗汗【正确答案】:C第 1367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属于产后腹痛的是A.以上都不是B.产褥期内因感染而发生的腹痛C.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D.产褥期内腹痛,伴里急后重,下痢赤白 E.产褥期内因伤食而发生的腹痛【正确答案】:C第 1368题:A1型题(本题1分)毓麟珠治疗不孕症,方中川椒的作用是A.温养肝肾B.散寒止痛C.温肾助阳D.杀虫止痒E.行气活血【正确答案】:C第 1369题:A1型题(本题1分)治疗肝经湿热阴痒,若大便干,用龙胆泻肝汤常加入 A.大黄、枳实B.黄芩、茯苓C.苦参、土槿皮D.百部、雄黄E.川椒、白矾【正确答案】:A第 1370题:A1型题(本题1分)下列哪项不是肾虚阴挺主症A.子宫下脱B.小便频数C.腰膝酸软D.脉浮大E.小腹下坠【正确答案】:D中医医师第 1371题:A1型题(本题1分)血瘀型产后发热,治疗宜A.活血化瘀,清热解毒B.清热解毒,祛风通络C.活血化瘀,和营退热D.活血化瘀,祛风通络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1372题:A1型题(本题1分)肝郁气滞型缺乳,宜选用的最佳方剂为A.一贯煎B.下乳涌泉散C.通乳丹D.以上都不是E.逍遥散【正确答案】:B第 1373题:A1型题(本题1分)肝经郁热型产后小便淋痛,宜选用方剂为A.沉香散B.六一散C.一贯煎D.化阴煎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1374题:A1型题(本题1分)患者,女,30岁。
传统中医药辩证治疗带下过多摘要:阴道炎是妇产科患者最常见疾病,每年约有500~1000万女性罹患此病,而75%的妇女在一生中至少患病1次[1]。
阴道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在缺乏实验室确诊依据时,依据患者主诉和其他检查难以确诊。
西医对阴道炎的治疗手段有限,传统中医药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关注与重视。
寻求西医妇科疾病与中医带下过多的关系,为临床阴道炎的治疗寻求新的思路及诊断依据。
关键词:带下过多;妇科疾病;诊断[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带下过多,是指女子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本病与西医妇科疾病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良性肿瘤引起的带下过多可相互参照。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傅青主女科·上卷》[2]云:“夫带下俱是湿症”。
中医认为带下病乃湿邪为患,湿邪黏腻,故带下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经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
带下过多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因此困扰着广大女性,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另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
”故带下病由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和湿毒蕴结所致。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因此,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
带下过多患者多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时,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的病史。
临床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或赤白相兼,或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质或清晰如水,或粘稠如脓,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状;气味无臭,或有臭气,或臭秽难闻;可伴有外阴、引道灼热瘙痒,坠胀或疼痛等。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妇科学-(1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A1型题1. 带下病的定义错误的是A. 带下量明显增多B. 色、质、气味异常C. 带下又名“下白物”D. 伴全身或局部症状E. 带下无色,质黏,无臭2. 带下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 外感湿邪,损及任、带,约固无力B. 肾气不足,封藏失职,阴液滑脱而下C. 湿邪影响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D. 脾虚生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E. 肝经湿热,流注下焦,伤及任、带3. 带下过多的主要发病机理错误的是A. 内外湿邪B. 任脉不固C. 寒邪下注D. 带脉失约E. 脾肾虚弱4. 带下过多的治疗原则是A. 益气止带为主B. 除风止带为主C. 除热止带为主D. 除寒止带为主E. 除湿止带为主5. 下列哪项不是肾阴虚型带下病主症A. 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B. 腰酸如折,夜尿清长C.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D. 舌红少苔,脉细略数E. 头晕目眩,两颧潮红6. 内补丸用于治疗A. 肾阳虚带下B. 脾阳虚带下C. 寒湿带下D. 湿热带下E. 以上都不是7. 完带汤的药物组成不包括A. 白术、山药B. 人参、白芍C. 通草、银柴胡D. 苍术、甘草E. 陈皮、黑芥穗8. 下列脾虚带下过多的主症哪一项是错误的A.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B.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C.纳少便溏,四肢浮肿D.五心烦热,失眠多梦E.舌淡胖,苔白,脉细缓9. 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症A. 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B. 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 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D. 小腹疼痛,腰骶酸痛E. 口苦咽干,尿黄便秘10. 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 温肾健脾,固涩止带B. 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D. 温补肾气,固涩止带E. 温补肾阳,固涩止带11. 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 清热泻火B. 清热解毒C. 利湿解毒D. 清热利湿E. 清热止带12. 滴虫性阴道炎的带下特点是A. 凝乳状或豆腐渣样B. 五色带下,秽臭难闻C. 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D. 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E. 灰黄色或黄绿色,质稀薄或呈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13. 