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机氟化学
- 格式:pdf
- 大小:212.41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有机氟化合物含量标准有机氟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化学物质,其含量标准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在中国,有机氟化合物的含量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监管,旨在控制和监测这类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浓度。
有机氟化合物主要由氟和碳元素组成,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较差的特点。
它们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包括农药、医药、塑料、溶剂、电子产品等。
然而,由于其稳定性较高,一旦释放到环境中,有机氟化合物会长期存在,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慢性毒性和环境污染风险。
为了规范有机氟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有机氟化合物含量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环境标准:针对有机氟化合物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浓度进行限制和监管。
根据不同环境介质的特点和用途,制定了相应的限值要求,以确保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安全。
2.食品标准:有机氟化合物可能通过农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链进入人体。
因此,为了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制定了相关的食品中有机氟化合物含量的限值要求。
3.工业排放标准:针对有机氟化合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进行限制和监管。
这些标准主要规定了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排放标准,以减少有机氟化合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有机氟化合物在室内环境中的浓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有机氟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限制,以确保人们在室内环境中的健康和舒适。
有机氟化合物含量标准的制定与监管是环保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严格控制有机氟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保护人类健康。
同时,相关监测和检测工作也要不断加强,及时发现和处理有机氟化合物超标的情况,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
从国际层面来看,有机氟化合物的含量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加强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推动有机氟化合物含量标准的制定和监管工作。
有机氟化学及其应用有机氟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一个分支学科。
有机氟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在有机合成、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有机氟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氟化反应的反应机理、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有机氟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等方面。
在有机氟化反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探索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和反应体系,来寻找高效、高选择性的氟化反应方法。
例如,氟代烷基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氟化反应,可以将卤代烷基转化为氟代烷基。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卤代烷基的选择性氟代烷基化反应。
有机氟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有机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可以在较高温度和强酸碱条件下稳定存在。
这使得有机氟化合物在高温反应、有机催化反应和酸碱催化反应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其次,有机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挥发度,可以作为溶剂、萃取剂和气体传递剂等应用于化学工业和生物医药领域。
此外,有机氟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和农药化学领域。
在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反应底物和反应条件,发展了多种高效的有机氟化合物合成方法。
例如,氟代烷基化反应、烷基氟化反应和芳基氟化反应等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不同类型的有机氟化合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光化学氟化反应、电化学氟化反应和催化氟化反应等方法合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有机氟化合物。
有机氟化合物在药物化学和农药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已上市的药物和农药中含有氟原子,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例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和氟代磺胺类药物在治疗感染疾病和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此外,有机氟化合物还可以作为荧光探针、成像剂和放射性示踪剂等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有机氟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中氟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有机氟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随着科学及人类生活的进步和改善,涂料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高温、腐蚀性强、污染度高等劣环境中,因而人们对涂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氟系涂覆材料由于其优异的耐侯性、耐腐蚀性、耐热性、耐化学品性、防污性、斥水斥油性及低摩擦性等优良特性,而成为化工设各、海上平台、大型船舶防护等极端恶劣环境中使用的最高技术涂料。
