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474.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第九版总论引言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污染的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
传染病基本概述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引起疾病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霍乱、麻疹、腮腺炎等。
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并引起疾病的过程被称为感染。
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指病原体直接从一个感染者传播到另一个个体,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
•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给其他人,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和昆虫传播等。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从母体传播到胎儿或新生儿,常见的垂直传播途径有经胎盘传播、经乳汁传播等。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预防与控制方法:•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卫生教育:宣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早期诊断和隔离: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环境卫生控制: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控制病原体在食水、环境中的传播,保障公共环境的卫生。
•社会干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未来展望传染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将持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传染病学的研究和控制将变得更加重要。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方法。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我们要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意识,共同努力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此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以便于排版和展示。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办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