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96.47 KB
- 文档页数:3
歌德简介资料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歌德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简介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
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
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人物生平早期生活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
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
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
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
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
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
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中国的歌德研究现状综述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但歌德进入中国的公众视野则还需要等到1902或1903年,诸如赵必振依据日人编本所作的“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可特传”(歌德传);但真正从德文译介,并对歌德有所体悟的恐怕要推马君武。
从那时起,中国的歌德译介,逐步进入中国,并在现代中国语境之中发挥了极大的资源作用。
但较之篇幅庞大的歌德全集来说,仍然只能说是“同志仍需努力”。
深以为憾的是,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歌德全集》,哪怕首先是所有作品的全集呢?但比较集中的成果可以参见两部《歌德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10卷本《歌德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杨武能与刘硕良主编的14卷《歌德文集》。
应该说是相对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学界的歌德译介成果,如果说前者还只是将之前的成果萃聚一处,那么后者的编辑思路则比较明确,更具参考价值,且收罗的内容也更多些。
至于研究状况,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译介工作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外国学的研究;但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歌德研究确实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在不断有所推进的。
虽然陈铨在《中德文学研究》里,已有相当篇幅涉及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但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歌德。
1936年,因为先后纪念歌德,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有关著作,如张月超的《歌德评传》、陈淡如编《论歌德》,但就其质量而言,尚非出类拔萃。
在我看来,就1949年以前的学界状况看,歌德研究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二。
《歌德之认识》全面展现了学界的相关研究,尤其在专题论述上“精彩纷呈”、“面貌多端”,不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得到足够重视,而且歌德与他国的文化渊源也得到梳理,诸如英国、法国等;但作为专门学问的开山者仍当推冯至的歌德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歌德论述》,虽然从今天来看,其不成熟性显而易见,但在中国现代学术开创时的筚路蓝缕期,能有这样的篇幅虽短却独发创见的歌德研究著作,已属难能可贵,无论如何,它为后人奠下了由此起步的重要基石。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佳作,歌德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
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
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
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
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
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
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
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
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
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共3篇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1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对自然科学领域有很深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文化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发。
自然界是歌德思想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类的存在也是自然界这个整体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歌德的自然哲学更加关注的是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
他主张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究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仅仅以理性和推理的方式来分析和推断。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以谦逊和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自然,并且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和节奏。
在歌德看来,自然就像是一部巨大的诗歌作品,是创造者和造物者的杰作,充满着神奇和美妙。
他认为自然本身就包含着艺术的元素,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欣赏这种艺术。
因此,他曾说过:“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大诗人,他用他的花草、星辰和风景为我们讴歌着他的辉煌。
”在歌德的自然哲学中,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都被视为自然界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续性,认为生命的形态和性质并非是突变和离散的,而是在一个长时间尺度上发生了演化和变化。
他还着重强调了植物的生命力和口感,曾说过:“植物是我们的忠实朋友,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食物和氧气,而且也是我们心灵的滋养者。
”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也对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鼓励人们在对待自然界时保持谦逊和敬畏的心态,并认为人类应当更加尊重和保护环境。
同时,他认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富有内涵的文化,能够使人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自然。
他曾说过:“没有科学的艺术是无足轻重的,没有艺术的科学也是没有灵魂的。
”总而言之,歌德的自然哲学思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在自然、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启示和启发作用。
中文系11级汉语言5班学号:1102405024姓名:李华峰歌德研究综述一、作家生平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戏剧、散文、诗歌、自然科学、博物学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句《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832年3月22日,歌德因病离开了人世。
二、创作情况1775年以前是歌德的早年文学创作期。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继续上学。
在这里,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精神领袖赫尔德和一批文学青年。
在赫尔德的影响下,歌德开始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民间文学。
莎士比亚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一扫成规旧习的清新风格,民歌中奔放不羁的情感和自由灵活的形式,给了年轻的歌德以深刻启迪。
写出了《五月之歌》、《野玫瑰》等情感真挚、旋律优美、民歌色彩浓郁的诗歌,歌德也因之被称为德国近代抒情诗的真正创始者。
1772—1775年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文学作品。
他的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1773)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是歌德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小说,也是德国第一部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的文学作品。
它取材于歌德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描写主人公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悲剧。
深刻体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青年的形象。
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文献综述摘要:艺术歌曲是西方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声乐体裁,几乎与歌剧同等重要,它具有高度的文学性,歌词是选自经典且极具文学性的诗歌。
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从文学角度看,已经脱离了宗教思想,开始加入了人文精神,钢琴伴奏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主要从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搜集整理有关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相关的高质量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与整理,并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预测发展与研究的趋势,寻找新的研究突破点。