特别是近年未,出现了可保持光泽10 年以上的交联型氟树脂涂料,使氟涂料正在建筑、重防腐、汽车涂装等领域取得惊人的发展,并由此引发了涂料市场的巨大变革,开始实现超长耐候性(可达30 年) 及大型被涂物的免维修等目标。
1 氟材料的结构特点氟涂料的优异性能,从分子结构而言,一般聚烯烃分子的碳链呈锯齿形,如将氢原子换成氟原子,由于氟原子电负性大,原子半径小,C —F 键短,键能高达500KJ / mol ,而且由于相邻氟原子的相互排斥,使氟原子不在同一平面内,主链中 C —C —C 键角由112°变为107°,沿碳链作螺旋分布,故碳链四周被一系列性质稳定的氟原子所包围。
由于是对称分布,整个分子呈非极性;又因氟原子极化率低,碳氟化合物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均很小,所以其聚合物是高度绝缘的,在化学上突出的表现是高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
另外,通常太阳能中对有机物起破坏作用的是可见光2紫外光部分,即波长为700~200nm 之间的光子,而全氟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能达544KJ / mol ,接近220nm 光子所具有的能量。
由于太阳光中能量大于220nm 的光子所占比重极微,所以氟系涂料耐候性极好。
全氟碳链中,两个氟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为0. 27nm ,基本上将C —C —C 键包围填充。
这种几乎无空隙的空间屏障使任何原子或基团都不能进入而破坏C —C 键。
因此,其耐化学性极好。
2 含氟树脂涂料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品种氟树脂的历史始于1938 年,美国的Plunket 博士发现四氟乙烯室温下聚合生成白色粉末。
氟化工基础知识氟化工,全称为氟化工产业,是以含氟化合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工和制备工艺,生产出各种氟化工产品。
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建筑、食品、医疗等领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氟化工产业链包括从原材料的采集,到中间体的制备,再到最终产品的生产。
具体来说,这个产业链包括:萤石矿的开采与提纯、氢氟酸的制备、氟聚合物的合成、含氟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等环节。
氟聚合物:主要包括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等。
这些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候性、耐腐蚀性和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氟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含氟农药、含氟液晶、含氟医药等。
这些产品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含氟农药可以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含氟液晶被用于显示面板制造,含氟医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特殊疾病。
氟化氢: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料,主要用于制备氟聚合物和其他含氟化学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氟化工产业也在持续进步。
未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发展,氟化工产业将更加注重产品的环保和节能性能。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氟化工产品也将不断涌现,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氟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氟化工产业也将持续发展壮大,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在化工生产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安全生产的范畴?()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流程是()。
A.开工前检查设备及管线,确认正常后开始生产C.随时设备运行状态,一旦出现故障立即停工检修D.设备维护应由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无需员工参与当化工生产中出现安全隐患时,下列哪个步骤是正确的?()C.首先自行检查,排除隐患,然后再继续生产化工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源主要包括: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物质等。
氟化工的发展历程如下:
1. 起步阶段:萌芽自铝工业,从无机氟化盐起步。
1954年3月,我国第一个氟化盐车间在抚顺铝厂建成投产,成为我国氟化工的发端。
2. 发展阶段:1964年,国内第一套30吨/年聚四氟乙烯装置在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建设完成,并顺利试产出悬浮法聚四氟乙烯树脂。
之后装置又试产出分散法聚四氟乙烯树脂,并于1965年经原化工部鉴定后正式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聚四氟乙烯树脂的历史,成为我国氟化工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3. 进步阶段:各类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都取得了进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
1984年,原化工部第六设计院与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千吨级水蒸气稀释裂解生产聚四氟乙烯技术,实现了聚四氟乙烯的稳定规模化生产。
4. 高端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江浙等地多家民营企业开始加入氟制冷剂、含氟芳香族中间体的生产行列,我国氟化工行业也开始了全氟离子交换膜、可溶性聚四氟乙烯、氟树脂F40、全氯氟烃和Halons替代品等高端氟产品的研发。
5. 壮大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氟化工也开始了由大到强的转变。
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聚合物工艺和工程放大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国内出现了山东东岳、四川晨光、上海三爱富、江苏梅兰和浙江巨化等主要聚四氟乙烯生产企业,使我国成为全球聚四氟乙烯第一生产大国。
