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分式滑动轴承的装配轴瓦装配
- 格式:docx
- 大小:52.98 KB
- 文档页数:9
轴承的装配一滑动轴承的装配1、滑动轴承的材料滑动轴承的轴承衬与轴颈直接接触,为了保证滑动轴承的良好工作性能,除必须具有适当的润滑措施外,轴承的材料性能还应满足以下一些要求:(1)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塑性,使轴承衬既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又使它与轴颈之间的压力分布均匀;(2)有良好的跑合性、减磨性和耐磨性,从而来延长轴承衬的使用寿命;(3)润滑及散热性能好;有良好的工艺技能。
2、滑动轴承的特点及种类2.1结构简单、拆洗方便、价格低廉;2.2承受载荷的面积大、轴颈与轴瓦之间能存在一层油膜,故可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振动载荷;2.3在转速极高的时候容易形成完全液体摩擦,所以可用于高转速场合;2.4滑动轴承可做成对开式,因而装配时不象滚动轴承那样必须由轴的一端装入,可用于滚动轴承因结构限制无法应用的场合。
工厂中常用的滑动轴承有整体式、对开式、油环润滑式和推力瓦式四种。
3、轴承衬材料的种类及用途3.1灰铸铁它适用于低速、轻载和无冲击载荷的情况下,常用的材料是HT15-33、HT20-403.2铜基轴承合金它的主要成分是铜,常用的有磷锡青铜(ZQSn10-1)和铝青铜(ZQAC9-4)。
磷锡青铜是一种很好的减磨材料,机械强度也较高,适用于中速、重载、高温及有冲击载荷的条件下工作。
铝青铜有良好的抗胶合性、减磨性和耐蚀性,更适合在蒸汽和海水条件下工作。
3.3含油轴承它是采用青铜、铸铁粉末,加以适量的石墨粉压制成型后,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多孔性材料,然后再把它在120℃的润滑油内浸透,取出后冷至常温,油就会储存在轴承孔隙中。
当轴颈在轴承中旋转时,产生轴吸作用和摩擦热,油膨胀而挤入摩擦表面进行润滑;轴停止运转后,油也因冷却而渗入轴承孔隙中。
含油轴承价格低廉,还能节约有色金属,但是性能脆,不宜承受冲击载荷,常用于低速或中速、轻载、不便润滑的场合。
如另加润滑措施,也可代替铜轴衬在重载和高速下工作。
3.4尼龙轴承常用的有尼龙6、尼龙66和尼龙100。
如何装配剖分式滑动轴承压缩机、鼓风机和其他大型风机的滑动轴承多采用剖分式(即对开式)。
这种轴承由轴承座、轴承盖、剖分轴瓦、垫片及螺栓等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剖分式滑动轴承结构这种轴承在装配前,应检查各零件的接触表面必须光滑,不许有毛刺,并进行清洗,保持轴承零件的干净。
轴瓦在机体中,无论在圆周方向或轴向都不允许有位移,常用定位销和轴瓦上的凸台来止动,如图2所示。
图2 轴瓦的定位一般剖分式滑动轴承的装配工艺基本方法如下:(1)轴瓦与轴承座、盖的装配上下轴瓦与轴承座、盖装配时,应使轴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良好。
对开式滑动轴承的轴瓦有薄壁瓦和厚壁瓦两种结构,其安装方法各不相同。
薄壁瓦一般用低碳钢制成,其厚度t≤0.05d(d为轴瓦内径),内表面浇注巴氏合金或其他耐磨合金,合金层的厚度为0.3~1.0mm。
薄壁瓦的厚度与其他尺寸均有较高的精度要求。
当拧紧瓦盖螺栓时,两瓦口相挤压产生弹性变形,使薄壁瓦背与轴承座间均匀地紧密接触,并且有过盈,不使轴瓦在轴承座内发生转动或相对运动,但过盈值不可过大。
