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医妇科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占50分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机制:①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同作用于胞宫的胜利作用。
②脏腑与月经:五脏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
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
肾为天葵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
③天kui与月经: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
对妇女来说,天葵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冲任相资,冲任又得神经充实,聚脏腑一定之血,依时充满而溢于子宫,使月经按期来源,并具有受孕能力。
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行血,摄血。
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侯加常。
⑤经络与月经:a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b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c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d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e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f在天葵的作用洗,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⑥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
其生理由身、天葵、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气调血,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之品慎,免耗血动血。
经后学海空虚,宜调补,经后勿滥攻。
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经前勿滥补。
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
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重治肝,绝经后重治脾。
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虚补肾扶脾养血,实疏肝理气活血。
病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妇科疾病的诊断和辨证1.四诊1问诊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内容:年龄首问、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史、婚育史、产后、既往史、家族史等。
例:2望诊:神形、面色、体形、舌、月经、带下、恶露、阴户阴道、乳房乳汁等。
月经: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带下:色白,质稀——脾虚、肾虚;色黄,质稠——湿热;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气虚;鲜红或紫红,粘稠——血热;紫黑有块——血瘀3闻诊听声音、听胎心120-160/分,强弱快慢、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4切诊:切脉、扪腹部、按肌肤切脉月经脉,滑利为常;妊娠脉,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产后脉,虚缓平和。
2.辨证要点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3.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是指先辩中医之病,后辨中医之证。
妇科疾病的治疗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治则: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
1.内治法:ⅰ调补脏腑:1滋肾补肾①补养肾气——寿胎丸、肾气丸②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③滋肾益阴——左归丸、六味地黄丸2疏肝养肝①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逍遥散②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③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三甲复脉汤、羚角钩藤汤3健脾和胃①健脾法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②和胃法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清胃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ⅱ调理气血:1理气法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补气升提——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调气降逆2调血法①补血养血——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②清热凉血——清经散、保阴煎、两地汤、知柏地黄丸③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银甲丸④温经散寒——良方温经汤、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⑤活血化瘀和血类、活血类、破血类——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失笑散ⅲ利湿祛痰——白术散、健固汤、涤痰汤、苍附导痰丸ⅳ调治冲任督带ⅴ调理胞宫:温经暖胞、泻热清胞、补养益胞、逐瘀荡胞、益气固胞ⅵ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周期疗法、针刺疗法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 绪论1.《经效产宝》——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著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3.《邯郸遗稿》——倡导命门学说4.《景岳全书·妇人规》——主张“阳非有余,阴常不足”5.《傅青主女科》——治妇科着眼于肝脾肾三脏。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1.阴户:又称四边(女性外生殖器); 阴户是防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门户(门口)(1)防外邪进入 (2)合阴阳入口(3)经带恶露之出口(4)娩出胎儿之产门(两处两入)2. 阴道(产道)(1)防外邪进入(2)交合的器官(3)经带之通道(4)娩出胎儿之通道(两处两入)3. 子门,又名子户。
是指子宫颈口(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孩子的门户是宫颈口(1)排出月经的关口(2)娩出胎儿的关口(两出)4. 子宫,又名女子胞、子处、胞宫、子脏、血室、胞室等。
——孩子的居处是子宫(1)产生排出月经带下(2)孕育,分娩胎儿第三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1.月经初潮:女性第一次月经来潮称初潮。
平均 14 岁,青春期的标志。
2.月经周期:上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 1 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28~30 天3.经期:正常经期 3-7 天。
4.经量20~60ml,色暗红,质量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三不两无)5.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停经 1 年以上。
平均年龄 49.5 岁。
6.并月: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2 个月来潮1 次;7.居经:或称季经,身体无病,但月经定期 3 个月来潮1 次;8.避年:身体无病,但月经1年行经1次;正常的9.暗经:终生不潮但却能受孕者;10.激经:又称盛胎或垢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11.月经产生与五脏均有关;最密切的脏腑:肝脾肾 ; 主导作用:肾12.月经产生有关的经络:冲、任、督、带; 最密切:冲、任13.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14.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中心环节);月经产生的因素:脏腑、天癸、气血、经络与胞宫。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一、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身体机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以阴为主。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妇女身体的健康。
2.经络系统: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经络系统较为复杂,女性特有的经脉和经络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脏腑系统: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疾病时,注重人体脏腑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妇科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4.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气血的调理是妇科保健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促进妇女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5.病因病机:中医妇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防治和调理1.月经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起居,缓解情绪压力,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2.痛经:痛经多由于寒凉侵袭或气滞血瘀引起,调理方法包括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经络畅通。
3.不孕不育:中医妇科学将不孕不育归为"男虚女寒"、"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类型,调理方法包括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中药调理以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恢复。
4.妇科炎症: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增强抵抗力,调理子宫环境,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通过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5.子宫肌瘤:中医妇科学认为,子宫肌瘤是血瘀气滞、痰湿内蕴等所致,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以缩小肌瘤。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优势1.辨证论治: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整体性: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整体性,即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因素,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系统等,实现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匱》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牡蛎生甘草陈棕炭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炭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经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止血凉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第二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止带汤: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三单元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治疗以手术为主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滑胎:1肾虚: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3)肾精亏损: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3血瘀: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七、堕胎、小产1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2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亦称半产3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陨堕者称为暗产八、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缓慢者,称为胎萎不长。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丸实寒型: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型: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2肾虚型:补肾调经-固阴煎3肝郁肾虚:补肾疏肝调经-定经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3血瘀型: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茜草、三七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或当归地黄引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或小营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型: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芍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固经丸3血瘀型: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3湿热型: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龟甲牡蛎生甘草陈棕炭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炭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通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瘀汤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5肾气亏损型: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经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2风热: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合四神丸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止血凉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第二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止带汤: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2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三单元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治疗以手术为主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及子宫残角妊娠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活血消症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滑胎:1肾虚:1)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补肾固冲丸2)肾阳亏损:温补肾阳固冲安胎-肾气丸3)肾精亏损:补肾填精固冲安胎-育阴汤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3血瘀:祛瘀消症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六、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七、堕胎、小产1堕胎: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2小产: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亦称半产3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陨堕者称为暗产八、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子宫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缓慢者,称为胎萎不长。
九、子满1妊娠五六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称为子满。
治疗使用鲤鱼汤。
2鲤鱼汤:鲤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十、子淋: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称妊娠小便淋痛,或妊娠小便难,俗称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加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一、妊娠小便不通: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为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第四单元产后病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3血虚:补血益气合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4血瘀:活血化瘀合营退热-生化汤三、产后腹痛:1气血两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2瘀滞子宫: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补肾养血强腰壮骨-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生化汤六、缺乳: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3痰湿阻滞:健脾化痰通乳-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第五单元妇科杂病一、症瘕: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症-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化痰除湿活血消症-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利湿热化瘀消症-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症散结-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急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1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1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2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3寒湿瘀结:驱寒除湿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暖宫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阴痒: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五、阴疮:1热毒:清热利湿解毒消疮-龙胆泻肝汤2寒湿:温经散寒除湿消疮-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六、子宫脱垂:1气虚: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3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加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