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11.88 KB
- 文档页数:7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大班科学区观察日期:XX年XX月XX日观察地点:大班科学区观察一:水蒸发实验我们在大班的科学区进行了一次水蒸发实验。
实验开始前,每个孩子都拿到一个小碟子,并且老师在每个小碟子中都倒入了相同量的水。
然后,每个孩子将自己的小碟子放置在桌子上,并且我们全班一起观察并记录每个小时的水位变化。
第一个小时,我们发现水位没有改变。
第二个小时,水位有一点点下降,但是变化不是很明显。
到了第三个小时,水位开始明显地下降,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水已经蒸发掉了。
经过五个小时的观察,我们发现水已经几乎完全蒸发掉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水蒸发的过程。
水蒸发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液体表面。
我们也学到了时间对于水蒸发的影响,越久时间,水蒸发得越快。
观察二:种子发芽实验我们在大班的科学区进行了一次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开始前,每个孩子都拿到一片植物的种子,并且老师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花盆,里面填满了培养土。
我们将种子分别放置在小花盆的中心,然后每天浇水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经过三天的观察,我们发现有些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而有些种子还没有任何动静。
经过五天的观察,大部分种子都已经发芽并长出了幼苗。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们每天都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有些幼苗越来越高大,有些幼苗的叶子也开始变绿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的。
种子发芽需要适当的温度、水分和光线。
种子吸水后,会激活内部的生长机制,从而让幼苗逐渐破土而出。
同时,我们也学到了种子发芽需要时间,不同种类的植物可能需要不同的时间来发芽。
观察三:颜色混合实验我们在大班的科学区进行了一次颜色混合实验。
实验开始前,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三个颜色的水溶液,分别是红色、黄色和蓝色。
我们将不同颜色的水溶液倒入透明的杯子里,然后观察它们混合后的颜色。
我们先将红色和黄色的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的颜色是橙色。
我们接着将蓝色和黄色的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的颜色是绿色。
【导语】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动的话。
⽽就教师全部的教学⾏为⽽⾔,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观察的教学⾏为、以观察为基础但⽆记录的教学⾏为,下⾯为⼤家分享四篇⼤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欢迎关注。
⼤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地点:秘密区 实地记录: 个秘密”社会领域的活动。
教师出⽰传话筒,告诉幼⼉这是神奇的传话筒,说的话只传到好朋友的⽿朵⾥,⽼师有个秘密,我⽤这个传话筒传到你们的⽿朵⾥。
⼀下⼦,成成⼩朋友就两眼发亮,好奇⼼激发了出来。
因此,在接下的环节,谁愿意通过神奇的传话筒,把秘密送到我的⽿朵⾥?成成⼩朋友积极、踊跃地举着⼩⼿,急切地要把⾃⼰的秘密⽤传话筒传到⽼师的⽿朵⾥。
你的⼩秘密愿意告诉⾃⼰的好朋友吗?成成⼩朋友更是积极主动地和同伴说着秘密。
评析: 成成⼩朋友以前不喜欢与⼈交往,不能融⼊群体。
显得⽐较孤独。
通过⼀系列的活动,在感受别⼈关爱的同时,逐步地能主动表达⾃⼰的愿望和沟通,逐步地学会与同伴分享等 ⼤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观察地点:表演区 实地记录: 在⼩剧场表演的时候,⼩朋友们都愿意上台表演,可是Andy有点害羞,尤其看到爸爸妈妈来,他就更抗拒在⼤⼈⾯前表演。
评析: 黄以⼼是个很腼腆的⼩孩,但是最近我们班组织的这个活动,他进步了不少,那天爷爷奶奶来接他,他就开始愿意在我们⾯前表演了。
⼤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三】 观察时间:20xx年3⽉ 地点:教室 ⼈物:袁思怡 资料:语⾔(V)动作()社会性情感()社会性发展() 袁思怡⼩朋友是我们班上⼀位个性喜欢回答问题的孩⼦。
每次活动时,她都能⽤⼼回答问题,有时还⼀边举⼿⼀边抢着说:“⽼师,我来说。
”甚⾄不等别⼈说完就打断别⼈的话题,抢着发表⾃已的意见。
这天的科学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当⼀个⼩朋友的发⾔还没有完,袁思怡却⾼⾼举起了⼿,⼤声地说道:“⽼师,我来,我来……”导致其他⼩朋友⽆法听清楚⼩朋友回答问题,从⽽造成课堂纪律混乱。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今天,我来到了大班的科学区,准备记录一些有趣的观察现象。
大班科学区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实验和探索的地方,让孩子们能够亲自动手,用实验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
第一次观察的是一组孩子正在进行水的密度实验。
他们在一个大容器中倒入了不同颜色的水。
我看到,蓝色的水在最底部,向上逐渐变为绿色、黄色和红色。
孩子们都很兴奋地观察这个现象,有的小朋友还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到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加深了他们对密度的理解。