与此同时,氟橡胶装置规模也得到快速扩张,粉末氟橡胶、低门尼黏度氟橡胶、高速挤出级F46树脂、电池黏结剂用聚偏氟乙烯等新产品陆续推出。
氟树脂和氟橡胶规模的扩大,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氟聚合物产销大国。
有机氟化学及其应用1什么是有机氟化学?有机氟化学是指研究含有氟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学科。
氟原子具有独特的电子极性,高电负性和小原子半径等特点,使得含有氟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等方面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材料等领域。
2有机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1)氟代烷基化反应氟代烷基化反应是通过在碱性条件下与卤代烷基发生核烷基替换反应,得到含有氟代烷基的有机化合物。
这种方法常用于制备含有氟代烷基的药物和材料。
(2)芳香核烷基化反应氟苯和溴甲烷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反应,得到含有氟代的甲苯。
(3)格氏试剂法格氏试剂法利用三氟甲基氢氟酸酯作为有机氟试剂,通过与内酰胺、酰胺、醇、吡啶等化合物反应,合成含有氟的有机化合物。
3有机氟化合物的应用(1)药物含有氟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氟苯丙胺是治疗ADHD的常用药物;多种含氟异噁唑类化合物是常用的抗菌药物;氟哌酸是治疗炎症的常用药物等。
(2)化工氟聚合物的性质独特,可以用于制备耐腐蚀材料、高温材料、电介质材料等。
氟类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制备防水防油的清洗剂,氟类树脂可以用于涂料、粘合剂等领域。
4有机氟化合物的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含有氟的有机化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未来,有机氟化学应用领域将更加广阔,如氟离子电池、氟碳材料、氟化钠能源等等,也将会带来更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5结语有机氟化学是一门广泛应用于医药、电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领域。
未来,将继续有更多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涌现,相信有机氟化学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中国化学家-黄耀曾黄耀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有机化学家。
由于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名望很高。
黄耀曾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有机合成化学,但涉及多环化合物化学、氯化学以及金属有机化学。
他是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开拓者。
迄今他共发表学术论文208篇,其中半数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与他人合译、合著书籍共9本。
1960至1984年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7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常委、副主任。
1981年担任《有机化学》杂志第一任主编、《化学学报》编委和国际性刊物《无机和金属有机的合成和反应》、《杂原子化学》顾问编委等职。
他还被骋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南京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以及华东化工学院的名誉教授,1983年他受聘为美国诺特丹大学访问教授,并在美国7所大学讲学。
1985年应香港中文大学聘请讲学。
他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有关部委及上海市的科学技术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3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从以上简述的208篇学术论文、9本著作、众多的获奖研究成果、国内外大学的委聘以及重多的行政职务,可以看出先生的业绩、巨大的工作量和卓越的贡献。
一个经历过旧社会的动乱,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运动的学者,耗去了许多做学问的时光,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耗去了他的黄金时代的光阴,他尚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说明先生已将他能用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
先生年逾古稀时,在1990年春节献词中写道:“十年动乱起苍黄,万马齐喑究可伤,……跃马加鞭落实处,争分夺秒补流光。
”他要在以后的时间内把损失的时间弥补回来。
12年过去了,成绩证明先生完成了20多年的工作量。
先生的贡献暂且用论文的数量和获奖成果来表示。
化学史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40年刘金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 200032)我国的有机氟化学研究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是为了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
经过40年几代人的努力,如今我国已经能够生产许多含氟产品,如氟塑料、氟橡胶、氟里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油脂、含氟医药和农药、氟碳代血液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氟化学工业基础,并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有机氟化学研究队伍,在国际氟化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回顾我国氟化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主要集中力量建立氟技术,合成单体及聚合物和制冷剂,并进行小批量生产。
其后与化工部门一起扩大产量,并扩展至其它领域,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医药和农药等,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后期,是我国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使中国的有机氟化学研究逐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1 任务带学科——有机氟化学的兴起1896年氟代乙酸乙酯的合成标志着有机氟化学的开始,至今已有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