瓦背与轴承座应紧密地均匀配合,用着色检查,内径小于180mm的,其接触面积不少于85%,内径大于或等于180mm的,其接触面积不少于70%。
对薄壁瓦可以刮修,需进行选配,如图3所示。
为了达到配合的坚固性,轴瓦的剖分面应比轴承体的剖分面高出一些,其高出值为∆h=πδ/4(δ为轴瓦与机体孔的配合过盈),一般∆h=0.05~0.1mm(有的资料推荐用∆h=0.03~0.27mm)。
轴瓦装入时,在对合面上垫上木板,用手锤轻轻敲入,避免将对合面敲坏。
装配后,在中分面处用0.2mm塞尺检查,不得塞入。
图3 薄壁瓦装配a)轴瓦过大b)轴瓦适合厚壁瓦一般系用低碳钢、铸铁或青铜等材料制成,厚度一般大于4mm,内表面浇注巴氏合金或其他耐磨合金,其厚度一般为0.2~3mm。
厚壁瓦安装时,其外径与轴承体的配合应恰当,故在安装前应进行一次检查,如发现轴瓦过大时,应进行修刮,过小时一般就要调换新瓦。
滑动轴承运行平稳、可靠、噪声低或无噪声。
在液体润滑条件下,滑动表面被润滑油分开而不发生直接接触,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磨损。
滑动轴承在机械装配中经常应用到,机修修理过程中也会经常遇见滑轴承的拆卸、清洗、组装工作。
本文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滑动轴承的装配方法。
(1)上、下轴瓦的结合面要紧密贴合,用0.05mm塞尺检查不能插入。
轴瓦垫片应平整,无棱刺,形状与瓦口相同,其宽度和长度比瓦口面的相应尺寸小1~2mm;垫片与轴颈必须有1~2mm的间隙,两侧厚度应一致,其允差应小于0.2mm。
(2)用定位销固定轴瓦时,应在保证瓦口面和端面与相关轴承孔的开合面和端面保持平齐状态下钻铰、配销。
销打入后不得松动,销端面应低于轴瓦内孔1~2mm。
(3)上、下轴瓦外圆与相关轴承座孔应接触良好,在允许接触角内的接触率应符合表上下轴瓦外圆与相关轴承座孔的接触要求的要求。
(4)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接触角α以外的部分均需加工出油楔(如表上下轴瓦油楔尺寸图示的C1)楔形从瓦口开始由最大逐步过渡到零,楔形最大值按表上下轴瓦油楔尺寸规定。
(5)轴瓦内孔刮研后,应与相关轴颈接触良好,在接触角范围内的接触斑点按表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要求规定。
合金轴承衬的刮研接触要求也按表上下轴瓦内孔与相关轴颈的接触要求规定,但刮削量不得大于合金轴承衬壁厚的1/30。
(6)球面轴承的轴承体与球面座应均匀接触,用涂色法检查,其接触率不应小于70%。
(7)整体轴套的装配,可根据过盈的大小采用压装或冷装。
(8)轴套装入机件后,轴套内径与轴配合应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以适当地修刮来保证。
两件结合面经着色研合,接触痕迹应均匀分布,其未接触部分按限定区域内不得超过表均匀接触限定值中限定的方块值。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击卸法:利用手锤对零、部件进行敲击达到拆卸目的的方法。
2.拉卸法:利用静压力或不大的冲击力对零部件进行拆卸的方法。
3.顶压法:顶压法是一种静力拆卸的方法,适用于拆卸形状简单的过盈配合件。
常利用螺旋C形夹头、手压机、油压机或千斤顶等工具和设备进行拆卸。
4.温差法拆卸:利用材料热胀冷缩的性能,加热包容件或冷却被包容件使配合件拆卸的方法,常用于拆卸尺寸较大、过盈量较大的零件或热装的零件5.无损检测:无损检测是指对材料或工件实施一种不损害或不影响其未来使用性能或用途的检测手段。