接下来,我看到一组小朋友正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他们将昆虫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行为。
有个小女孩发现了一只蚂蚁在背上背着一串食物回家的场景,她惊讶地说:“蚂蚁的背好强壮啊!”这个实验让孩子们看到了昆虫的奇妙世界,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在另一个角落,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有关气体的实验。
他们将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观察。
片刻之后,容器中冒出了一股气体,迅速充满了整个容器。
孩子们惊讶地看着这个现象,有的小朋友喊道:“好厉害!”这个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气体的特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
还有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有关力的实验。
他们用不同大小的力来推一个小车,观察小车移动的速度。
他们发现,力大小与小车移动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孩子们纷纷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尝试解释这个现象。
这个实验让孩子们理解了力的作用和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看到一组小朋友在观察植物的生长。
他们将一些种子放在湿润的土壤中,每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从最开始的发芽到最后的茁壮成长,孩子们都用心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他们发现不同植物在生长速度和外观上都有所不同。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照顾植物,也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通过观察大班科学区的各种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索。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20篇观察记录1:角落书架区域本次观察的区域是大班教室的角落书架区域。
这个区域位于教室的右后方,面积较小。
书架上摆放了多种图书,包括绘本、故事书和科普书。
我注意到,孩子们经常聚集在这个区域,翻阅书籍,有的还在一起讨论内容。
观察记录2:角落玩具区域今天的观察区域是大班教室的一个角落玩具区域。
这个区域有各种各样的玩具,包括积木、拼图、模型等。
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玩具,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我发现,他们在这个区域表现出很大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观察记录3:沙盘区域今天的观察区域是大班教室的沙盘区域。
沙盘是一个浅盆,里面有软沙和各种沙具。
孩子们可以用沙子塑造不同的形状,模拟自己的想象世界。
我观察到,他们在这个区域很专注地玩耍,不时发出兴奋的笑声。
观察记录4:艺术创作区域今天观察的区域是大班教室的艺术创作区域。
这里有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画笔等。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创作。
他们在这个区域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作品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观察记录5:生活角区域今天的观察区域是大班教室的生活角区域。
这里有模拟的厨房、洗衣区和医院角等。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他们在这个区域中展现出了社交技能和自我表达能力。
观察记录6:科学探索区域今天观察的区域是大班教室的科学探索区域。
这里有放大镜、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孩子们可以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自然现象。
他们在这个区域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观察记录7:建构游戏区域今天观察的区域是大班教室的建构游戏区域。
这里有各种积木、拼图和磁铁等。
孩子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建造各种建筑物和造型。
他们在这个区域中展示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观察记录8:音乐舞蹈区域今天观察的区域是大班教室的音乐舞蹈区域。
这里有音乐播放器、音乐乐器和舞蹈毯等。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跳舞、演奏乐器或者欣赏音乐。
他们在这个区域中展示出了活力四溢的舞蹈和音乐才华。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引言:在大班科学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察材料和实验工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
以下是我在大班科学活动区中观察到的一些记录,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观察记录一:蚕的生长变化实验材料:蚕的幼虫、蚕的蛹、蚕的蛹壳、蚕的卵观察目的:探索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观察过程:1.每天观察蚕的幼虫,记录幼虫的长度和颜色变化。
2.观察幼虫缠绕在一起,形成蚕的蛹壳的过程。
3.观察蚕的蛹,记录蛹的颜色和形状。
4.等待蛹破茧成蝶,观察并记录蝶的外形和翅膀的颜色。
