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第三节讲课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13.94 MB
- 文档页数:9
绪论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Culture课程编号:0111013课程学时:34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建议教材:李平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学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
设置本课程的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大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点,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养料和借鉴。
我们希望广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能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结构与传承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1.文化的概念2.文化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二、文化的结构1.显型结构与隐型结构2.文化的主要子系统三、文化的传承1.文化进化论2.文化传播论第二节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创造主体和发展历程一、中国文化的生存空间二、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三、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国文化的起源2.中国文化的孕育3.中国文化的萌动4.中国文化的定型5.中国文化的发展6.中国文化的隆盛7.中国文化的强化8.中国文化的转型第三节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天人合一,物我相通2.自强不息,兼容并包3.以人为本,崇尚道德4.和而不同,中行无咎二、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1.延续性2.伦理性3.政治性4.世俗性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2.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3.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4.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课程的重点、难点: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知识。
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掌握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1.2 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文化特点和魅力的看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学习中国文化,并提供相关资源和建议。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情况,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情况,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实物展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
通过展示和讲解,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2. 学生能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 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人物、作品及其历史背景。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中国文化现象的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中国文化进行合理评价;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3.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友善、团结等;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课程目标。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学有所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中国文化概论》,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包括史前文化、夏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2. 中国哲学:介绍儒家、道家、佛家等主要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观念;3. 中国文学:包括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重点分析代表性作品;4. 中国艺术: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了解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5. 中国历史:从古代至现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6. 中国民俗: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7. 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4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文化发展1.5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传承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教思想2.4 道教思想2.5 中医养生思想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3.1 诗词3.2 散文3.3 小说3.4 戏曲3.5 绘画与书法艺术第四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4.1 春节4.2 清明节4.3 端午节4.4 中秋节4.5 婚礼与丧葬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5.1 古代建筑的特点与类型5.2 宫殿与庙宇建筑5.3 住宅与园林建筑5.4 古代城市与乡村布局5.5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第六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6.1 儒教的伦理宗教特性6.2 道教的修炼与符箓6.3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6.4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6.5 宗教文化与社会的互动第七章:中国古代历史名人7.1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7.2 秦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7.3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名流7.4 唐朝盛世的名人风采7.5 宋朝以来的文化巨匠第八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8.1 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8.2 各地风味小吃的特色8.3 宴席与餐桌礼仪8.4 茶文化与酒文化8.5 传统饮食与健康观念第九章:中国传统服饰文化9.1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9.2 传统服饰的分类与特点9.3 官服与身份的象征9.4 民间服饰的多样性9.5 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第十章: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10.1 陶瓷艺术与青铜器10.2 刺绣与织锦10.3 木雕与石雕艺术10.4 书法与篆刻艺术10.5 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第十一章:中国传统科技与医学11.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11.2 天文历算与地理学11.3 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11.4 传统工艺技术的发展11.5 科技与医学对文化的影响第十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上)12.1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与流派12.2 雕塑艺术的演变与特点12.3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形式12.4 戏曲艺术的表演与剧种12.5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十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下)13.1 建筑艺术的美学与技术13.2 园林艺术的设计原则与类型13.3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影响13.4 文学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13.5 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14.1 宗教与社会秩序的维护14.2 宗教节日与庆典活动14.3 宗教建筑与宗教艺术14.4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4.5 宗教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与冲突第十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5.1 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5.2 传统文化保护的措施与实践15.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15.4 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的现状与发展15.5 传统文化未来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传统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节日习俗、建筑园林、宗教信仰、历史名人、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科技医学、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事例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社会价值观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和社会价值观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事例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家和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成就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和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家和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成就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文学作品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理解和看法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形式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影响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形式和特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对文化的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宗教信仰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活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和活动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的理解和看法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哲学家和学派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对后世的影响6.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佛家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哲学家,如孔子、老子、庄子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如文化、艺术、道德等方面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和主要哲学家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具体思想和观点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理解和看法第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7.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如写意、工笔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如王羲之、张大千等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艺术作品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看法第八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如历史故事、传统习俗等讨论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起源和意义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具体习俗和活动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理解和看法第九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古籍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如法律法规、教育传承等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如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等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具体实例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看法第十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影响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作用10.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如文化传统、习俗等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应用,如文艺创作、设计等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如文化交流、外交合作等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影响的理解和看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章节一和二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