二、填空题1.拆卸是修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能执行拆卸工艺,不仅影响修理工作_效率___,还可能造成零部件损坏,设备精度丧失。
2.拆卸设备时,应在熟悉技术的基础上,明确拆卸的步骤_______,正确地_使用拆卸工具______,采用正确的_拆卸方法______。
3.常用的拆卸零件的方法有__击卸法_____、__拉卸法_____、___温差法__和_顶压法。
(破坏性拆卸法也算)4.一般的机械零件清洗主要包括除油、除锈及清除涂装层。
5在修理过程中正确的接触零部件间相互的约束与固定形式,把零部件分解开来的过程称为__拆卸_____。
6.在拆卸零件时,加热包容件或冷却被包容件,利用零件的胀、缩减过盈量,使零件易于拆下的方法称为__温差_____法。
7.机械零件的清洗内容主要包括__除油_____、__除锈_____和_清除涂装层____等。
8.机械零件的除锈方法主要有电化学除锈法、机械除锈法和化学除锈法等。
9.机械零件的常用无损检测方法主要有_磁粉法、超声波法、渗透法和射线法_等。
10.机械及其部件都是由__零件___组成的,装配精度与相关零部件制造误差的累积由关,特别是关键零件的__加工精度_____。
11.常用的机械装配方法有__调整___装配法、___修配__装配法和___选配____装配法等。
钳工答案1. 整体式滑动轴承就是将一个______________ 压入轴承座内,并用_______________固定而制成。
2. 整体式滑动轴承就是将一个______________ 压入轴承座内,并用_______________固定而制成。
3. 轴承是用来支承_____的部件,有时也用来支承轴上的_______。
4. 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_______和_______组成。
5. 剖分式滑动轴承装配工艺要点是轴瓦与_______的装配和轴瓦孔______ 。
6. 滚动轴承是标准部件,内圈与轴配合为_______制,外圈与轴承座孔配合为_____制.7. 滚动轴承的外径为_____轴,公差带的大小与一般零件公差带大小______。
8. 滚动轴承内孔为_____孔,公差带在零线的______方。
9. 推力轴承有_____和_____之分,装配时要注意区分。
10. 推力轴承装配,一定要使紧环靠在____的平面上,松环靠在_____的平面上。
11. 轴承的轴向固定方式,有_____方式和_____方式。
12. 调整滚动轴承游隙的方法有______法和_____法两种。
13. C630型车床主轴前后轴承的调整顺序是,先调整_______,再调整______。
14. 用水平仪检验车床导轨的倾斜方向,气泡移动方向和水平仪一致为"+",表示导轨____ A向上倾斜B向下倾斜C水平D无法判断15. 方尺和直角尺用来检查机床部件的_______。
16. 平尺主要用来作导轨的______和测量的。
17. 检验棒主要用来检查机床主轴及套筒类零部件的______、__________相互间的同轴度平行度等。
18. 水平仪的常用的读数方法有______读数法和_______读数法。
19. 床鞍部件是保证_______直线移动的关键。
20. 床鞍部件是保证刀架______运动的关键。
21. 卧式车床工作精度检验包括______________试验、______________试验、______________试验。
装配钳工(中级)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8题,每题1分,共68分)1.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应是()。