观察结果:1.幼虫在观察期间经历了多次蜕皮,颜色也逐渐变深,身体也变长。
2.幼虫形成蛹的过程很神奇,缠绕在一起的幼虫在几天后变成了蛹壳。
3.蚕的蛹呈半透明的棕色,形状呈长卵圆形。
4.蛹在观察期间没有出现破茧的情况,无法观察到蝶的形态和颜色。
启发:通过这次观察,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蚕的生命周期,还学会了观察记录的方法,并培养了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二、观察记录二:水的状态变化实验材料:水、冰块、水蒸气观察目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认识水的循环过程观察过程:1.将水倒入一个容器中,观察水的颜色和形态。
2.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观察水的冰冻过程以及冰块的形态。
3.将冰块放在温室中,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记录融化后水的形态。
4.将容器中的水加热,观察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产生,记录水蒸气的形态。
观察结果:1.水呈无色透明的液态,具有流动性和变形性。
2.冰块呈固态,形状规则且不可塑性。
3.冰块融化后形成水,呈液态,形态与初始水相同。
4.加热后的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呈无色气态,舒展自如。
启发:孩子们通过观察水的不同状态变化,了解了物质的三态特性。
并加深了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意识。
三、观察记录三:植物的营养需求实验材料:种子、土壤、肥料、光照观察目的: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观察过程:1.在不同的盆中分别种植不同的种子,提供相同的土壤和光照条件。
大班科学区区域观察记录表日期:______________观察者:______________观察时间:开始时间__________ 结束时间__________参与幼儿姓名:______________一、环境设置与材料选择•环境描述:简要描述科学区的布局、光线条件、安全设施等。
•提供的材料:列出本次活动中提供的所有科学探索材料(如磁铁、放大镜、显微镜、水、小苏打、醋等)。
二、幼儿活动表现1.参与情况:o幼儿是否自愿进入科学区?o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o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合作/独立)?2.兴趣点:o幼儿对哪些材料或实验特别感兴趣?o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或反应(如触摸、尝试、提问)?3.操作过程:o描述幼儿如何使用材料(操作步骤、方法)?o是否遇到困难?如何尝试解决?4.发现与结论:o幼儿在实验或观察中发现了什么?o是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或结论?三、教师支持与引导•介入时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进行了介入或指导?•支持方式:采用了哪些方式支持幼儿的学习(提问引导、直接示范、提供额外材料)?•幼儿反应:幼儿对教师支持的反应如何?是否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四、观察反思•幼儿发展亮点:本次活动中,幼儿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或有所进步?•待改进之处:有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在后续活动中进行改进或提供更多支持?•后续计划:基于本次观察,计划如何调整科学区的材料、活动或教学策略?请在使用此模板时,保持记录的客观性和具体性,以便为幼儿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定期回顾和分析这些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计划。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在大班的教室里,有一个专门用来进行科学活动的区域。
这个区域摆放着各种实验器材和科学工具,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观察和实验。
今天,我们来记录一下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第一次观察:观察春天的植物我们在科学活动区里放置了几盆不同种类的植物,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盆嫩绿的小草,另一盆是一朵刚刚开放的百合花。
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根叶子和花瓣,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小明注意到小草上有一些小小的虫子在爬动,他观察到虫子的身体有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他兴奋地告诉同伴,这可能是因为虫子在吃小草的汁液,而被染上了草的颜色。
小红则发现了百合花的花瓣上有一些黄色的花粉。
她好奇地用手指轻轻触摸了一下,发现花粉会粘在手上。
小红告诉大家,这是植物繁殖的一种方式,花粉会粘在昆虫身上,然后被带到其他花朵上。
第二次观察:观察季节的变化在科学活动区的墙上,我们贴了四张不同季节的图片,分别是春夏秋冬。
孩子们被要求观察每张图片上的细节变化,并描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李发现春天的图片中,树上的花朵正在盛开,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夏天的图片中,树上长出了很多绿叶,阳光普照。
秋天的图片中,树叶变成了橙黄色,有些树上的果实成熟了。
而冬天的图片中,树上的叶子全都落光了,地面上覆盖着一层洁白的雪。
