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语文园地一》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语文园地,以及学习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
此外,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协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语文园地。
2.学习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协作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什么是语文园地。
2)学习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作。
2)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什么是语文园地2)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2.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2)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3)课堂讨论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答案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1)全体起立,进行简单的全身放松。
2)教师简单介绍本次课程内容,引出“语文园地” 和“班级园地” 的概念。
2.讲授: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语文园地,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园地。
2)教师展示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引导学生阐述各个环节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班级园地对学生的帮助。
3.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交流讨论,共同完善。
4.总结:1)学生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
5.作业:1)组织学生在班级园地中发布各自的学习经验心得,与大家分享。
2)要求学生在发布之前进行编辑和审阅,保证内容健康向上。
六、板书设计1.语文园地2.班级园地的组成和作用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感觉班级园地对于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适时地组织学生在班级园地中发布学习心得,有助于学生彼此交流,共同成长。
同时,这也是一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阐述思想,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园地一教材分析:交流平台 : 旨在具体解读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 侧重于“想开去”的策略。
交流平台以《草原》《丁香结》为例 , 引导学生开发自我的学习经验 , 交流“想开去”的方法 : 一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 二是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阅读既读进去 , 又想开去 , 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 而且可以活跃思想 , 激发创造力。
词句段运用 : 旨在从例句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 , 形成表达技能。
“词句段运用”由“体会句子的特点”“说说分号的用法”和“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三部分组成。
设计活动时可以联系语段所在的名家名篇 , 充分朗读 , 体会排比句的气势之大 , 体会并列句子之间加分号的语感。
在学习“借助拼音认识地名”部分 , 要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学习。
日积月累 : 旨在丰富语言积累。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 是一首记述乡下做客的诗。
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走进诗歌 , 体会诗人从应邀而来到准备不邀自来的愉快心情 , 进而熟读成诵 , 积淀文化。
教学目标:1.在经验交流中获得“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策略性知识。
2.了解排比句的特点 , 学习分号的用法 , 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熟读成诵《过故人庄》。
3.教学过程 :版块一交流平台1.任务驱动。
同学们 , 阅读有两个法宝—“读进去”与“想开去”。
首先就是要“读进去” , 其次练习“想开去”。
怎样“想开去”呢 ?2.交流经验教师在倾听中启发学生自我的学习经验 , 如 :要点(1)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如, 阅读《草原》 , 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内容 , 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与作者产生共鸣 , 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2)从课文中的“例子”想开去。
如, 阅读《丁香结》 ,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此还可以联想到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 再想到它们的品性和对人生的追求。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授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对比阅读教学(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
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
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教师评价并指导:(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名和路牌上的地名的拼写规则。
2. 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重难点背诵积累《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图片导入,认识路牌1. 师: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丽江看看,走在丽江古城那风景秀丽的路上,我们会看见什么呢?丽江路牌你看到的这幅图里都有什么? (学生指出路牌)路牌上的有些字我们还没有学过,你们知道读什么吗?是如何知道的?预设:借助路牌上的拼音。
2. 大家注意到路牌上的拼音书写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路牌上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字母且不标注声调;“县、市、街、湖、路”等一些通用名词的拼音需要与其他拼音用空格隔开;特指某一地名的(即专名),如“顾榭”,其拼音要作为词语连写。
练一练:课件出示被遮挡拼音的路牌请学生写一写其拼音。
3. 你们知道怎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人名的拼写规则:姓和名要分开写,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其余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如“王芳 Wang Fang”“马冬梅 Ma Dongmei”。
4. 请同学们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教师巡视察看,检查修正。
5. 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
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名字的拼音字母只需要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Ⅱ日积月累,理解题目1. 提问导入,进入意境。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自己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是写友情的吗?预设:《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写的关于友情的古诗——《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 过:拜访。
故人:老朋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词汇量。
2.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朗读课文。
3.能够自由组织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4.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认识和书写。
2.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3.自由讲述故事和用语言表达情感。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课件、教学用书。
