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公开课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17 MB
- 文档页数:30
《前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2. 关键词汇:流浪、苦难、人性、希望、社会问题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前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2. 图片: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3.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了解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
2. 邀请一些社会工作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3.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建议:1. 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学习范围和深度。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导入和阅读课文第二周:讨论和分析课文十、教学参考资料:1. 课文《前方》2.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3. 教学指导书籍: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参考书籍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前方》全省一等奖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方》一课,该内容属于教材第十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探索方向的概念,了解如何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以及前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方向的概念,掌握使用指南针确定前方的方法。
2.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方向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教学重点:掌握方向的确定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指南针、地球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个指南针、地图、纸张、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探险家在丛林中迷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方向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方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方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b. 演示指南针的使用方法,解释指南针的工作原理。
c. 通过地球仪和课件,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指南针与地球磁场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使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发放地图和指南针,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方向确定任务。
六、板书设计1. 方向的概念2. 指南针的使用方法3. 方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在地图上标出从学校到附近公园的方向,并画出指南针指向。
2. 答案:根据指南针指向,在地图上标出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方向的概念和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确定方向,例如利用太阳的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教学难点:理解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前方》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前方》一课,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主题,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作者情感态度,以及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2. 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情景交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与运用,情景交际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前方”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预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完成预习任务。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目标语言。
5. 随堂练习:设置实践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前方》2. 生词、短语和句型3. 作者情感态度4. 口语交际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段关于“前方”的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主题,提高阅读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本文以“前方”为线索,探讨了人生目标和追求的重要性。
2. 生词、短语和句型:梳理并详细解释文章中出现的关键生词、短语和句型,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3. 作者情感态度: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题: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领会文章主旨,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思考。
2. 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生词、短语和句型的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前方》教案(通用《前方》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前方》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前方”的概念,掌握使用地图、指南针确定方向的方法,学习基本的行进技巧及安全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方”的概念,掌握地图、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行进技巧及安全常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方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户外探险的兴趣,培养勇敢、自信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图、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掌握地图、指南针的使用技巧,提高方向判断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指南针、教学PPT。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地图、指南针、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户外探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前方”,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前方”的概念。
b. 讲解地图、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c. 分析行进技巧及安全常识。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地图、指南针。
b. 指导学生使用地图、指南针确定方向。
c. 学生进行实地行进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在地图上确定某一目标点的方向。
b. 讲解解题思路及步骤。
c.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点评。
5. 随堂练习:a. 出示练习题:地图上寻找隐藏的宝藏。
b.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前方》2. 内容:a. “前方”概念b. 地图、指南针使用方法c. 行进技巧及安全常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利用地图、指南针,设计一条户外探险路线。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地图、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方向判断上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a. 组织户外探险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方向判断能力。
b.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展学生对户外探险的了解。
第17课《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遇见孤独:从心成长重新出发————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注意课本编排中的“助读系统”,并学会借助“助读系统”理解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用“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和“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方式,梳理主人公内心变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并感悟“成长"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情景导入,从“课堂导语”中走进孤独升入初三以来,有个同学和我说,他现在过着:一个人起床上课,一个人乘地铁回家,一个人在图书馆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的生活,很多时候他感到孤独迷茫,他不知道怎么去调适自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其中也许有你想寻找的答案。
关注“阅读提示”,从“情节提要”中初窥孤独(复习已布置的学案)朗读阅读提示,发现自读密码(一)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课型是自读课,自读课当然要用到教材中独立自学的第一把武器“阅读提示"。
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提示”第一段的内容,说说“阅读提示"提示了本篇小说的哪些要素?明确:阅读提示的第1段文字,其实是整篇小说的情节提要,指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故事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定的环境。
自读课文,补全情节内容(小组交流学案内容,学生讲台板书)(1)根据已给出的语言形式,补写课文的相关情节。
预设:开端:家底厚实遭变故,小康随父去放鸭。
发展:长途跋涉去远方,终达目的芦苇荡。
高潮:狂风暴雨沉沉压,忍着脚伤找回鸭。
结局:八月清晨喜报来,捡到鸭蛋笑开花。
(2)阅读提示中“一场暴风雨之后”一处,省略了什么重要情节,让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预设:杜小康千辛万苦地找回被暴风雨冲散的十几只鸭。
(对应:忍着脚伤找回鸭)朗读阅读提示,发现自读密码(二)我们通过第1段“阅读提示”的指导,梳理了小说的情节。
正视人生悲剧追寻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前方”的深层内涵,探究其生命意义。
2、把握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3、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正确看待人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前方的深层内蕴。
2、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思考与探索。
教学过程:
一.用《橄榄树》音乐导入
二.探究“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1.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苦”表现在哪里?
2.理解“四重悲剧”,探讨“家”的内涵。
三.拓展:
作者曹文轩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你赞同这个观点吗?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生的“苦”?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前方》全省一等奖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前方》教材第五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一节“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
详细内容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图形的识别与分类,以及图形的属性研究,特别是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属性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图形属性的运用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识别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知识讲解:(1) 介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线、面等。
(2) 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属性进行问题分析。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2. 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3. 图形属性的运用4. 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平面几何图形,并描述其特征。
(2) 已知三角形ABC,AB=AC,∠BAC=40°,求∠ABC和∠ACB 的度数。
(3) 画出一个正方形,并标注出各边的长度和角度。
2. 答案:(1) 略(2) ∠ABC=∠ACB=70°(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属性进行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