大家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季节变迁对植物生长和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他们明白了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是繁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冬天则是休眠的季节。
第三次观察:观察不同材料的浮沉现象本次观察是针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我们在科学活动区里准备了几种常见的材料,如木块、石头、塑料球和橡皮泥。
孩子们被要求将这些材料依次投入到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小刘注意到,木块和橡皮泥都漂浮在水的表面,而石头和塑料球却沉入水中。
她猜测,可能是因为木块和橡皮泥比较轻,而石头和塑料球比较重,所以它们的浮沉现象不同。
大班科学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科学活动在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索,幼儿们能够培养出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在进行科学活动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幼儿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几个科学活动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1. 气体实验观察记录与分析在一次气体实验中,我准备了小瓶子、小蜡烛和一些小废纸。
我让幼儿们将小蜡烛放在瓶口上方,然后点燃小蜡烛,看看会发生什么。
观察记录:- 瓶子里存在一些空气,蜡烛在点燃后,产生火焰和烟雾。
- 瓶子内的火焰迅速熄灭,烟雾逐渐弥漫整个瓶子。
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们观察到了燃烧需要氧气的事实。
当蜡烛燃烧时,它消耗了瓶子里的氧气,导致氧气浓度降低,火焰熄灭。
烟雾则是由燃烧产生的副产品。
2. 水的状态变化观察记录与分析我提供了一些容器和水,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幼儿们思考水的状态变化,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观察记录:- 将水放在冰箱里,观察水变成冰的过程。
- 将冰放在室温环境中,观察冰变成水的过程。
- 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变成蒸汽的过程。
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们观察到了水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出现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冷却过程中,水的分子变得更加有序,形成冰。
加热过程中,水分子的活动能增加,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3. 植物生长观察记录与分析我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颗种子和一些土壤,鼓励他们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观察记录:- 种子开始发芽,出现嫩绿的幼苗。
- 幼苗逐渐生长,出现叶子和茎。
- 幼苗的根系也在逐渐发展。
分析:通过这个观察记录,幼儿们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在得到水分和光线的刺激后,开始发芽。
幼苗通过叶子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不断生长。
在进行这些科学活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们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他们能够仔细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现象。
同时,他们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合理的解释和假设。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在大班的科学区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观察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并记录下了观察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一:小木块观察结果:小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并且轻轻地摇摆着。
观察对象二:塑料球观察结果:塑料球也浮在水面上,但并没有小木块那样摇摆。
观察对象三:金属铁块观察结果:金属铁块下沉到水底。
观察对象四:葡萄观察结果:葡萄会沉入水中,但是不会像金属铁块一样迅速下沉。
观察对象五:海绵观察结果:海绵浸泡在水中时,会吸收水分,但并不会浮在水面上。
观察对象六:玩具小船观察结果:玩具小船漂浮在水面上,并随着水流而移动。
通过这次观察实验,我们发现在水中,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浮沉情况。
木块和塑料球都比较轻,在水中漂浮,而金属铁块比较重,在水中下沉。
葡萄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它既不会漂浮也不会迅速下沉,可能是因为它的密度介于木块和铁块之间。
我们还观察到海绵在水中会吸水,变得更重,无法浮在水面上。
而玩具小船则充分利用了浮力,可以轻松地漂浮在水面上。
通过这次观察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浮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轻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而重的物体则会下沉。