A、相同规格的零件B、不同规格的零件C、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的零件D、相互配合的零件正确答案:A2.国标中规定齿轮及齿轮副的精度等级有13个,其中()属于中等精度等级。
A、6~8级B、0级C、3~5级D、9~12级正确答案:A3.天然橡胶不具有()的特性。
A、抗撕B、加工性能良好C、耐磨D、耐高温正确答案:D4.剖分式滑动轴承装配时,上、下轴瓦与轴承座、盖应接触良好,同时轴瓦的台肩应靠紧轴承座()。
A、左端面B、底面C、两端面D、右端面正确答案:C5.按齿轮形状不同可将齿轮传动分为圆柱齿轮传动和()传动两类。
A、直齿轮B、齿轮齿条C、斜齿轮D、圆锥齿轮正确答案:D6.在装配成组螺钉、螺栓、螺母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拧紧方形分布的螺母时必须对称进行B、装配前,要将螺钉、螺母、零件表面擦净C、装配拧紧顺序要做到分次、对称、逐步拧紧D、从一边开始,对称地依次拧紧正确答案:D7.确定装配工序与装配工步的依据是()。
A、是否改变工作方法B、是否为利用同一设备完成的装配工作C、是否在同一地点完成的装配工作D、是否为一个或一组工人完成的装配工作正确答案:A8.根据用途不同,游标量具分为游标卡尺、游标深度尺和()。
A、正弦规B、游标高度尺C、万能角度尺D、千分尺正确答案:B9.车床精度检验时,当Da≤800mm,检验主轴锥孔轴线的径向跳动(距主轴端面L处、300mm测量长度上)允差值为()。
A、0.01mmB、0.02mmC、0.03mmD、0.04mm正确答案:B10.根据碳存在的形式不同,铸铁可以分为()、灰口铸铁和麻口铸铁。
A、白口铸铁B、蠕墨铸铁C、可锻铸铁D、球墨铸铁正确答案:A11.()用来加工工件端面。
A、端面车刀B、切断车刀C、外圆车刀D、成型车刀正确答案:A12.带传动机构中的轴颈弯曲,可用()和百分表在轴的外圆柱面上检查摆动情况,根据弯曲程度进行修复。
高级钳工模拟试题(含参考答案)1、检查启动机、发电机、蓄电池线路连接是否牢靠属于( )工作。
A、三级技术保养B、二级技术保养C、日常维护保养D、一级技术保养答案:C2、用测力扳手使预紧力达到给定值的方法叫( )。
A、控制螺母扭角法B、控制扭矩法C、控制螺栓伸长法D、控制工件变形法答案:B3、采用压铅法测量齿侧隙和顶间隙时,铅丝的直径不宜超过间隙值的( )倍。
A、1.5B、2.5C、2D、3答案:D4、零件某表面上所标注的表面粗糙度只有一个值,是指零件加工后该表面粗糙度所达到的()。
A、唯一值B、上限值C、下限值D、平均值答案:B5、当设备的构件受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与杆轴心线重合的作用力时,杆件将产生轴线方向的()变形。
A、弯曲B、拉伸和压缩C、剪切D、扭转答案:B6、机油泵泵油量不足,柴油机将产生( )故障。
A、运转不均匀B、机油压力低C、机油压力高D、机油温度过低答案:B7、升降类机械设备主要由钢结构部分、( )、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装置六大部分组成。
A、液压系统B、载车板部分C、电气系统D、升降系统答案:B8、据估计,世界上在工业方面约有()的能量消耗于摩擦过程中。
A、30%B、10%C、40%D、20%答案:A9、离心泵的密封填料一般采用( )。
A、机械密封B、“O”形圈C、盘根D、双唇密封圈答案:C10、大型弹簧主要用( )经热卷成型后,再经淬火回火处理制成。
A、中碳钢B、高碳钢C、热轧弹簧钢D、低碳钢答案:C11、液压传动系统传递动力的介质是()。