在此期间,几次历史性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有机氟化学的发展,如本世纪三十年代氟里昂在制冷工业上的应用,二战期间曼哈顿工程的实施以及50年代高生理活性52氟脲嘧啶的合成等。
我国氟资源丰富,已探明萤石的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氟化学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5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开始自行开发原子能技术,急需一批特殊的含氟材料,由此开始了有机氟化学在中国的研究。
当时氟材料的研制工作主要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进行。
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科学院组织了一批优秀的化学家如黄耀曾、黄维垣、蒋锡夔、田遇霖等从其它专业转向有机氟化学领域,从零开始,因陋就简,由最基本的氟化氢做起,逐步建立各种氟化技术,制备四氟乙烯等单体。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也分别在进行氟橡胶和含氟共聚物的研制工作。
1963年科学院决定将氟化学的工作集中到上海,集中力量,形成特色。
当时上海市调拨一个葡萄糖厂给有机所,经改造做为扩试和批量生产的基地。
在这阶段的任务多数是仿制,成功后再批量生产,提供应用,研制的氟材料包括采用不同方法聚合的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偏氟乙烯的共聚物,还有含氟聚氨酯、聚全氟苯、含氟油脂等。
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终于研制成功了各种国内急需的含氟材料,为我国原子弹的提前试爆成功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氟化学科研人员,建立了有关的科研手段和设施,为以后我国有机氟化工的发展及有机氟化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金涛 男,35岁,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
1999211224收稿 2000203224修回2 渗透与发展——有机氟工业的初步建立完成军工研制任务以后,配合国防有机氟化学产品的扩大生产,在已建立的氟化技术及设施的基础上,我国的有机氟化学研究开始转向民用方面,并在国内建立初步的有机氟化学工业体系。
这阶段研制和生产的主要氟化学产品有含氟表面活性剂、氟里昂、含氟油脂、含氟医药和农药、氟碳代血液等,大部分产品仍然是仿制,但也开发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含氟化学品,如抑铬雾剂、氟碳代血液等。
抑铬雾剂是一种独特的含氟表面活性剂,对镀铬工艺中的铬雾有极好的抑制作用。
在早期的镀铬过程中,由于在电镀槽蒸腾的雾气中含有大量的铬酸,直接威胁镀铬工人的健康,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含氟表面活性剂——抑铬雾剂F253,在电镀液中只要加入很少量的F253,整个电镀液的表面便会泛起一层微小的泡沫,严密地封锁了铬酸雾气的扩散,但并不妨碍电镀分解出来的氢气和氧气的透过。
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厂家都采用了这项技术,不仅使成千上万电镀工人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有效地控制了环境的污染和铬酸的流失。
氟碳代血液的研究始于本世纪60年代末,由于氟碳代血液能够大规模制备,并具有载氧能力好、不传播疾病及颗粒小等诸多优点,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竞相研制。
我国于70年代中期开始氟碳代血液的研究工作,197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黄维垣等研制成功了第一代氟碳代血液,并与有关医疗研究部门协作,进行了大量的毒理、病理和临床前试验,于1984年应用于临床, 1986年通过鉴定。
该类氟碳代血液以全氟三丙胺和全氟萘烷为主要成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氟碳代血液的一种剂型,可用于静脉注射,进行临床实验达300余例,并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于野战伤员的实地抢救。
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二代氟碳代血液,进一步提高了氟碳代血液的储存稳定性及在血液中实际工作的时间,使之更加实用。
3 学科促任务——有机氟化学研究的全面发展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氟化学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应用方面,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研制出一些急需的含氟化学品,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只是在个别实验室进行一些零散的基础研究课题,内容主要是由任务衍生出来的题目,尚不能构成一个学科。
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拨乱返正,我国的科研工作开始走向一个新阶段,为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及学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
1978年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同时建立学位制度,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在国内部分研究所和大学里悄然兴起,并迅速形成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在随后的20年时间里,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在我国一直十分活跃,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亚磺化脱卤反应、单电子转移、金属催化、亲卤反应、含氟卡宾等,在国际氟化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国际氟化学杂志(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199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关于氟化学的论文所占的比例为1.86%,居世界各国之首。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由于在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方面的出色工作,被国际氟化学界誉为“上海氟化学”。
80年代初,黄维垣等在合成一个新的含氟单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反应,可以将一个全氟烷基碘一步转化成为对应的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当时称之为亚磺化脱碘反应。
