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与性畸变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状态良好,对性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都处于正常和健康的状态。
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对性的认知和态度、性行为的健康与安全、性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性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个体对性的认知和态度是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健康的性心理状态应该包括对性的积极认知和健康态度。
个体应该能够正确理解性知识,对性有积极的认知,而不是将性视为一种禁忌或负面的事物。
同时,个体对性应该持有尊重、平等、负责任的态度,不应该有歧视、压迫或侵犯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性行为的健康与安全也是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健康的性行为应该是自愿、平等、负责任的,不应该包括强迫、侵犯或不安全的性行为。
个体应该有权利和能力进行自主选择,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同时,性行为也应该包括正确使用避孕措施,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性行为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性关系的平等和尊重也是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健康的性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不应该包括压迫、侵犯或不公平的行为。
个体在性关系中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不应该受到歧视或暴力的对待。
性关系中的双方应该平等地参与决策和行为,相互尊重和支持,共同维护性关系的健康和和谐。
总的来说,性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对性的认知和态度、性行为的健康与安全、性关系的平等和尊重等方面。
只有当个体在这些方面都处于健康和积极的状态时,才能够达到性心理健康的标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性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性教育和性心理健康的宣传,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态度,促进性心理健康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一、绪论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心理学概念:【狭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广义】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定义】是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
3.研究对象:【狭义】犯罪心理或犯罪行为【广义】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包含被害人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判心理、矫治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和预防作为研究对象。
4.对犯罪和犯罪人概念的不同解读:【共通说】坚持任何相关学科中的犯罪概念必须与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一致。
【差异说】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应被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解释上应该更灵活,范围更广。
5.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包括:犯罪人(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具有违法性、危害性,依照刑法应受出发行为被法院判定为有罪的人)、一般违法人(实施违反刑法,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管理)、虞犯(有可能犯罪的人。
如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经常出入不良场所、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参加不良组织、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人格有严重缺陷)、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6.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驱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力。
【分类】①动机内容:物欲型犯罪、性欲型犯罪、情感型犯罪、信仰型犯罪等②复杂程度:单一型和集合型③意识性:无意识和有意识④过程特征:渐变型和突发型⑤道德性:道德型和非道德性7.研究课题:犯罪心理结构what、犯罪心理结构成因why、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how、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应用)8.注意问题: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以心理学为基本依据,并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犯罪人是以犯罪为中轴点前后延伸;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要为预防,矫正犯罪心理提供科学的方法。
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各分测验的适用范围1、"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简称测验Ⅰ):既可用作入监诊断量表,以了罪犯的个性特点及其社会心理缺陷;也可在矫治过程中和释放前用来验证改造效果,了解罪犯的个性变化。
还可用来与其它分量表进行对比,验证其真伪,并对罪犯予以综合评价。