这种现象可以用于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浮起来、为什么船只能在水上浮动等等。
通过观察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物质性质和浮力的理解。
这个科学区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科学的机会,我们会继续进行更多有趣的观察实验,拓宽我们的科学知识。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六篇第1篇: 大班区域观察记录活动区域建构区。
幼儿年龄阶段大班。
活动目标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设计,搭建出桥梁。
2、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和巩固形、比例、对称、力等相关概念,发展空间知觉。
3、会根据搭建主题需要,创造性选择和使用辅助材料(如:交通标志、车辆、薯片桶等材料),不断丰富,完善搭建主题。
4、在搭建活动中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喜欢参加建构活动。
幼儿的行为表现第一天凌乱的积木四散在地,断断续续的桥梁架了起来,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连接式垒高”这一搭建桥梁的基本技能,用薯片桶、牛奶罐、圆柱形积木搭建起一条条高架桥的路面,在桥的转弯处还用了拱形的积木搭建出转向连接。
开始,孩子们还是各自为阵,但因为空间有限,很快每个人都发现自己的地方不够用了,争吵现象也随之而来,孩子们开始“抢地盘”。
于是我出面调解,请孩子们一起合作,把每个人单独搭建的桥面用积木连接起来,变成一座大桥。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长度的木板来进行连接。
一小会的时间,桥就连接好了,呈现出两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
乐乐想在一个路段上建一个隧道,于是找了一个小拱形积木放在桥面上,由于路面比较窄,拱形开口比较大,尝试失败。
见乐乐有点想放弃,我走近了问:“乐乐,你是想建隧道吗?”乐乐回应是。
我说:“这个主意太棒了!”乐乐又找了拱形尝试搭建隧道,但还是失败,路面与拱形之间的缝隙太小,连一辆小车也开不过去。
我对乐乐说:“好像需要其他材料来帮忙。
”乐乐又找了了两个圆柱形摆放在桥面两边,再次把拱形积木垒在上面,前后观察后,乐乐说:“隧道还是矮了一点。
”我回应说“是矮了一点,怎样才能更高一点呢?”乐乐很聪明的选用了两个半圆形放在桥面两边,这样高度就与桥面一样了,隧道搭建成功。
接着,我又提醒:隧道好像有点短,乐乐一下搬来了好多大小相同的拱形积木,这下可以说是完美了!卡卡拿起刚投放不久的小汽车开始在路面上行驶,伊伊看到后提醒大家说:“桥还没有上桥口和下桥口呢。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50篇
科学区观察记录-第一篇
日期:2024年3月1日
观察目标:潮汐
地点:海滩
观察记录:
当天,我们在海滩上进行了观察来研究潮汐的变化。
潮汐是由月球和
太阳的引力互相作用于地球上的水产生的现象。
我们首先观察了目前的潮汐状态。
根据我们的观察,海水此时正处于
低潮状态。
我们注意到,海水没有覆盖整个海滩,只有一小部分海滩湿润。
接下来,我们开始观察潮汐的变化。
我们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潮水
的变化情况。
经过2个小时的观察,我们发现潮水开始慢慢上涨。
海水开
始覆盖更大的面积,海滩上的湿润区域逐渐扩大。
再经过一个小时,潮水达到了高潮状态。
此时,海水完全覆盖了整个
海滩,海滩上的干燥区域已经消失不见。
我们还注意到,海水的浪力也增
加了,浪花不断冲击着海滩。
随后,潮水开始慢慢退去。
2个小时后,海水回到了低潮状态。
海滩
上的湿润区域逐渐减小,最终只剩下一小片潮湿的部分。
通过这次观察,我们得出了潮汐的变化规律。
潮汐分为低潮和高潮两
个状态,每个状态持续约2个小时。
潮汐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并且与月亮
的位置有关。
当月亮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潮汐会更加显著,而当月亮与太阳在同一侧时,潮汐较为平静。
我们期待着以后更多的观察,以进一步理解潮汐的原理和规律。
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本文旨在记录大班科学活动区中的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以下是对不同实验室观察的记录。
实验室一:植物的生长观察日期:2022年3月1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一中,我们观察了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
首先,我们注意到有些植物的茎变得更高了,叶子也更多了;而有些植物的茎还很短,只有几片叶子。
我们还观察到有些植物的叶子的颜色变得更加鲜艳,而有些植物的叶子颜色比较黯淡。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如阳光的充足程度、土壤的质量等。
实验室二:水的变态观察日期:2022年3月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二中,我们观察了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我们首先将一碗水放在室温下进行观察,发现水处于液态,没有呈现出任何变化。
然后,我们将水放在冰箱中冷冻,发现水变成了冰,呈现出固态;再将冰放在室温下解冻,发现水又变回了液态。
最后,我们将一小瓶水用加热器加热,观察到水瓶中逐渐产生蒸汽,水变成了气态。
实验室三:生物角色扮演观察日期:2022年3月1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三中,我们进行了生物角色扮演的活动。
幼儿们分别扮演植物、昆虫、动物等不同的生物角色,并进行相应的动作模仿。
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我们发现植物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植物的生长、开花等动作;昆虫角色的幼儿们模拟了昆虫的飞行、觅食等动作;动物角色的幼儿们则模拟了动物的奔跑、跳跃等动作。
