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社会科学的主要范式
- 格式:ppt
- 大小:238.50 KB
- 文档页数:43
五大科研范式
1.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真理。
2. 诠释主义范式:注重理解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强调对社会现象的主观理解和意义构建。
3. 志愿主义范式:强调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善社会问题,鼓励研究者参与和支持社会活动。
4. 构造主义范式:关注研究对象的建构和相互作用方式,强调研究者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建构。
5. 批判主义范式:强调揭示社会和权力结构中的不平等和压迫,并追求社会正义和解放。
通过分析权力的运行方式,寻求改革和建设新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四大范式,你知道吗?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学长社会学四大范式满足学者多维研究旨趣社会学教科书通常将社会学的理论划分为三大流派(或体系、板块)——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或将社会学简化为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两大部分;另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将社会学划分为实证主义和非(反)实证主义两大类(或将其划分为定量社会学和定性社会学两块);而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多元范式的学科,主要包括旨在探索以社会事实、社会行为和社会释义为标志的三大范式。
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三大范式已确立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早期代表作《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中,重点考察了与现代资本主义密切相关的三大古典理论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并认为他们分别阐述了现代性(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的三个重要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和理性化。
此后,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认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一般认为,上述三大家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奠定了西方社会学的基本框架与走向,并形成三个相当具有号召力的社会学传统或范式: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以韦伯为代表的解释主义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批判主义。
事实上,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上述三大家所开创理论的不断批判与重建的过程。
德国当代社会理论大师哈贝马斯关于合法性知识划分的主张与三大范式是吻合的,他从认识旨趣的角度将合法性知识划分为三类——经验—分析型、历史—解释型和批判型,相应的三种认识旨趣分别是控制、实践与解放。
总之,三大范式的划分逐渐在社会学界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
后现代主义范式有一定潜力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重要的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西方,逐渐流行后不断向全球扩散。
它以拒斥现代性为基本特征,其核心源自后结构主义,摈弃现代主义思想教条的哲学与理论立场。
它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众多社会研究的新探索。
问题是,后现代主义能否称得上是一种与前面三大范式并列的社会研究或社会学范式?对此存在较大争议。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