关键词: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脉络;风格特征;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在知网等渠道搜集了有关“德奥艺术歌曲”的文章有99篇,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其中学术期刊73篇,学位论文16篇,会议一次,特色期刊9篇,笔者发现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期刊上。
接下来笔者将在搜集到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的专题进行分类综述,在对评论的文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评论。
以下是笔者将搜集到的文献通过专题分类的方法分成二类进行综述:一、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关于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的文章,笔者找到2篇学术期刊,文章将从德奥艺术歌曲的产生以及发展进行写作。
1、杨倩《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脉络探寻》中,文章通过对德奥艺术歌曲体裁形式的发展演变以及这两个国家的作曲家们的艺术歌曲创作为研究角度, 分析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以及描绘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轨迹。
这篇文章主要分别从德奥艺术歌曲的产生、德奥艺术歌曲的定型与繁荣以及德奥艺术歌曲在现代的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写作。
笔者认为杨倩这篇文章论述的德奥艺术歌曲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文章最后部分德奥艺术歌曲在现代的发展,分别将20世纪初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笔者认为在这类文章中较为少见,是这篇文章的创新点。
但是,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概述与分析分量较小,因为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与演唱同等重要,对于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歌德简介资料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被公认为德国文学的巨人,是18世纪和19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涉及诗歌、小说、戏剧、传记、政论等多种文体,对于欧洲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以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成为了德国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
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他在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父亲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法官,母亲则鼓励他追求自己的兴趣。
在年轻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对于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在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了法律。
然而,他更喜欢倾注时间和精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
作为一名诗人,歌德的成就令人瞩目。
他的第一部诗集《哀歌》于1770年出版,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维特在情感困惑和精神压力中的成长故事。
这部作品被誉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德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和小说,歌德还是一名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戏剧作品《浮士德》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浮士德这一传说人物为基础,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无穷无尽。
《浮士德》被誉为世界戏剧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反映了个人意志与社会规范的冲突,还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除了文学创作,歌德还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充满了热情,并在植物学、光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著作《伊凡亲王的故事》探讨了植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成为生物学界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他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关颜色和光的理论,对于现代光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文学和科学,歌德还涉足政治和哲学领域。
他对于社会问题和政治体制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常常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政论文章。
他曾担任符腾堡公爵的参议员,致力于推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
传记文学研究_近三十年唐前传记文学研究综述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唐前传记文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重点之一。
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著。
学者们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等方面对近30年唐前传记文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和综述。
旨在为后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唐前;传记文学;研究;综述在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唐前传记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先秦的萌芽期、两汉史传辉煌期以及魏晋南北朝各体史籍杂传蜂出并见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正史’以外的野史人物传记如灌木丛生。
各种杂传和散传。
如野草闲花,在兵荒马乱的原野上自由生长。
”可见,唐前传记文学不仅承接了史传对传记基本功能以及表现手法的认识。
也肇始了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创作新时代的来临,对中国传记文学向着独立的文学门类的发展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者受当时社会政治氛围的影响,对唐前传记文学的探讨处于沉寂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研究逐渐兴盛。
唐前传记文学研究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长足发展,其间个人研究论著断续问世,也有大量的单篇论文在诸多方面就唐前传记文学展开讨论,产生了许多颇有创见的学术观点,丰富和拓展了当代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
本文试就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以史为线索考察唐前传记文学地位众多研究者从通史或者断代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如韩兆琦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1版)、陈兰村、张新科合著的《中国古典传记论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这些学者首先对传记文学加以界定,并能从通史的角度来考察唐前传记文学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贡献。
发展线索分析清晰,对传记类别的分类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通史的角度妨碍了对特定时期传记文学做深入细致的考察。
在单篇论文方面,很多研究者能从宏观角度审视唐前传记文学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梳理出某类型传记文学的发展线索,或思考某类型传记在特定时代兴盛的文化因素,代表性的如陈兰村的《略论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起源》(《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张新科《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杨正润的《中国传记的文化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徳国著名诗人歌徳生平简介歌德是德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歌德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徳国著名诗人歌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德国文学家歌德的简介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这两个称呼是比较相近的,但凡是一个作家必然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但是一个作家和一个科学家的距离就有些遥远,而歌德却不仅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科学家,这让人钦佩歌德的学习精神。
歌德在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1749年8月28日,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1832年3月22日去世。
很小的时候,歌德的母亲就给歌德讲各种好听的故事,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常常让歌德陶醉其中,对歌德的影响非常大。
歌德曾经当过律师,也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看了很多名画家的作品之后,歌德感觉到自己无法超越那些艺术家,于是后来安心的做起了一名作家,并且积极的从事着自己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歌德的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歌德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革命力量不断的高涨,一些新的思潮冲击着歌德的思想,歌德在那样一个时代逐渐的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这是其创作出的大量优秀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之中充满了这一运动的反叛精神。