【教学内容】一、生字词训练。
1.认识生字词:巨、歇、赞、动、悟、途。
2.画出字词的笔画,练习书写。
3.运用生字词造句。
二、课文理解。
1.听录音,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2.课文朗读,加强语音语调。
3.课文读懂,逐句解释。
三、小组交流。
1.小组自由交流,讲述自己的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复述自己的故事。
3.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朗读生字词和课文。
2.自由讲述自己的故事。
3.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过程】一、生字词训练。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生字词,让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忆。
2.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字词的笔画,完成书写练习。
3.教师给出一些生字词的造句,让学生独立思考。
二、课文理解。
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逐句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
3.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逐句解释。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自由交流,讲述自己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谈论生活、家庭、学校等方面的事情。
3.教师带领学生复述自己的故事,为每个小组点赞。
四、课堂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生字词和课文的朗读训练。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指导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对生字词和课文进行训练和理解,并通过小组交流和自由讲述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的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大大提高,并且可以积累更多的生字词和词汇量。
【教学延伸】一、生字词相关猜谜游戏为了巩固学生对于生字词的认识和记忆,可以采用生字词相关的猜谜游戏。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排比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检查字词同学们,本单元马上就要学完了,这个单元的生字词都掌握了吗?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拿出一张纸,进行听写。
1.听写重点词语。
老师读词时要有一定速度,一次读两个甚至三个,并且只读一遍,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尽可能快地书写就很少走神。
2.屏幕出示听写词语,小组更正,教师重点强调错得比较多的词语。
同学们,我们要重点记那些特别容易写错和难写的字词,比如说:裳、羞涩、缀、幽雅。
因为这些字很容易多一笔或者少一笔。
这也告诉我们,学习时,一定要注意细节。
二、回顾课文,复习方法导语: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怎么样想开去?从哪几个方面去想?目的是什么?大家思考一下。
1.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
(1)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3.举例佐证。
(1)我们读了课文《草原》以后,可以把老舍的其他文章拿来读一读。
当读到《草原》中主客聚会的欢乐场面时,可以想象自己在那种场景中会怎么样。
(2)《丁香结》一文描写了丁香的颜色、形状、气味,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可以联想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植物,如桂花、月季、莲花,它们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气味,给了我们什么思考。
三、排比句的作用1.出示排比句课件。
(1)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六上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6.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7.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教学重点】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教学难点】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二、交流平台1.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
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
怎样做到善读呢?阅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学习方法。
(1)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想开去。
如,阅读《草原》,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内容,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2)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
如,《丁香结》写到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想到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由这些植物想到人生的追求。
3.小结: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4.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5.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我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
单元综合一主备人:罗朝菊成员:杜爱彬、翁艳、易继红、廖春玲、成晓燕、严定玉、曾荣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第一组: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
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鲁迅巴金鼓楼路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语文园地一一共安排了三个大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如何从阅读中想开去的方法。
以《草原》中由“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想到“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与惜别的场景”和《丁香结》中由“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想到生活中“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例,说明了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还可以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并让学生说说具有象征意义的梅、兰、竹、菊等植物,进一步对这一方法进行巩固和强化,并在以后的阅读中加以运用。
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第二项内容是了解分号的用法。
分号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句分句,用法较为复杂。
教材展示了几种分号最常见的用法,让学生了解分号最常用于并列的用法。
第三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关注汉语拼音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中绿色的图片为高速公路路牌,蓝色的为街道路牌,两个泡泡引导学生关注路牌上的地名拼写规则以及生活中的人名拼写规则。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本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也出现了孟浩然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写作者到乡村做客,见到乡村风光旖旎,老朋友杀鸡烹酒热情不已,主客把酒言欢,对谈农事,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田间生活的简朴亲切。
每句诗句可见一幅画面,插图也生动再现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
二、学情分析学习语文园地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交流平台时,提供图示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已学方法,并与同桌共同选择一种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梅、兰、竹、菊,讨论它们又象征着什么。