2、罪犯心理结构状况分测验(COPA-SCMI,简称测验Ⅱ):是罪犯入监诊断量表,以摸清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准确诊断其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为制定矫治、处遇方案打下基础。
3、罪犯刑罚心理状况分测验(COPA-MPI,简称测验Ⅲ):4、罪犯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状况分测验(COPA-TCMI,简称测验Ⅳ):是矫治效果和行为预测量表,既可用于矫治过程中阶段性的效果检验,也可用于罪犯释放前矫治质量的总体评估和行为预测,主要是了解罪犯原有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状况,判断其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或恶性发展的趋势,预测其重新犯罪可能性。
5、罪犯社会适应状况分测验(COPA-SAI,简称测验Ⅴ):是矫治效果检验和行为预测量表,用于罪犯即将刑满或假释出狱前,主要是检测罪犯再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了解其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适应状况,以确定其回归社会后能否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从而预测其重新犯罪几率的大小。
6、三个附加测验(简称测验Ⅵ):既可在入监时用来辅助诊断,也可在罪犯临近出监时用来辅助评估其改造质量。
(1)物欲型罪犯测验(COPA-PCI,简称测验Ⅵ—1):是针对财产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了解该类罪犯强烈的物质欲望消长情况,以及用非法手段攫取财物的犯罪动机是否减退等情况。
(2)性欲型罪犯测验(COPA-SCI,简称测验Ⅵ—2):是针对性犯罪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对该类罪犯强烈的、畸变的性欲和变态的性满足方式的变化状况作出判断。
(3)情绪型罪犯测验(COPA-EOI,简称测验Ⅵ—3):是针对由于消极情绪和情感的驱使,或情绪、情感障碍而导致犯罪的在押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监测该类罪犯冲动性的情绪是否有所改变,自控能力是否得到加强。
论性道德的发生机制性本质是指作为男人和女人存在的根本意义。
性本质的确认通俗地讲就是爱与被爱的心理要求。
作为有性的人,任何单个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完善的,他们需要在异性身上确认自己独特的性本质,实现自己作为有性人存在的价值。
而这种确认只有在爱与被爱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得到异性的真爱,同时付出自己的真爱,人们才能获得作为有性人的心理满足。
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阐明了男女性本质的确认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在这种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
双方都把自各的整个灵魂和世界纳入到这种同一里。
第四,互相愉悦获得长久幸福的心理。
人们在选择配偶时,总是要求外貌体态上互相欣赏;社会地位上互相接纳;感情心理上互相愉悦;思想精神上互相合拍;最终希望两人白头偕老获得长久幸福。
这些性心理要求也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要求。
它对性道德的激发作用表现在:促使人们对异性的追求,从外在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内在的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促使人们对异性的追求,从外在的欣赏和愉悦,转化为内在的吸引和难以割舍。
两性间互相愉悦希望获得长久幸福的心理,可以淡化金钱、物质等物化因素在性选择中的权重,促使人们追求两性在人生态度上的一致,生活理想上的合拍,道德观念上的契合,思想感情上的互融。
这些都有助于两性关系中道德精神素养的生成,有可能产生出两心相愿、两情相依、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道德情感来。
第五,两性关系中维护尊严和名誉的心理。
两性关系中的尊严,是指人们对自己性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独立性的自我意识以及要求他人和社会对自己性存在的价值、意义、社会地位的尊重和肯定。
两性关系中的名誉感是基于一定的荣辱、善恶观而产生的对自己名声节操的珍视以及要求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名声节操的珍重和保护。
维护自己尊严和名誉的心理,是性心理中具有积极能动性的激励机制,它以强烈的情感和情绪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和荣辱观,促使人们形成自尊、自爱、自珍的道德心理,激励人们无论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抵御诱惑坚守节操。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型的大都市,外来文化首先从这里侵入,资产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涌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产生的内在矛盾力就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生活漩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这样的时代,女性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爱是浅面的,谋生才是“爱”的本质,正是由于封建意识的侵蚀、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具代表性的,刻画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像一个充满病态的灵魂、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她以其凄艳和狰狞风姿给人一个措手不及,是让人怜悯还是让人憎恶?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
两性畸形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两性畸形概述两性畸形(hermaphroditism)是指一个个体的性器官有着男女两性的表现。
其发生原因在于性染色体畸变,雄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异常。
若同一个体内既有睾丸又有卵巢,其外生殖器与第二性征介于两性之间,称为真两性畸形。
若性腺与外生殖器不相一致称假两性畸形。
如外生殖器类似女性而内生殖器为睾丸者称男性假两性畸形。