细菌性阴道炎的带下特点是A. 凝乳状或豆腐渣样B. 五色带下,秽臭难闻C. 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D. 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E. 灰黄色或黄绿色,质稀薄或呈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14. 带下量多,色淡黄,质黏稠,无味,面色白,神疲肢倦,纳少便溏,舌淡,舌苔白腻,脉缓弱。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例题:1.“居经”、“避年”之说最早记载于: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伤寒论》 D《脉经》2.在——中提出:女子不孕与“五不女”的先天生理缺陷有关A《傅青主女科》 B《黄帝内经》 C《经效产宝》 D《广嗣纪要》3.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是:A气血 B天癸 C 脏腑 D 胞宫4.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的奇经是:A冲脉 B任脉 C 带脉 D 督脉5.健康女性,一般初潮年龄为:A 10岁B 12岁C 14岁D 16岁参考答案1 D2 D3 A4 C5 C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 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 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 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 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 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 -竹沥汤 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 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 -八珍汤 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例题:1.来院就诊的24岁妊高征孕妇,对估计病情及决定处理方案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全血黏度比值及血浆黏度比值b.测定血细胞比容c.眼底检查d.测定血谷-丙转氨酶值e.测定尿雌激素/肌酐值2.25岁初产妇,妊娠37周。
女性“带下过多”的分型辨证及常用药物举例现代社会,随着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多方面的影响,女性的妇科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如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等,而这些疾病很明显的症状就是白带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妇科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症状:“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的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所致带下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带下过多”的分型辨证一、肾虚带下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而稀薄,质如水,终日淋漓不断;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小腹有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病因:肾阳虚。
治法:温肾益气、涩精止带。
常用药物:肾宝片、金蚧片、妇宝颗粒、七宝美髯丸等。
二、湿热下注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间,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外阴瘙痒,可伴有小腹、腰骶疼痛;胸闷纳呆、口苦咽干、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肝郁化火、湿热内生。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常用药物: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盆炎净胶囊、白带丸、二妙丸、抗宫炎片、杏香兔耳风片等。
三、脾虚湿盛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病因:脾失运化。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常用药物:除湿止带片、妇科白带膏、参苓健脾胃颗粒、健脾丸等。
三种“带下过多”的对比分型肾虚带下湿热下注脾虚湿盛颜色白色黄或赤白相间色白或淡黄形态清晰水状质黏稠如豆腐渣状质稀薄,如涕如唾其他典型特征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加重外阴瘙痒,小腹、腰骶疼痛纳少便溏,两足浮肿常见疾病体质虚弱/雌激素服用过多(霉菌性)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常用药物举例金蚧片妇炎康片妇科白带膏相关注意事项1.白带异常通常是妇科疾病的表征,相关的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都会引发白带的异常,所以在用药前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定疾病,在对因和对症治疗。
乡镇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妇科学题库考点三1、单选毓麟珠的药物组成不包括()A.人参、白术、茯苓、B.党参、牛膝、生姜C.芍药、川芎、炙甘草D.当归、熟地、菟丝子E.鹿角霜、杜仲、川椒正确答案:B解(江南博哥)析:考点: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甘草、当归、熟地、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
2、单选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黑,有小血块,少腹胀痛。
治疗应首选()A.知柏地黄汤B.清肝止淋汤C.血府逐瘀汤D.解毒活血汤E.逐瘀止血汤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色紫黑,有小血块,少腹胀痛"——血瘀证典型表现。
"色红质黏腻,胸闷,烦躁"——湿热证典型表现。
经间期出血血瘀证,治以化瘀止血,代表方为逐瘀止血汤。
经间期出血湿热证,治以清利湿热,固冲止血,代表方为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单选绝经前后诸证的表现错误的是()A.在绝经前后B.烘热面赤,头晕目眩C.汗出,烦躁易怒D.吐血E.精神倦怠,失眠健忘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考点: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绝经前后诸证"。
4、单选药物避孕禁忌错误的是()A.严重高血压、糖尿病B.肝肾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C.哺乳期D.子宫脱垂E.充血性心力衰竭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考点:1.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探亲避孕药。
