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61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主要是讨论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进展、传扬、诊断、治疗和预防逻辑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学问是考生们很难把握的,为了协助考生们更便利背诵,我收拾了传染病学学问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埋伏性感染3. 传染病学学问点: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M:首先浮现,持续时光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浮现,持续较长时光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4. 传染病学学问点: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扬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扬(3)易感人群5.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散发: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
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①时节性①地方性①外来性(4)传染后免疫6.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2、6小时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6、12小时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一、概述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科学。
本次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总论,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定义:指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并能在人群中引起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征:具有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可预防和治疗性。
3、传染病种类: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4、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病原体传播。
2、预防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4、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消毒公共场所和家庭卫生等。
四、医学研究进展
1、新药物研发:针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2、新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3、新的防治思路: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如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
五、总结
本次课程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
我们也介绍了近年来传染病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医学研究进展,展示了传染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传染病学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