相反外生殖器类似男性,内生殖器为卵巢者,称为女性假两性畸形。
英文名称:hermaphroditism。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
发病部位:生殖部位。
常见症状:一个个体的性器官有着男女两性的表现。
主要病因:性染色体畸变、雄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异常。
检查项目:外生殖器检查、性染色质检查和染色体组型分析、测定血浆睾酮,5α-二氢睾酮、血清雌二醇、孕酮和黄体生成素、24h尿17-酮类固醇及孕三醇、H-Y抗原血清学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患者应尽早就医治疗,避免出现心理及性别认知方面的影响。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两性畸形的发病特点三、两性畸形的病因病因总述:性染色体畸变,雄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异常是两性畸形的常见病因。
临床可见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等。
基本病因:1、性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可导致患者具有两性表现。
2、激素异常雄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异常。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两性畸形的症状症状总述:性染色体畸变,雄激素分泌异常导致胚胎期性器官发育异常是两性畸形的常见病因。
临床可见男性假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等。
典型症状:患者出生时外阴部男女难分但比较倾向于女性,约3/4的患儿被当作女孩抚育,阴囊发育不良似大阴唇。
一、概述二、性身份障碍的临床表现还有哪些?有何特点?三、性偏好障碍临床表现伴有手淫行为。
(三)露阴症是一种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倾向,表现为反复出现在陌生异性面前群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达到引起性兴奋的强烈欲望,可伴有性唤起并继以手淫,但对所选暴露对象并无进一步性活动的要求。
通常发生在公共场合,并与对方保持安全的距离。
部分患者有固定的性关系,但当性关系发生冲突时,露阴的冲动会变得更加强烈。
如果目击者表现出震惊、恐惧或深为所动时,患者的兴奋常会增加。
大多数患者这一冲动难以控制。
本症几乎仅见于男性,一般至少持续半年。
大多数发生于青年早期。
他们以这种露阴行为,作为缓解性欲的紧张感和取得性满足并获得自信的主要或惟一手段,其家庭生活常不美满。
露阴频率因人而异。
患者个性多存在缺陷,他们缺乏阳刚之气与自信,大多数不善于人际交往,尤其是和女性的交往,在女性面前表现为腼腆、害羞、拘谨,作风严肃,从不和女性开性的玩笑,更没有过分的举动,工作认真负责,循规蹈矩。
(四)窥阴症反复窥视异性下身、裸体或他人的性活动,以满足引起性兴奋的强烈欲望,可当场手淫或事后回忆窥视景象并手淫,以获得性满足。
没有暴露自己的愿望,也没有同受窥视者发生性关系的愿望。
本症几乎仅见于男性。
常在15岁前开始。
少数可兼有露阴或恋物行为。
半数在成年后初次发病。
多数没有异性恋,少数异性恋者,已娶妻生子,但以窥阴等偏离方式作为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来源。
观看淫秽音像制品,并获得性的满足,不属于此症。
(五)摩擦症男性病人在人多拥挤的场合或乘对方不备之际,伺机以自己的阴茎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反复地靠拢异性,接触和摩擦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达到性兴奋的目的。
没有与摩擦对象性交的要求,也没有暴露自己生殖器的愿望。
常伴有露阴症。
(六)性施虐与性受虐症性施虐症是指反复、强烈的性渴求、性想象,涉及对性爱对象施加心理或躯体性伤害行为的一种性活动的异常偏好,并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手段。
性心理障碍既往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此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其正常的异性恋受到全部或者某种程度的破坏、干扰或影响。
一般的精神活动并无其他明显异常。
性心甘情愿障碍临床上包括三种类型:性身份障碍如易性症;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与性受虐症;性指向障碍如同性恋等。
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心理障碍在寻求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方法方面与常人不同。
性心理障碍患者不多性格内向,但多数患者对社会生活适应良好,除了性心理障碍所表现的异常性行为之外,并无其他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更没有反社会行为,有不少患者还是社会知名和成功人士,不具备人格障碍所具有的特征。
性心理障碍患者触犯社会规范,不应一概认为他们道德败坏、流氓成性或性欲亢进。
其实,大多数患者性欲低下,甚至不能参加正常的性生活,家庭关系往往不和谐,甚至破裂。
他们具备正常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寻求性欲满足的异常行为方式,自己有充分的辨识能力。
事后多有愧疚之心,但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各类性心理障碍患者往往具有下述性格特征:内向、怕羞、安静少动、不喜交往;或孤僻、温和、具有女性气质。
另有相当数量的男性患者当自尊心受损时易对妇女产生偏见,从而激起强烈的分恨和报复心。
病因:1、生物学因素: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中确实发现有少数患者内分泌异常或性染色体畸变。
有的学者认为人体最初的胚胎发育具有双性的基础。
这些原始双性结构的残余及异性性激素的残余可能是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
大多数性心理障碍目前尚未发现其生物学异常变化。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能是性心理在性心理障碍的病因学中占主导地位,弗洛伊德认为性变态与其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走向歧途有关。
此外,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失当与社会不良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些父母出于自身的喜好和期待,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向异性发展,如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或将女孩打扮成男孩。