A、动力元件B、油管C、执行元件D、液压油12、截止阀允许介质( )流动,安装时( )方向性。
A、单向、无B、单向、无C、双向、有D、单向、有答案:D13、灰口铸铁的小砂眼、小裂缝适宜用( )焊条。
A、铁镍B、铸铁C、低碳钢D、铜镍答案:B14、对于高速、精密和重载的摩擦副, 最好采用( )。
A、滴油润滑B、飞溅润滑C、油环润滑D、压力循环润滑答案:D15、伸长率越大,材料的()越大。
装配钳工中级模拟考试题(附答案)1、松键连接时,用键的()与轴槽试配,应能使键较紧的嵌入轴槽中。
A、中部B、头部C、尾部D、全部答案:B2、下列齿轮传动中,用于轴间距小的场合的是()传动。
A、相交轴斜齿轮B、交错轴斜齿轮C、弧齿锥齿轮D、内啮合齿轮答案:D3、剖分式滑动轴承装配时,上、下轴瓦与轴承座、盖应接触良好,同时轴瓦的台肩应靠紧轴承座()。
A、左端面B、右端面C、两端面D、底面答案:C4、下列选项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是()。
A、严格遵守生产纪律B、自己制订生产工艺C、加强法制观念D、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政策答案:B5、标准麻花钻的棱边较宽,没有()。
A、外刃顶角B、横刃斜角C、外刃后角D、副后角答案:D6、工件上有两个不加工表面时,应选()为找正依据。
A、不重要的不加工面B、较大的不加工面C、次要的不加工面D、较小的不加工面答案:B7、带传动是由带轮和带组成,利用带作为中间挠性件,依靠带与带轮之间的()或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
A、结合B、摩擦力C、压力D、相互作用答案:B8、链传动机构装配时,链轮的两轴线必须()。
A、平行B、共面C、同轴D、重合答案:A9、车床精度检验时,当()时,主轴的轴向窜动允差值为0.015mm。
A、600mm<Da≤1600mmB、700mm<Da≤1600mmC、800mm<Da≤1600mmD、900mm<Da≤1600mm答案:C10、由于蜗杆传动机构的特点,齿侧间隙一般要用()测量。
A、压熔丝B、塞尺C、百分表D、铜片答案:C11、找正就是利用划线工具,通过调节支撑工具,使工件有关的毛坯表面都处于合适的位置。
A、正确B、错误答案:A12、按用途不同螺旋传动可分为传动螺旋和调整螺旋两种类型。
A、正确答案:B13、几何公差分为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A、正确B、错误答案:B14、花键连接按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静连接和动连接两种。
A、正确B、错误答案:A15、球墨铸铁进行调质热处理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滑动轴承装配工艺流程一、准备工作。
咱得先把要用的东西都找齐喽。
就像大厨做菜之前得把食材调料都备好一样。
对于滑动轴承装配呢,零件肯定不能少啦,像轴瓦、轴承座这些都是主角。
还有那些小工具,螺丝刀、扳手之类的,也得找出来放在顺手的地方。
而且呀,这些零件和工具都得检查检查,看看有没有损坏或者脏东西。
要是零件有毛病,就像穿了双破鞋子走路,肯定走不稳当呀。
二、清洗零件。
这一步可重要啦。
把轴瓦、轴承座这些零件都好好洗一洗,就像给它们洗个澡一样。
把上面的油污、铁屑之类的脏东西都去掉。
可以用专门的清洗剂,要是没有的话,汽油也能凑合用用。
不过用汽油的时候可得小心点,那玩意易燃,就像个小炸弹似的。
把零件洗干净了,它们装配的时候才会开心地结合在一起呢。
