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第十一章慢性肾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704.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一章慢性肾衰竭[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一)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衰竭定义和分期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肾脏损伤病史>3个月),包括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GFR<60ml/mi动超过3个月,称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
而广义的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则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简称慢性肾衰。
根据1992年黄山会议座谈会纪要,慢性肾衰竭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肾功能代偿期;②肾功能失代偿期;③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④尿毒症期(表5-11-l)。
晚近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专家组对慢性肾脏病(CKD)的分期方法提出了新的建议(表5-11-2)。
该分期方法将GFR正常(≥90ml/min)的肾病视为1期CKD,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早期CKD的认知和CRF的早期防治;同时将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rerial disease,ESRD)的诊断放宽到GFR<15ml/min,对晚期CRF的及时诊治有所帮助。
显然,CKD和CRF的含义上有相当大的重叠,前者范围更广,而后者则主要代表CKD患者中的GFR下降的那一部分群体。
应当指出,单纯肾小球滤过率轻度下降(GFR60~89ml/min)而无肾损害其他表现者,不能认为有明确CKD存在;只有当GFR<60ml/min时,才可按3期CKD对待。
此外,在CKDS期患者中,当GFR为6~10ml/min并有明显尿毒症时,需进行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透析治疗可适当提前)。
表5-11-1 我国CRF的分期方法表5-11-2 美国肾脏病基金会K/DOQI专家组对CKD分期的建议分期《内科学0550》(二)慢性肾脏病与慢性肾衰的患病率与病因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第五章慢性肾功能衰竭一、定义: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如果不能有效中止其发展,肾功能逐渐恶化的最后共同结局。
其病程和进展程度常用肾小球滤过功能来表示。
分为:①肾贮备能力下降期,GFR减少到正常的50%~80%,血肌肝正常②氮质血症期,GFR减少到正常的25%~50%,血肌肝高于正常,但低于450μmol/L③肾衰竭期,GFR下降到正常的10%~25%,血肌肝450~707μmol/L,出现贫血、水电解质紊乱、胃肠道症状④尿毒症期,肾衰晚期,GFR 下降到正常的10%以下。
二、病因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梗阻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多囊肾病也较为常见。
少数患者就诊时已难以确定其病因。
三、发病机制1. 肾脏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机制:健存肾单位受损,当健存肾单位下降到正常的25%左右时,“三高”可引起: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显著增生,肾小球肥大,进而发生硬化②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促进肾小球硬化③肾小球通透性增加。
血管紧张素Ⅱ在肾衰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引起“三高”的重要因素。
此外,血管紧张素Ⅱ还促进系膜基质合成,提高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素等表达,这些因子,特别是转化生长因子,是促进肾小球硬化的重要因素。
2.尿毒症各种症状的发生机制2.1 有些症状与水电、酸碱紊乱有关;2.2 有些症状与尿毒症毒素有关;2.3 有些症状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④有些症状与炎症介质有关⑤有些症状目前难以解释四、临床表现1.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1.1 水、钠失衡钠水潴留引起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
低钠、血溶量不足时,出现头晕、低血压、无力。
1.2 钾失衡高钾的原因有:肾脏排钾减少;摄入过多;代谢性酸中毒。
高钾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脏搏动骤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