青年期应该拥有正确的性观念青年期心理发展常会遇到性的困惑的问题青年时期,是发生性及其他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峰期。
这与青年期性生理成熟前与性心理成熟相对延缓的矛盾有关,与性的生物性需求与性社会要求的冲突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性心理氛围是否健康有关。
青年性心理卫生问题较多,主要有:对性的好奇与敏感:青年人对性的好奇与性知识的需求是其人生发展的必然现象,既非可耻,亦非罪恶与下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青年人对于性的自然属性了解不多,常常发生对性的神秘感、可耻感与禁忌感。
另一方面,青年人对于性的社会属性知之甚少,因而常发生对性的随便、越轨与不负责任。
性需求与性压抑:在青年期,由于性生理的成熟,常伴有强弱不同的性冲动受到性需求的驱使。
因此,性冲动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应。
在一部分青年中发生的性幻想、性梦与手淫,均属于青年人的性自慰活动,适当的发生对其缓解性紧张与性冲动是有益的。
但是,由于我国谈性色变的保守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青年,有些青年强迫自己否认、回避性需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状态下,形成严重的性压抑。
一方面,性压抑表现为性恐惧和性敏感。
诚然,适当的抑制是符合社会需要的,是成熟的反映。
但严重的压抑性则会有害健康,导致性畸变,性能量退化,引发性扭曲。
更有甚者,表现为窥视、恋物等心理行为或性过错。
异性交往的问题:对异性的兴趣,和异性交往的渴求、恋爱、结婚,这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过程。
青年人与异性交往的愿望非常强烈,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
但是在现实中,男女交往不甚理想。
许多人羞于与异性交往,常常拒异性于千里之外,在异性面前表现得非常紧张,不自然、脸红、心跳加快、说话语无伦次。
异性恐惧症占社交恐惧症的大部分。
缺乏或不善于与异性交往时青年烦恼的主要原因。
心理健康的维护针对青年人的性困惑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对性的科学的认识:对性有正确的知识与态度是性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
性既不神秘、肮脏,也并非自由、放纵。
填空、1、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依犯罪经历的差异,分为初犯与累犯,偶犯与惯犯。
3、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的常见模式有渐变型、_突变型、机遇型。
4、犯罪心理结构的不断强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5、情绪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为:自尊心成就感过强、不良的情感品质、挫折耐受力差。
6、被缉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自首心理、潜逃心理、对抗心理_。
7、对罪犯进行心理诊断是进行心理矫治的前提。
8、虞犯指的是_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广义的犯罪心理学认为,(ABCD)属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犯罪心理B、证人心理C、侦查心理D、矫治心理2、德国精神病学家(D)于1872年出版了第一本《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始祖。
A、龙勃罗梭B、菲利C、格罗斯D、埃宾3犯罪心理结构经历了(ABD)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上的变化。
A、潜在B、恶变C、突发D、衰落4、有关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表述正确的有(AB)。
A、都对犯罪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B、犯罪目的比犯罪动机蕴藏得更深C、二者的关系是单一的D、犯罪目的产生在先,犯罪动机产生在后5、以下选项中,就犯罪人而言,属于双趋冲突的情况有:(CD)。
A、趋避冲突B、双避冲突C、良知冲突D、利益冲突6、成年男性犯罪一般是指(C)的男性实施的犯罪。
A、16岁至50岁B、16岁至55岁C、18岁至60岁D、18岁至70岁7、女性独具的性别特征与犯罪的关系的主要体现在(ABCD)几方面。
A、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B、女性的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的矛盾C、女性月经期与绝经期和犯罪的关系D、女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不可塑性与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的矛盾8、共同犯罪的基本心理特征有(AB)。
A、目的统一性B、心理趋同性C、狂热性D、自发性9一般心理预防的原则主要有(AC)。
性行为倒错的几种表现
人类的性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所以人们一般都知道只能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
凡是不符合特定文化环境的一切性行为,都是异常性行为。
男女的性变态,又称性畸变或性倒错,为异常性行为。
它是指一些人在性心理和行为上,不是通过人类通常的异性间的性器官交媾足性生理需要,而是以其他的一些异常方式来获取性满足或快感的有悖于性规范的异常行为。
比较常见的性变态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一、以搜集珍藏异性的衣物,尤其是女性的乳罩、内衣、短裤等,并通过对这些物品的亲吻、玩弄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畸形的兴趣和性欲望。
二、以向异性显示、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的行为,但并不追求与异性发生真实的性关系。
三、当事人用虐待或加害他人等行为,向性对象施加肉体或精神折磨,从而获得性情感和性需求。
四、想方设法偷看女性小便、洗澡、更衣等活动,但并不谋求与对方发生性关系,只是用窥视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性欲望。
五、心甘情愿地让对方向自己鞭挞,从施虐待的一方的性虐待和加害中,以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中得到性快感和性满足的。