三、刮研轴瓦。
刮研轴瓦有点像给轴瓦做个小美容。
就是把轴瓦的表面弄得更光滑、更平整。
这得有点耐心,一点一点地刮。
刮的时候可以用红丹粉涂在轴颈上,然后把轴放到轴瓦里转一转,轴瓦上有红丹粉的地方就是高点,就像脸上的痘痘一样,要把这些高点刮掉。
这个过程就像给轴瓦做按摩,让它变得更完美。
四、安装轴瓦。
轴瓦洗干净、刮研好了,就可以安装啦。
把轴瓦放到轴承座里,要放得稳稳当当的。
就像把小宝宝放到摇篮里一样,得让它舒服。
安装的时候要注意方向,可不能装反了,不然就像鞋子穿反了,走路肯定别扭。
五、调整间隙。
这间隙的调整可是个技术活。
间隙太大了,轴在轴瓦里就像醉汉走路,晃来晃去的,容易磨损;间隙太小了,又像穿了太紧的衣服,轴转起来会很吃力。
可以用塞尺来测量间隙,根据要求调整到合适的大小。
六、装配后的检查。
装配完了可不能就这么算了。
要检查检查,看看轴在轴瓦里转得顺不顺。
要是转起来磕磕绊绊的,就像跳舞的时候老踩别人脚一样,肯定是有问题的。
可以用手轻轻转动轴,听听有没有奇怪的声音。
要是有杂音,就像唱歌跑调了,得赶紧找找原因。
剖分式滑动轴承的装配(轴瓦装配)剖分式向心滑动轴承,要紧用在重载大中型机械上,如冶金矿山机械,大型发电机,球磨机,活塞式紧缩机及运输车辆等。
其材料要紧为巴氏合金,少数情形下采纳铜基轴承合金。
在装配时,一样都采纳刮削的方式来达到其精度要求,保证其利用性能。
因此,刮削的质量对机械的运转相当重要。
削刮质量不行,机械在试车时就会很容易地在极短的时刻内是轴瓦由局部粘损而达到大部份粘损,直至轴被粘着咬死,轴瓦损坏不能利用。
因此在刮削轴瓦时都由技术体会丰硕的钳工操作。
下面详细介绍泵房式滑动轴承(轴瓦)的装配要求及削刮轴瓦的方式。
一、轴瓦与瓦座和瓦盖的接触要求
(1)受力轴瓦。
受力轴瓦的瓦背与瓦座的接触面积应大于70%,而且散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a应大于150 °,其余许诺有间隙部份的间隙b不大于0.05mm。
如图1所示。
(2)不受力轴瓦与瓦盖的接触面积应大于60%,而且散布均匀,其接触范围角a应大于120°,许诺有间隙部位的间隙量b,应不大于0.05mm。
如图1所示。
图一轴瓦与瓦座、瓦盖的接触要求
(3)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以瓦座与瓦盖为基准,用着色法,涂以红丹粉检查接触情形,用细锉锉削瓦背进行修研,直抵达到要求为止。
接触斑点达到每25mm23~4点即可。
(4)轴瓦与瓦座、瓦盖装配时,固定滑动轴承的固定销(或螺钉)端头应埋入轴承体内2~3mm,两半瓦合缝处垫片应与瓦口面的形状相同,其宽度应小于轴承内侧1mm,垫片应平整无棱刺,瓦口两头垫片厚度应一致。
瓦座、瓦盖的连接螺栓应紧固而受力均匀。
所有件应清洗干净。
二、轴瓦刮削面利用性能要求的几大要素
(1)接触范围角a与接触面、接触斑点要求。
轴瓦的接触范围角a与接触面要求见表1。
表1轴瓦的接触范围角a与接触面要求
图示名
称
通用技
术要求
重载及
其它要求
接触面要求
如下图接触面积要求分布均
匀
轴瓦上瓦下瓦上瓦下瓦
a120°120°90°90°
在特殊情形下,接触范围角a也有要求为60°的。
关于接触范围角a的大小和接触斑点要求,通常由图样明确地给出。
如无标注,也无技术文件要求的,可通用技术标准规定执行。
(参照表1)轴瓦的接触斑点要求,可参照表2中数值要求,对轴瓦进行刮削和查验。
表2滑动轴承的研点数
(2)油线与瓦口油槽带
a、半开式滑动轴承,都是采纳强力润滑,油槽一样都开在不受力的上瓦上(上瓦受力较小)。
截面为半圆弧形,沿上瓦内周180°散布,由机械加工而成。
油槽中间位置与上瓦中心位置的油孔相通,两头连接瓦口油槽带,由于上瓦有间隙量存在,润滑油很容易进入上瓦面与轴上,其要紧作用是能将润滑油畅通地注入轴瓦内侧(径向)的瓦口油槽带。
