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2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1.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2.提前熟悉教材内容。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通过历史悠久文化的介绍,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的环节铺垫。
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
(板书:语文园地)新课教学(33)分钟【出示课件2】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授课2 课时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时刻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辨明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首要意思。
教育2. 揣摩美丽的语句,领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优点。
方针3. 了解民间风俗的涵义,说一说涵义吉利的风俗,和同学沟通。
4. 试着写一写行楷,进步书写速度。
5. 有爱情地朗诵《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育结合课文的内容,辨明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首要要点意思。
教育学习详略妥当的写作办法而且学习运用。
难点榜首课时1. 结合单元课文内容,辨明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教育首要意思。
方针2. 揣摩美丽的语句,领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优点。
3. 了解民间风俗的涵义,说一说涵义吉利的风俗,和同学沟通。
课前1. 请学生提早收集风俗活动和对应的涵义。
预备2. 提早了解教材内容。
教育规划规划目的【出示课件 1】一、说话导入,引进风俗主题( 2 分钟)师:我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明更是各有特征,斑驳多姿,导入在悠长的前史开展的长河中熠熠亮光,给人类留下了名贵经过前史悠长文( 5 )而可贵的精力文明!而风俗活动是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的化的介绍,知道风俗活分钟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咱们学习了《北京的新年》《腊动前史悠长,为接下的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触它们的奇光异彩,领会环节衬托。
人类才智的结晶,领会风俗活动带的一起魅力!今日就让咱们一同走近语文园地。
(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 2】二、请学生朗诵《北京的新年》,答复以下的问题:(板书:沟通平台:《北京的新年》)1.这篇文章有几个阶段?( 11)2.经过调查(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阶段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心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细心?哪几个部分作者仅仅简略几句话?领会详略妥当的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阶段都写的相同多?有详有略的写写法的美妙之处,学习法,作者想杰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优点?(有详有在作文中运用详略得略是为了杰出要点,首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新年的一起习当的写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写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阅读与理解、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写作技巧及文学鉴赏等。
具体包括:- 阅读理解:对《语文园地一》中的课文进行深度阅读,理解其主旨和细节。
-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 语法知识:通过课文学习,掌握语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和应用。
- 写作技巧:学习并实践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叙述、抒情等。
- 文学鉴赏: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写作技巧的实践。
2.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文学鉴赏的深度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单元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汇和语法知识。
3. 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所学知识。
4. 巩固:通过课后习题和随堂测验,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系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反思)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抓特点,分主次,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2.了解不同习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运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学习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风俗,学生顺势接下去,在谁那里停,就算谁输。
2.刚才的游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现在我们再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一下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交流做准备。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是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的?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
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春节孩子们最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筝、空竹、口琴等。
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跟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不同。
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台,戴着面具演出,通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人们过春节的各种热闹而隆重的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 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 观察事物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4. 习作的撰写与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语的学习与认读。
(2)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3)观察事物方法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观察事物方法在习作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掌握读音、写法、词义。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4. 全班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2)学生分享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点评、指导。
5. 习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联想、比较等方法进行写作。
(2)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2. 课题下方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 配合教学内容,适时呈现相关图片、关键词等。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包含了对古典诗词的欣赏、文言文的阅读、以及现代白话文的解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环境,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文章,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江南春》、《春日》、《泊船瓜洲》等古典诗词,以及《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现代白话文,还有《两小儿辩日》等文言文。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典诗词和文言文,同时也能够运用现代白话文进行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本单元中的诗词、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
2.难点: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难度,需要进行重点解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本单元主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江南春》等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理解诗词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词中的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进行小组分享。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相同语境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楷,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收集关于风俗的资料。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1.朗读“交流平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
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你在习作中写了什么,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汇报。
全班交流,评价。
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还要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词句段运用1.习俗寓意。
(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都知道哪些习俗?(2)指名学生回答。
(3)自由读题,思考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
(4)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5)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2.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交流,感受《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交流汇报的方法,交流总结书写技巧。
3.情感与价值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古诗,感受时间易逝。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感受《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教学难点】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古诗,感受时间易逝。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积累珍惜时间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二、交流写作手法1.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使过春节这一独特习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2.学生交流。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过春节。