如要求对方抽打、咬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
受虐和施虐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六、穿着异性的服装,自己打扮成异性。
模仿异性态行为并以异性自居,从而获取性满足和性快感。
有关专家认为异常性行为与基因、染色体和性激素无关;他们除了在性欲、性欲对象和性欲满足方式上表现与众不同外,其它人格特征与正常人没有显著表象差别。
但性变态同疾病一样,对这些人应及时采用心理治疗,来解救这些人。
2023年观看警示教育片《畸变》心得体会范文《畸变》是一部令人警醒的教育片,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和对人性黑暗面的触动,引起观众对自身行为的深思和反省。
本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影片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畸变现象。
通过对城市背景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设定,片中展示了一系列丑陋的现象和行为。
比如,贪腐行为、人际关系的利益交换、对弱势群体的歧视等等。
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但电影将它们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这些问题在人性层面的根源,将问题追溯到了人们的内心。
其次,影片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引发观众对人性的反思。
导演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角色,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丑陋面。
比如,电影中的主角张奇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起初,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背叛后,他逐渐堕落变得冷酷无情,甚至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
此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主要和次要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展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畸形。
观众通过这些角色,可以对人性的脆弱性和黑暗面有更深入的思考,并在面对类似的选择时更加警觉。
再次,影片通过故事的发展过程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弊端。
片中展示了一些普遍的社会问题,比如官商勾结、权力滥用、利益攸关等。
这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但是通过故事中人物的遭遇,我们再次看到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危害和恶性循环。
这让观众不仅能够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些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影片给观众敲响了警钟,使观众对社会现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影片提供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引导观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主角张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后,重新回到了平凡的生活,并开始了自己的反思与改变。
影片通过对张奇故事的叙述,呼吁观众要秉持正义与善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虽然现实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努力。
选修课:性心理与性畸变
1.什么是性健康?
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根据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观念享受性行为和控制生殖行为的能力。
(2)消除抑制性反应和损害性关系的诸如恐惧、羞耻、罪恶感以及虚伪的信仰等不良心理因素。
(3)没有器质性障碍、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及妨碍性行为与生殖功能的躯体缺陷。
实际上性健康包括这样三个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2.什么是性欲?
性欲是指个体渴望与另一个体发生性关系或肉体接触的愿望。
性欲在人类是指异性之间相互接触的欲望,或在体内外各种刺激下引起的性兴奋及性交的欲望。
人自出生后,性欲的发生、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般认为从10岁到12岁时性器官开始发育,由原来无性欲向有性欲阶段过渡;从13岁到16岁出现异性之间的爱昧欲望阶段;17岁到25岁是性欲表现期,此时就开始进入了异性之间相互求爱的阶段,有恋爱意识、性冲动,具有满足欲望,充实人生的性心理。
性表现期一直持续到终身。
3.性心理障碍及其分类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性欲倒错,性歪曲。
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的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方式。
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一般是有完全责任能力或限定责任能力。
类型:性身份障碍、性偏好障碍、性指向障碍
4.你如何看待手淫?
手淫射精和性交射精的过程完全一样,既然适度的性生活不会有任何问题,那适度手淫一样是安全的。
首先不要对手淫有偏见,更不要有罪恶感和自卑感,因为手淫是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成年人,无论性别,如果没有手淫,那很可能有生理或者心理问题,这是千真万确的。
坚持适度手淫,百利无一害,甚至在婚后,手淫都是常规性生活的有益补充。
坚决反对笼统的手淫有害论,这是无知的表现,尤其中国人大多有“一滴精十滴血”的这种错误思想。
当然,过度手淫不可取,是否过度,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手淫以后,你是否有充沛的精力用于工作和学习,是否有其他不适,如果手淫后,有任何不适,比如昏昏沉沉,疲乏等,提示手淫过度,需要控制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