2.药物避孕禁忌: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肝肾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血栓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病及哺乳期,子宫肌瘤、恶性肿瘤、乳房内有肿块者。
5、单选产后恶露不尽,月余未净,量多,色紫红,质粘稠,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方剂宜选()A.生化汤B.清经散C.保阴煎D.两地汤E.左归丸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考点:1.气虚型--主证:产后恶露过期不尽,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味,小腹空坠,面色无华,精神倦怠,少气懒言。
朱某,女,42岁。
2009年1月16日初诊。
患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白浊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带下量多为主症,诊断为带下过多。
患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辨证为脾虚证。
其病因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邪下注,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中医病症鉴别:白浊是指尿窍流出混浊如米泔样物的一种疾患,多随小便排出。
而带下过多,出自阴道。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带下量多。
中医证候诊断:脾虚证。
中医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0g(另煎兑服)、白术12g、白芍12g、淮山药12g、苍术12g、
陈皮12g、柴胡9g、黑荆芥9g、车前子12g(包煎)、甘草6g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中医妇科学:带下过多带下过多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出现异常,伴全身及局部症状(外阴搔痒)。
脾虚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无臭气、绵绵而下。
症状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白术10克苍术10克山药10克人参10克茯苓10克薏仁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柴胡7克芡实10克车前子10克荆芥穗7克白芍12克脾虚兼湿热带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
治则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药易黄汤(黄柏10克山药10克白果8老人芡实20克车前子10克肾阳虚带下带下量多、色白透明如水状、质稀冷、无臭或腥臭,特点为终日淋漓不断。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沈迟。
治则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白或赤白相间、质稠有臭气,特点为阴部搔痒、灼热干涩。
症状头晕耳鸣、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
治则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间、特点为质稠如豆渣状(霉菌性阴道炎),有特殊臭秽气,伴有阴痒。
症状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口腻纳呆、小腹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方药止带方湿热下注兼肝经湿热带下外阴搔痒(特点),坐卧不安,带下量多、黄绿如脓,如泡沫状,有臭气。
治则清肝利湿止带方药龙胆泻肝汤湿热下注兼湿浊偏盛带下带下量多,色白如豆腐渣状或凝乳状,有臭气。
症状阴部、阴道搔痒,如虫形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药萆薢渗湿汤加苍朮、藿香热毒蕴结带下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间,或五色杂见或呈米泔状,质稠,有特殊臭秽气。
症状小腹疼痛,腰骶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点:带下过多
大纲要求:
带下过多的定义
病因病机
辨证要点
辨证论治
外治法
预防与调护
定义: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
古代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
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是产生内湿之因,
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摄生不洁,或不洁性交等。
辨证要点
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
带下色淡、质稀者为虚寒;
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
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带下色杂,味臭秽难闻者,为热毒)
辨证论治
脾虚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
若脾虚湿蕴化热,症见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味者,治宜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用易黄汤。
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阴虚夹湿证(16年)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或阴部瘙痒;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或烘热汗出,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呈豆渣样,外阴瘙痒;小腹作痛,口苦口腻,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方药:止带方。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肝利湿止带,方用龙胆泻肝汤。
若湿浊偏甚,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
带下过多证型多,脾虚完带病可瘥。
肾阳亏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托。
湿热止带方正用,热毒五味消毒活。
注意几个变证及用方:
脾虚湿蕴化热证用易黄汤。
肝经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
湿盛证,用萆薢渗湿汤。
用方趣记:(花)五万,治内脂。
(脂肪多,导致带下多) 五——五味消毒饮,万——完带汤,治——知柏地黄丸内——内补丸,脂——止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