b、油槽带散布在上、下轴瓦结合部位处(双侧)。
如图2所示。
油槽带成圆弧楔形,瓦口结合面处向外侧深度一样在1~3mm。
视轴瓦的大小,油槽带宽度h一样为8~40mm。
油槽带单边距轴瓦端面的尺寸b一样为8~25mm。
上述要求通常在图样上明确标出。
油槽带的长度为轴瓦轴向长度的85%左右,是一个能存较大量的润滑油的带状油槽,便于轴
瓦与轴的润滑与冷却,油槽带通常由机械加工而成,也有钳工手工加工的。
图二轴瓦的油槽带与润滑油楔散布(3)润滑油楔。
润滑油楔位于接触范围角a值之内油槽带与轴瓦的连接处,由手工刮削而成(俗称刮瓦口)。
其要紧作用有两个,一是存油冷却轴瓦与轴,二是利用其圆弧楔角,在轴旋转的带动下,将润滑油,由轴向宽度的面,连接不断地吸向承载部份,使轴瓦与轴有充分良好的润滑。
润滑油楔部份是由两段不规那么的圆弧组成的一个圆弧楔角,它将油槽带和轴瓦工作接触面滑腻地连接起来,其形状如图3所示。
与油槽带连接部份要刮得多一些,并将油槽带连接处加工棱角刮掉,在润滑楔角中部至接触面过渡处,刮成圆弧楔角形。
图中b的尺寸为油槽带与润滑楔角连接处尺寸,视轴瓦的大小,一样在~0.40mm之间。
刮削润滑楔角,要在轴瓦精刮大体终止时进行,不易提早刮削。
图三润滑楔角示用意
(4)轴瓦的顶间隙与侧间隙
a、轴瓦的顶间隙,在图样无规按时,依照体会可取轴直径的1‰~2‰,应按转速。
载荷和润滑油粘度在那个范围内选择。
对高质量。
高精度加工的轴颈,其值可降到5/10000。
b、侧间隙在图样上无规按时,每面为顶间隙的1/2。
侧间隙需依照需要刮削出来。
但在刮削轴瓦时不可留侧间隙,因刮轴瓦时,需确信轴在180°范围内的正确位置,现在需有侧间隙的部位应临时作为轴的定位用,要在轴瓦大体刮削完毕时,将侧间隙轻轻刮出。
侧隙部位由瓦口的结合面处延伸到规定的工作接触角度区,轴向与油槽带、润滑楔角相接,此部位是不该与轴有接触的,刮削时应注意这点。
留侧隙的目的,是为了散失热量,润滑油由此流出一部份并将热量带走。
侧隙不可开得过大,如此会使润滑油大量地从侧隙流走而减少轴与轴瓦所需用的润滑油量,这点应专门注
意。
侧隙如图4所示,最宽处b为瓦口打算面处,尺寸为规定侧间隙的最大值。
侧隙与瓦口平面处的尖角应倒角,视轴瓦大小,一样为1×45°~3×45°。
侧隙大体上是由两段不规那么的圆弧组成的。
图四侧间隙示用意
3、分式轴瓦的刮削进程
(1)粗刮轴瓦。
如图5 a所示
图5剖分式滑动轴承(轴瓦)的刮削
a上、下瓦的机械加工刀痕轻刮一遍,要求瓦面应全数刮到,刮削均匀,将加工痕迹刮掉。
b轴上涂色,与上瓦、下瓦研点粗刮几遍,然后将上、下瓦别离镶入瓦座与瓦盖上,瓦上涂色,用轴研点粗刮,待接触面积与研点散布均匀后,可转入细刮。
粗刮时应注意,不可将瓦口部份刮亏了,要求180°范围全面接触。
(2)细刮轴瓦。
如图5b所示。
细刮轴瓦时,上、下瓦应加垫(瓦口结合面)装配后刮削两头轴瓦,在瓦上涂色,用轴研点。
开始压紧装配时,压紧力应均匀,轴不要压得过紧,能转动即可,随刮随撤垫,随压紧。
现在也应注意不要将瓦口刮亏了,经多次削刮后,瓦接触面斑点散布均匀、较密即可。
(3)精刮轴瓦。
如图5c所示。
加精刮的目的是要将接触斑点及接触面积刮削达到图样规定的要求,研点方式与粗刮相同,点子由大到小,由深到浅,由疏到密,大的点子在削刮进程中,可用刮刀破开变成密集的小点子,通过量次削刮,慢慢刮至要求为止。
在精刮将要终止时,将润滑油楔(开瓦口)、侧间隙刮削出来,使其达到轴瓦的利用性能,这一点超级重要。
削刮轴瓦,在粗刮与细刮时要同时考虑与轴相关件的情形,如中心距误差、步轮齿面的接触状况等,以便使轴的位置准确。
由机械加工造成的微小积存误差,可通过刮削取得进一步的排除。
较大误差,刮削是无法解决的。