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堪称是浩如烟海,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赛森海姆之歌》等。
歌德的成就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提起歌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创作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并不知道歌德其实在很多领域内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歌德的成就在很多领域内都出类拔萃,而歌德长达82年的高寿使得他能够有充裕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因此歌德的成就有很多。
歌德简介30字
范文1:
关于歌德简介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在19世纪初被誉为“世纪巨匠”。
在文学领域,歌德被称为“浪漫主义先驱”,留下了《浮士德》、《绿袍子》等作品,风格兼备理智和感性之美。
而在科学领域,歌德是全方位的智者,探索过生物学、光谱学、中医学等各方面的领域。
歌德作为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文艺复兴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要点分析:
本篇文章主旨是介绍德国文学家、科学家、哲学家歌德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性。
用词方面,运用了“世纪巨匠”、“浪漫主义先驱”、“理智和感性之美”等词汇,展现出歌德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而“全方位的智者”、“生物学、光谱学、中医学”等用词,
则呈现出歌德在科学方面的广泛涉猎,突出他的跨界探索精神。
另外,该篇文章结构简单清晰,文字流畅易懂。
范文2:
60秒了解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品有《浮士德》。
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就,更对生物学、光学等领域有着杰出贡献。
他的思想造就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至今仍受推崇。
要点分析:
此篇文章以60秒速览的形式,将歌德简介呈现出来。
用词方面,简洁明了,符合快速阅读的需求;同时运用“浮士德”、“生物学、光学”、“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等词汇,能够在简短
时间内突出歌德在文学和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此外,该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整体风格简洁明了,符合快速阅读和快速理解的要求。
【人物传记】欧洲诗圣文豪兼智者──歌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抒情诗为主,还有大量的叙事诗、讽刺诗及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诗。
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巨著诗剧《浮士德》等。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德国中部美茵河畔法兰克福一户殷实人家。
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帝国议会的成员、法学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T extor)的女儿。
早在少年时代,歌德就已经学会了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后来又学习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歌德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他8岁开始写诗,并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
他也喜欢戏剧,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至1770年间,歌德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
1772年,歌德在韦茨拉尔帝国最高法院实习,也曾当过律师。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25岁的歌德一举成名。
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次年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
从政期间歌德也并未放弃文学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地质学和植物学)。
1786年歌德前往意大利,研究自然科学,并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
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1794年,歌德开始了同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这一时期席勒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
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歌德晚年的创作极其丰富,重要作品有自传性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和《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歌德终于完成了历时数十年之久的两部名著:《浮士德》和《威廉.迈斯特》。
第1篇一、引言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诗人,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代表之一。
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更是流传千古。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从歌德的生平、作品和思想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他的感悟。
二、歌德生平感悟1. 勤奋好学歌德一生勤奋好学,从少年时期开始,他就对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仅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还亲自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
2. 坚韧不拔歌德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他36岁时,他因创作《浮士德》而闻名遐迩,但随后却陷入了长达20年的创作困境。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 勇于创新歌德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敢于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文学形式。
例如,《浮士德》就融合了诗歌、戏剧、哲学等多种元素,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家。
三、歌德作品感悟1. 《浮士德》:人生哲学的反思《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浮士德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和挣扎。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矛盾性,使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作品中,浮士德经历了七个阶段,从追求知识、爱情、权力到追求永恒,最终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和探索。
这种人生哲学的反思,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少年维特之烦恼》:青春成长的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另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主人公维特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困惑。
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使读者对青春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作品中,维特经历了爱情、友情、事业等方面的挫折,最终学会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哲学家歌德歌德一生尽管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在美学上并没有系统的著作。
他的美学观点散见于他的诗歌、剧本、小说、书信等.歌德的哲学更多地来自感官的经验世界。
他不只是伟大的诗人和作家, 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哲人, 只不过他陈述事物的方式并非一般哲学家通常使用的逻辑推理和思辩, 而用了文学家的形象思维, 仰仗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节, 也即恩格斯所谓“直接地”、“预言式地”罢了。
歌德思想的构成、核心和载体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解说歌德的思想,有学者写了一部径直题名为《歌德思想》的专著。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论述歌德的一章中, 他称歌德那多达143 卷的全集乃是“美学思想的一个极丰富和极珍贵的宝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歌德的哲学载体第一类为文学创作, 歌德以作家和诗人名世, 表达思想并受到重视的首先自然是文学创作。
歌德一生辛勤写作六十余载,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游记、自传等体裁样式全都采用过, 作品数量极其惊人。
第二类为自然科学著作, 歌德全集中这类著作与文学作品一样数量可观, 迄今却几乎完全为我们的研究和译介所忽视。
第三类为谈话、书信、格言、警句, 除了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著作, 歌德思想的这第三类载体同样数量可观和重要, 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艾克曼辑录编撰的《歌德谈话录》, 以及《歌德席勒文学书简》。
我读《歌德谈话录》歌德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还是他的思想。
作为一个身居高位,功成名就的老人,他看出文艺界的种种不良习气,反对批评家和作者互相吹捧,沽名钓誉,反对华而不实,反对贪图名利的粗糙创作。
他主张创作者应该为了享受艺术,体现人格,宣传美好而创作。
这学期,我读了《歌德谈话录》.这本书集中了歌德从1823年至1832年的最后十年。
内容不多,但是信息量巨大,囊括了歌德晚年对写作、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人生见解,语言凝练生动,道理深入简出,字里行间频频智芒闪动,充满别出心裁的言论,精彩绝伦。
这本爱克曼辑录,早在西方文艺史上负有盛名,由朱光潜先生翻译,是以文艺理论为中心选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