对这一新反应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扩大反应底物的适用范围,发现全氟溴代烷以及具有三氯甲基或二氯一氟甲基端基的全氟卤化合物均能发生类似的亚磺化反应,通称亚磺化脱卤反应,同时广泛寻找其它试剂体系,结果找到一系列含硫氧的无机酸盐,均能引起亚磺化脱卤反应,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之后他们又成功地将亚磺化脱卤反应应用于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中,并深入研究了全氟烷基亚磺酸盐及磺酰卤的化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亚磺化脱卤反应的发现及其系统研究,是我国化学家对有机氟化学的重要贡献,在国际化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在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化学家还取得了其它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陈庆云等系统研究了各种金属催化下全氟碘代烷的单电子转移反应以及含氟卡宾化学,发展出一系列全氟烷基化和二氟甲基化方法,近年来在开拓亚磺化脱卤反应的应用范围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蒋锡夔等对含氟烯烃和含氟卤代烃与亲核试剂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归纳总结出有机氟化合物反应中的一些非自由基反应规律,成功地解释了当时文献中许多未经合理解释的实例;胡昌明等在氧化还原体系引发的氟卤烃反应以及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面作出了许多出色的工作;黄耀曾等研究了过渡金属催化下一些含氟化合物的反应;沈延昌等对含氟膦、胂叶立德及其盐的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此外,丁维钰等在膦、胂叶立德与全氟烷基炔类化合物的反应,徐元耀等在利用含三氟甲基砌块合成含氟化合物,朱士正等在含氟活泼中间体的研究,赵成学等在全氟酰基过氧化物和含氟氮氧自由基的研究,闻建勋等在含氟液晶的合成,马灵台、嵇汝运、王彦广、宋保安等在含氟医药和含氟农药的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与此同时,有机氟化学应用与开发研究在我国也广泛展开,并取得许多好成果,如全氟离子交换膜的研制、气相法和液相法制备氟里昂代用品、含氟高温润滑油、氟碳化合物的合成及临床应用、含氟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等,有些成果已取得应用,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急需的含氟化学品。
在有机氟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推动下,我国有机氟工业在最近20年得到迅速发展,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如今我国已能够生产包括氟塑料、氟橡胶、含氟冷冻剂、含氟清洗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油脂、含氟医药和农药等品种在内的绝大多数含氟产品,并出现了三爱富、巨化集团等大型氟化学品生产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有机氟工业基础。
4 回顾与展望有机氟化学由于原子能工业、火箭和宇航技术方面对特种材料的需求,一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具有生理活性含氟化合物的研究以及含氟化合物在医药、农药等领域的成功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有机氟化学的发展。
如今含氟化合物已深入到尖端科技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必将对含氟材料和含氟精细化学品提出更高的需求,为氟化学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推动有机氟化学的不断发展。
有机氟化学在我国的产生是任务带学科的结果,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求的氟化学品和氟化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拼搏,我国的有机氟化学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得到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有机氟化学研究和有机氟工业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要继续保持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快速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国氟化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有志于氟化学事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献身科学、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勇于创新,为我国氟化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致谢 黄维垣院士和戴立信院士对本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1] 黄维垣.中国有机氟化学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2] 黄维垣,杜灿屏,朱士正.中国有机氟化学十年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化学通报》第十二届编委会名单(1999—2002)顾 问:卢嘉锡 唐有祺 胡亚东 R1恩斯特3 R1马库斯3 W1科恩3 李远哲3陈德恒主 编:朱道本副主编:花文廷 薛方渝 张礼和 陈 义 柯家骏 曹恩华 刘忠范 王治浩 叶 成编 委:王世杰王吉德王柯敏王敬尊王梅祥马建标马怀柱白春礼石春山甘良兵史 真付兴国田宜灵刘会洲刘智凌刘金涛冯长根邱 勇邢润川江桂斌江树人李中军李克安李 灿李青山李艳梅(女)安立敦任定成汤 杰何金兰(女)宋溪明陈九顺陈天朗吴好通沈之荃(女)张立群张春光张高勇张曼平郑小明林树坤范圣第孟庆金周宁怀段启伟段 雪洪品杰赵文元胡学铮胡文祥姚建年袁倬斌钱旭红钱逸泰高俊刚高锦章秦金贵顾仁敖栾兆坤郭宗儒梁 宏康北笙(女)崔永芳(女)黄启斌黄本立唐 波童兴龙童张法彭宇行韩万书薛群基编辑部:王治浩 田艳文 叶 成 张飞宇(女) 徐瑞亚3诺贝尔奖获得者[CJI论文摘要](Vol.02No.12Page055:http: cji 2000 02c055pe.htm)HZSM-5分子筛焙烧后吸附水作用的1H MAS NMR研究陈铁红 孙世伟 韩文慧 孙平川# 王敬中 丁大同##(南开大学化学系,#高分子所,##物理系,天津,300071)摘 要 1H MAS NMR研究表明,高温焙烧并未直接导致HZSM25分子筛的脱铝,而只是导致B酸位的Al2O键不完全断裂;当焙烧后的样品吸附水时,会导致这些不完全断裂键的完全断裂而发生脱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