二是有详有略,对于过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教师总结。
学习《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并将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感悟习俗,积累写作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牛角的,有的都是..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纱灯,有的通通(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思雨....,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
....,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3.教师出示: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
4.师: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5.学生交流汇报。
四、拓展积累了解更多的习俗,把好词好句积累到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本,该课本为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共24个单元,是该学年的重点教材之一。
在本学期,学生需要学习该课本的前12个单元,本次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一个班级的学生。
该班级一共有50名学生,集中于城市中心,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学校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要点,让孩子们掌握核心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本学期《语文园地一》前6个单元的重点内容。
2.掌握汉字、词语、语句的正确用法。
3.学会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章。
4.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2.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
2.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与热情。
2.3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通过多元文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及对策3.1 教学重点1.课文的阅读与理解,尤其是核心内容的把握领会。
2.如何配合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通过文化教学,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3.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化教育中获得成功。
2.学生撰写文章的机会较少,如何增加学生写作的体验,提高写作能力。
3.3 对策1.针对教学重点,提前准备并阅读好教材,准确捕捉教学重点。
2.针对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元素,让学生更加感知中华文化。
3.针对学生写作能力,设计更多的写作练习,丰富学生学习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4.1 任务驱动教学法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本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任务建立和任务导向,让学生在任务中自主学习并思考。
4.2 交互式教学法采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场景化的体验、口头、书面表达、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交流、思维交流和文化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含园地一)zhenggeng bian 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除夕xiao春联扫除年糕充足店铺开张对联年画通宵jian间断除非光景万不得已必定截然不同燃放拜年寺院轿车元宵张灯结彩一律彩绘广告分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榛子栗子风筝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
读得又轻又短。
(3) 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 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 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 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 《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 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 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2) 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
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 出来就可以了。
(3) 出示句子,读一读。
a.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 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 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 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空竹、 口琴等。
b.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
这是北京方言。
老舍在《茶馆》 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从词语切入,体会 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 儿十足”。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课件1】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晶,体验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
(板书:语文园地)二、【出示课件2】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1.这篇文章有几个段落?(11)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4.作者为什么不把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
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
)(板书:详略得当)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
(板书:词句段运用)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
【出示课件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
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略。
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
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
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
2.体会相同语境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习俗及其寓意。
4.认识并临摹行楷,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5.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长歌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收集关于风俗的资料。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谈话导入:民俗活动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与民俗有关的课文,体验了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进一步学习。
二、交流平台1.学生自由读“交流平台”,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阅读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要点。
(1)分清详略。
(2)为什么有详有略。
(3)分清详略的意义。
3.师:读文章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文中详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日子?(提示: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日子则是一笔带过) 4.师: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时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何好处。
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详写的那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习俗,可以说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日子大体相似,所以略写。
好处:重点突出,表达清楚。
5.学生联系自己本单元的习作,说一说在习作中写了什么,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先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到全班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授课提要课时
1 北京的春节
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们
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
活的心愿。
2
2 腊八粥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
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
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
3 古诗三首
《寒食》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
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迢迢牵牛星》一诗描述了织女无心织布,整天泪如雨下,
思念牛郎的画面。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
两句写景,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
3
4*藏戏
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
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1
习作:家乡的风俗
要求把节日的活动过程写完整,有详有略,使习俗具有节日
的气息。
2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能分清主次;了解我国习俗的寓意;了解同一意思
不同的表达方法。
1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关于“民风民俗”的。
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细写主要部分的。
根据这一训练点,让学生深入学习抓住课文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在。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语文园地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
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略。
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
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
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