整个板块的学习以生为本,夯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日积月累”重在积累,丰富语言,积淀文化。
学生可借助插图理解诗句大意,再运用由诗句想开去的方法想象画面,感受诗人与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田间生活的简朴亲切。
语文园地一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重点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交流平台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1.预习提纲(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 认识并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3. 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
4. 了解人名和路牌上的地名的拼写规则。
5. 背诵并积累《过故人庄》。
教学重难点1. 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 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 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阅读习惯。
2. 认识并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3. 认识分号,并能说出分号的用法。
教学过程Ⅰ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师: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理解课文呢?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1)自由读“交流平台”,画出写相关方法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预设: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3) 方法一: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主客相聚)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主客惜别)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听到我的表姐要来我家做客时,我特别兴奋,一个早上都在不停地向大门口张望,甚至还专门到门外玩,只为了表姐来的时候我能一眼就看到!等表姐要走时,我拉着表姐的手不肯放开,难舍难分,送表姐出门上车后我还拉着她的手呢!真舍不得她离开!想到这儿,我就能体会到热情的人们和作者见面时的激动和送别时的不舍之情了。
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4) 方法二:阅读时,要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交流平台:旨在具体解读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侧重于“想开去”的策略。交流平台以《草原》《丁香结》为例,引导学生开发自
我的学习经验,交流“想开去”的方法:一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二是
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阅读既读进去,又想开去,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深化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词句段运用:旨在从例句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加以运用,形成表达技能。“词句
段运用”由“体会句子的特点”“说说分号的用法”和“借助拼音认识地名”三
部分组成。设计活动时可以联系语段所在的名家名篇,充分朗读,体会排比句的气
势之大,体会并列句子之间加分号的语感。在学习“借助拼音认识地名”部分,
要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学习。
日积月累:旨在丰富语言积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记述
乡下做客的诗。教师可借助插图让学生走进诗歌,体会诗人从应邀而来到准备不
邀自来的愉快心情,进而熟读成诵,积淀文化。
教学目标:
1. 在经验交流中获得“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策略性知识。
2. 了解排比句的特点,学习分号的用法,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熟读成诵《过故人庄》。
3. 教学过程:
版块一交流平台
1.任务驱动。
同学们,阅读有两个法宝—“读进去”与“想开去”。首先就是要“读进去”,
其次练习“想开去”。怎样“想开去”呢?
2.交流经验
教师在倾听中启发学生自我的学习经验,如:
要点
(1)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如,阅读《草原》,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内容,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加
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
(2)从课文中的“例子”想开去。如,阅读《丁香结》,丁香结引发了作者
对人生的思考此还可以联想到梅、兰、竹、菊这“花中四君子”,再想到它们的
品性和对人生的追求。
3.迁移练习
可以利用“想开去”这一阅读策略自主阅读“日积月累”中的《过故人庄》。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学习使用排比句。
(1)自读自悟。读一读第一组三个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要点:用三个以
上的同一句式来描写事物或抒发感情,显得细腻生动、情感浓厚、气势强烈。
(2)领悟用法。读一读第二组两个句子,说说分号的用法要点:并列的分句之间用
分号。
(3)练习运用。出示一组词语,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来写一句排比句。
四季山峰小溪母爱爱心友谊时间
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目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
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频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
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借助拼音认地名。
(1)激活经验。平时行走或乘车,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路牌,课文中出示的图片就是
指路牌,想一想,你分别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路牌?这些路牌上有哪些信息?
要点:左图是街道指路牌,蓝底白字,有地名、地名的拼音和方向;右图是高速公路
指路牌,绿底白字,有地名、地名的拼音和千米数。
(2)任务驱动。看路牌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地名我们怎么办呢?用拼音拼写地名,
有什么规则?
要点:借助拼音认识地名。拼音字母都是大写,没有声调,两个字的地名拼音没有
间隔,三个字的地名“穆家湖”中“湖”的拼音前有一个空格。
(3)迁移运用。你会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名字吗?
要点;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字母一律小写、连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姓或双名字,字间既不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不标声调;无缩略形式;必要时
用隔音符号。
板块三日积月累
1.走近作者。我们读过孟浩然的诗,比如《春晓》。你们把老师当作孟浩然,
你知道我的哪些信息?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要点:唐代诗人;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等。
2. 自读古诗。给学生充分时间朗读《过故人庄》,然后运用猜读、联系上下
文语境、查阅资料等方式尝试自己读懂。交流:怎样让老师知道你已经读懂了呢?
提示:学生朗读,说说诗句的大意,理解“过”“故人”“具”“鸡黍”“就”等词语
的意思。
3. 展开联想。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策略。
阅读这首诗可以从哪儿“想开去”呢?
提示1:想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画面,近景绿树环抱,远景青山相
依。
提示2:联系生活想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场景,可以让学生扮演
孟浩然和他的好朋友,将他们“端着酒,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谈论着农
事”的情景表演出来。
提示3:联想以前学过的《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等描写田园的诗。
提示4:联想孟浩然其他的诗《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4.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