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室四:物质的溶解观察日期:2022年3月15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四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我们先将一小段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不溶解;然后将一小块糖放入水中,观察到糖迅速溶解于水中;最后,我们将少量盐加入水中,发现盐也能够溶解于水中,但速度比糖慢一些。
通过这些观察,幼儿们更好地理解了物质的溶解特性。
实验室五:机械力的应用观察日期:2022年3月20日观察内容:在实验室五中,我们探索了机械力的应用。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50篇大班科学区是幼儿园里为孩子们设计的一个特殊的区域,用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观察力。
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们可以进行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
今天,我将分享50篇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世界的奥秘吧!1. 植物生长观察:小朋友们在科学区里种下了不同种类的种子。
通过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他们学到了种子的种类与形态的差异,以及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
2. 昆虫观察:孩子们在科学区放置了昆虫捕捉器,收集了各种昆虫的样本。
他们观察了昆虫的形态、行为和生活习性,并记录在册。
3. 天气观察:在科学区的窗户上,孩子们贴上了一个天气预报表。
每天早上,他们观察天空的情况,然后记录温度、湿度和气象变化等信息。
4. 液体浮沉观察:孩子们在科学区里准备了几个不同的液体,并观察了它们在容器中的浮沉状态。
他们通过这个实验学到了液体的密度和相互作用。
5. 彩色溶液观察:在科学区的试管里,小朋友们混合了几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他们观察了溶液的变化过程,学到了色彩混合的原理。
6. 重力实验:孩子们在科学区放置了一个倾斜的斜面,并在上面放置了几个不同重量的物体。
他们观察了物体滑下斜坡的速度和路径,并探讨了重力对物体的影响。
7. 海绵观察:在科学区里,小朋友们观察了不同材质的海绵对水的吸收能力。
他们记录了每个海绵吸收的水的量,并发现了海绵材质对吸水性能的影响。
8. 色彩变化观察:孩子们在科学区准备了一些颜色深浅不同的纸片,并将它们放在日光下暴晒。
他们观察了纸片的颜色变化,并探究了阳光对物体的影响。
9. 音乐实验:在科学区里,小朋友们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倒入不同量的水,并用勺子敲击容器。
他们观察了每个容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音差异,学到了音乐的基本原理。
10. 力的测量:孩子们在科学区里使用弹簧秤测试了一些常见物体的重量。
他们记录了每个物体的质量,并观察了不同物体受力时弹簧秤的伸缩情况。
11. 钓鱼实验:在科学区的水缸里,孩子们放养了一些小鱼,并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鱼饵。
大班科学区观察记录:看谁爬得快观察记录:看谁爬得快日期:2021年3月10日地点:学校大班科学区时间:上午10点参与者:学校大班班级全体学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学生的爬行速度来确定谁是最快的爬行者。
观察过程及结果:1. 实验开始前,我们将大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5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的学生站在起点线上,准备开始比赛。
2. 裁判员发出信号后,学生们开始爬行。
他们使用手和膝盖作为支撑点,缓慢地向前移动。
3. 观察第一组学生的爬行速度。
其中有几个学生爬得很快,迅速超过了其他组员。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爬得较慢,甚至爬行的姿势不正确。
4. 第一组的比赛结束后,我们开始观察第二组的学生。
与第一组相比,第二组的学生爬行速度普遍较慢。
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保持较快的爬行速度。
5.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
第三组中,有一名学生表现出色,他以快速的速度迅速地爬过了终点线。
而第四组的学生中,没有一个能够达到较快的爬行速度。
6. 最后,我们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确定了谁是最快的爬行者。
他是第一组中的一名学生,以出色的爬行速度赢得了比赛。
总结及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在大班学生中,有些学生具有较快的爬行速度,而有些学生则表现较慢。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爬行速度与个体身体素质有关。
一些身体较强健、灵活度较高的学生表现出较快的爬行速度。
2. 爬行速度还与个体对爬行技巧的掌握程度有关。
一些学生可能缺乏正确的爬行姿势和技巧,导致爬行速度较慢。
3. 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个体的爬行速度。
一些学生可能在比赛中感到紧张或不自信,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现。
通过这次观察实验,学生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了解到个体差异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此外,这个实验也向学生展示了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